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很多人認為慈禧太后軟弱無能,嗜權如命,但其實她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主戰派,你怎麼看?
3
回覆列表
  • 1 # 歷史人物故事會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慈禧太后是一個嗜權如命而又軟弱無能,但凡碰到列強挑釁便極力主張透過和談來解決問題的統治者——因為清朝在她主政的時代所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那真的是太多了。然而,實際上慈禧太后並不是這樣的一個人,有很大的權力慾是沒錯,但如果論及對列強主戰還是主和,她的確可以稱得上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主戰派。這一點從她多次發動政變——只為獲取國家的最高權力就可以看出來:她從來就不是一個輕易服輸的人!只不過大部分戰役,都是大清實力技不如人——以失敗告終,被迫簽訂了若干不平等條約而已。當然,也有少數戰役取得了勝利,比如說左宗棠收復新疆(面對俄國勢力),馮子材取得鎮南關大捷(面對法國勢力)等等。

    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的主戰,往前可以追溯到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當時年僅26歲的葉赫那拉氏還只是咸豐皇帝的“懿貴妃”,朝政事務根本就輪不到她來插嘴。然而,在英法聯軍“八里橋之戰”大敗清軍,即將進逼北京,咸豐皇帝決定逃往承德避暑山莊時,她卻義無反顧地勸阻自己的丈夫——咸豐皇帝,希望他能繼續留在北京主持抵抗。據歷史記載,為此她不惜觸怒咸豐皇帝,還差點引來了殺身之禍。後來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了,英法聯軍攻佔了北京,火燒了圓明園,清廷被迫和列強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北京條約》。

    圓明園

    1884年中法戰爭期間,面對法國的咄咄逼人,慈禧太后也曾下令對法宣戰,一度還以“因循委靡”為由罷免了在戰爭中失利的恭親王奕訢等人。戰爭後期,清廷在一片主戰聲中,果然取得了“鎮海保衛戰”和“鎮南關大捷”等戰役的勝利,為後來兩國的停戰談判贏取了不少籌碼。

    鎮南關大捷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之初,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也都是堅決主戰的,一度傳令“不準有示弱語”,但隨著戰爭的進行,北洋水師遭受重創甚至全軍覆滅,她又不得不改變了自己的態度——轉而支援李鴻章等人的求和派,打擊光緒皇帝的主戰派。這場戰爭的結局我們也知道,中國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北洋水師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之時,慈禧太后同樣是一個強硬的主戰派。當時正值“義和團運動”如火如荼,他們舉起“扶清滅洋”的大旗,再加上“義和團”民眾號稱擁有“刀槍不入”的神力,一度讓慈禧太后有了利用“義和團”來對付洋人的想法,這也是她後來敢於向英、法、日、俄等十一國宣戰的底氣所在。可惜戰爭的結果依然是以失敗告終:八國聯軍進佔北京,清廷被迫簽訂臭名昭著的《辛丑條約》。

    八國聯軍

    不管怎麼說,慈禧太后能在晚清政治的一片萎靡之中,高舉主戰的旗幟,曾經給華人民共同對付列強的入侵帶來了很大的勇氣和信心,甚至一度還給大家帶來了勝利的希望。只可惜,這些戰爭大部分還是以失敗求和而告終,要怪也能怪晚清的國力江河日下,慈禧太后手中的籌碼越來越少吧。當然,這其中慈禧太后也要承擔很大的一部分責任,但如果將清朝的滅亡都歸咎於這個女人,那顯然也是有失偏頗的。

  • 2 # 愚人說道

    慈禧是主戰派?非也,慈禧是主和派?也非也,以愚觀之,慈禧,乃一“主政派"而已!

    當戰的作用,有利於慈禧的統治時,她便是個主戰派;反之,當和的結果,能夠更好地維護她的統治時,慈禧也便成了個主和派。

    中國過去的封建社會,其實是家天下社會,朕即國家,國家即朕。天下所有萬事萬物,皆皇家一傢俬事,天朝人,信奉”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率土之濱莫非皇臣",大清各級官員,看似各行其事,其實,大家均是遵循了天子意志作為。眾所周知,“庚子國難"那會,義和團剛發起之際,朝庭其實是剿撫不定的,並沒有一開始就支援,或者反對,那個義和團大師兄朱紅燈,就在山東,在這個剿撫不定的政策下,遭了毓賢的毒手。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一方面老佛爺為外國列強,常常對她指手劃腳,使其大政方針,不得盡情施展,而恨之入骨,巴望義和團這些能人,能夠大展神威,把洋人統統給滅了,免得眼見心煩,聞之揪心,故採用”撫"政策;而另一方面,由於義和團乃民間組織,組織鬆散,又各行其事,免不了會剩隙作亂,弄得大清天下,不得安寧,一旦發生鬚鬚變亂,慈禧便下決心,要“剿"了!

    那麼,八國聯軍侵華之際,慈禧老佛爺,如何一下成了個堅定的主戰派呢?堅定了沒多少,又如何,又成了個堅定的主和派了呢?

    這是個饒有趣味的話題。

    原來,當義和團這些高能異士,在山東遭到了主和派的袁大頭,鐵腕手段的鎮壓,不得不丟掉那個所謂勇敢彪悍的山東民風,和梁山好漢的牛皮,北上竄入京城後,立即受到了載漪、載勳等一大批主戰派干將的歡迎,這些愛國志士,為讓老佛爺堅定維護國家主權,驅逐外國強盜的決心,組織了義和團中一些身手了得的好手,買通慈禧身邊那個正受寵的太監李蓮英,讓其觀賞了一出”刀槍不入"神劇,因劇情動人,看得老太婆心馳神往,雌威大增;又那個寵臣榮祿,以一個奴才理念,見識了其實只是七嘴八舌之一的英國一份小報的報道後,誤以為人家,正在釀醞老佛爺“歸政",竟然以獨家新聞,披露給老太婆聽,急得老太婆激火攻心,鬼哭狼嚎,滿朝忠臣,也陪著痛哭流涕--------政權都要沒了,遑論其他?於是老佛爺,當然成了”主戰派"一個,作出了要讓古今中外,所有的狂人、妄人,都要汗顏、蒙羞、自愧不如的不世偉舉-------向全世界宣戰("對萬國宣戰詔書")!

    然而想不到,無論是八旗還是綠營,禁軍、甘軍,還是牛皮驚天的義和團,幾十萬人拱衛京城,在洋人的洋槍洋炮面前,竟無不望風披靡!六月二十一日老太婆牛皮宣戰,八月五日聯軍開始攻打京城,到了八月十五日,所謂的八國聯軍,僅以可憐的一萬六千黃、白、黑狗雜種兵力,就摧枯拉朽般,攻入了京城。眼見國將不國,要遭滅頂之災,政權都快沒有了,遑論其他?-------這時候,不要說什麼開放口岸了,不要說賠償什麼四億五千萬兩白銀了,估摸就是割讓大片國土,給那幫強盜,也“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只要老佛爺皇權依然,政權還在,仍普天之下,莫非皇土,那是天上飄下五個字,那些不是事!

    所以,面對當時美國佬強行”門戶開放",不要一寸中國土地,老太婆是喜出望外。就是那個柔克義,再三要求的限制賠款動議,滿朝文武,包括李二先生,也是不置一辭,甚至,天朝人還在暗自揣測:美帝國主義這麼乖張,莫不是黃鼠狼給雞拜年,不按好心?

    -------------------

  • 3 # 亮仔學史

    慈禧太后作為咸豐皇帝的嬪妃,在咸豐皇帝駕崩於熱河之後,留下唯一的兒子六歲的同治皇帝繼承皇位,慈禧母以子貴,被尊奉為皇太后,後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成功從咸豐的顧命八大臣手中搶走了權利,可以說慈禧是晚清時期實際的政權掌舵人,統治了晚清半個世紀,也是將中國差點推向深淵的歷史罪人。

    至於說慈禧面對列強的欺凌,她是主戰還是主和,我想大概慈禧臨死前都沒想通這個問題,因此,亮仔也只好大膽猜測。我們來簡單看看她統治時期的幾次列強侵略。

    收復新疆

    1871年,沙俄不斷東擴,侵佔了中國新疆的伊犁地區,這時朝廷上就出現了兩種聲音,一派主戰,一派主和。慈禧太后也拿不定主意,隨後接到陝甘總督左宗棠的上奏,直言新疆的重要作用:新疆乃蒙古屏障,蒙古乃京師屏障,若失去新疆無異於門戶大開,京師不保。這一次,慈禧完全站在了左宗棠這邊,全力支援左宗棠收復新疆,我想“抬棺上陣”的左宗棠若沒有慈禧的全力支援,收復新疆也並非易事。這一次,慈禧的主戰思想還是值得肯定的,畢竟保全了領土的完整。

    中法之戰

    中法之戰是由於法國侵略清朝的藩屬越南,作為宗主國的清王朝保護小弟的戰爭。這次,慈禧的態度就沒那麼堅決了,主張“小勝就收”,原因也許是事不關己,雖然取得鎮南關大捷等一系列勝利,但慈禧並不想擴大戰爭,而是見好就收,就這樣,在談判桌上中國輸了,法國侵佔了大量的中國權益。

    甲午海戰

    甲午海戰也是由於清政府的小弟北韓受到了侵略而發生,最初,慈禧和光緒的態度十分一致,那就是西洋人欺負我就算了,倭寇必須要和他幹到底。但當時正在修整頤和園來慶祝慈禧的六十大壽,有人提出把這部分錢省下來支援軍費,慈禧一聽就不樂意了,至於之後的北洋水師戰敗,為了不影響自己慶生,花重金請外華人調停,一敗塗地。

    八國聯軍侵華

    這場戰爭完全是慈禧的昏庸造成的,義和團提出“滅洋扶清”的口號,由於慈禧早就對洋人不滿,就利用義和團來攻擊洋人,想給洋人點“教訓”,同時向列強宣戰,這就是後來我們所知的八國聯軍了,慈禧帶著光緒逃到了西安,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透過上述幾場戰爭,亮仔認為,慈禧是面子上主戰,骨子裡主和。面子上主戰,那是為了維護作為國母的尊嚴和“天朝上國”的幻想,在國內一呼百應,總不能讓洋人牽著鼻子走,這樣會大大損壞她在人民之中“神聖”的地位。骨子裡主和,那就盡情享受吧,只要國內不造反,我還是“皇帝”,外華人想要就要點吧,給他了!

  • 4 # 王榮聯1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那年頭,慈禧沒做太后,還輪不到慈禧說三道四。直到她兒子同治登基,自己名正言順地做了皇太后,才理直氣壯做起了大清的舵手。那麼在後來的甲年戰爭和八國聯軍攻打北京那刻,慈禧太后到底是主戰還是主和?筆者認為,慈禧太后是既做過主和派,也做到主戰派。有人說這太矛盾了。的確是的,這正是慈禧太后的性格。甲午戰爭開打前,慈禧太后是主和派。只是朝廷君臣中主戰派佔了上風,慈禧才轉過身去主戰的。八國聯軍由溏沽登陸進攻北京時,慈禧是一邊率人馬向西逃跑,一邊派人在京與各列強國家公使談判。至於後來向八國聯軍宣戰,那是因為國際風向對自己不利,慈禧才得不成為主戰派的。所以,決定“和”還是“戰”,一切以對自己個人統治地位是有利還是不利為唯一條件。

  • 5 # 微史春秋

    統治者講究帝王之術,馭下之道,基於這一點,慈禧就不能一直傾向某一派系,她要搞平衡,所以她時而支援主戰派,而是支援主和派,但她自己不屬於任何一派,也不可能是任何一派。

    慈禧太后並不是一個堅定的政治家,為了維持權力,她只能玩平衡,掌握政局的風向,確保自己的利益。

    所以是“和”是“戰”,只在於哪一個對她有利。

    有人說她主戰,無非是基於以下幾個事例:

    一、支援左宗棠收復新疆

    1865年—1870年,中亞浩罕汗國侵略者阿古柏侵入並且佔據了新疆大部分地區;1875年,慈禧採納陝甘總督左宗棠的建議,出兵新疆。

    慈禧之所以支援左宗棠,是因為新疆不保則蒙古危矣,蒙古危險則京師不保。慈禧太后還是能分清楚輕重的。

    二、甲午戰爭開始時主戰,“不準有示弱語”。

    這個不用說,畢竟當時像日本這樣的小國膽敢挑釁中國,不狠狠回擊豈不是顏面掃地。她就沒有將日本放在眼裡,認為大清可以戰勝日本,這樣來還能為自己的大壽新增些喜氣。

    但是當清軍在戰場上不斷失利的時候,為了不影響自己的六十大壽慶典,她又開始主和了,支援李鴻章避戰求和的方針,以各種藉口打擊主戰派。

    三、利用義和團對列強宣戰

    慈禧太后利用義和團對洋人宣戰那是她認為洋人嚴重觸犯了她的利益。慈禧以為外國的要求她歸政於光緒。於是她態度立刻一百八十度轉變,支援義和團及向洋人開戰,並處死主和大臣許景澄及袁昶。

    等到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狼狽逃跑前,又將責任推到義和團身上,命令各地清軍予以剿殺。

    總的來說,慈禧太后更像一個為了權力不擇手段的嗜權者,而非一個政治家,所以她為了權勢玩弄權術,搞平衡術,在主和與主戰之間遊走,只是為了維護自己權勢的需要,並非真正的屬於任何一個派別。

  • 6 # 夏有涼風61

    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慈禧隨咸豐帝嚇的逃往承德一回,40年後的1900年,八國聯軍進北京,慈禧又逃了一回,哪慈禧為何有劃為主戰派的疑問了,那就是慈禧在支援義和團時期向美俄英法日等十一國聯軍宣戰。

    要說慈禧有那麼大膽向多國宣戰,實在是有人故意弄假情報說,外華人支援光緒,讓慈禧歸政光緒。慈禧大怒,就向多國宣戰了,最終八國聯軍進北京,慈禧逃往陝西,還自己主動下令鎮壓了義和團,同時派李鴻章出面“求和”簽下了空前屈辱的《辛丑條約》。

    要說慈禧是“主戰派”也是慈禧情緒化的主戰,如甲午海戰,正是趕上慈禧過生日,慈禧雖然沒表態戰,但言辭裡也是默許的。但從一次鴉片戰爭之後的清政府一直到慈禧執政其間籤的種種賣國求安條約來說,慈禧是個大大的賣國主和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比較勵志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