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斯文的痞仔
-
2 # 知識銀行
“上善若水”,乃語出《老子》(或稱之《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在中國古書中,有多種說法,帛書甲本“上善治水”,乙本“上善如水”,王弼本“上善若水”,世傳本多用王本“上善若水”。高明在《老子帛書校注》中作了分析,認為“古文‘臺’與‘以’同字,‘治’與‘似’同音,故借‘治’字寫為‘似’,謂‘上善似水’”,則“似水、如水、若水”義同。也就是說,這幾種說法其實是一個意思,只是用字不同,沒有本質意義上的區別。
所謂“上善若水”,“上”即至極、最高、上面,“善”即吉祥、美好、善良,“若”即順從、選擇(佛教也表示“智慧”,例如“般若”一詞),“水”即無色無味且透明的液體,可引申為標準、靜止、滋養。故而,“上善”即至善至美,“若水”即以水為準,“上善若水”指的便是:天下最完美的善性就是水那樣的品性,滋養萬物而有自身的分寸。水是萬物的生命源泉,是一切存在的生機活力,是永無止境的恩澤奉獻。
“上善若水”是老子道家思想之精髓的一個集中體現。老子尚水,以水為最高智慧的象徵和代表,與他的“無為而治”思想關係相當密切。水的自然之性是最接近於道的:它無色無味且透明無形,可大可小、可方可圓,可液、可汽、可固,無處不在、無所不利、無物不有,往往能依勢而為、自失自得,於自然而無所違。老子認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他告誡統治者,為政治國,不僅不能與民令行爭執,而且反而還要與民休養生息,使天下形成一個自治的大好局面。在本質上來說,“無為而治”的“無為”並非是一種“無所作為”,而是一種“有所作為”(即“有為”)——一種“無為而無不為”,一種“有為而不妄為”。
-
3 # 王強的價值經營
《道德經》札記之四:被斷章取義的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恐怕是道德經中最受大家喜愛,名氣最響的一句話吧!眾多企業、個人視其為座右銘,我辦公桌正上方就掛一幅行雲流水的名家草書,以示為一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隨手Baidu一下,約12,300,000條之多,釋義大致相同,略舉一二:
1、上善若水:指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2、上善:至善,最完美;水:避高趨下是一種謙遜,……(此處省略200字),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3、善,會意字,“善”具有深刻的倫理學、哲學和佛學內涵,是宗教、哲學、倫理學等範疇中的一個基本概念……(此段共省略300字)。
4、上善的人,就應該像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
5、“故幾於道”譯為它的品質無比的接近於高尚境界。這裡的道是指一種境界,崇高的。
全都把善比作水的美德。大公無私,做好事不留名,整個一雷鋒精神。水真有造福萬物卻不爭的謙虛美德和善的品行嗎?那洪水猛獸、水火無情又何解釋。這裡的善真是善行之意嗎?還有,原本是《道經》,卻不提“道”,而去論“善”,雖然善是一種美德,那也應該放在《德經》去議,這不是跑題了嗎?!
如果說前面文言斷句還可商榷,這般解釋上善若水就不可理喻了,典型的望文生義,用現代漢語生搬硬套古文。《道德經》是一部完整的哲學著作,不是各章獨立的雜文集,且古文詞義寬泛多義、隱喻、簡略,我們只有結合上下文連貫地理解,才不至於片面誤讀。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是《道德經》第八章,實則仍在論證道德經開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即《易經》:“形而上者謂之道”的觀點,而不是講什麼“善”。
善:在這裡與善行、至善沒有毛線的關係,而是擅長、易於,上善指最擅長、特性;若:比喻,好似;利:也不是有利於、造福,而是利用,依照。
老子在這裡用水的特性作比喻,通俗形象地解釋什麼是形而上的道,為什麼“道可道非常道”。道好似水一樣,水在不同容器中,會自然呈現不同的形狀。所以說水是有形狀的,可誰都無法說水是什麼形狀。同樣,我們都能感覺到道的存在,可卻不能言說。道與水的這個特性極為相似,但還不是,真正的道還更玄乎,是沒法解釋的。
所以,上善若水讚美的並不是所謂水的善行,而是水的可塑性、靈活的適應能力。“上善若水”教導我們無論做人還是做企業,都要像水一般順應社會環境。
上善若水充分體現了老子的自然主義哲學思想。
-
4 # 法度之家
我認為上善若水才對!若是好象之意!水是生命之源!一切生命都離不開水!而水用之不善又必須治水!物極必反!生而不殺必自殺!上帝不會用惡意害人!而害人的是自己!為什麼?因為人人都以己為最聰明之人!其不知天外有天!這與維度之說並不矛盾!人類社會資料量化都無法平等!什麼意思!一個百姓資料與地方政府不同萬個人為一個地方的話個人資料與萬人百分比的資料!不一樣!比如一個人有急需一萬元救治!萬人中有人捐十元有人捐百元!有人不捐!只終資料誰知!?看似都在資料量化而結局不同!分層次去看事物!才叫立體多維思維視角!現代文明中價格與價值失調!人類發展生產力!而最終被困於生產關係!分配原則上!一一一引航者!為世界導航!牟志法直言不諱!敬請世界多包容!
-
5 # 質躍
上善若水更多是有偽善的成分。“若”的意思就是有好像的意思,好像只是像,是假象,假的反面就是真。假像還能稱上善?
水要做水,人要做人。學水就如學狗學狼學雞學貓是一個意思的,人不是水,人也不可能如水不吃不喝無私無慾無情無義,抽刀斷水水更流。說要是能做到抽他一刀反而活的更歡,可能嗎,不可能,人體裡的骨髓血液才像水呢,用誰的血液骨髓利養萬物,澆花灌草吧,那不正合敲骨吸髓的需要。
上善治水,這提法很好,體現法制思想,治理社會平之如水公平公正境地,這是真善,大善。
一字之差天壤之別。
而在周朝之前的所謂堯舜禹時代也切實存在有大禹治水的經典典故。大禹也就是因為治水而成為萬民敬仰的統帥。是上善的典範。而不是大禹像水,大禹若水。若水與治水都有因勢利導,隨曲就伸,順其自然的意思,但是上善若水就製造了十分完美的“阿Q精神”。阿Q住土穀祠,不可謂不是“處眾人之所惡”,他幾於道了嘛?以其不爭故無尤,他不爭他無尤了嗎?怒其不爭。
反而是“上善治水”這與《道德經》整體的“道法自然”的意思是相同的了,中醫也是有治病如治水的思想。治水遵循水性,因勢利導。這是其一。
其次,“治”這個字,本來就是三點水“氵”。這個字的本源也就是與水有親密的聯絡的。試想下98年抗洪的時候,水呀,真是“善”呀!上善若水,若洪水!搞破壞沒商量!
因此,“上善治水,利萬物”,就可以理解成,上等的善於治水的如大禹,能夠讓水利養萬物;下等的不善於治水的如大禹的父親鯀,洪水氾濫,災害滋生,腐枝爛葉……這樣解釋很好嘛。
李世民有句名言“水可載舟,亦可覆舟。”這裡的水就是勞動人民的意思。以此來看,就算按上善若水,勞動人民才是最善的、上善的。可是歷代勞動人民卻最無心於“上善若水”,顯然的道理,古時老百姓受教育都是個問題呀。那麼,追求上善若水的都該去默默的種地去吧,可是事實相反。陰陽顛倒。
再個,也是老子有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啥意思呢?就是,就算把所謂的德也分個三六九等的話,上等品德呢,不自我標榜有德,不自己鼓吹學習什麼什麼水德,什麼上善若水,那就是上德呀!下德呢,就總是掛到嘴上呀,總是鼓吹標榜呀,表面一套,文質彬彬,好像道德高尚,學習什麼什麼德,刻意的搞功績立德,學習上善若水,像水一樣似乎無私卻無孔不入,鑽營投機,這就是沒德。
上善不善,只是自然。水本是自然的,刻意的學習水,就不是善。上善是如水一樣自然,如空氣一樣自然如此而已。是以,道法自然,水有水性,人有人性,不是說要人去學習無情無義抽刀斷水水更流的水性水德,人若把自己搞弄成水性狼性狗性,就是失去人自然的本性,就是沒善,偽善,因為連真性情這個真都沒有,
人就做真性情的人,做本來面目的人,做真人,總弄個學習些貓呀、狗呀、狼呀、神呀、水呀、地呀、天呀等等的。就是不做本來該是的人。弄到頭來還要高調叫喧著“做人”。何必呢?不是嗎?
水聚之成型散之成氣,人生老病死,這都是自然。天地都是一視同仁看待的。
其實,《道德經》最早就是秦朝中央集權皇權社會之前的至少說是歷史書上說的夏商周這個時期的治國銘文,據說最早這些句子都是記載在一種叫銘的器物上面,既是“銘”文。那是奴隸社會統治者治國的銘文。把最好的法則法規寄託於對統治者的要求上,當然對統治者的最好的治國狀態要求並非是要統治者本人達到非人的沒情沒義不吃不喝的這樣的聖人境界,這樣的“聖人”只能是死人。而是要求其治國的法規及其執行法規時要像水一樣平,像水一樣不能夾帶私人感情,處理一些矛盾要像水一樣因勢利導,順其自然,不要老是堵,堵,堵,防民之口甚於防川,除了瞞就剩騙,能成嘛?拿個木頭塞住口,困呀,其實,自秦一統天下,樹立皇權社會又經漢武帝獨尊儒術,歷代不出百十年不都搞弄的積貧積弱嘛。
歷來認為最好的《道德經》的解讀有兩者,一莊子、二就是韓非子。韓非子的法家,為何叫法家?這裡的法家的“法”與道德經裡的“天”“地”“人”“自然”四者之間關係的那個“人法地”“地法天”的“法”有何關係?吾現在倒突然有所體悟,應該很有可能就是從這裡引申出來的。
首先,我們來看“法”的繁體字“灋”,《說文解字》“法”作“灋”,篆文作“法”。
字形由“氵(水)”“廌(zhì)”“去”三部分組成,“水”代表執法公平如水;“廌”就是獬豸,是古代傳說中一種能明辨善惡是非的神獸。因此,“上善若水”不如“上善治水”更合理,就是取法水的平之如水,法律要無情無義公平正義之意。天若有情天亦老呀!上善治水,這個是對誰說的,在現代社會就是對法律的要求對執法的要求,在古代奴隸社會誰才有這個執法平之如水的權力呀,統治者。也就是說,上善治水是對統治者行使獎罰的法則法規要求。一碗水端平,即是公平。但是現在普遍的人把上善若水都弄成自己去效法水德,一方面有一定的可取處賦予一定的意境境界;但另一方面,它也是弄得大天朝人,男不男女不女陰死陽活的,水貨假貨遍地是,上善若水此四字可謂居功至偉功勞響噹噹!
一家之言,言不盡意,僅供參考。
-
6 # 別贊大師兄
老子主張水德為善,是極端無政府主義思想。自從人類出現以來,水原本就是一個無籠頭的馬,為所欲為,自由散漫,欺軟怕硬,遇軟泥松沙,一口吞沒,遇大山巨石就繞道而流,所以世界上全是彎水彎河引彎路。這就是老子的道。《孔子的德》就是要遵守規矩綁架,只能公平競爭,不可各自為政。
-
7 # 黃一玄傳媒國際主播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上善若水"形容水向下流"但是從善如流",水利於萬物生長",水若小"但是萬物都不能沒有水,水潔淨"如流,不於萬物爭先後"爭長短。所以稱上善"善:寓意"至善"至善方至美。也因此水也承載"萬物"也形容厚厚的德,累積成的。厚德載物"儒家文化"用這句話,形容人的品行,人要有這樣的"德"才能行"天下,而為之。
-
8 # 泰和道安
上善若水是指,上善之德,如水之德。上善,至善,至高無上之善。道化生天地,化育萬物,是天地之母,萬物本原,其德至大,其善至高,因而上善便是道之善,上德便是道之德。聖人效法自然,期乎上善,既然上善若水,聖人之善亦應若水之善。上:高,至高無上,應予尊崇,與“下”相對。善,會意字,從言,從羊,言是講話,羊是吉祥的象徵,本意為吉祥,引申為美好。《說文》:“善,吉也。”《玉篇》:“善,大也。”《廣韻》:“良也,佳也。”
上善若水,是因為水之德,最接近於道之德。道體充斥自然之中,水體彌散天地之間;道體在自然之中其大無外,水體在天地之間其大無外;道體在自然之中其小無內,水體在奈米以上尺度範圍內其小無內(水分子半徑約為0.4奈米);道時隱時現,水也時隱時現;道顯時可為天地萬物,水顯時可為冰川湖海;道隱時彌散於自然之中,水隱時消失於天地之間;道化育自然萬物而不爭,處自然萬物之所惡,水潤澤天地間萬物而不爭,處天地萬物之所惡。因此,水是道的縮影,水之德近於道之德,水之善近於道之善,故“幾於道”,因而“上善若水”。
帛本《老子》中,有人認為上善若水其實是上善治水,上善若水意思是上善如同水一樣,上善治水意思是上善如同“治水”,水被治理好了才是上善。你怎麼認為?
回覆列表
謝邀,推薦看帛書版或者竹簡本《德道經》,“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有爭 ,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潚,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最善良的人如同水(流)。水(流)有益於萬物而能逐漸平靜,處於眾人最厭惡的地方,所以它與“道”最接近。它依靠大地而存在,心地深沉,給予萬物真心實意,自身端正而有條有理,行事善於發揮能動性,行動又善於抓住時機。如果它不能平靜的話,也就沒有什麼特出的優點了。本章的要點是“如水”。水與“道”都有利於萬物。水流趨下的特性是最接近於“道(水流通道)”的。它們的不同之處是:水是至柔的,卻是實在的、可見的;“道”是至虛的,除了“空間”、道路的概念外,其本質上又是不可見的(如天道、事物的發展、變化之道。人們只能透過自己的思考去理解、認識它)
綜上可以得知,是上善若水,而非上善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