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盛夏漸漸褪去濃熱的綠色,秋悄悄地來了,在漸輕漸淡的蟬鳴中。有些悽然,更多的是對蟬的不平,在黑暗中經了漫長的等待,末了還要躲避許許多多獰猙的眼,和閃爍在無數手電光下的賊手,為的只是在高枝上那短暫的鳴。
8
回覆列表
  • 1 # 幸福232553955

    《蟬》

    蟬兒自幼尋蔭依,

    報伏鳴秋啼聲急。

    休用放喉震雙翅,

    忙罷夏秋就歇息。

  • 2 # 盛夏的夕陽95207071

    關於作詠蟬的詩詞,在中國的詩詞海洋中,那是數不勝數。也不是三兩句能說完的。對於蟬的吟詠中,詩人,詞人各自抒發自己的情感。最著名的詠蟬詩,莫過於唐代詠蟬三絕詩人,駱賓王,虞世南,李商隱。

    駱賓王的獄中《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翁。露重飛難進,風多想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駱賓王用詠蟬來寄情,寫出當時獄中待判的患難情語。

    虞世南的《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虞世南的詠蟬,表達了虞世南高官得坐,駿馬任騎,春風得意的清華寄語的聲音。

    還有李商隱的《蟬》: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斷魂,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國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這首詩作者李商隱把自己的一生的坎坷不平,用詠蟬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牢騷之語。

    以上是唐代最著名的三位詩人,站在不同的立場,用同樣的詠《蟬》反應不一樣的人生。他們都用蟬來描述自己的故事,詠蟬寄語。

    還有更多的詠蟬的詩詞名句,像陶淵明的“哀蟬無留響,叢雁鳴雲宵”。辛棄疾的“明月別枝驚鵲,清風豐夜鳴蟬”。南朝劉刪“得飲玄天露,何辭高柳寒”。唐戴叔倫的“飲露身何潔,吟風韻更長”……

    還有現代詠蟬的詩歌散文,更多更多……

  • 3 # 雲天原創詩詞

    蟬吟

    蟬在高柳唱

    鳥飛林中歇

    田園灑金黃

    秋來好時節

    雲天隨筆

  • 4 # 華山論壇論劍

    謝悟空邀請回答; 關於詠蟬的詩句大概有四十多首吧,當然這還不能包括新時期新時代用以詠蟬的美言妙句;其實早在唐朝時期,唐代詩人虞世南就有詠蟬的作品: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也是最早的一首詠蟬詩,隨著大唐盛世及文化進一步傳播擴大、唐詩像雨後春筍爭芳鬥豔、驚世而出,當然也就裹擁著詠蟬的詩句、代代蘊育而出了。

    因為那時文人墨客雖有滿腔情懷,但在固有的詩情畫意框架之下、在表達抒發感情時,對周邊的每一情景動物都是情有獨鍾的;這對在人們現實生活中、離人們最近最易捕捉到的蟬來說,無疑是詩人墨客手筆下最好的題材,也是添香美言妙句更好的佐料,這就使詠蟬之詩句略顯頗多。

    今朝蟬勿鳴,遷客若為情?便覺一年老能令萬感生《唐.司空曙新蟬》。在這地大物博、生靈永珍新的今天,博覽華夏五千年文明精神的文化寶庫、以及歷史記載,為求本次提問的、詠蟬詩句有哪些、真感覺有點像是在茫茫田野裡,尋找那多出幾粒的稻黃穗、而數也數不清楚,好在它們都是我們精神文明的財富,更是我們秋的收穫! 以上是我簡易的回答,也就不在詳細的介紹了,望悟空及友們予以諒解指正。謝謝!

  • 5 # 文史道

    一步一腳印,一筆一足跡,走過山水大道,走過波瀾壯闊,在無數離合與悲歡裡輪迴。人生如蝶舞堆積,陳列舊年的夢;年年如煙月漸薄,泛著青幽的光。

    人生如蟬,蟬如人生。蟬在美麗的蛻變前經歷苦苦修煉,依靠自己蛻變;人亦是如此。很多時候,別人注意不到的努力,看不到的付出,都會讓我們變得更加完美。

    翻看唐詩三百首,這三首“詠蟬”詩,可謂字字珠璣,堪稱唐詩裡的經典之作。從詩作的字裡行間,讓我們感受到人生的三重境界。

    唐·駱賓王《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秋蟬高居樹上,餐風飲露,有誰相信它不食人間煙火呢?這不正像駱賓王高潔的品行嗎?不為時人所瞭解,相反還被誣陷入獄;“無人信高潔”之語,也是對坐贓的辯白。

    駱賓王稱蟬有“君子達人之高行”,如人生一重境界:感情充沛,有志難酬,心跡難明。正是這聞蟬鳴而觸衷腸,才使《在獄詠蟬》成為唐詩的名篇,超然於初唐諸宮體豔詩之上。

    唐·李商隱《蟬》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李商隱所詠的蟬,又是人生的一重境界。蟬棲樹上,卻猶淡忘之;蟬鳴非為李商隱所發,卻謂蟬亦“無情”。想想詩人官職卑微,遊宦幕府,流轉各地,如蟬一般,實屬白費徒勞。

    《唐詩三百首》對李商隱的“蟬”是這樣評價的:

    “無求於世,不平則鳴;鳴則蕭然,止則寂然。上四句借蟬喻己,以下直抒己意。”

    寫蟬之間,正表現出人生的清高自處,世情冷淡,無人相知。

    唐·虞世南《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虞世南是隋末唐初人,因此,這首詠蟬詩要比駱賓王的“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和李商隱的“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還要早。

    虞世南的《蟬》,表達的人生境界也不一樣:駱賓王的蟬是“飽經患難”的蟬,李商隱的蟬是“一肚子牢騷”的蟬,而虞世南的蟬則顯得“清明高潔”多了。

    施補華曾在《峴傭說詩》講到:“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

    這三首詩都是唐代託詠蟬以寄意的名作,雖同樣於“蟬”比興寄託,由於詩人的人生境遇不同,卻呈現出三重不同的人生境界,為我們塑造了極富有個性特徵的藝術形象。

    時代不同,感悟不同。三位詩人,兩位在初唐,一位在晚唐,擁有著不同的人生,經歷了不同的境遇,所作的三首“詠蟬”詩,更是完全不同,道出人生三重不同境界!

  • 6 # 聲色世界live

    每年的盛夏時節,

    柳樹、榕樹、槐樹上,

    總有一種清亮的聲音傳出,

    從早到晚,響個不停。

    我們透過枝葉的縫隙,

    會看到一個黑小的身影,

    它們一動不動地趴在樹幹上,

    專心地演奏一曲高亢的音樂。

    它們叫聲刺耳,其貌不揚、微不足道,

    它們令人煩躁不安,卻也無可奈何,

    然而,它們卻有一個好聽的名字——蟬

    尤其在古人的眼中,

    它們是吸風飲露的高潔之物,

    不食人間煙火,不沾紅塵俗氣,

    像世外仙子,

    更像超凡脫俗的隱士,

    總能引發詩人的才情……

    今天,一同來欣賞幾首詠蟬詩吧,感受古人對蟬的不同情懷。

    虞世南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虞世南是何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他筆下的蟬自然雍容超群,不同凡響。

    詩人說,蟬住在高大的梧桐樹上,只喝乾淨的露水。它不但高潔脫俗還能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讓人感到無比的舒適。

    他認為蟬的叫聲傳得很遠,並沒有藉助秋風的力量,而是因為站得高的緣故。這既是對蟬高潔品質的讚美,也是詩人對自我精神境界的一種追求。

    同時還蘊含著一個深刻的人生道理:一個人只要品德高尚,聲名自然能夠遠揚,何須藉助他人?

    相比之下,駱賓王正處於人生的低谷,已是不惑之年,卻鋃鐺入獄,他筆下的蟬鳴就沒有那麼悅耳了。

    在獄詠蟬駱賓王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很明顯,作者在向蟬訴苦:秋天裡的蟬悽切地叫著,身為囚徒的“我”啊,被鄉思侵擾。“侵”字用得很妙,它把客愁寫得富有動感。

    接著是一聯工整的對仗——“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一個是年輕氣盛的蟬,一個是白髮斑駁的囚犯,兩兩相對,任誰都會傷心流淚吧。

    第三聯“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寫蟬的艱難處境:蟬雖然高高在上,卻也難免受到外界的壓力:它的翅膀被露水打溼,很難高飛;

    它的叫聲被秋風淹沒,變得死氣沉沉。其實,當時駱賓王的處境,又何嘗不是如此?

    駱賓王駱天生一副俠骨,專管閒事,愛為人打抱不平。他不畏權貴,敢拿上司開刀,寫了著名的《討武氏檄》,把武則天罵得狗血淋頭,以致身陷囹圄?這便是“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的深一層含義。

    如果說,虞世南的詩是“清華人語”,駱賓王的詩屬於“患難人語”,而李商隱的詩則是“牢騷人語”。

    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很容易看出,李商隱詩中的蟬已不是清高的代名詞,也沒有了雍容的氣象,它就像一位清貧飢餓的落魄書生,而這無疑也是李商隱自身的寫照。

    虞世南的“居高聲自遠”,在李商隱看來無一用處,甚至更顯窘迫,因為“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李商隱何嘗不是如此,他自視清高,到頭來貧困不堪;他經常向人陳訴自己的衷情,結果又是徒勞無功。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蟬叫到五更時已經筋疲力盡,而梧桐樹、柳樹依然青碧,絲毫不為蟬的處境而悲傷,它們當真是無情啊。

    作者在怨“樹”,其實也在怨淡薄的人情、無情的世俗。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最後又回到詠蟬的主題上來,進一步表明,雖然仕途不順,但一心堅守清高之志。

    今人難有古人的那份志趣了,在你的眼中,蟬是一種什麼樣的生物呢?

  • 7 # 古典詩詞

    詠蟬三絕

    其實詠蟬的古詩也有不少,最有名的只有三首,被稱為“詠蟬三絕”。

    虞世南的《蟬》,駱賓王的《詠蟬》,李商隱的《蟬》

    一、《蟬》 虞世南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譯文:蟬垂下像帽纓一樣的觸角吸吮著清澈甘甜的露水,響亮的聲音從挺拔疏朗的梧桐樹枝間傳出。蟬正是因為在高處發聲它的聲音才能傳得遠,並非是憑藉秋風的力量。

    二、《在獄詠蟬》駱賓王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譯文:深秋季節寒蟬叫個不停,蟬聲把我這囚徒的愁緒帶到遠方。怎麼能忍受這秋蟬扇動烏黑雙翅,對我一頭斑斑白髮,不盡不止地長吟。秋露濃重,蟬兒縱使展開雙翼也難以高飛,寒風瑟瑟,輕易地把它的鳴唱淹沒。有誰能相信秋蟬是這樣的清廉高潔呢?又有誰能為我這個無辜而清正的人申冤昭雪呢?

    三、《蟬》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譯文:棲身高枝之上才難以飽腹,雖悲鳴寄恨而無人同情。五更以後疏落之聲幾近斷絕,可是滿樹碧綠依然如故毫不動情。我官職卑下,行蹤飄忽不定,家園難返,故鄉的田園也早已荒蕪。煩勞你的鳴叫讓我能夠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舉家清苦。

  • 8 # 老街味道

    問題:有哪些與“詠蟬”有關的詩?

    前言

    說起詠蟬,大家都知道三首佳作:虞世南的《詠蟬》、駱賓王的《在獄詠蟬》、李商隱的《蟬》。

    除此以外,還有寫頗有情趣的詠蟬詩。我們看幾首唐朝以前的詠蟬詩,也可以比較一下上面提到的詠蟬三首佳作

    一、南北朝三首詠蟬絕句與虞世南《詠蟬》1、詠蟬(南北朝·劉刪) 聲流上林苑,影入侍臣冠。得飲玄天露,何辭高柳寒。2、詠蟬詩(南北朝·江總) 白露涼風吹,朱明落照移。鳴條噪林柳,流響遍臺池。忖聲如易得,尋忽卻難知。3、詠早蟬詩(南北朝·範雲)  生隨春冰薄,質與秋塵輕。端綏挹霄液,飛音承露清 。

    比較一下虞世南的《詠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可以看出,虞世南的前兩句也是六朝格調,不過後兩句轉折抒懷,寫出了蟬的清高品質,藉以喻人,遂成絕唱。

    二、南北朝五律與駱賓王《在獄詠蟬》

    1、《賦新題得寒樹晚蟬疏詩》(南北朝·張正見)

    寒蟬噪楊柳,朔吹犯梧桐。葉迥飛難住,枝殘影共空。聲疏飲露後,唱絕斷絃中。還因搖落處,寂寞盡秋風 。2、賦得秋蟬喝(南北朝·張正見)  秋雁寫遙天,園柳集驚蟬。競噪長枝裡,爭飛落木前。風高知響急,樹近覺聲連。長楊流喝盡,詎識蔡邕弦 。

    張正見,南朝梁陳間人物,他看來比較喜歡詠蟬,傳下來兩首折腰體的五律《詠蟬》。 可以對比一下駱賓王 《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都有“飛難進”之說,但是駱賓王主題更加鮮明, 藉此表達了自己含冤屈才、報國無門的悲憤。詩的格調高低,影響了一首詩的品質。

    也可以比較一下李商隱的《蟬》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這又是另一種價值觀了,“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這是牢騷之語,牢騷之後,說自己“舉家清。”詩中沒有虞世南那種自信的精神。

    結束語

    結束時,錄入兩首老街自己的作品《詠蟬 用虞世南韻反其意 》:

    鳳凰久不至,蟬唱滿高桐。但知飽秋露,不解送春風。

    絕句《 聽蟬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手工磨鑽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