-
1 # 悸動的那一瞬間
-
2 # 武威堂後裔
董卓一生粗暴,滿懷私慾和野心。他從隴西發跡到率軍進京操縱中央政權,始終考慮和盤算的是如何滿足私慾和野心。為了達到目的,董卓不擇手段玩弄權術,踐踏法律,破壞經濟,殘害人民,他的種種倒行逆施,造成了東漢末年政權的極度混亂,給國家和社會的穩定帶來了巨大的破壞。東漢政權日趨衰敗、最終傾覆,雖然是由多種複雜因素所致,但是,董卓無疑加速和促進了東漢政權的衰敗。董卓最終遭受群起而攻之的被殺下場,是應有的報應,作為歷史的垃圾,他將永世遭到人們的唾罵和譴責。正如宋人蘇軾所說:衣中甲厚行何懼,塢裡金多退足憑;畢竟英雄誰得似,臍脂自照不須燈。
眾人評價
陳壽:董卓狼戾賊忍,暴虐不仁,自書契已來,殆未之有也。
王粲:昔大人見臨洮而銅人鑄,臨洮生卓而銅人毀;世有卓而大亂作,大亂作而卓身滅,抑有以也 。
鄭泰:董卓強忍寡義,志欲無饜。
范曄:董卓初以虓虎闞為情,因遭崩剝之勢,故得蹈藉彝倫,毀裂畿服。夫以刳肝斫趾之性,則群生不足以厭其快,然猶折意縉紳,遲疑陵奪,尚有盜竊之道焉。及殘寇乘之,倒山傾海,昆岡之火,自茲而焚,《版》、《蕩》之篇,於焉而極。嗚呼,人之生也難矣!天地之不仁甚矣!
-
3 # 齊君
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穎,隴西臨洮(今甘肅省岷縣)人,生於潁川,東漢末年軍閥。 董卓成長於涼州,好結交羌人。漢桓帝末年,被徵召為羽林郎,討伐漢陽羌人。又先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涼州之亂等戰役,頗著威名。189年,受何進、袁紹所召,率軍進京討伐十常侍。其進京後吞併了附近兩大軍閥兵力。隨後廢少帝,立劉協即位(是為漢獻帝),專斷朝政。191年,被孫堅擊敗,退守長安。192年,董卓被呂布所殺。(圖片來源於網路)
董卓生性驕傲,公元184年,東漢靈帝封董卓為中郎將,命他討伐黃巾軍,卻失敗,然後被免職,後來韓遂、邊章起兵涼州,董卓再度被任為中郎將,因討伐有功而被任命為前將軍,封為斄鄉侯並出任幷州牧。 公元189年,何進請董卓入宮除宦官,結果何進先被宦官殺掉。隨後董卓廢掉少帝,立劉協即位,就是漢獻帝。 董卓的舉動惹怒了諸侯們,終於在190年爆發了十三路諸侯共討董卓(《三國演義》中記述"十八路諸侯共討董卓",實則只有十三路)。董卓抵擋不住,燒掉洛陽,帶著獻帝遷都長安。(圖片來源於網路) 燒洛陽,遷長安 董卓進了洛陽,為了籠絡人心,用高官厚祿收買一些官員。他聽說曹操有點名氣,就把曹操提升為驍騎校尉。但是曹操看出董卓倒行逆施,不得人心,遲早要垮臺,不願在董卓手下辦事,他冒險逃出濟陽,到陳留(今河南陳留縣)去找他父親。 曹操的父親在陳留有點財產。曹操回到陳留,得到父親同意,花錢招兵買馬,準備討伐董卓。當地有個財主衛茲,也拿出很多錢和糧食來幫助曹操。不久,曹操的堂弟曹洪帶著一千人來投奔曹操。曹操逐漸聚集了五千多人馬。他一面操練兵馬,一面派人探聽各處動靜。 自從黃巾起義後,各州各郡,都擁有一支人馬。(圖片來源於網路)許多州郡的刺史、太守,本來有割據野心,趁洛陽大亂,借聲討董卓的名義,紛紛起兵。其中聲勢最大的要數袁紹。 袁紹自從在洛陽同董卓鬧翻以後,跑到冀州,當了渤海太守。因為袁紹是個大士族,冀州牧韓馥又是袁家的老部下,所以袁紹很快就在渤海郡組織了一支人馬。 公元190年,曹操和各路討伐董卓大軍一共十幾萬人馬,在陳留附近的酸棗(今河南延津西南)集合,組成一支聯軍,大家推袁紹做盟主。 各地起兵的訊息傳到洛陽,董卓有點害怕起來。他不顧大臣們反對,決定把漢獻帝和上百萬人口遷到長安,自己留在洛陽附近對付聯軍。獻帝被迫離開洛陽的時候,董卓放了一把火,把宮室、官府、民房,全部燒掉。洛陽周圍二百多里以內,被燒得雞犬不留。老百姓被迫離開洛陽,路上有餓死的,被踩死的,打死的,倒在路邊的屍體不計其數。(圖片來源於網路) 董卓之死 司徒王允設反間計,挑撥董卓大將呂布殺死董卓(貂蟬其實是《三國演義》所虛構,而呂布早已受王允離間),結果成功,但董卓餘黨李傕和郭汜帶兵進城,殺死王允,亂殺百姓,京城頓時雞飛狗跳。李傕挾持天子,郭汜挾持百官,互相攻打。
-
4 # 看透古今
董卓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是一見利忘義,貪得無厭的人。他本是應何進等之邀,進京誅滅十常侍,勤王救駕的。可他卻乘此機會,擅權奪位,獨斷專行。先是隨意廢立,殺人立威。後又想篡位自立。足見其輕義重利,貪念十足。他是一個漠視民生,罔顧國勢的狂徒。他出生在西涼穎州,從未做過有益於鄉民的事。倒是靠著鎮壓農民起義而發跡的。在他身居高位時,也不考慮,國家多年征戰動亂,民不聊生,國無寧日的艱難。只想著自己如何快活,如何享樂。他還是一個道德敗壞,遭踐人倫的人渣。王司徒正是看準了董卓缺失德品,好色成性,利慾薰心的毛病,才能施以美人計策反呂布,最後置他於死地。總而言之,董卓是一個枉披人皮,而無人格品行的人渣。
-
5 # 太簇序柒
董卓字仲穎,陝西臨洮人,看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十八路諸侯合作組成三十萬大軍就是為了擊敗在長安為非作歹的董卓。那按常理來說在那時遭到大部分世人反對的董卓應該就是個大反派,無惡不作了吧,那歷史上真實的董卓是否就真的是這樣一無是處了,一生就都在為非作歹了呢?
我覺得不盡然,對於董卓的評價大概可以分成兩部分,其按時間來分,年輕時候的董卓與後期手握大權的董卓完全就是兩個人。年輕時候的董卓為人重義輕財,武力過人。在《後漢書·董卓列傳》中就有描述:嘗遊羌中,盡與豪帥相結。後歸耕於野,諸豪帥有來從之者,卓為殺耕牛,與共宴樂,豪帥感其意,歸相斂得雜畜千餘頭以遺之,由是以健俠知名。”
大意就是董卓年輕時曾遊歷羌人的聚居地,廣交部族首領。以後回鄉耕田,眾部族首領中有和他來往的,董卓就為他們宰殺耕牛,和他們一同擺宴設樂,首領們被他的熱情所感動,回去收羅千餘頭的牲畜送給他,董卓也因此以豪邁俠義聞名。可能大家還不知道在農耕時代的東漢末年,殺耕牛是什麼意思。
在農耕時代,牛的地位是及其特殊和重要的,其不僅是拉車也能耕田,而後者作用使得牛的地位上升到國家戰略資源的地位。我們都知道在我們中國古代是沒有袁隆平的,也沒有雜交水稻這種東西,所以在生產力底下的古代糧食一直是重要的資源,而能加快這種戰略資源的牛自然也變得及其重要了。歷朝歷代朝廷都是不允許隨意殺耕牛的,也禁止吃牛肉。只有年老或者生病不能勞動的牛才允許屠殺,不過殺牛要報官府備案,只有官府批准才能殺。隨意殺牛、出售和食用牛肉都是犯法的,輕則判刑,重則流放。在宋代時就有立法:屠牛者判一年,發配一千里。所以古代百姓們都是不敢也不會無故殺掉耕牛,更別說就為了招待客人就殺掉家中的耕牛了。在這裡就能看出來年輕時董卓的為人了,這麼講義氣,難怪能聚集到那麼多人為他死心塌地了。
說完重義就來看看他的輕財了,在《後漢書.董卓列傳》中有這麼一段描寫
桓帝末,以六郡良家子為羽林郎,從中郎將張奐為軍司馬,共擊漢陽叛羌,破之,拜郎中,賜縑九千匹。卓曰:“為者則己,有者則士。”乃悉分與吏兵,無所留。作戰時董卓帶頭衝鋒,戰鬥結束論功行賞時將所獲的的賞賜與眾將士平分財寶,自己卻分文不取,估計這也是為什麼他能獲得涼州所有人的認可和支援的原因了吧。
年輕的董卓做為朋友為人講義氣,作為武將其武力過人有勇謀,作為將領能與自己手下計程車兵共分賞賜不貪財,這完全就是主角的專用模板了,也難怪他能聚集到華雄李儒等那麼多的人才為他所用了。
說完年輕時的董卓就來說說手握大權後的董卓了,自董卓被何進一封書信招入京城後,就像游龍入水般,權力越來越大,直至權傾朝野。殺少帝,毒太后,此時的董卓已經目空一切,野心極度膨脹。天欲讓其亡,必先讓其狂,董卓也是這樣。在權力中迷失了自我的董卓漸漸與年輕時的樣子相背離,排除異己,扶植親信。
董卓在率軍初次進兵洛陽時,見城中富足貴族府第連綿,家帛財產無數,便放縱手下士兵,實行所謂“收牢”運動。這些士兵到處殺人放火,姦淫婦女,劫掠物資,把整個洛陽城鬧得雞犬不寧,怨聲載道。把握大權以後就更加變本加厲了,經常派遣手下士兵四處劫掠,殘暴百姓。在董卓手握大權時整個洛陽城狼藉不堪,在董卓肆意踐踏破壞下,已是千瘡百孔,滿目瘡夷。曹操對此悲憤不已,他寫了一首詩《薤露行》,予以譏諷。
董卓的倒行逆施終於激起了廣大人民的憤怒與反抗,被十八路諸侯擊敗後的董卓火燒洛陽,退據長安,最終被手下大將呂布所擊殺。
-
6 # 甬津先生
董卓就是活著活著就活成了自己最恨的那個人的代表。
董卓年輕時交遊廣泛,輕財重義,勇猛努力,是別人家好孩子的代表人物,年紀輕輕就以“西北六郡良家子”組建了羽林軍,叫做西涼鐵騎,這支部隊成為了漢末以地方吊打異族的代表之一,西北胡族要麼跟他是朋友支援他,要麼就被他打服了成為朋友支援他,第三種可能就是滅族了,不用再討論。
這是什麼樣的一個人,脫離了低階趣味、高尚、忠誠的大漢中級官員,優秀的愛國軍閥代表,我相信在年輕的董卓心裡面,最恨的就是十常侍那種貪汙墮落的小人,一心想著如何改變大漢目前窘況的有為青年。
第一步土包子進城,漢末最強軍隊西涼鐵騎被洛陽繁華迷失了雙眼,搶劫、強姦、放火、殺人,這還是那群在西北打得胡人必須臣服保護漢家兒女的西涼鐵騎嗎?所以西涼鐵騎的戰鬥力像扎破的氣球,迅速消失了。
第二步霍亂朝政,董卓進京後逐步排斥異己,打擊政敵,但又已經喪失了理想的他,不僅沒有改造腐敗的漢政權,繼續禍禍他,並且做得比十常侍有過之而無不及。
第三步廢立皇帝,自古廢立皇帝的除了霍光、周公以外,其餘就沒有好下場的,董卓毒殺太后、廢立皇帝、穢亂宮廷,這就觸犯了儒家士大夫的底線,也成了中國歷史上萬惡不赦的代表人物之一。
這樣三步走,權傾朝野的董卓與年輕有為董卓劃清了界限,他終於活成了自己最恨的人。董卓的人生套路與穿越者王莽很像,唯一的區別王莽掌權以後按照自己的理想改造大漢朝,被門閥勢力反攻;董卓呢掌權以後,迷失在自己的慾望中,被十八路軍閥共同討之。
回覆列表
在三國風雲中,不得不提的一個人必然是董卓。如果沒有他最先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也不會有接下來的群雄逐鹿。只是《三國演義》中的董卓,一直以來,都是以一個有勇無謀、殘暴好色的形象呈現在觀眾眼前。
每當有觀眾或者是讀者提起董卓這個人,都覺得他是一個惡臣賊子,所以才會被十八路諸侯討伐,最終遺臭萬年。然而正史中的董卓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他和《三國演義》中的形象差距大嗎?
董卓出生於陝西臨洮,他是家中老二,父親擔任著潁川郡綸氏縣尉一職。父親任職時經常無法歸家,再加上他的大哥去世的早,所以小時候董卓基本無人管教,但是他在隴西老家卻有著好名聲。
董卓經常為了接待地方豪帥大擺宴席,同時還幫助當地的羌族部落抵抗匈奴,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董卓,他鋒芒日益凸顯出來。
漢恆帝末年,他擔任了隴西郡官吏一職,率領軍隊打敗了上千匈奴,隨後,他便進入中央擔任羽林郎一職。董卓善騎射、臂力大,經過一系列選拔,又跟隨著當時的中郎將平叛了少數民族叛亂,自此以後,董卓的官職一升再升。
在黃巾起義的第2年,董卓官拜中郎將,這時候的董卓已經40多歲了。其實就董卓《後漢書》中記載的這些史實來看,他年少時慷慨仗義,中年時又屢立軍功才得以晉升,應該是時勢造就的一代梟雄才對。
至於董卓的形象為何會被顛覆,其實就與史書中記載的董卓大亂有關,然而這段歷史與正史中有所出入。東漢末年,其實在董卓沒有入京以前,京城就已經發生大亂,京城中專權者是十常侍,當時大將軍何進想要爭權奪利,所以他調董卓入京勤王。
然而,董卓還沒有到來,何進就已經被十常侍殺死。董卓上演的本應是一場勤王救駕、平叛逆臣的戲,只是事態發展到這裡,就演變成為了董卓入京,成了令百姓遭殃、令天下不恥的叛臣賊子。
其實董卓最先的目的,或許真的不是為了奪取漢室江山,根據一些史學家猜想,董卓想要效仿伊尹、霍光等人,成為名垂青史的忠臣。可惜他廢立皇帝的這一舉動,讓東漢所有大權都落到他的手中,又引發了封建專制集團中的內部利益鬥爭。
這樣一來,董卓觸動了權貴大臣們的利益,所以這些人才會將他批判為謀逆之臣。當然歷史書中強加給董卓的罪證可不止這一項,他還有著屠殺官僚、姦淫宮妃、好吃人肉的惡行,這些行為影視劇中多有表現。
他之所以會有這種行為,其實與當時西涼羌族的落後蠻習有著密切關係。前文中有提到過,董卓自幼在西涼長大,同時以羌族人交情甚好。
然而古代的西涼羌人大多都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長期與這些人打交道,就導致董卓也形成了這種習慣。隨後他將這種習慣帶入中原,才留下了令後人大書特書的罪行。他的這種自幼養成的性格,最後讓他成為了歷史書中一個殘忍無比的暴徒,也導致了他最終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