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飛熊騎士

    在“家天下”的古代封建體制,除非是武力逼迫,否則是不可能的。人總是自私的,這種“自私”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社會和時代的進步。在封建時代,是很難做到純粹的“公心”的,即使偶爾有“無私”的君主禪讓給有才能的大臣,難保一代代的繼承,這種“反人性”只會造成動亂更早的到來。

    上古的三代禪讓,堯禪讓舜,舜禪讓禹,大禹傳位給兒子,這種上古淳樸的“禪讓”,也無非三代而已,從此就是“家天下”了。其實根據《竹書紀年》裡記載,這種淳樸的禪讓其實是黑暗的“逼宮”,“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當然,也不能說《竹書紀年》就是正確的,卻感覺比較符合人性。另外,《韓非子.說疑》也說:“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這樣殘酷鬥爭,似乎更符合當時生產力水平比較低的時代。當然,這僅算是一派的看法。

    (竹書紀年)

    除了人類的“私心”,古代封建時期是特別講究“君權神授”的思想。秦始皇統一六國,稱之為“始皇”,就想一代一代的流傳下去。其實早在夏商周三代,就有“神賜天命”的說法,來證明自己的王朝一代代流傳的合理性。到了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君主也受到天神的監督等等,一直持續到明清帝王的“祭天”。

    (天壇祭天)

    所以,一旦封建君王“無私”的把皇位傳給有才能的大臣,那麼引起就是其他大臣或者“王侯將相寧有種”的想法,“君權神授”就失去意義,統治上就會存在著“正統”的缺失,憑什麼你能當,我不能麼?戰亂又會再度興起。當然,上古之後,也發生過幾次禪讓給異姓的大臣,權臣的事情。當然,這裡的禪讓,更多是在“秦失其鹿”的王朝末世,受到權臣的威逼下發生的。這時候因為天下大亂,百姓會認為帝王“失道”,當權者也就有藉口“改朝換代”了。比如,隋朝末年,唐高祖李淵逼迫王侑讓位,建立了大唐王朝。

    當然,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因,由於封建時期,生產力和時代的侷限,沒有民眾意識的基礎和國家體制上監督和支援,“禪讓制”也不適合封建時代。

  • 2 # 畢大費

    這是一個很現代的想法。古人卻不敢,也不能這樣想。

    第一,古代人的繼承權,早有二條規定

    這兩條規定分別是:

    立長不立幼。順序是這樣:君主的大老婆生的最大男娃,排第一;大老婆的第二個男娃,排第二;依次類推。如果大老婆沒生男娃, 再從二老婆生的男娃算起,也依次類推。立嫡不立庶。嫡就是大老婆的娃,最根正苗紅的;庶是指妃、妾的娃,類似於旁門左道。

    這兩條規定,是封建王朝的繼承鐵律,二千年不變。誰變,誰就要在死後背上罵名!

    古人很在乎死後背罵名的,不象現代人,根本不在乎死後的事。

    第二,春秋戰國時期,曾經有位君主想將王位傳給優秀的大臣,結果悲劇了。

    簡單講講這個真實的歷史故事吧。該故事記錄在《史記》《資治通鑑》《國語》,幾乎所有的古代正史裡。

    東周戰國時期,燕國當時的老大叫做燕易王噲,他非常喜歡讀上古時代三皇五帝的禪讓故事,很感動。

    他的大臣,也是他的國相,叫做子之,有水平,有能力,將易王也侍候得很好,二人合作很愉快。

    在這樣的背景下,又經過一些別有用心的人鼓動,公元前316年,易王真的廢了自己兒子姬平的太子,將王位禪讓給國相子之,自己移出王宮,反而稱臣。

    易王的將軍市被,相當於國防部長吧,心裡馬上不服,憑什麼你傳給子之,不傳我?立即帥兵攻打子之,奮戰十多天,死傷數萬人。

    廢太子姬平這裡當然更不服,當了很多年太子,眼看快熬出頭了,憑什麼剝奪我的繼承權?

    就在燕國打得一踏糊塗的時候,齊宣王一看機會來了,馬上發兵討伐燕國,號稱扶危濟困,匡扶正義。燕華人真以為是正義之師來了,邊關大開,無人防守,結果齊軍是狼子野心,一口氣攻佔了燕國十多個城池。

    燕國被這次傳位風波,內憂外患,折騰得差點滅亡,後來很多年才得以翻身,這是另外一個故事,不提。

    順便說一下,用心良苦,富有創意的燕易王燴,在大亂之初,就被叛軍殺了,子之也是同樣的下場。

    第三,總結的話

    在古代封建環境裡,人們的思想還未解放,觀念傳統,普遍認為君權天授,更沒有一整套管理體制來保障優秀大臣繼位後的權力問題,如果冒然推行,就象燕國這樣,陷入大亂。

    當然,歷史上也有一些優秀大臣,早早謀劃,準備充分,一舉奪了君主的權,這樣的案例很多,但是,它與君主主動傳位無關,也不提。

  • 3 # 妖鬼雜談錄

    個人觀點是古代皇帝都將國家當做自己的私有財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就非常形象說明了這個情況。否則怎麼是家天下呢?

    舉個例子:假設你有一個大莊園,裡面有很多僕人,你是會把莊園給自己的兒子還是給某個僕人,然後讓自己的後人成為僕人?

    既然是私有財產當然是選擇自己的後代作為繼承人。

    古代,天下不是人民之天下,而是皇帝的天下

    皇帝也許會公正,會有“公心”,但是這個“公心”是建立在家天下的“私心”基礎上。這就是為什麼歷朝歷代謀反便是誅九族、凌遲等,目的就在於維護這江山依然是自己家的。

    古代帝王所謂的“公正”“從諫如流”“明察秋毫”,其實目的就是為了讓自己家的江山坐的更穩妥。

    古代人民包括大臣都是屬於皇帝的子民,皇帝高於一切,享受這無比的權利跟榮耀。如何肯把這份榮耀交給其他人,而讓自己的後人成為昔日“下人”的“下人”

    相傳慈禧那句“寧與友邦,不與家奴”,就是這種典型的思想。相對於皇帝來說,再位高權重,治國有方的大臣也是“下人”,皇帝如何肯讓自己的子孫成為下人的下人,對於自己也是臉上無光。

  • 4 # 關東俠客

    堯舜禹時代權力交接方式實行禪讓制,到大禹時期形式發生變化,大禹把王位傳給兒子啟,啟非常有才能人品又好民眾又支援,從此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家天下。王位是父傳子,或兄終弟及。西周建立實行分封制,同時建立一套嚴密的宗法制度來維護統治制度。就是嫡長子繼承製,立嫡以長不以賢或兄終弟及。這就避免了權力交接過程中動亂現象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其他的皇子無論多麼優秀是龍你的盤著,是虎你得臥著與皇位無緣。如果如窺視皇位,那是叛逆,大臣是要抄家滅族的,因此君臣父子地位尊卑是命中註定的,既使是白髮老臣見了幾歲皇帝也的三拜九扣口稱萬歲。嫡長子繼承製缺點是不利於選撥最優秀的人材,西晉司馬衷就是歷史上有名傻皇帝。皇后賈南鳳把持朝政引發八王之亂,社會動盪五胡趁機亂華給中原漢族帶來災難。皇位繼承製解決比較好的是清朝,康熙把遺詔寫好藏起來到他病危時拿出遺詔宣讀,必免了皇子爭位有利於權力和平交接,又可選比較優秀的繼承人。

  • 5 # 濟世論事

    感謝邀請。主要還是古代帝王普遍思維當中所存在的家天下思維有密切的關係。當認為基業江山屬於自己家中財產的一部分時自然不會願意將氣分給外人,這和將自我財產給外人是一個道理,在通常情況下人總是希望將自我的財產與權力給到與自己在血緣上最親的人。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 6 # 揮弓探賾

    古代皇帝制度,是指古代社會以皇帝為中心,實行皇權專制的政治制度。皇帝獨尊、王權神化,皇權至上、不可僭越,皇位世襲、不可轉移。皇位繼替,大致分為同姓相繼、異姓相代這兩種型別。夏朝以前出現在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是禪讓制;自秦始皇創立皇帝以來,到清王朝溥儀退位,至袁世凱垮臺而徹底廢除的世襲制,前後共有皇帝422人,歷時2137年。《春秋公羊傳》: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在封建的古代社會,皇帝是至高無上的存在,形成了家天下的王位繼承製度的局面,除非你推翻舊王朝,篡奪皇位,成為開國皇帝。

  • 7 # 冬子侃史

    上古時期華夏初始的時候是禪讓制。把王位傳給有才幹的人。

    唐堯王老的時候,就考慮王位傳給誰,自己兒子丹朱一天天遊手好閒,不幹正經事兒,肯定不行。於是他就去自己掌控的各個部落尋訪有才幹的人,這期間他看中了一個部落首領虞舜,經過考核後把王位傳給了舜,大女兒娥皇和二女兒女英也嫁給了他。

    舜帝晚年也一樣,兒子商均不中用。舜象徵性把王位還給丹朱,丹朱拒絕。於是舜也效仿堯帝把王位傳給了會治水的夏禹。

    舜死後,禹也效仿舜,象徵性地把王位還給舜的兒子商均。商均不受。禹正式把王位傳給了益,可實際權利都交給了兒子啟。各部諸侯首領都來朝見啟,三年以後,益迫不得已把王位讓給了啟。

    其實堯舜禪讓也都是迫不得已的,兒子不爭氣,守不住家業,與其被別人奪權,落得個家破人亡,倒不如做個順水人情,把國家送給有能之人,這樣既得名望,又能保住子孫後代的榮華富貴。

    雖然禹死之後把位子禪讓給了益,但禹絕對是個野心家!他並不像堯舜一樣,求賢於天下。那至於益是不是個賢人,都不重要。就算再賢能之人,也無用武之地。因為禹一直用心培植自己的兒子。益在當時諸侯心目中的地位是遠遠不及王的兒子啟。

    細想一想,不難覺得堯舜禪讓,是因為子嗣沒有能力。到了禹這裡,我就培養我兒子,籠絡天下人心,然後禮儀行地禪位給益,沒有任何威望和根基的益,要想活命和繼續獲得富貴,除了讓位給啟沒有其他選擇。

  • 8 # 茜紗公子64892612

    要是把皇位傳給有能的大臣,不就成了共和制了嗎?誰能願意把權力放下,我感覺近代世界只有三個高風亮節的,華盛頓,孫中山,戴高樂。真正為了人民去革命!等到成功後,功成身退!

  • 9 # 夢福駒

    人都有私心,無可厚非!公天下變成家天下是一種歷史必然!

    誰也不可能把全部財產給自己的朋友,如果自己有兒女

  • 10 # 宋安之

    封建社會的最大特色是家天下。

    每次的改朝換代意味著利益被重新分配,而開國皇帝辛辛苦苦的提著腦袋打天下。又怎麼會會把皇位傳給其他毫無血緣關係的大臣呢。而接下來的皇帝更不可能傳位給大臣的。

    拋開家天下的個人利益不說,帝系的傳承一旦混亂,最受其害的就是皇帝了。甚至會禍起蕭牆,不得善終。這還只是皇室範圍混亂的後果,如果將繼承皇位的範圍擴大到大臣之間,亡國之禍都有可能。

    為什麼要有這種制度呢,就是為了避免皇室自相殘殺。不然國家的繼承製度不明確,每個皇子都有機會,那麼輕了是九子奪嫡,重了就是玄武門之變。

    為了一個皇位,自古父殺子的不少,比如說三國孫權賜死太子與魯王兩個兒子。子弒父的也不少,比如周幽王還有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就是被兒子間接授意殺死的,甚至南北朝的宋文帝還有五代十國的後梁太祖朱溫就是被兒子發動兵變,帶人入宮殺死的。

    明朝時為了避免皇室自相殘殺,嚴格執行了嫡長子繼承製度,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才避免了皇室自相殘殺,還有皇帝不得善終的可能。像明神宗萬曆帝時期,想立皇三子為太子,一群大臣是死活不同意,最終不了了之。

    大家試想一下,古代社會中,皇位繼承範圍也就是皇帝的兒子之中,還發生了這麼多自相殘殺甚至皇帝本人都不得善終的事情。

    如果將皇位繼承範圍擴大到大臣之中,那麼引起的腥風血雨更甚。沒有血緣關係都可以當皇帝,誰也不服氣誰,最後殺來殺去。皇帝不得善終都是常事。別說實現更好的治國思想了,就是離亡國也不遠矣了。

    所以說古代皇帝傳子不傳大臣,還是很現實的選擇。別想的那麼烏托邦式,不實際的想法只能是空想,那怕設想的未來很好,也沒什麼用。

  • 11 # 手機使用者zhang866683

    因為當時是封建統治思想意識,君王把百姓當做奴隸進行管理。大臣只是跪拜的子民,君王的家族高於一切。在思想上就是隻有服從與管理。沒有皇族的貴重,故此大臣等成為臣子,草民成為子民。也可能是這個緣故吧。

  • 12 # 北風的雁

    別說古代了,就說說現代。

    世界上的王室還有不少家,你去問問他們吧,為什麼不把王位傳給有能力的臣子。

    還有那些大公司,大集團的老闆,他們奮鬥一生,打拼出了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在他們百年之後,會不會把繼承權留給他們的下屬呢。

    向他們提問吧,你才能得到真正的答案。

    祝福你,去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進行紅色旅遊,有什麼推薦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