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籬悠散人

    大家喜歡白話文勝過文言文,看書是為了明事禮,沒必要抬槓。況且大家都不是專業的學者,沒必要顯示出好像讀三國志比讀三國演義高明。少抬槓,多溝通。

  • 2 # 狼的影子319

    這就是文化程度的最好寫照,因為能夠讀懂文言文的史書典籍的人畢竟是少數,而能夠把各種史料典籍綜合起來評價歷史的人,家更是鳳毛麟角了。低層次文化的人對三國曆史的瞭解就是侷限於《三國演義》的範圍之內,而且由於《三國演義》的文學性,可讀性都非常高,老少皆宜,所以成為大部分人瞭解三國曆史的主要途徑,所以,也就成為左右人們的思想,歪曲歷史的集大成者。

  • 3 # 好奇寶寶X

    先看看“演義”一詞的含義:根據史事、傳說敷衍而成的長篇章回體小說,為古代小說的一種體裁。因此,“三國演義”就是根據三國時期的史料、民間傳說等等整理加工而成的一部文學作品。理解了這一含義,自然就明白了演義與正史的區別。

  • 4 # 張不叄讀秦史

    文學藝術作品的影響力遠比嚴肅正史要大,這就是現實。它們的創作者大部分都是說書人、小說家等,本身的史學素養甚至文學素養都有限,又大多是面向大眾進行商業寫作,為了取得商業上的成功(暢銷,多賣錢)必須迎合大眾的趣味。種種主客觀原因都註定了,他們的寫作不可能嚴格遵循史料記載,即便是虛構也很難實現藝術真實,只能用底層民眾能夠理解的方式設計人物、劇情。

    拿三國演義來說,古代戰爭當然不可能憑藉武將之間的單挑就分出勝負,但說書先生描述兩個人之間你來我往的打鬥,當然比描述千軍萬馬要簡單,嘴裡講述搭配手上比劃,觀眾也更好理解;真正戰場上的各種鬥智、宮廷裡真正的政治鬥爭、一般的作者讀者都無法理解和想象,就好比如今我們無法想象高層到底是怎樣治國理政的,我們最大的生活經驗不過是職場中的勾心鬥角,於是小說戲劇影視劇中只能把類似情節設計成“錦囊妙計”或者后妃之間的爭寵。這些當然與歷史的真正面貌去之甚遠,但以廣大讀者觀眾的理解,也只能到這個程度,所以依然流行開來並影響甚廣。

  • 5 # 馬良哪兒都有

    還是那句話,我身邊從來沒見過一個像你說的這種拿演義當歷史的人,倒是多的是那些歷史沒看兩眼就覺得自己很牛逼,還特別看不起那些只看過演義的人

  • 6 # 侃球呀

    其實現在有很多人都把古裝電視劇當成歷史來看,這樣是不對的,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大秦帝國等等,他們只是以歷史為背景,編寫的小說劇本。

    很多人都沒看過三國志,看的最多的就是三國演義,而三國演義也算比較符合原著,所以很多人就把三國演義的劇情當做歷史來看。比如單刀赴會,長坂坡七進七出的趙雲,所以,和這些人沒必要去爭辯。他們只能說懂電視劇,但是並不懂歷史。

  • 7 # 林武師de文散打

    這種現象至少說明了兩個問題:

    一、《三國演義》作為優秀文學作品,以及它演繹出的評書、戲曲、電影、電視等藝術品類的影響深遠、深得人心。再加三國演義本身依託歷史 + 藝術加工那七真三假的方式,讓很多人不知不覺就把它當做歷史來看了。民間不是有句話嘛“真三國,假水滸,西遊記、哄(騙)煞人”。

    二、宣傳/導向的重要性。在文化不普及/文盲率高的時代,老百姓獲取知識/資訊的主渠道往往就是靠民間說話人(即說評書)和戲曲,這些渠道無意間“充當”起了教化和輿論的權威。在網際網路沒有誕生的時候,主要靠廣播、電視、報紙等傳媒——不過這也難免順帶有“資訊不對稱”的弊端,即Ta說啥是啥、就信啥。

    由此想到另一個問題:

    網際網路的出現則打破了這種資訊/觀念傳播的單一/壟斷,讓人們獲取資訊、表達心聲有了一個便捷的渠道/手段。

    但這又帶來另一類弊端——那就是容易導致不專業或偏頗的資訊傳播,嚴重點說就是人們熟知熟見的謠言和偏激/偏見情緒,在網上的泛濫。

    就導致某些人道聽途說、不加分析。因為知識的貧乏 + 不善獨立思考的慣性,導致他們根本就不會分析是非了——他們已習慣於聽“大佬”、聽“權威”,所以他們有時是盲從,有時是相信,就——或順到冠冕堂皇的“理念”、或跟到言之鑿鑿的“網佬”,開始實踐“潮流呼聲”或傳播謠言。這種行為,倒和“拿《三國演義》當正史、和你槓的飛起”的行為是一樣一樣的。

    一言以蔽之:這種人,這種行為,都是無知/盲從/偏激/偏頗/狹隘……這些負面的土壤所孽生的。

    當然,僅僅是“把三國當正史槓人”這類的,最多算無知 + 偏頗。而那些無知 + 盲從 + 偏激 + 狹隘的人,他們的那些過火行為,才是破壞社會和諧,阻礙文明發展,毀滅GJ形象的——具體“形象”就不細舉了。各位腦補吧。

  • 8 # 兵哥129472092

    為什麼大家把演義與正史扛的飛起呢?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作者誇大小說中故事,比如夷陵之戰,說劉備70萬大軍,其實,正史中劉備只有八萬大軍。赤壁之戰,曹操83萬大軍,而正史中曹操20萬大軍。另外,作者有忠君思想,始終把劉備說成是漢室宗親,是正派人物,曹操是漢賊,是一個奸詐小人。而正史中的曹操是詩人,軍事家。作者又把諸葛亮刻畫成神人,比如草船借箭,續命燈等,其實,諸葛亮沒有想象中的厲害。所以。作者虛構了故事,誇大了人物才引起演義與正史的扛扛。

  • 9 # 逍遙遊ing

    有的人捧著本三國志當聖經,自以為就是歷史學家了,滿世界懟人。盡信書,不如無書。先搞清楚陳壽的背景,以及後人對他的評價,再去懟人,為時不晚。

  • 10 # 古風散人

    小說、戲曲、曲藝、影視等屬於文藝,而歷史屬於一種社會科學,兩者雖然有聯絡,但畢竟是兩個不同的學科。在義務教育階段,有歷史課,而沒有小說課,小說是附著在語文課上,屬於文學創作。

    但是小說和戲劇具有娛樂的功能,傳播力要遠大於歷史,所以造成熟悉小說、戲劇中的人要遠遠多於熟悉歷史的,曾經的中國,有90%的文盲,更是如此。

    胡適先生曾談到《三國演義》對“失學國民”的教育作用:“《三國演義》究竟是一部絕好的通俗歷史。在幾千年的通俗教育史上,沒有一部書比得上它的魔。五百年來,無數的失學國民從這部書裡得著了無數的常識和智慧,從這部書裡學會了看書寫信作文的技能,從這部書裡學會了做人與應世的本領。”

    胡適先生所說的“失學國民”不但包括庶民百姓,而且包括統治者。清太祖努爾哈赤是一位《三國演義》迷,不僅自己研讀,而且還推薦給自己的晚輩。受此影響,清太宗皇太極也是《三國演義》的忠實粉絲,為了推廣《三國演義》,還令人翻譯成滿文頒發給屬下。從這個意義上說,《三國演義》已經儼然成為後金的軍事教材。

    上圖滿文《三國演義》抄本

    清人王嵩儒的《掌故零拾·卷一》中稱:“本朝為入關之先,以翻譯《三國演義》為兵略。”清朝入關後,在順治七年(1650)多爾袞諭令內三院翻譯《三國演義》,刊刻頒行。明清的統治者極為重視《三國演義》,認為此書“可以忠臣、義賢、孝子、節婦之懿行為鑑,有可以奸臣、惡政亂朝為戒”,具有極其重要的政治功能。

    上圖南韓首爾北廟

    最晚在隆慶三年(1569),《三國演義》就已經傳到北韓。最初,北韓儒生認為《三國演義》盡是一些怪誕之事和無稽之言。萬曆壬辰年,明軍出兵援救北韓,當時在中國已升為武聖的關羽是明軍的“軍魂”,明朝將領在李朝政府的協助下,特於漢城崇禮門外建關廟一座。

    受此影響,《三國演義》也越來越受北韓百姓的喜愛,關羽也在北韓受到了廣泛崇奉。 其實關羽並沒有那麼神奇偉大,關羽使用的兵器也並非青龍偃月刀,只是社會需要樹立英雄形象,百姓喜歡擁戴這樣的忠義豪傑,於是代代錦上添花的傳頌,終將關羽神話。所以說,演義的傳播力度已遠遠超越正史,在許多人意識中,演義就是歷史,演義中的人物,也讓人們覺得更加真實生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晚上有睡意,卻又不肯放下手機的男人,他們的心理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