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093949527

    看一下古漢人的記載:

    《 戲妻族語不正》胡曾

    呼十卻為石,喚針將作真。

    忽然雲雨至,總道是天因。

    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

    滿遺真敢妄想篡改歷史?連入聲都無的胡音自稱古漢語?太不可思議了!

    普通話就是承德話,有多少人知道承德在哪裡?歷史是何?百千年來是漢人住區還是胡人常駐?

  • 2 # 鐵騎無聲

    中國太大了!特別是人口眾多。說評書的有句口頭禪:人一上百,形形色色。就是形容人一多,什麼“沒頭腦、不高興”就都出現了。

    普通話就是古漢語,這是誰“有意見”也不管用的史實!

    說到“古”漢語,得先確定要“古”到什麼時候。民國?肯定不行!滿清?也不夠資格。大明?不行,還不夠古。唐朝,應該可以了吧。更不要說以前的晉、漢…。我們看看古人給我們留下的漢賦、樂府、古詩,與今天普通話的語法、句式、修辭形式、讀音,幾乎如出一轍!試問:中國還有哪種語言能與古籍如此吻合!

    這種龎大的“官話”系統,在漢代就已經成型,到了唐代就已經成熟了。浩瀚的唐詩作品,比之漢朝的文學作品,更加接近今天的語言。

    由於歷代統治者多為中原或北方人,所建都城也都在中原或北方。北方語言就成了官話的主幹。歷代延襲下來,成了一個足以同化任何外來語言的,強大的語言系統。歷代統治者都明白:統一的語言、文字,是國家政權穩固的基本保證。因此,都認真維護這一語言系統。連不可一世的蒙元和滿清統治者,也沒敢動:廢除已有的官話,改用自己民族語言的念頭。

    語言是一個時刻都在變化的、動態的東西,譬如滔滔江河,不斷有新的水流匯入,或清或濁、或鹹或苦,融入幹流後,悉數同化。官話也是如此:由於歷朝歷代的政權更迭、彊域增減,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民族融合,語言溶合現象。由於漢語官話強大的幹流同化作用。一些融入的少數民族語言、方言,都成了漢語官話的有機組成。今天,有個別人把這種非常正常的,語言融合、同化過程,歪曲為“漢語的胡化”,甚至居心險惡地攻擊今天的普通話是“滿語”講普通話的人是“滿大人”…。這是非常可笑的無知!語言,只要有廣泛的交流,就會有融合,就會有其它語言的融入。語言的漸變,是人們在交流中,為了提高效率而不自覺的進步。如同我們現在的年輕人經常使用的OK、白白、小北鼻、去K歌、去蹦迪…一樣簡單、自然,難道因此就可以說,現在的漢語變成英語了嗎?

    語言的首要功能是人際交流。它不是什麼礦石--純度越高越好!“活化石”類的語言,除了能給語言專家作學問,提供一點佐證之外,沒有任何意義。幾千年不改變的語言,得落後到什麼程度!根本不可能存在,也不值得標榜。

    為了把普通話汙名化,一些反普人士非要把普通話和滿族、和清朝扯上關係。喪心病狂地胡說:普通話就是清朝入關後形成的,是“滿大人”講的漢語。又言之鑿鑿地說什麼:只有某方言才是正宗的“古漢語”因為它有包含入聲在內的“五聲九調…”,而普通話被滿清統治者肢解的漢語,取消了入聲,只有四個聲調,是“殘疾語言”並大義凜然地斥責:“滿遺真敢妄想篡改歷史?連入聲都無的胡音自稱古漢語?太不可思議了!”又找到一首古詩為證,下面,我們轉過來欣賞一下,詩云:《 戲妻族語不正》胡曾

    呼十卻為石,喚針將作真。

    忽然雲雨至,總道是天因。

    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

    貌似很雄辯吧!其實這是兩首詩,前四句是唐人胡曾的五絕【戲妻族語不正】。後兩句是晚唐.司空圖的七絕【河湟有感】原詩如下:一自蕭關起戰塵,河湟隔斷異鄉春。

    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第一首五絕的背景非常簡單:講官話的胡曾,娶了個講方言的妻子,老婆的語言經常引得胡曾發笑,因此寫詩戲謔--純屬人家夫妻房中開玩笑!但是,引述者把另兩句詩“嫁接”在後面,儼然做為漢語“胡化”的證據,讓人感到:為了抹黑普通話,真是不擇手段了!

    “漢兒盡做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這兩句詩,經常被反普鬥士們當做“滿夷胡化漢語”的有力證據提起,沒想到這卻是唐人的詩句。滿清真是比竇娥還冤了。

    由這兩句詩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語言融合的現象,唐代確實存在。而那一千多個,被某些人視為不可或缺的入聲字,既不是普通話摒棄的,也不是清朝人“肢解”拋棄的。有資料證明:最晚於南宋未年主流官話中已經捨棄了入聲字,把入聲字依據當時的讀音,派入平、仄二聲中。並且把官話語言定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已經和今天的普通話完全一致。願意求真的讀者可以去擺渡一下【中原音韻】是元朝泰定二年出版的韻書。其時距宋亡僅四十餘年。考慮到作者的創作過程,其碼在宋末,主流官話已位和今天的普通話高度相似了,普通話是不是“古”漢語,大家心中該有個定論了!

  • 3 # 吹不動的菸灰

    其實還有一個被我們忽略的地方普通話相當標準——黑龍江,滿人的龍興之地。黑龍江話可不是我們印象中的東北大碴子味兒,哈爾濱口音甚至比北京口音還接近普通話。

    如果二戰日本人勝利了,那我們的普通話應該是:你滴,八路滴嘎活~這個味兒了~!

    不管你喜不喜歡,這就是事實~!

  • 4 # HAKKA阿哥

    不想爭論,我們傳承自己的語言文化就好,這普通話會說就行了,自己的語言不能丟,尤其是六大民系的語言和文化呀。

  • 5 # ZBLiu

    對“把普通話稱為古漢語”應該有意見,因為不合道理。

    普通話是普通話,現代漢語是現代漢語,古代漢語是古代漢語,是三個不同概念,不可以隨心所欲“稱為”來“稱為”去的。

    普通話和現代漢語、古代漢語都有關係。

    普通話實際上不是現代漢語方言,而是人為定義出來的語言,定義在普通話方案裡講得清楚。普通話植根於現代漢語,因為它是以現代漢語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現代漢語北方話為基礎方言的。現代漢語是由古代漢語演變過來的。所以普通話與漢語是血緣關係,不能隨意貶為“胡語”、“滿語”、“通古斯語”。但是也不能乾脆劃等號,講得“糙”一點,“錯著輩兒”呢。

    把普通話稱為“胡語”、“滿語”、“通古斯語”,實際上是對過度推普的一種反彈,但是這種反彈方式是錯誤的,因為道理講不通,所以說的人自以為很有力,其實不但無效而且自毀形象。而“講普通話,做文明人”是過度推普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句口號,它乾脆把普通話的根否定掉了,忘了本。把普通話稱為古漢語,則是走向另一個極端,否認了普通話實際上與古代漢語不是同一概念,是有區別的。

  • 6 # 淡藍色榮譽02

    先說一點題外話。以分子人類學來講,當今漢族主體基因是60%左右的O3。各省漢族的O3基因基本都在60%上下。而O3基因是O基因的分支。O基因的比例在漢族中則可以達到80%甚至90%。而O系基因從中亞經過印度和東南半島經雲南進入中國,這個歷史則有4-2萬年。其中O3基因大多沿黃河進入黃河中游下游。而因為長江的阻擋,更多的O1O2基因則在長江以南。自炎黃開始,其實就是中原地區O3基因之內的內戰。而經過夏商周再到秦漢,O3基因以黃河中下游為基礎,向四周擴散。也就是O3基因最早到達的是雲南,但真正開始崛起是在中原。而云南是史前遷徙入中國的必經之地(在未征服馬和駱駝,翻越天山進入中國,這很難)而其實不論是雲南還是新疆少民種類都是很多的。這是遷徙必經之地的特殊人文環境。而黃河中下游,屬於史前遷徙的一個終點站,再向北多是苦寒之地。除了戰敗者,大多數人都不會向寒帶遷徙。所以黃河中下游不僅僅有史以來,史前也存在激烈爭奪。所以這裡的種族比較單一。血統也比較單一。至今,主體是漢族,主體基因是O和O3。

    而漢語作為漢族的母語,其主要誕生地就在中原。漢族作為中國的絕對主體民族。漢文化為中國的核心主體文化。古漢語的傳承是絕大多數漢族都在傳承,還是偏安一隅呢?很顯然,夏商周春秋戰國為基礎的古漢語的傳承,是不可能偏安一隅的。

    而當今官話方言的範圍,官話方言的人口,則可以和漢族的擴張相匹配。官話方言為中國22個省的第一方言。佔全國四分之三領土。使用人口近十億。其中,官話方言分為八大官話。包括東北官話,北京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江淮官話,中原官話,蘭銀官話和西南官話。而普通話,就是以官話方言為基礎,人為整理的發音標準。僅僅是調值選擇北京灤平音。

    所以,就普通話是不是古漢語這個問題。如果以人為整理為基礎來說。普通話不是古漢語。因為,普通話是現代漢語的標準音。是以白話文為基礎的現代漢語。古漢語和現代漢語的主要區別,就在於民國白話文運動之後,從古漢語的一字一意到現代漢語的一詞一意。而以傳承來說,普通話的基礎——官話方言。則正是古漢語的正統嫡傳。

    順便以西南官話和六南方言來講一下方言的分歧問題,也辯證以下為什麼官話是正統。秦漢開始漢人和漢文化向嶺南和雲貴地區擴張。但不同的是,秦漢開始對嶺南實行郡縣制,而對於雲貴高原地區的少民,則允許自治。雲貴川的少民不僅僅有其本民族語言,還有支撐其語言的文字。漢人和漢語到達這些地區之後。形成了雙語環境。也就是當地通行兩種或多種語言。就如同我們自中小學開始學習英語一樣,只是同時會兩種語言。兩種語言之間只是有部分藉詞影響(俚語),而沒有高度融合。這樣,少民傳承少民語言,漢人傳承漢語,所以漢語還基本保持了原來的樣子。至今雲貴川的西南官話,和其他七種官話,在扣除俚語之後,還可以互通。沒有什麼交流障礙。

    (PS,當今印度 香港等地,都是英語和當地母語並存的地區,也就是雙語地區,除了藉詞以外,沒有高度融合)

    而嶺南的百越地區,因為沒有少民自治,甚至因為書同文的關係,當地失去原有文字,或者沒有機會產生文字。這就導致了一種文字為基礎,漢語和多種百越語的高度融合。這就產生了不能和官話互通的六南方言,甚至六南方言之間也無法互通,甚至某些六南方言內部,也存在隔縣不互通的情況。

    至於衣冠南渡,最主要的遷徙地是南京和杭州。如今,南京屬於江淮官話。而杭州受南宋150年曆史影響,形成杭州城區大小的方言島,杭州話又叫江南官話。方言的遷徙,大多是入鄉隨俗。只有在並存兩種語言兩種文字的基礎上。才可以大致保持語言原來的樣子。而以一種文字為基礎。方言基本只能入鄉隨俗。要改變某地方言,需要的是整個社會體系,自上而下的整體遷徙。南京和杭州就是具體代表。所以,官話才是古漢語正統。而普通話為官話方言為基礎的現代漢語標準音。

  • 7 # 柳華園源

    在廣東話裡常用的一個字,普通話很難聽到...當字,當天,當日,當時,當場,當事,當席,當即,當晚,當紅,當正

  • 8 # 喜喜羊羊喜喜人

    有意見有疑問,本身就是對科學本身的尊重,現時的普通話來源於清代的滿族口音,是很多華人都知的事,清朝統治中國差不多300年,用自己族群的人口音作官方通用會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但清朝的統治者卻又為中華文化留下最重要的尊嚴,沒有將滿文取代漢字,讓漢文字承載中華文化的傳承到永遠,這點清朝的統治者是有很高的智慧和遠見的。話說回來,普通話是滿清時的北京人的口音,那古漢語口音是什麼樣子口音呢?相信百分百純正的古漢語口音相信已經失傳了,只能講比較接近的是現時的粵語廣州話口音了。

  • 9 # 青巒繪雨

    你把一個現代漢語說成是古漢語,誰沒有意見?粵語、閩南語、吳語、有哪個不是現代漢語?無論把哪種稱為古漢語都不合邏輯嘛!

  • 10 # 舊疾館

    "普通話"的名稱,及包含的意義,在舊時也曾被稱為“官話”,可普通話從來都不說就是“古漢語”。

    這是一個關乎概念的問題,今天的“普通話”作為通用語,我們當然要尊重它在社會發展與人際交流中的作用。可它又何時被稱為“古漢語”,難道是因為它作為通用語的存在嗎?雖然如今“官話”一詞成了普遍意義上的“北方話”的代表,但是“官話”即寓含著曾經的“官方”對一種語音的態度。從古至今,標準化的語音一直也都是社會發展所必要的。作為“普通話”來說,“普及、通用”“普遍”“通行”就是普通話最大的目的,這也是普通話的詞彙越來越豐富多彩的原因。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地域之遼闊,歷史上的人口流動也註定了後來各地區的人交流的不便。即使中國還有一套書面語言系統,但是在普羅大眾眼裡唯一簡單的交流也不過是面對面時,彼此能聽懂對方的話及其含義。作為今天的普通話來說,這套“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標準漢語”也在這方面有了突出的貢獻,但也不能說它因此就有了古漢語的地位。

    時至今日,網路使人與人的交流更為便捷了,我們也在不少地方看到了說“普通話"為“”滿族式”的漢語,或者說“北方漢民族通用語"。從中可見,強制性的命令推廣普通話過程中時,帶來的一定的危害,而並沒有意識到漢語的獨特性,以及各地區的漢文化需要保護。雖然今天的中國雖然各個地區的人交流方便了,但是帶有強烈的認同的地方文化文化因為得到保護,所以地區間互相的一些不解和猜忌仍然存在。

  • 11 # 龍山大先生

    其實學古漢語不見得是一件好事,因為現在畢竟是簡單簡化的社會。什麼東西一看就明白,是最偉大的。《易經》是把人們帶進什麼都有規有矩的社會,和現在的衝突太大了。比如《河圖》的十個數,是古代的太陽曆,一年十個月,一個月36天(陶寺觀象臺可以觀測確定一個太陽迴歸年中的20個時節)。太陽曆已被文獻和考古證明。人長著兩雙手,十個指頭,所以全世界都用十進位制。河圖描述的是天文曆法季節,按照十個指頭自然會把一年分成十個月,兩隻手成雙自然會把十個月分為五季。五季即五行。所以古代最早把季節分為五個季節,春、夏、長夏、秋、冬。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十個月的名稱,甲乙木即春季,丙丁火即夏季,戊己土即長夏,庚辛金即秋季,壬癸水即冬季。《洛書》洛書用九個數,九宮圖,表示大地座標。四正(東西南北)四維(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加中央,井田制就是九宮圖。井田制中央的田屬於公田,其收成上交統治者,所以把統治者稱為中央,九宮圖把中央稱為皇極。後天八卦的原型更是八方,與五行理論結合,產生後天八卦。東南為巳位,故巽從巳。西南為申,故坤從申。東方為辰,故震從辰。這三個卦見證了五行十二地支理論對八卦的滲透。《易經說卦傳》: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絜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八卦八方與季節五行緊密的統一在一起,八卦即表示方位,又同時表示季節。還是現代漢語好,春夏秋冬,一目瞭然。是不是這樣?有人說能看到唐詩的字,卻不認識繁體字,友情提醒:你現在讀的唐詩,是簡化了的。新中國為了簡化漢字不亞於古代造字,你看到的書本,百度,搜狗都是簡化了的,原來是繁體字的。不認識繁體字卻能讀懂唐詩的字就是這麼簡單,唐詩也是現代滴。

  • 12 # bj246810

    不明白為什麼會有人把普通話稱為古漢語有意見,但不可否認的是,現在的以北京音為基礎的普通話就是從古漢語發展而來。在中國各地的語言中一直存在著方言與官話。普通話是官話不是方言二者不可混為一談。

    所謂官話是統治者為便於統治階級間的管理與勾通交流而建立的統一,標準的語言。周朝稱“雅言”,明清稱“官話”,民國時期稱“國語”,現在稱為“普通話”。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官話有一定繼承性,同時因政權的變遷、定都的不同、人口的遷移等因素,也在不斷變化。現代國語是在古中原洛陽讀書音的基礎上,隨時代演化而來。

    上古時代,五帝時期和後來的夏、商時期,中原黃河流域地區是華夏先民的主要活動地帶。從夏至清朝中後期,洛陽讀書音(洛陽雅音)一直為標準音。中國歷史上最早是在西北建都,周、秦、隋、唐一次次統一中國,尤其是周朝800年,透過封諸侯到全國,除了長子繼承諸侯王位,其餘後代逐漸成為百姓,周朝諸侯的這種繼承和傳播方式極大地促進了洛陽讀書音在全國的傳播,秦朝在最佳化周文字後強制推行文字和語言,直至隋朝發明科舉考試。

    到唐朝一直延續洛陽讀書音作為正音,為官者須會講正音,也促使全國讀書人學習官話傳播正音。秦朝、隋朝、唐朝征服蜀國導致洛陽讀書音迅速傳播到西南地區。

    宋代國語稱“正音”、“雅音”,仍以洛陽讀書音為標準。

    元代定北京為大都後,將漢語定為域內共同語言,稱為“天下通語”,元朝漢語語音的標準仍然是唐宋以來佔據主導地位的中原洛音。

    到了明朝由於中原地區經多個北方民族融入,語音己不純正,而江淮地區的“中原之音”相對純正,官話遂以南京官話為基礎,南京音為國家標準漢語語音。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從各地移民北京,其中南京移民約40萬佔北京人口一半,南京音調成為當時北京語音的基礎。

    到清朝再次定都北京,各級衙門中留用大部分明時舊吏。由於元、明、清三期幾百年定都北京的關係,至清朝中葉,南京官話的腔調逐漸染上以北京語音(元時中原官話)的腔調,經過時間生成了北京官話。雍正八年清設立正音館,推廣以北京音為標準的北"京官話。1909年清正式設立“國語編審委員會”,此即清末的國語。

    民國初期,當時預定為官方語言的國音是南京話和北京話的結合。其中,平翹、前後鼻、尖團區分、部分音調按照北京話,而部分韻母、入聲音調按照南京話,成為一個京音為主兼顧南北的普通話。後來改為以北京話為國音,並且去除了北京話裡的尖團區分。這就是1956年中國大陸開始推廣的“普通話"的形成與由來。

    由此看出,普通話不是方言,雖然朝代的更迭,都城的遷移,人口的遷徙等因素,使官話語音不斷變化,但各朝各代的官話俱是傳承而來,統治者定都哪裡,官話流傳到哪裡,與地方方言無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史上無孔子無儒家,類似的學說、人物,會不會在當前的現實中自發自主地湧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