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二千栩栩

    吳三桂當時是山海關守將。李自成佔領北京後,吳三桂尷尬了。他的部隊處於滿清和順軍之間,腹背受敵。滿清這邊爭取他,封官許願,李自成這邊把他留在北京的全家(包括老爹)抓起來拷餉。。。吳三桂這時候確實是走投無路了

  • 2 # 木谷雲峰

    李自成進了北京,明朝滅亡。對於在山海關的吳三桂來說,遇到了他人生的一個大的問題。再保明朝,已不可能。投降滿清,不是吳三桂的本意。投降李自成,自己的政治生命能走多遠,不知道。獨立,不現實。最後還是投降了李自成。雖然投降了李自成,但是他們還是缺乏互信。由於李自成態度都的轉變,吳三桂被逼無奈,只能投降滿清。說白了,就是吳三桂為了自己的政治生命。說什麼吳三桂投降滿清是為了陳圓圓,那隻不過是一些無聊的人嚇編的,跟本不可信。

  • 3 # 秦皇漢武

    吳三桂選擇降清,其實是次優選擇,而陳圓圓是他作出這一抉擇的直接導火索。

    崇禎十七年三月初五日,崇禎皇帝在徘徊多日後,終於做出了放棄關外土地全力保衛京師的決定,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召其勤王。但這一決定做出的太晚,三月十五日,李自成的大順軍已經抵達昌平,而十六日時,吳三桂才剛剛從寧遠進入關內。

    這倒不是吳三桂故意拖延,而是吳三桂麾下士卒多數都來自關外,他們戰力強盛的根本原因就在於袁崇煥當年的“以遼人守遼土”戰略,放棄寧遠,意味著這些人要放棄因軍功得來的關外土地財富,需要拖家帶口的去往京師。據史載,吳三桂“入援京師,數十萬眾,日行數十里”。

    三月十九日清晨,京城陷落,到二十日時,訊息傳到豐潤的吳三桂大營,這個時候吳三桂有2條路選擇,第一條是繼續向京師挺進,因為京師陷落並不意味著明朝滅亡,他依然可以與李自成拼個魚死網破,做一個臣子該做的事,或許還能重新收復京城;第二條則是迅速折返,儲存實力,待價而沽。

    最終,吳三桂選擇了第二條路,一方面是因為他麾下將士來自遼土,需要靠豐厚的土地獎賞刺激才能效死命,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吳三桂是個投機者,他很清楚在亂世當中,手握重兵的他對於任何一方而言都是重要的拉攏物件。

    回到山海關後,吳三桂準確探聽到了京師方面傳來的訊息,北邊是清軍,南邊是大順軍,他能做的選擇是在清和順之間,選擇一個投靠,因為以他一支脫離了後方糧餉支援的孤軍而言,絕無可能與清、順實現三足鼎立。

    吳三桂的選擇是投降李自成,這也是吳三桂當時的最優選擇。因為吳三桂很清楚,改朝換代後,中原的實力遠遠強過只有區區十數萬軍隊的清朝。這也就是為什麼此前清朝數次勸降,都被吳三桂拒絕。因為吳三桂在明朝已經成了封疆大吏,投靠清軍,無法獲得比留在明朝更大的回報,而清朝當時並不具備統一全國的實力,更何況他的家人還留在京城中。

    但出乎吳三桂預料的是,原本能夠取代明朝成為新的大一統朝代的大順朝,卻出了一系列昏招。先是抓了吳三桂的父親吳驤。對此,吳三桂的反應是“此脅我降耳,何患!”,他認為這是李自成為了讓他儘快投降而做出的臨時決定。但當他問起陳姬的情況時,從京師一路北逃而來的僕人回覆說“圓圓為偽將軍劉宗敏所掠”。

    這徹底激怒了吳三桂,憤怒的說道“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見人耶!”。這也被後世解讀為吳三桂投降滿清是因為陳圓圓的緣故。其實,這只是吳三桂降清的直接導火索罷了,吳三桂作為當世梟雄,不會因為一個女人而左右到自己的選擇,他是透過愛妾被掠,重新評估對降順的後果,自己還未抵達京師,李自成尚且敢如此對待自己的家人,那麼自己回到京師後,豈不是會成為砧上魚肉?

    震怒的吳三桂重新做了選擇,他以明朝孤臣的名義,寫信給清朝的多爾袞,以割地的代價換取對方聯兵攻打李自成,這個時候的吳三桂依然不願降清,而是繼續待價而沽,想要成為再造明朝的勳臣。只不過後來形勢的發展,已經不是吳三桂所能左右了,最終,他放棄了聯清抗順的決定,退而求其次徹底投降清朝,以保全自己的實力和榮華富貴。

  • 4 # 壯士高歌入長安

    吳三桂肯定不是為了陳圓圓。

    在亂世,手裡有兵,必須賣個好價錢。看看當時三方出的價格。

    崇禎十七年(1644年)初,李自成快打到北京的危急時刻,崇禎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命吳三桂火速領兵馳援北京。吳三桂用了半個月時間才兵至山海關,又用了三天時間到了唐山。這時候北京城破,崇禎自盡。對比一下當年己巳之變袁崇煥救援北京的效率,低了太多。說明吳三桂根本不想搭乘大明最後一班船了。

    李自成和吳三桂接觸很多,前期給的條件現在看不到了,但是估計得有保持獨立建制,官位在武將前列。但是李自成進北京之後的表現讓吳三桂大失所望,認為李自成不可能長久,所以很短時間內,吳三桂就放棄了這個想法,用假和談麻痺李自成。一片石大戰李自成上來就吃了準備不足的虧。

    最值得說的是滿清,滿清和吳三桂的寧遠兵(有人叫關寧鐵騎,有人反對)其實已經是打打和和說不清楚了。因為此前一年清兵透過他舅舅祖大壽勸降,當時清兵進北京的時候,吳三桂就拖拖拉拉,到了北京都沒遇到清兵。年底的時候,清兵繞過寧遠,打下後所,前屯衛,中前所,前後七八天,三座城池全部失陷,後期的寧遠已經成為山海關外一座孤城,沒有任何戰略意義。此時的吳三桂和滿清貴族的談判要比歷史記載的多得多。前期明朝投降的除了洪承疇外,其餘的實力派都獲得了極佳的待遇,吳三桂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就順理成章了。

  • 5 # 道史仙

    那肯定不是啊。

    北京淪陷那幾日,若是吳三桂全力發兵勤王,將崇禎與高圓圓救出,還是比較容易的。

    這樣,不僅得了忠勇之名,還保全了自己的情人何樂而不為?

    然而,實際上他卻按兵不動,為何?

    記得《朱元璋》這部電視劇中描寫元朝覆滅的一段,非常有代表性,可以解釋吳三桂的所作所為。

    託託:都什麼時候了,難道王公大臣們看不到危亡?他們為何不諫?

    公公:你以為,就你知道危亡?糊塗!實話告訴你,那些王公大臣比你更知危亡,他們看得清清楚楚,大元已經不行了,他們早就把家眷、財產移到上都去了。

    託託悲憤:完了,完了。

    與大元一樣,大明也不行了。

    這點,崇禎知道,李自成知道,王公大臣們也知道。

    唯一不同的是,別人可以跑,可以投降,只有崇禎不行,只能死扛。

    當時的大明,流民遍地,軍閥橫行,朝中東林誤國,關外滿清窺視。

    大明滅亡,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而吳三桂,對這點更是深刻,所以,他選擇了出賣崇禎。

    不過,他開始的時候,選擇的下家並非滿清,而是李自成的大順。

    本來,李自成已經派人前去接洽投降事宜,吳三桂也順勢應了李自成的招降。

    不過,就在這檔口,李自成這邊出了岔子。

    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把吳三桂留在城中的小妾睡了。

    訊息傳到三海關,吳三桂又怒又怕。

    怒的自然是頭頂上莫名其妙多了頂帽子,怕的,則是李自成對他的態度。

    他還沒正式投降呢,就是這待遇?若是投降過去,怕不得滿門抄斬?

    不過,幸好天下並非大順一家買主,出得起價的,還有一個——滿清。

  • 6 # 琴劍書香

    吳三桂歷史上爭議比較大的一個人。

    吳三桂本來是大明遼東總兵,官拜平西伯。與滿清作戰十餘年,可以說雙方勢如水火,不死不休。可歷史偏偏和他作對。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自縊,南方藩王篡位另立南明小朝廷。太子,皇子下落不明,父親吳襄捱打愛妾陳圓圓受辱,一切的一切都出乎他的意料。作為古人國仇家恨是不共戴天的,所以李自成就是死敵,必須碎屍萬段,挫骨揚灰。而滿清是受大明冊封的地方政權,是可以利用的政治盟友,參考郭子儀引回紇兵滅安史之亂。而農民軍是土匪暴民組成的匪軍是與地主階級不可調和的農民階級軍隊。所以吳三桂不可能與其同流合汙。只能與滿清結盟。至於後來滿清翻臉逐鹿中原。也是吳三桂始料不及的。那是另一個忍辱負重的話題了。剩下陳圓圓的衝冠一怒為紅顏。那是清初詩人吳偉業受滿清指使汙衊吳三桂寫的圓圓曲。相當於現代網路作家寫的順口溜。看看一笑置之得了。你想吳三桂當時是遼東總兵,平西伯。相當於中央委員加國防部長還兼任瀋陽軍區司令員,會看中一個像陳圓圓這樣的小姐嗎?以他的身份要多少明星嫩模沒有。還把個小姐當回事嗎?真喜歡為什麼不帶在身邊,要留在北京呀。就是個小姐玩兩天就沒意思了。礙於是國丈大人送的只好留下了。最後吳三桂當平西王,甚至稱帝也沒給陳圓圓名分就說明一切了。

  • 7 # 一片雲7737

    當然不是為了陳圓圓了!

    “衝關一怒為紅顏”的說法最早出於明末清初吳梅村的作品:三軍慟哭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這也是中國歷史的一貫做法:把敗家亡國的錯誤推到女人身上去!

    當然史書也有言之鑿鑿的“三問說法”:1644年3月,李自成進軍北京,京城危急,崇禎帝號召吳三桂放棄寧遠靖王。

    當吳三桂拖拖拉拉走到今天北京豐潤時,北京城告破,崇禎殉國。吳三桂遇上了京城逃出來的管家,於是就有歷史上著名的三問:京城安乎??家人安乎?陳圓圓安乎??家人告之家破父母被李自成拘役,吳三桂毫不在乎說:我到了北京,自然會放出來!

    家人又告知陳圓圓為李自成大將劉宗敏所擄,吳三桂大驚而起曰:大丈夫不能佑護妻子何為也,遂反攻破山海關。

    這是史書和演義小說的說法。

    但事實果真如此??由於明末清初的大量史實被滿清政府銷燬歪曲,很難看到站在吳三桂一方的說法。我想如果站在吳三桂立場的史書,一定有另外的說法。

    歷史不能直述,但可以推測。縱觀各類史書,我得出自己的見解,當然是我的推測看法,信則有,不信則無。

    事實真相應該是:京城告破,崇禎殉國。吳三桂趕回山海關據守。但後來李自成興兵討伐,吳三桂就向多爾袞借兵。

    當時談的條件就是滿清幫助明朝收復北京,幫助明朝復國,救出太子!交換條件是吳三桂允許滿清在北京城大掠三日。稱之為:借虜平寇。

    借虜平寇的做法歷史上是有的,最著名的就是安史之亂,唐朝藉助吐蕃力量收復長安。

    但我推測,這時候吳三桂並不是真心投靠滿清的,名為投靠,實為復國。當然多爾袞肯定也是看清了吳三桂的小九九的就假裝答應了吳三桂的條件~~

    吳三桂多爾袞聯軍逼近京城,李自成逃出北京。京城原明朝文武百官也認為是吳三桂借虜平寇,扶持太子復國,於是就準備了法駕鹵簿等,大開城門,恭迎吳三桂!所以,北京城不是滿清攻克的,是北京官民被欺騙而開啟的。

    誰知道等來的卻是多爾袞,並且多爾袞一進北京就不走了。任命吳三桂為平西王追擊李自成,嚴令禁止吳三桂進京。

    北京城官兵軍民都看見是吳三桂領著多爾袞進北京的,於是漢奸之名坐實。

    那麼如此一來,話語權就在滿清一方了,吳三桂想辯解也沒法,只得假戲真做賣身為賊了,我想在這個時候,吳三桂才是真心投靠滿清的~~

  • 8 # 手機使用者張12345678

    不全是,另外有兩個原因:一,吳三桂處於清軍和大順軍的夾縫中,他只能選其一,而第二個原因促使他選擇清軍。第二個原因則是:吳三桂的出身使他看不起李自成,而李自成對官僚的迫害和流竄作案般的戰略感到驚懼憤怒和輕視。作為一個出身官僚世家的軍事領導人,他選擇了清政府。

  • 9 # 蔡駿

    吳三桂投降滿洲,讓他揹負上漢奸、叛國賊、逆臣、投降者等千古罵名,吳三桂親自開啟山海關城門是真,僅為陳圓圓則不全是。我們來分析一下吳三桂的為人與當時的情勢,就可一目瞭然。

    先來說一說吳三桂的身世。一個人所處的家庭環境對個人成長是深遠的,甚至是終生的。吳三桂出身遼東豪族、武功世家,世受皇恩,其父吳襄,是武進士出身,在崇禎年間擔任錦州總兵;舅舅祖大壽,也是名將。吳三桂從小就勇武過人,據說他16歲時,曾闖入沙場救父,有忠孝之名。吳三桂在家庭良好的教育下,對朝廷是忠心耿耿。吳三桂不但弓馬嫻熟,而且他手下計程車兵也是明軍中的王牌,無出其右。

    再來看看吳三桂當時所處的環境。環境決定了人物的行為方向,俗話說的“狗急了也會跳牆”就是很好的例子。當時明軍、李自成、清軍形成三角之勢,從兵力上來講,李自成的軍隊最為龐大,號稱百萬,清軍次之,有十萬,吳三桂最後,僅有四萬。這樣的軍隊實力下,無論與誰合作,都會受制於人。從情感上來說,投靠闖王則背主,投降滿清則負明只有,誰都不投,可能也只有一死。不管怎麼做,都當不成好人。這是大的局面。

    吳三桂在別無選擇又必須選擇之下,考慮投靠李自成。這時發生了一些事情,讓他怒髮衝冠,轉而降清,這是個細節,但非常關鍵。李自成農民軍入京之後,拷掠明官,四處抄家,這裡面就有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在《吳逆取亡錄》中記載:“三桂抵薊州,襄使者至,詰知襄被執,笑曰:"是脅我耳,我至即釋,何患!‘”。李自成抓了吳三桂的爹威脅他,這時的吳三桂不過是自我安慰罷了,為什麼會自我安慰,正是因為對父親孝敬與愛,才會不去想父親會遭遇不測。在詢問完父親的情況之後,又問起陳圓圓:“復問:‘陳姬無恙乎?’使者以實告,勃然曰:‘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見天下人!’遂反旆而東,回山海關,以討賊復仇,佈告遠邇。”吳父被拷問,吳三桂還有一絲幻想,陳圓圓被劉宗敏霸佔,讓吳三桂最後的幻想破滅,而且嚴重傷害了他作為男子漢大丈夫的自尊心,人最神聖不可侵犯的尊嚴沒有了,即使投降,也不過是囚徒罷了。另外還有幾萬出生入死的兄弟的性命,如何去保全?“石河大決戰”苦戰一日,為清軍打開了山海關城門。

    因此,吳三桂降清,導火索不單單是一個心愛的女人陳圓圓,而是父親的身家性命,家人的悽慘遭遇,和自己的尊嚴受到侮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剝好的柚子怎麼儲存不會壞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