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43053042

    易經起源

    關於《易經》的產生年代,目前說法不一,據學者們考證,應該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說是七千年前,而成書的年代則是在商末周初。

    《易經》占卜問吉凶禍福,本身是迷信,但是《易經》對於吉凶的解釋,卻包含當時人們對世界一般事物最原始的哲學理解。總的原則就是事物在變化發展中就有前途,就是吉兆;如果沒有發展變化就沒有前途,是凶兆。我想,《周易》的這個認識是從豐富的社會實踐中提煉出來的最樸素的一種辯證法觀點,雖然還不完整,但仍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易經》自古被稱為六經之祖。其餘為《詩》、《書》、《禮》、《樂》、《春秋》,都是有文字的"記錄。唯獨《易經》產生於人類創造文字之前,用畫來表達意思。最初只有――(陽)及--(陰)兩種符號。按照數學排列組合的規律,這兩種基本符號三組組合,只能有八種可能,是為八卦的開始。這八種再組合一下就變成六十四種排列方式。 陰陽代表“ 正面” 、“反面”或者“有”、“沒有”兩類相反的意思。

    歷代記載伏羲作八卦,文王演繹為六十四卦,古代一直是這麼相傳,司馬遷《史記》也有記載,今天看來這個記載符合實際情況。伏羲時代是群婚制,沒有固定的家庭,靠打獵為生,生活資料來源不固定。所以人們就想預先測算今天的收穫。測算、預測是人類的進步,只有人類有這個智慧。

    伏羲是馴服獸類的一個代表人物,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個特點,古代人沒有名姓,就以神話人物對人類的貢獻作為其名字。種植物的神農氏,發明用火的燧人氏,發明造屋的有巢氏,這些“氏”不是他們的名姓,人們紀念他們,就以他們對群體的貢獻為名。

    陰陽是根據世界現象歸納的概念,“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自始至終是對立的統一,有不一樣,可又互相需要、互相離不開。這個觀念很原始、很樸素,可也很根本。八卦把乾作為陽性、男性的代表,代表進取、剛強、主動;坤代表陰性,代表萬物保守、服從、順從方面的性質。

    最早祖先崇拜的“祖”字,左邊“示”部代表祭壇,右邊是“且”,古代“且”象徵男性生殖器崇拜。 考古發掘陶製、 泥巴制、 石頭制的“且”有很多,這說明中華民族祖先崇拜由來已久。後來儒家繼承了這個傳統,並加以發揮,使之神聖化,給予崇高的解釋,一直到明清。比如清朝故宮皇帝辦公的地方叫乾清宮,皇后住坤寧宮,中間的殿叫交泰殿。

    《易經》原來只有卦象,後來算卦的人將解說詞做了記錄傳下來,稱為《易傳》,有十類,附在卦後。

    《易經》是從影象開始,對易圖的解釋也有一個逐漸完善的傳承系統。沿著影象、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的變化形成另一個支派,稱為象數易學,簡稱“象數學”,易圖的象數學經過幾千年流傳,已發現古今流行的2000多種關於影象的著作,而且現在還不斷出新。

    萬物交感觀念

    《易經》哲學思想的基本內容可以分兩個方面:萬物交感觀念與物極必反的觀念。

    《周易》六十四卦裡,天、地是實物,天在上,地在下,古人認為天地是萬物之母,乾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天地生六個子女,巽、震、兌、離、坎、艮

    主旨:《易經》以陰陽變化來說明宇宙萬物的一切現象。它透過占筮來啟示天道、人道、地道的變化規律,為的是把握人生立身處世之本,以趨吉避凶。所以,《易經》的哲理為後世崇仰深究,後人再以義理闡釋,使《易經》成為占筮、義理兼而有之的典籍。

       《易經》說的是陰與陽的思想,產物。它源自男女不同的性別,是人類原始思想的產物。它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說明宇宙萬物中一切變化的現象。

       陽是以一來代表,而以––來代表陰,這兩個奇與偶的簡單符號,象徵並說明了宇宙萬物的一切變化。陽剛陰柔,陽動陰靜;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因時因地的以陰與陽,也就是剛柔動靜的性質來變化。如把天、男、仁、上、前、明、往、晝、尊、貴、福等都屬於陽、剛、動;而把地、女、義、下、後、暗、來、夜、卑、賤、禍等都屬於陰、柔、靜。陽剛陰柔相反相成但並非不變,而是動極則靜,靜極則動,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陽剛中孕育著陰柔,陰柔也包含了陽剛,相輔相成表裡兩面。如:男對女為剛,女對男是柔;前對後是陽剛,前對更前則成為陰柔。

       “繫辭上傳”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天地間一切事物的變化無不因時因地或成陽剛,或成為陰柔,而這一陽剛陰柔的變化法則,正是宇宙的法則,人生之律;也就是天理和人道。

       “說卦傳”中說:“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易經》在這裡所要闡明的天道、地道、人道的變化作用法則是一到的;這就是,宇宙萬物遵循陽剛陰柔無窮變化作用的法則。所以稱作“天人合一”。這樣看來,“易”含有變易、簡易、不易的意思,宇宙萬物因時因地的陰陽、柔剛、靜動,變易而不易,複雜而簡單,矛盾又統一,對立又和諧;這陰陽論就在闡明這一現象;所以說,它是《易經》的中心思想。

       《易經》思想中的這一陰一陽,相對相反,並不對立相剋;而是相互錯綜變化不已,並在變化中生成發展,和諧與統一。

       中國古代傳統思想中的,不主張鬥爭,和為貴,正淵源於此。

       “繫辭上傳”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生”在這裡不是產生而演變。就是說,八卦由四象演變而來;四象由兩儀演變而來;所以,八卦即四象,四象即兩儀,陰陽即太極。

       太極是什麼?從《易經》的本義去探索,唐代孔穎達《正義》中說:“太極是天地未分前,混而為一的元氣。”這一混沌不分的元氣,或者成為陽剛、或者成為陰柔,變化無窮;並且以陽統御陰,以陰追隨陽。這就是《易經》所要闡明的主旨。這一宇宙根源的元氣我們稱作“太陽”也就是太極,也以━來表示,其推演如“附圖”。儒家崇尚剛健正大其根本就在於此。

       而老子主張“無”;這並非一無所有,而是存在的某種物質無聲無臭。老子以“無”為道;“有”生於“無”,有形的物體產自無形的本體,“有”與“無”異位而同體。

       莊子更將這一“無”的思想,提升為“無無”,“無無無”。“齊物論”中說:“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未始有無也者。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無也?”莊子“無”的思想,不是由科學實驗中所得,而是哲人睿智的直接判斷,但又符合科學思想。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自然以地球為本體,然而地球不過是太陽系中一顆星,太陽系又不過是銀河宇宙中一個系,銀河宇宙又不過是大宇宙蒼海中之一粟也。追溯下去無窮盡,而莊子“無無無”的思想,正象徵大宇宙的無窮無盡。

       地球、太陽,或在億萬年後會消滅;但大宇宙中必會有新的星球、星系誕生成長。大宇宙本身無始無終,永恆的生生不息,這正是《易經》所闡明的中心思想。以人來看,形體之小微不足道,但渺小人的心志活動卻能將無窮盡的大宇宙包攝無限;因而《易經》“廣大悉備”。

       儒家崇尚陽的剛健正大,道家重視陰的虛無柔靜。但儒家思想也有謙退陰靜的一面;道家思想在虛無柔靜中也含有剛強;總之,剛健正大與虛無柔靜,是中國傳統思想的表裡兩面。

       乾坤代表了天的地,天是行雲施雨的空間和萬物生成之根源,是造化根本的大陽。與天的功能的大陽相對的是大地的大陰。大地的陰的元氣,是萬物生生不息的根本;但大地功能順承天的功能。天是陽,是主宰,是動能;而地是陰,是順從被動的。

       天的法則是變化無窮的。陽剛與陰柔互動變化,使萬物生成;同時陰陽保持和諧,才能使萬物順利的發展變化、進化。“歸妹”卦的“彖傳”中說:“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都借夫婦的道理,比擬天地陽剛陰柔互動作用的生成原理。“繫辭上傳”中說:“生生之謂易”。下傳中說:“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經》以天地的陰陽剛柔、動靜的變化生成作用,為天地的德性。

       然而,這天地陰陽交錯,使萬物生成展生生不息的作用,極其微妙難以捉摸。“繫辭上傳”中說:“陰陽不測之謂神。”又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就要求我們的認識不只是具體的,有形的現象,而且應該以現象發生的抽象的,無形的原動力來思考,這就是陽剛陰柔的形而上的精神了。

       《易經》對天地生成發展的作用,最重視的是剛健中正,而且是恆久不已的剛健中正。

       《易經》也兼說生死,而且以兩者綜合,來闡揚天地的大德及無窮的生命力。

       總之,天地陰陽剛柔動靜的微妙作用,是萬物生成發展的根源,闡明這一原理法則並廣泛應用到宇宙與人生的一切變化現象上,使人能夠知變、應變、適應,去惡向善,避凶就吉,這就是《易經》的思想。

       宇宙間可以效法的最大形象就是天地;所以,天地生生不息的變化作用法則,也就是人類社會的行為規範。《易經》就以天地為準則,確立人生規範,以宇宙恆久無窮而又秩序井然的精神,勸勉人生要自強不息,造福社會。《易經》兼備了規範與實用兩方面的效用。人生道德修養自應以天地的道理為準則,效法“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宇宙精神,努力精進不懈,使自己在品學修養上有所成就,然後在事業上施展抱負,才能促進社會發展,參贊天地造化的功能於道德及事業之中,才是至高無上的大事業。

       “繫辭上傳”中說:“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這裡告訴我們,智慧應當像天一般高明;行為應當像地一般謙卑;睿知聖哲,遵循這一天的法則,崇尚智慧與禮儀,使道德修養有所成就,不僅獨善其身,而且能施展於事業中兼善天下。將道德修養、聰明才智,施展於事業中,使人與物一起得到幫助,這就應了天地的變化法則,符合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這才是“盛德大業”。

       效法宇宙精神,自強不息,這是《易經》的道德理想。陰陽、剛柔、動靜,於迴圈無窮的變化作用中,使宇宙生成,發展,進化,調和,統一;符合這一宇宙精神就是善。傳統道德上的仁、義、禮、智、信,就是善,宇宙精神本來如此。

       《易經》中闡釋了仁、義、禮、智、信、敬、誠、貞、順等各項德性;是基於道德律與自然律一致的思想,崇尚陽的剛健正大;當然也一再提示陰的謙穩。

       《易經》還特別崇尚“時中”。孟子說:“孔子聖之時也。堯舜以來相傳之法也。知時中之義,則易思過半矣!”由此看來,《易經》對時間因素,以不偏不倚的中庸原則予以重視。

       惟有認識宇宙精神,透徹陰陽剛柔動靜變化作用原理的人,才能通幽明之故,最後就可達到心安理得,無憂無懼,知天樂命的境界。《易經》中所說的神,是指天地間陰陽剛柔動靜變化現象的至為微妙,難以預料的神秘性;所以,只有天下睿智、最明瞭道理的人,才能理解《易經》中所闡釋的道理的神奇功用,只有無心、無畏、致誠,達到人我兩忘的極度寂靜,才能看清一切是非善惡,吉凶禍福,也就是通達神明,必然就能擔當天下之事。

       “繫辭上傳”中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這是《易經》的根本觀念。陰陽相對,但尊崇陽,陽兼有陰:陽為君,陰為臣,陽是主宰,陰為從屬;君王象天一樣絕對的尊嚴,臣像地一般絕對的卑下柔順,這是《易經》闡明的君臣關係。

       國家、社會的根基在家庭,家庭基礎為夫婦。《易經》並非僅僅主張男尊女卑說,而是要男女夫婦,各自發揮本身的物質,盡各自的本分。當家庭發生混亂時,應當尊重父子的親情,但並非家長就可以濫施橫暴。先正家然後天下才能安定,家庭是國家、社會的基礎。《易經》的思想,是家族主義、國家主義,進而是致力於世界和平,謀求人類共同富裕的大同世界。

       家人在內,在外的則是朋友,這是人類最親近的,最根本的人際關係。君子立身處世的態度,往往因客觀情況的不同而不一致,但如何取捨?如何臨機應變,則在於人,成則在於自我勉勵,成敗則在於天,這要看機會與際遇如何了。

       《易經》中的六十四卦,幾乎都以盛極而衰,物極必反的道理諄諄告誡,以提示人生必須時刻謹慎處世,警惕適可而止的重要性,才能確保長久安泰。

       《易經》的宗旨在於闡釋宇宙大自然的陰陽剛柔動靜的變化,變易而不易,複雜而簡易,在變化中生成發展,於反覆中保持統一與和諧。這一剛健中正,無窮無盡,永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是宇宙精神所在。變易、簡易、不易的宇宙法則及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涵蓋著一切。這些都與人生立身處世原則一致,人以大宇宙的自然法則、精神為準則來確立人類自己行為的規範。探明宇宙大自然的法則規律,就能自強不息,面對各種複雜情況而能知變,應變,適變,以促使人類社會的發展向上,為全人類造福。通觀《易經》的思想就會明白為什麼《易經》被稱作“天人之學”而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一切學術思想的源泉,被推崇為大道之源,眾經之首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為歐楷兩個代表人物,盧中南和田英章誰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