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深海尋月

    孩子說話晚並不是代表智商有問題,只是孩子的大腦發育晚而已。並且,孩子說話或早或晚,都會與家族遺傳基因、父母的教育言行有關係。

    不同的孩子,開口講話的早晚也不一樣,不過,一般來說,寶寶在八個月以後就會開口喊爸爸或者媽媽,甚至可以講一些簡單詞彙,也有的孩子可能稍早就可以咿咿呀呀的“冒話”。八個月大的寶寶雖然可以喊出爸爸和媽媽,但是,在寶寶的腦海裡,並沒有爸爸和媽媽的具體指向,孩子還沒有具體的概念,只是潛意識的本能反應。一般到一歲左右時,寶寶就可以清楚辨認父母並喊出爸爸和媽媽了。到兩歲左右可以唱背一些簡單的兒歌了。

    寶寶如果出現語言遲緩的問題,可以在平時的生活中做一些小小的鍛鍊,來培養孩子的早期溝通能力。這就需要家長們要多和孩子交流與溝通,在待人接物方面多注意培養,跟孩子講話要吐字清晰緩慢,多給孩子講些小故事,培養孩子的理解和表達能力。

  • 2 # 樂晨媽媽育兒

    以我大寶親身經歷,開口說話的早晚與智商無必然聯絡,因為孩子的發育有個體差異,每個孩子說話的時間都不一樣。但根據相關理論和實踐證明,如果孩子一歲半還不會講最基本的爸爸媽媽,2歲半還不會講短句,要去檢查一下是否有語言發展障礙。

    01我大寶的經歷

    生大寶的時候,我月子坐得不好,有一段時間就一直看病。那時也不流行懷孕時間讀很多育兒書,所以很多東西我都不懂。

    出生時醫院檢查說孩子各項發育正常,意識裡就覺得孩子慢慢長就可以,沒有問題,就是早晚而已。

    但就語言發育,他7、8個月無意識發過爸爸媽媽的音,我們覺得器官發育沒問題,就不用擔心,但他和樓下只大10天的小男孩相比,感覺差了很多。

    他到一歲半的時候,還不會有意識的叫我們爸爸媽媽,他需要我們會看向我們,也會撲向我懷抱尋求安全感,但不會有意識叫媽媽。

    那個小男孩可以說很多單詞,我家的只會叫爸爸媽媽,哥哥,哥哥還不叫哥哥,叫得得。

    和那個男孩子在一起,是個人都感覺出來,他差很多。

    一歲半後,奶奶從老家過來帶他,奶奶寂寞,就每天和他講話,方言比較多,他說的話多了很多,但都聽不清楚,要我做翻譯。

    2歲半送去小小班,老師還問我,是否從老家剛過來。

    老師反映上課接受力很強,聽不懂他想表達什麼,可是能感覺出來,只要教一遍,他就很著急地想表達出來。

    過了3歲後,他的語言進入飛速發展期,表達清晰,很有邏輯性。目前6年級,最喜歡錶演、演講和辯論,所有帶過的老師都說他非常地聰明,學東西一學就會,就是不夠踏實。

    而那個小男孩,單論表達和學習,和他比要差一些了。

    所以,開口說話早晚和孩子智商沒有必然聯絡。

    02開口說話的早晚和語言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如果語言器官,聽力器官、舌頭髮育都沒有問題,那麼說話早晚和語言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還以我大寶和那個同年齡的男孩對比。

    那個男孩家是我們樓下賣包子的,因為做生意,他家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還有舅舅總共6口人。

    因為賣東西,每天接觸很多人,他的周圍都有人一直在講話。

    而我家就一家3口,我和老公的工作都是對著電腦備課和看材料,講話比較少。我和他都屬於那種不太愛講話的,尤其是對著很小的孩子,我也沒有意識要和他一直不停地講話,刺激他的語言發展。

    一歲半奶奶來了後,他會的詞語多了很多,但發音不準,是因為奶奶講的都是方言。老人家年齡大了,有些話可以重複說很多遍,自己也不知道,所以無意間刺激了他的語言發展。

    這就像我們學母語,為什麼每個孩子會說話後,口音都不一樣,因為他周圍的語言環境發音不一樣,刺激他的也不一樣。

    學生都很怕學英語,我沒去過國外,但去過的人都知道,如果你想說英語,到了國外一堆都是說英語的環境裡,你很快會學會說英語。

    二寶我們就有經驗了,二寶出生後,我們家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哥哥,而且爺爺每天都帶他到樓下去逛。所以二寶現在才週歲,但無意識會發很多音節。比如每天早晨和哥哥拜拜,他下意識會配合動作說出類似拜拜的音。

    語言環境、語言刺激一定程度上都影響著孩子說話的早晚。

    0正常一歲半會發基本的音,3歲左右會說比較完整的句子

    按照普遍標準,媽媽們可以觀察孩子,7、8個月是否有重複爸爸媽媽的音節。8個月到12個月之間,有需求是否會帶點有意識表達,大人教一項東西,他會很快領悟並作出反應。

    好比我家二寶,他吃麵包,你先說一句,給媽媽吃,然後用手指指向自己嘴巴,他就會把麵包塞到你嘴巴里。

    他想媽媽抱的時候,要是換爺爺奶奶,他會很清晰地大哭叫媽媽,哥哥說有點像有意識地叫。

    哥哥有時喝飲料,他看到瓶子就會拿過來放到我手裡,意思是幫他開啟。

    我沒有列具體的月份一定要達到什麼,是因為每個孩子同一項發育可能會晚上一兩個月,所以媽媽們不用焦慮,去對照某一個具體月份的標準。

    如果有的孩子發育晚,像我大寶那樣,正常一歲半孩子要會發基本的爸爸媽媽音,不是有意識,但一定發過。如果沒有,要注意觀察,2歲左右如果語言沒有明顯的改善,但其他行為是正常的可以耐心等待。2歲半以後,可以去醫院檢查一下,看舌頭、聽力、語言器官的發育,3歲如果有問題,就可以診斷得出來是否發育遲緩。

    到了3歲,孩子可以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老師教的兒歌也可以很快學會。

    04如何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

    剛才分析過孩子的語言發展有可能遇到的問題,所以父母在培養孩子說話時,可以試驗以下方法。

    (1)儘量語速放慢,重複說話。我們大人說話習慣了,大家也都聽得懂,但孩子不一樣,他早期只能接受最簡單的音節。

    和孩子說話時,一定要特別有耐心,語速放慢,反覆去和他重複,你希望他學會的音節。

    (2)給孩子提供說話的環境。孩子說話慢,和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如果老人帶孩子,只喜歡看電視,給孩子一堆玩具,或者整個房間很安靜,那孩子沒有外界的刺激,語言肯定學得慢。

    孩子學語言其實非常快的,你可以配合動作示範給孩子,有空就和孩子說話,刺激他的語言接收系統。

    (3)帶他到人多的地方去。我一個朋友和我講,她小時候很愛帶孩子去菜市場,因為她家門口就是菜市場。

    不管什麼樣身份的人都要買菜做飯,那裡可以見到各種各樣的人。見的多了,孩子膽子也大,想表達的願望也很強烈。她女兒從小就語言能力很強。大學獲得過很多獎項,作為交換生去荷蘭交流過,畢業去美國讀研究生,是一個顏值才華並存的優秀女孩子。

    前面我介紹的那個賣包子的孩子,也是如此,語言發展比別人早,就是因為周圍說話的人很多。

    05寫在最後

    孩子說話早晚和智商沒有必然的聯絡。按通用標準,7、8個月會發無意識爸爸媽媽音節,一歲半會基本的詞彙音節,3歲會說比較完整的句子,可以清晰表達自己的需求。在這些時間段內,同月份的孩子會有一些差別。我們可以用一些方法刺激孩子的語言發育,孩子2歲半以後,可以帶去醫院檢查語言、舌頭和聽力器官,3歲如果問題很嚴重,那就需要診斷是否真的發育遲緩。(圖片來源於網路)

  • 3 # 楷媽談育兒

    寶寶開口說話早晚嚴格的來說跟智商是有點關係的,因為語言表達能力其實是智商的一部分!但是這並不是說開口晚的孩子,智商就有問題,智商的發育有早晚之分,有些發育比較慢,有些發育比較快而已!

    智商的發展又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

    1、遺傳因素

    有科學研究證明人類智商是有遺傳性的,而且科學證明智力遺傳的大部分基因集中在X染色體上,對於男孩來說,媽媽的智商很重要,而女孩則是中合的!

    2、環境因素

    這裡的環境因素包含很多,比如自身的營養物質是否充足、父母的教育和言行、周圍的交際人群都影響著智商的發展。

    所以嚴格意義來孩子說話早晚是跟智商發育快慢有關,而智商的發展又受很多外來因素的影響,進而也影響了孩子的語言發展。

    那麼孩子多大開口說話正常?這裡的開口說話應該是指孩子能發出簡單的音節,大概是在孩子一週歲左右,偏差範圍大概是4~6個月。

    那如何儘早讓孩子開口說話

    1、鼓勵孩子發音

    孩子在牙牙學語的時候,千萬記得鼓勵孩子發音,不要因為聽不懂或者沒耐心打斷孩子,甚至替孩子回答,有時候即使明白她的需求也要假裝不太懂,讓他們多說、多鍛鍊,相信不用多久時間,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會飛速發展!

    2、平時父母和孩子多交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接觸時間最長度,平時跟孩子交流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說了。反正沒事就跟孩子嘮嗑,你的需要他會深深刻在腦裡,總有那麼一天他會語出驚人!

    3、跟年齡相仿或者更大的孩子多玩耍

    這個跟其他小朋友玩耍我可是深有感觸,那時候我家孩子一週一還只會咿咿呀呀的,我們非常擔心。剛好有段時間鄰居外孫下來玩一個月,那個月他們天天一起玩,我家孩子沒多久就會說很多話了,所以多讓孩子跟小夥伴交流是好事,因為孩子都喜歡模仿,他們會從小夥伴身上學習模仿到很多東西,當然這裡建議是語言能力強的孩子,畢竟主要目的是為了語言發展!

    做到了以上三點,基本不用發愁孩子語言發展遲緩,當然,如果超過一定的時間,孩子還是發音不好,或者不發音,就要及時帶去醫院檢查!

  • 4 # 溪子彥

    智商問題會引起語遲,但語遲不一定是智力問題。

    幼小的孩子,我們不說智商,說發育商。

    簡單說:常出門跑跑跳跳的寶寶,大多比居家看電視玩手機的寶寶大運動上要強;培養獨立吃飯,放手養的寶寶,大多比包辦餵飯的精細動作好很多。多與寶寶交流,多教的寶寶認知大多要比放寶寶自己玩的好很多。

    而大運動、精細動作、認知的發展情況就是寶寶的“智商”了。所以很多時候,不是智商低,而是與監護人的帶養關係很大。

    所以去醫院體檢後,發現孩子哪裡弱,咱們就調整帶寶寶的方式,力求讓寶寶趕上來就好了。

    寶寶一般一歲多就開口說話了,不開口的寶寶,家長要結合醫生的建議,及早干預!

  • 5 # 庭爸談育兒

    寶寶開口說話早晚,的確是跟智商有關的。但要注意,智商只是一個數字,存在一個內在的邏輯問題,那就是認為智商是一成不變的,人的智商一旦確定,就會終生沒有改變。

    實際上這樣的看法不夠嚴謹,或者說,對於孩子來說,還在成長髮育的階段,智商遠沒有定型,所以寶寶說話,關係到語言表達,同時也跟智商有關,但別太在意。

    關於孩子多大開口說話是正常的?這個跟孩子的個體差異有關係,我女兒11個月時,就能很清晰的叫爸爸媽媽,會發出簡單的單詞。也算是說話比較早的。

    相對來說,男孩子說話普遍會比女孩子慢,媽媽們可以不必太過擔心。

    簡單來說,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內在的成長規律,只要身體檢查一切正常,我們父母需要做的,就是靜待花開。

    那麼,如何更好的促進孩子開口說話呢?

    1、創造適合孩子說話的環境。

    我碰到過的一位媽媽,孩子2歲半還不說話,急起來也只會依依呀呀的叫,後來一瞭解,發現長輩在帶孩子,平時總是放孩子一個人看電視,也不帶孩子出去跟外面的孩子玩,缺乏一個說話的環境,導致孩子語言發育遲緩。

    多帶孩子到外面去,跟更多的同齡人相處,去商場、市場等人多的地方,會大大刺激孩子的表達慾望。

    2、跟孩子說話,聊天也能帶來這樣的效果,可以這麼說,父母和家人的聲音,對孩子是是最好的刺激。

    很多家長一定有這樣的感受,對著孩子說話,他會一眨不眨的看著我們的臉,甚至會伸出手來想撫摸,讓我們感覺到,我們說的孩子聽得懂。

    所以多跟孩子說話,會讓他更早開口說。

    3、刻意的訓練,用實物來對照。

    比如跟孩子玩球,可以撿起球告訴孩子,“球,球!”用動作加單詞,告訴孩子這是什麼,不斷這麼訓練,也能幫助孩子儘早說話。

    4、父母不要帶著焦慮與情緒去看待孩子說話晚的問題。如果父母總擔心孩子不會說話,是不是有問題。這樣的情緒和心態是會傳導給孩子的。

    孩子的通常做法是,感受到了負面和不好的東西,他會藏起來,會恐懼和害怕,這時候反而對孩子的語言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基本上,只要生理上沒問題,孩子說話晚一些也都正常,父母別太擔心。

    庭爸,7歲女兒的奶爸,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家庭教育指導師,70後大叔,有愛有思考的育兒和教育達人,歡迎關注、轉發、點贊和評論,如果想要育兒乾貨,可以關注我後私信:育兒秘籍,我將送你一份很落地和實用的育兒秘籍。更多育兒和教育問題可以與我交流。讓育兒更輕鬆,讓教育更有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控制科學與工程研究生能進鐵路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