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如虎添翼

    趙孟頫的書法千古第一人。對後世影響至深。我個人非常喜歡趙孟頫的書畫作品。他的書法非常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點。

  • 2 # 風如我詩

    文藝復興,咱先弄清楚啥叫文藝復興。我個人認為是這樣:原本文藝是應該有自由繁榮,創新發展這種態勢的;可由於種種荒誕的原因,一直被壓制著,終於有群勇敢而又大智人,像春筍一樣,破土而出,使那種壓制的實力,這邊按下葫蘆,那邊浮起瓢……即便最後,這種勢力,能對這些個體進行迫害,那也無濟於事了;因為他的作品已是廣為流傳,世人皆知了。

    所以,趙孟頫的復古應該還沒有這種能量。復古如果能叫文藝復興,那文藝復興也太容易了!

  • 3 # 狂喜淡墨a

    趙孟頫是繼往開來發展和繼承魏晉風度的重量級書法家,所處的元代,書法藝術幾乎沒有創新,面臨著書法藝術這一傳統文化被泯滅,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當時朝代更替,漢文化很長時間才得到崇尚武之元代所容,其實也是漢文化的博大精深所包容,在這個背景下,趙孟頫又是元代大臣,在位之際,趙孟頫作為移臣而被當時人們的唾棄,稱沒有氣節。因而自己內心深處慼慼而傷感,依靠書畫過日,因此書畫成就了他在歷史藝術方面的功績。

    至於而今效仿趙孟頫的傳統文化藝術的復興,也是很偉大的事業,但是我理解,當今絕大多數在傳統繼承上,始終當做一項重要的藝術創作路子。沒有傳統文化的基礎,其實任何書家都千絲萬縷皆與傳統文化不離不棄,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藝術也在不斷的創新和完備,作品主題體現了當今的生活氣息,當今社會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書畫彰顯了當今的情感面貌。

    復興之路,在繼承下而創新,才是真正的藝術之路。

  • 4 # 翰墨千秋網

    趙孟頫博學多藝,是著名的書法家、畫家,對禮、樂只學也深有研究。他還精於古器物、書畫的鑑定。可能書法上的名氣很大,有些蓋過了其他方面。在繪畫方面,提倡古意,建立文人特有的表現形式,使文人畫的畫法無愧於正規畫。並在繪畫的各種畫科中進行全面的實踐,從而確立了文人畫在畫壇上成為正規畫的地位。

  • 5 # 名師巨典

    個人覺得,趙孟頫是一個時代具有代表性的大家。其代表性並不單單隻其書法方面的成就,更是力排眾議,在風格上重回魏晉的成就,給了當時很多書法界文人以信心。這點成就是無可替代的。

    眾所周知,魏晉難學,特難學,難在出新。晉以後,趙孟頫之前,行書在純以二王為基礎上取得成就的只有兩人,第一是李北海,第二是薛紹彭。一個唐人,一個宋人。再準確來說,只有李北海脫的最開,也就是最出新。其餘諸家雖也已二王為基礎,但大多廣泛吸納眾家。能在二王門中走出來的人,在元代之前,除了李北海,也就趙孟頫了。

    元代是一個特殊的朝代,首先是文化方面,由蒙古主政。其次,在宋朝書法也有兩次發展。第一次是尚意,這個大家都清楚,第二個就是南宋時期,這個時期的書法風格比較扭曲,想脫離北宋的意,但是脫不下去。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靖康之恥,對北宋的一切文化,南宋都比較反叛,甚至還為此編造出了能征善戰的楊家將的故事。

    趙孟頫在元代,能重新回到二王,回到魏晉,可以算一次書法界的文藝復興。但是這個文藝復興與西方的概念不同。西方文藝復興是主流,但在書法界,趙孟頫回到二王只是算引領一時的流行書風,讓眾人重拾起對書法的信心,因為很多人認為他們不可能超越宋朝的書法造詣,趙孟頫的出現正好打破了這點。

  • 6 # 如石書藝

    趙孟頫,為宋朝宗室後裔,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十一世孫,本應於元朝勢不兩立,卻選擇了與元合作,做了元朝的高官,而內心充滿矛盾。作為書體盟主,他對南宋的書風極其不滿,認為他們丟掉了古風,因此主張復古,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形成了他傾心於筆墨丹青的復古風,強調以古人為師。先以祖宗家法宋高宗趙構入手,後臨智永《千文》,盡五百紙,再上溯鍾繇、“二王”,極力推崇《蘭亭序》。他於古代法書,幾乎無所不能,李北海、以及唐虞、永、歐、褚、顏、徐和宋代的黃庭堅,他都下過很深功夫。他的書法被稱為“趙體”,被認為“上下五百年,縱橫一萬里舉無此書”。

    他復古思想的另一面,嚴肅地思考了書法的本質屬性,即對“用筆”與“結構”關係的探討,“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功。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又說:“學書有二:一曰筆法,二曰字形。筆法弗精,雖善猶惡;字形弗妙,雖熟猶生。”趙孟頫明確強調“用筆”千年一脈,必須傳承,而結體因時而變,但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指的是“二王”的結體,所以他主張“用筆”和“結體”都必須從古而來。

    趙孟頫的上述思想形成一股強大的復古藝術潮流。他的好友鮮于樞、鄧文原、康裡巎,以及他的弟子俞和、張雨、楊載等都受其思想影響。故元代復活了各種古書體,鐘鼎文、石鼓文、漢隸、章草等都出現在他們的作品中,而且大量的採用《急就章》、《千字文》等古代識字課本為書寫內容。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趙孟頫的復古思想可以視為書法界的文藝復興。圖一為為趙孟頫《玄妙觀重修三門記》選,圖二為趙孟頫《急就章》選,圖三為趙孟頫《蘭亭十三跋》。

  • 7 # 松風閣書法日講

    元朝書法家中,趙孟頫應該是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其書法水平相當高,從源頭上來說,趙孟頫的書法非常乾淨、利落,直追魏晉二王書法,也承接了二王書法的精髓,所以,中國書法史上對趙孟頫書法的認知,基本上是從帖學這一派角度來進行看待的。至於趙孟頫的書法主張,也非常簡單,那就是以古為師,學古用古,趙孟頫的每一個字都是從古法而來,又帶有古法的氣韻。

    但是,趙孟頫書法中的“古韻”,並沒有被後世的書法家、理論家所看重,甚至他們對此還頗有微詞。

    比如,項穆在《書法雅言》中對於趙孟頫這樣評價:

    若夫趙孟頫之書,溫潤閒雅,似接右軍正脈之傳,妍媚纖柔,殊乏大節不奪之氣。

    而包世臣、康有為更加不客氣,直接稱(趙孟頫的書法)“矜寵善狎”、“並傷怯弱”。

    讓我們回到趙孟頫這個人,回到1286年。

    縱觀忽必烈的一生,有一個時間點非常特殊,那就是公元1286年,這也是元朝書法大家趙孟頫一生最為重要的轉折點。就在這一年,他們倆相遇了。時年37歲的程鉅夫,奉忽必烈之名,到江南一帶遍訪名士,請他們出山,為朝廷效力。而臨行前,忽必烈特別囑咐程鉅夫,務必要把趙孟頫請出山,為了表示重視,還特意用漢文寫了詔書命令他帶去,程鉅夫表示一定不負重託。

    趙孟頫答應得很蹊蹺,然而這件事情卻也不難分析。

    這一切要想解答的清楚,還要從程鉅夫這個人說起。

    程鉅夫是典型的出生在南宋、但賞識在元朝的漢人,和趙孟頫顯赫的身世不同,程鉅夫生活在一個典型的官宦之家,家學淵源深厚,但是做的官都不算大。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並不能真正使用、挖掘人才,所以程鉅夫沒有什麼進階的機會。

    1258年,忽必烈揮師南下,元朝推翻南宋,終於在版圖意義上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少數民族國家,而這次劇烈的政權變動,給了程鉅夫一個絕佳的機會。

    1276年,元軍將攻南城,程飛卿獻城降元,因程鉅夫是叔父的嗣子,作為人質進京。這就是程鉅夫一生最為重要的轉折點,也就是這次進京之後不久,忽必烈有一次忽然見到程鉅夫,就招來詢問他是誰,程鉅夫對答如流,深得忽必烈的喜歡,當時他就對程鉅夫說:

    朕觀此人相貌,已應貴顯。

    所以,忽必烈對於程鉅夫立刻委以重任,而程鉅夫也是為數不多的被忽必烈重用的南人之一。程鉅夫本身作為一個“南人”,在當時的社會氛圍下還是會受到一些歧視的,所以他利用自己和忽必烈之間的關係,竭力勸說忽必烈重用“南人”,為此他還專門上書,請求忽必烈設立“國學”,重視文化建設。

    實際上,這些話句句說到忽必烈心坎裡了。

    我們站在忽必烈的角度上來思考這件事情,就非常清楚了。雖說元朝經過崖山一戰,把中原歸於統一了,但是這僅僅是疆域上暫時的穩定統一,生活在大元帝國各個角落的人,仍然存在很深的隔閡,尤其是當時被稱作是“南人”的漢人以及統治者——蒙古人——之間,是存在非常尖銳的身份分化的。

    而這些忽必烈非常清楚,他知道,一個帝國疆域的統一,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只有把各個地方的人整合起來,維繫在一起,才能達到長治久安。

    因此,程鉅夫被賞識、被重用,也就理所應當了。

    而程鉅夫也非常瞭解如何去維繫、保持自己溝通蒙古上層的同時,又如何去利用自己南宋遺民的身份來達到兩個對立團體的統一。

    所以當趙孟頫遇到程鉅夫,想必程鉅夫也將這一番道理告訴了趙孟頫,否則趙孟頫也不會這樣輕易答應出山的。

    而從趙孟頫往後一系列的動作行為來看,趙孟頫也基本上是按照這一思路來確定自己在元朝中的政治角色的,而程鉅夫整合、維繫兩個對立團體的任務中,非常重要的文化建設部分就落在了趙孟頫身上。

    1286年,忽必烈終於見到了心心念唸的趙孟頫,大為讚賞。但是無論是忽必烈還是程鉅夫,都太小看趙孟頫了。

    趙孟頫雖說是一代文人,舞文弄墨、吟誦風花雪月是他從小就有的貴族標配。但是趙孟頫的才能可不僅僅侷限於此,他在後來元朝的法律、法規的制定、,經濟、交通的疏導和建設等方面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楊載認為“孟頫之才為書畫所掩,知其書畫,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不知其經濟之不。人以為知言”,可見,趙孟頫的才能廣泛。

    而忽必烈之所以重用趙孟頫,很大一部分動機是為了表示自己的姿態,而並非真正的想要重用他,而當時元朝內部對於漢人的歧視還是存在的,所以趙孟頫也非常敏銳的覺察到了這一點,再加上當時南宋遺民對於趙孟頫出山仕元這件事頗為不滿,指責他不忠不孝,對不起自己祖宗,所以種種壓力之下,趙孟頫不斷自求外放,常常留戀山水,吟誦詩文派遣心中孤苦之情。

    但是趙孟頫始終沒有忘記他出山的最初動力,這也算是他和程鉅夫一起立下的約定, 那就是不遺餘力的保護中原文明、中原文化,使其不至於被斷滅。

    正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之下,趙孟頫提出了他所謂的“崇古”、“復古”思想。

    崇古、復古思想,集中體現於他的書畫理念上。由於他認為“書畫本來同”、書畫同源,所以對於他繪畫藝術思想的解讀,也應該看作是對於他書法理論的闡述。

    而趙孟頫提出“崇古”“復古”思想的邏輯起點,是從中國文學、文化的發展脈絡上來得到啟發的。中國的文學、文化和藝術,每當遇到停滯不前的狀態之時,人們總會習慣性的往後看,在傳統中尋求答案,比如孔子的“克己復禮”、魏晉“竹林七賢”的返樸歸真、唐宋的“古文運動”等,重視傳統成為中國文化的特色之一。

    基於此,趙孟頫認為,不論是書法、繪畫還是其他藝術,都應該進行這樣的“傳統”回顧,而他的“古”,又帶有很濃厚的保守主義色彩,以魏晉時期的藝術風度為上,提倡晉唐並重。

    但是,正如我們前面所說的,趙孟頫這一切的努力並沒有得到後世人們的承認,相反,他們還認為趙孟頫書法媚俗無骨,真的是這樣麼?

    實際上,後世文人的心態,非常耐人尋味,這裡舉兩個人的例子,那就是生活在明清之際的傅山以及生活在乾隆年間的紀昀。

    這兩個人對於趙孟頫的評價可謂是天壤之別,但是他們都提到了一個共同的地方,那就是趙孟頫的身份。

    趙孟頫的身份實在是特殊。紀昀等人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中這樣評價趙孟頫:

    孟頫以宋朝皇族,改節事元,故不諧於物論。觀其《和姚子敬韻詩》,有“同學故人今已稀,重嗟出處寸心違”句,是晚年亦不免於自悔。然論其才藝,則風流文采,冠絕當時。不但翰墨為元代第一,即其文章亦揖讓於虞、楊、範、揭之間,不甚出其後也。

    而同樣,傅山對於趙孟頫做出了類似的表述:

    薄其為人,痛惡其書淺俗。

    兩個人的表述雖然最後落腳點不同,但是都提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東西,那就是“為人”以及在趙孟頫“改節事元”這件事。

    在傳統的價值觀看來,趙孟頫作為皇室後裔、宋朝大臣,如此這般為元朝人做事,實在是不行的,儒家講求忠孝,在趙孟頫這裡,全都被他“破”了,既不忠,也不孝。傅山當時也是面臨著相似的境況,但是他堅決不投降清朝,對趙孟頫異常鄙視。

    而我們透過這樣一個對比,就可以看出,後世對於趙孟頫的評價,基本上很少能從純粹藝術的角度來進行分析的,他們往往要站在不同的立場、處在不同時代和大語境下,為了不同的目的、態度、價值觀,對同一個人做出截然相反的論斷。

    因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趙孟頫費了這麼大的心思、花了這麼多心血,儲存、傳承漢文化,卻仍然不被後世的人所認可了。

    但平心而論,元朝如果沒有趙孟頫,中華文化以及中國書法以後的走向是什麼樣子就很難說了,趙孟頫就像一根“獨苗”,以一個人的力量,支撐起中華文化的傳承任務,這是我們後世的人不應該抹殺的。

    有趣的是,晚年的傅山似乎突然同情、理解了趙孟頫,在生命即將走向終結的那段時間,傅山也終於“原諒”了趙孟頫:

    秉燭起長嘆,奇人想斷腸。趙廝真足奇,管婢亦非常。醉起酒猶酒,老來狂更狂。斫輪餘一筆,何處發文章。

    晚年的傅山,也終於能夠從純粹的藝術的角度,來給趙孟頫一個公正的評價了。兩個備受時代命運擺弄的靈魂,也在傅山“秉燭”的那一晚,達到了真正的理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win10開啟軟體時系統老閃屏,造成軟體打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