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觀覆電影
-
2 # 小天話影視
普通電影院播放的是24幀,是我們普通看的電影。
60幀效果是可以將細節展示的更加細緻,,甚至臉部面板紋路都可以看清,畫質更加生動,更清楚。
120幀效果那就逆天了,目前全世界只有四家電影院能夠播放,此畫質真實過頭,看久了會有不舒服的感覺,不建議嘗試,且,戴上3D眼鏡來看的話,螢幕畫面基本不會變暗。
普通電影院播放的是24幀,是我們普通看的電影。
60幀效果是可以將細節展示的更加細緻,,甚至臉部面板紋路都可以看清,畫質更加生動,更清楚。
120幀效果那就逆天了,目前全世界只有四家電影院能夠播放,此畫質真實過頭,看久了會有不舒服的感覺,不建議嘗試,且,戴上3D眼鏡來看的話,螢幕畫面基本不會變暗。
我們以往看的電影都是24幀電影,通俗的說就是一秒鐘出了24張畫面,更通俗的講就是24張照片,類似我們小時候看的手繪動畫片。幀率,就是一秒鐘我看了多少張照片。通常來說,只要圖片在10至12幀以上,照片就能動起來。通常,低幀率的動作會帶來明顯的卡頓感,幀率越高,畫面就越流暢。60幀效果是可以將細節展示的更加細緻,甚源至臉部面板紋路都可以看清,畫質更加生動,更清楚。120幀效果你就慢慢品吧。不要以為沒有120幀電影,3D技術、120fps、4K解析度的李安導演《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60幀也好,120幀也好,我以往在觀影的時候,看到的慢鏡頭往往就是通過高幀率來實現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看的打鬥慢動作是非常細膩和柔順的。除了後期放慢鏡頭的特效製作,大多數都是通過前期拍攝的時候用這種所謂的高幀率來實現的,所以這種高幀率已經時時刻刻都在我們身邊,已經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只是現在被當做一個流行的名詞,提出來的時候讓一些吃瓜群眾感覺很高大上。
所謂電影的美感,通俗的來說,我們看史詩大片的時候為什麼會有那種歷史沉重感,甚至畫面帶有那種獨特的時間穿越感,這就是24幀電影的獨特魅力。而當我們看電視劇或者電視的時候,感覺畫面清晰度高了,感覺更真實了呢?打個比方,就像一個陌生的人,你感覺有距離感,這就是電影。而電視更像是一個親密的朋友,感覺更真實。因為電視是25幀每秒,他更接近人的視覺體驗。這裡就牽涉到一個專業名:動態模糊。今天不做技術層面的講解,只是簡單做一下了解。現在的電影就算有60fps片源也要用模糊取樣演算法縮成30fps,比如說復仇者聯盟的cg渲染就是以60fps標準的量渲染的,這是為了給動態模糊做取樣(別把電影動態模糊和遊戲相提並論,遊戲的動態模糊效果因為沒有足夠的取樣資訊效果很差)。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本來電影就是抽象的文藝作品,和小說一樣,而30fps看起來比較有“文藝感”。不像遊戲沒個60fps就沒法讓人接受,因為你玩遊戲追求的是臨場感,所以只要資訊丟失就讓人很不爽。
這就是為什麼全世界的電影導演到今天為止,大多數電影還在用24幀,電視劇在用25幀,包括一些專題片和紀錄片都在用25幀為主流,用25幀為主流主要原因就是他是這裡面最貼近我們真實視覺感受的。但是有一些世界著名導演也一直在探索高幀率電影,甚至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2011年,卡梅隆宣佈他的《阿凡達2》將和Showscan合作,採用他們的60幀/秒技術拍攝。
2012年,彼得·傑克遜的《霍位元人:意外之旅》先行一步,採用了48幀/秒的速度拍攝,後繼兩部霍位元人也是以48幀/秒拍攝。當時業內譭譽參半,批評者認為畫面太過清晰反而像遊戲或油畫的質感,缺乏了傳統電影的模糊和頻閃效果,也就失去了電影的美感(並非所有影院都能以48fps放映,所以放映的時候有24fps和48fps兩個版本,如果你覺得沒有這種體驗,很可能是因為當時的影院沒有使用48fps規格放映)。
到2016年,能播放《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頂配」版本4K/3D/120幀的影院,全球都只有5家,其中中國內地佔兩家。直到現在,中國內地能放映4K/3D/120幀的影廳也只有50餘家,再加上只能放2K版本而稍遜的杜比影院,全國能看到120幀版本的影院不過百家。而能播放120幀和60幀電影的電影院,也大多數集中於一二線城市。
我個人認為,用什麼樣的幀率,這個要看題材。比如我們要拍一些歷史古裝題材,我們可能就需要24幀電影的美感,當我們要看一部紀錄片,那麼我們可能更喜歡25幀畫面帶來的真實感。而像一些魔幻和科幻等大場面,60幀甚至120幀更能帶來視覺上的衝擊。這個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像去飯店吃飯一樣,菜是上帝來點的。
所以60幀電影並不是什麼學術概念,也沒必要拿出來炒作,就像跑車一樣,雖然高大上,但不是每個人能消費得起的。作為我們觀眾來說,視覺上的衝擊是需要的,但是我們更關心的是如何講好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