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鄉土藍田

    過去農村有句俗話說得好:“讓人是個理,鍋裡沒下米”。

    什麼意思?說的是過去糧食作物都比較緊張,有遠道而來的客人進了家門,表面上招呼的很客氣,又是倒茶,又是吃了飯再走,又是旱菸鍋吧嗒吧嗒的點上閒聊,不停的催促讓屋裡人燒水做飯,卻遲遲不見有做飯的動靜。

    禮貌是一枚假幣,也就是說沒有那個誠意,甚至有些人連虛偽的誠意都沒有,讓人如何與你相處?

  • 2 # 善水之道

    就是說在現代這個社會人性的虛情假意很突顯,表面上很禮貌,實際上很虛偽,表裡不一。不過普天之下人人還是認同這種交際手腕,縱使知道對方虛情假意也欣然接受,因為已習而為慣,社會風氣所至。大勢所趨下,如果個人還執著於老實耿直,不懂玩點虛情假意的禮貌和陽奉陰違的手段就很容易掉進別人挖的坑。因為普遍的人都愛好聽的話和受到別人喜歡和尊重,縱然是假的也不在乎。所以不管面對自己討厭的、不關緊要的、甚至有意見的也好,都以禮貌待人。也許這樣你的人際關係就如魚得水了,或許哪天因為你的虛假禮貌給帶來利益或幫助,以及為你以後的成功鋪墊。

  • 3 # 詩詞書法興趣愛好者

    “禮貌是一枚假幣”是一種很形象抽象的說法,愚蠢的人不捨得花,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

    禮貌是人與人之間交往最基本的禮節,無論是陌生人還是熟悉的人,禮貌用語及禮貌行事顯得是對對方的一種尊重和客氣,是對自身文化涵養的一種外在表達,是建立友好關係的橋樑。禮貌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禮貌可以增進彼此的情感互動,禮貌更可以得到他人的認可。

    所謂“禮貌是一枚假幣”是形象比喻的說法,意思是無論你是出於真心的禮貌還是出於應付場面的禮貌,在待人接物,為人處事時是必不可少的。“愚蠢的人不捨得花”是指不擅於用禮貌的人是愚蠢的,並不是真正意義上人的愚笨。聰明的人哪怕是做樣子應付場面,表面也會禮貌行事,(暗指虛偽的禮貌),最起碼在人前不會丟失形象,哪怕你學歷再高,修養再好,本事再強,不會擅於運用禮貌的人都是失敗的,會在他人心中大打折扣。

    從小父母、老師就教導我們禮貌用語、禮貌待人,這是人一生必不可少的涵養。

    對他人禮貌既可以提升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地位,又可以展示對他人的尊重、謙虛,更容易促進彼此關係的建立與加深,又不會損失什麼,何樂而不為呢?

  • 4 # 秀逗茉莉

    這句話出自叔本華,“禮貌是一枚假幣,捨不得花它表明智力的貧乏。”

    我的理解是:假幣不能正常在市面上流通但並不代表它就沒有價值,如果僅僅著眼於假幣的市場流通性或使用價值,一味地與真幣放在天平的兩端進行比較,那麼必然會陷入思想狹隘的泥沼。有智力的人會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假幣的價值。假幣可以用作收藏,或作為禮物贈予他人,或隨身攜帶當作真幣的反面教材或對人生的警醒。

    禮貌,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關係中逐漸形成的風俗、習慣和傳統。一個有禮貌的人在於人交往的過程中總是給人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既給了對方應有的尊重也給了自己應得的尊嚴。

    人類自古有一種“互惠原則”,即,你對別人一分好,別人就會回以你一分好,或者更多。互惠原則類似於“以牙還牙”,只是取其中的善意部分罷了。而互惠原則最基本的表現就是禮貌,一句“謝謝”、“對不起”、“請”,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卻能在調和及融洽人際關係中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禮貌是一枚假幣,大方地給出去,你並不會損失什麼,而對方卻會因獲得一個禮物而欣喜,或許你的這枚假幣正是他那天的幸運之幣呢!

  • 5 # 我的星辰之旅

    禮貌是一個人的品像的表現,是對一個人的尊重,友好的表示。禮貌不需花錢。所以禮貌是一枚假幣。

    禮貌有很多表現形式,如:對人一個微笑,一個手勢,一句問候的話,一次禮讓......

    就是這種形式,有的樂在其中,有的人苦於不知所措。從小我母親就對我說:“喊人不要本,只要舌頭打個滾。”

    我只照做,我不知其意,並且還和媽媽理論:“我不認識她,乾脆要喊她,要和她微笑?”

    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就懂了。我付出只是一個個小小的禮貌,只張一下口,微笑一下,我卻收穫了不少。

    小時喊人,有許多餅乾,糖果吃。不喊的人就得不到別人給的。小時喊人,能得到許多擁抱和讚美。

    上學對人友好,同學朋友多。有人願意和我一起學習,一起玩。對老師尊敬,能受老師的表揚。

    參加工作,對人尊敬,工作不知不覺就很順利,左右逢緣,困難總有解決的辦法,能從人們口裡瞭解很多事,學到很多新知識。

    我看那些從小不喜歡喊人,不尊重別人的同伴,總是生活這也不順那也不行,並且沒有朋友。

    從這些我就覺得不尊重別人的人是一個愚蠢的人。所以禮貌是假幣,愚蠢的人捨不得用。

  • 6 # 阿黎哥哥

    禮貌,既體現一個人的素養,又是一種無形的財富。一句謝謝,一句對不起,一句請多多包涵,聽了讓人感覺你是一個非常有教養的人,在求職、交友,或者與別人無意的摩擦中,都會受益非淺,俗話說:禮多人不怪。禮貌就是一句話,一種行為,雖然不值錢,但有時在談生意時,就因為禮貌,可能會得幾千萬的合同;求職時,就因為禮貌,可能會助你得到理想的職位;與人產生爭吵時,因為禮貌,可能會冰釋前嫌。因此,唯有愚蠢之人,才不知道禮貌的價值。

  • 7 # 鄭秦雲

    《矛盾的啟迪》

    某人的捉襟見肘的提問,讓不少的讀者深感迷惑:

    第一,禮貌的本質是什麼?是一張假幣麼?假幣是國家法律明確規定禁止製造和使用的違禁品,使用違禁品的行為是一種違法犯罪行為。翻譯過去就是,講禮貌是一種違法犯罪行為。

    第二,不講禮貌的人是愚蠢的人,按照前條的推斷,講禮貌的人是違法犯罪的人。兩相比較,不講禮貌的人雖然愚蠢,但尚未違法犯罪,故不講禮貌的人優於講禮貌的人。

    第三,某人推崇人們講禮貌,就是鼓勵人們違法犯罪,這是行不通的。因而只能鼓勵大家不講禮貌,做一個愚蠢的人。

    以上三條,邏輯正確,但是它顛倒了人們關於生活真諦的基本認知。究其本原,錯在把講禮貌指代等同於使用假幣,把不講禮貌者汙指為愚蠢的人。

    事情又回到問題的出發點上,禮貌是不是一張假幣?應當肯定的說,禮貌不是假幣。它是人們投身社會生活的一種潤滑劑,它是人們對於親情和友情的約定俗成的調處,它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精神財富。

    那麼不講禮貌的人是愚蠢的人嗎?我們首先考察一下愚蠢的人。第一種,白痴型的人是生理型的愚蠢的人,他們有先天性的智障,或者有其它類似的精神方面的疾病,達到不能辨識基本行為正誤的程度,一時半會兒尚無法治癒的或根本無法治癒的。第二種,他們因為某種知識的欠缺或者不熟悉,或者操作失誤,沒能準確的表達有關的禮貌,被人汙衊性地指責為愚蠢的人。第三種,某些人就沒有講禮貌的基本素養,他們橫行無忌,舉止粗野,有損國格民風。第一種情況不能稱為愚蠢的人,而只能視為病人,應取關懷愛護、協助治療為基本態度。第二種情況是一種暫時性的過渡情況,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於禮貌的掌控和運用會純熟起來,必須摒棄汙衊性的汙指或漫罵。第三種情況屬於教育和管理問題,應當立足於法律的規範和完善,在於一種推崇禮貌的公序良俗的建設,用教育和管理的兩手致力於提高全社會的文明禮貌素質。

    總之,我們不能把講禮貌視為一種可有可無的純程式性的虛假的東西,必須把它提到精神財富的高度來認識和對待,正確對待它對社會生活的潤澤潤滑作用。我們要身體力行推廣禮貌的行為舉止,要根除非禮貌行為必須從尊重人、愛護人的基本點出發,併為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精神素質做出不懈努力。

    咸陽人

  • 8 # 網暈者

    禮貌是出客的服裝,愚人將之放在家中;禮貌是行車的指示,愚人把它關閉了;禮貌是菜餚的調料,愚人說菜應該本色我不用。

  • 9 # 麗萍為你讀詩

    “禮貌是一杖假幣,愚蠢的人捨不得花它”這句話向我們昭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禮貌是一種不是錢幣甚是錢幣的錢幣,只有智者才會捨得花它,越捨得花它,就越得道多助;反之,愚蠢的人捨不得花它,最終失道寡助。

    “禮”不僅是一種文化,也是個人修養的外在表現之一,更是調解人類社會人倫關係和等級秩序的一種儀式上的規範,其目的是為了“和”,正如大聖人孔子的弟子有子所言““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所以,捨得以禮待人不僅是一個人修為和涵養的外在體現,更是一種智慧!

    古今中外,許多千古梟雄都在孔子“克已復禮”的思想中踐行著“得道多助”“事成於禮”的智慧。

    春秋時期,燕國燕昭王因禮遇謀臣郭隗而得天下賢士樂毅使燕國強大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話說初即位的燕昭王,面對國家遭受強秦欺凌的現狀,發誓要使燕國強大起來。為此,他求賢若喝,四處招攬人才。這時有人告訴他,老臣郭隗(音wěi)挺有見識,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  

    燕昭王親自登門拜訪郭隗,對郭隗說:“齊國趁我們國家內亂侵略我們,這個恥辱我是忘不了的。但是現在燕國國力弱小,還不能報這個仇。要是有個賢人來幫助我報仇雪恥,我寧願伺候他。您能不能推薦這樣的人呢?”  郭隗摸了摸自己的鬍子,沉思了一下說:“要推薦現成的人才,我也說不上,請允許我先說個故事吧。”接著,他就說了個故事: 

    古時候,有個國君,最愛千里馬。他派人到處尋找,找了三年都沒找到。有個侍臣打聽到遠處某個地方有一匹名貴的千里馬,就跟國君說,只要給他一千兩金子,準能把千里馬買回來。那個國君挺高興,就派侍臣帶了一千兩金子去買。沒料到侍臣到了那裡,千里馬已經害病死了。侍臣想,空著雙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帶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馬骨買了回來。  

    侍臣把馬骨獻給國君,國君大發雷霆,說:“我要你買的是活馬,誰叫你花了錢把沒用的馬骨買回來?”侍臣不慌不忙地說:“人家聽說你肯花錢買死馬,還怕沒有人把活馬送上來?”  

    國君將信將疑,也不再責備侍臣。這個訊息一傳開,大家都認為那位國君真愛惜千里馬。不出一年,果然從四面八方送來了好幾匹千里馬。 

    郭隗說完這個故事,說:“大王一定要徵求賢才,就不妨把我當馬骨來試一試吧。”  

    燕昭王聽了大受啟發,回去以後,馬上派人造了一座很豪華的房子給郭隗住,還拜郭隗做老師。

    各國有才幹的人聽到燕昭王這樣真心實意招請人才,紛紛趕到燕國來求見。其中最出名的是趙華人樂毅。

    燕昭王拜樂毅為亞卿,請他整頓國政,訓練兵馬,燕國果然一天天強大起來。 這時候,燕昭王看到齊閔王驕橫自大,不得人心,就對樂毅說:“現在齊王無道,正是我們雪恥的時候,我打算髮動全華人馬去打齊國,你看怎麼樣?” 樂毅說:“齊國地廣人多,靠我們一個國家去打,恐怕不行。大王要攻打齊國,一定要跟別的國家聯合起來。”   

    燕昭王就派樂毅到趙國跟趙惠文王接上了頭,另派人跟韓、魏兩國取得聯絡,還叫趙國去聯絡秦國。這些國家看不慣齊國的霸道,都願意跟燕國一起發兵。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統率五國兵馬,浩浩蕩蕩殺奔齊國。  

    齊閔王聽說五國聯軍打過來,也著了慌,把全國兵馬集中起來抵抗聯軍,在濟水的西面打了一仗。由於樂毅善於指揮,五華人馬士氣旺盛,把齊國軍隊打得一敗塗地,齊閔王逃回臨淄去了。  

    趙、韓、秦、魏的將士打了勝仗,各自佔領了齊國的幾座城,不想再打下去了。只有樂毅不肯罷休,他親自率領燕國軍隊,長驅直入,一直打下了齊國都城臨淄。齊閔王不得不出走,最後在莒城被人殺死。  

    類似“得道多助“”事成於禮”的故事不絕於此。又如戰國梟雄曹操因為禮賢許攸,使許攸向曹操獻計,先斷袁紹烏巢之糧,致使袁紹敗績,官渡之戰中為曹操立下了絕大功勞。 再如“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仕為劉備贏得了漢中,與曹操、孫權形成三國鼎立局面。

    從上述“得道多助”“事成於禮”的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出,禮不僅關係自我修養,更是一種比錢幣更重要的調和人際關係的錢幣。只有那些智者才善於運用它,並透過運用好它來在成就別人的同時,成就自己。反之那些不學禮、不持禮也不善禮的愚者,只能成為“禮”的守財奴,只能因待人失禮而“失道寡助”,進而招致禍害、甚至亡已亡國。

    吳國以泰伯仲雍的禮讓和義舉而立國,吳氏以闔閭與季札的禮遇與義行而有傳世美談。而夫差失國,只因任由心性無禮無義,導致自己吃不開而亡人亡國。

    夫差即位後為父報仇打敗勾踐,可算為一次“義舉”,但之後,夫差四次伐齊,三勝一敗。在第一次伐齊並獲勝之後,又做出一系列的無禮舉措---什麼徵百牢,燒城門等等。最後一次伐齊之前,夫差的無禮無義之舉是讓伍子胥自殺。夫差因伍子胥把自己兒子留在齊國而讓伍子胥自殺之後,從海上伐齊,失敗而歸。

    因為夫差的無禮無義,伍子胥死了,孫武的心也涼了,各國類似伍子胥以及孫武等才俊也不會再來吳國了。沒有了賢臣能人的輔佐,吳國就只剩下“智力孤危,戰敗而亡”的結局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孩感冒吃藥吃多長時間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