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獨孤殘魂
-
2 # 河間笑笑生
沒有孔子和儒家,諸多王朝將更加短命
秦國奉行法家,到了秦國統一天下後,依然推行是嚴刑峻法,導致暴秦役民,二世而亡。聰明如漢,漢朝首先是黃老學,無為而治休養生息,到了後來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朝由此安定強盛,西漢東漢是其他多數王朝難以企及的高度。
如果沒有孔子和後來的儒家學說擴大作為主流思想文化,可以想象,中國的諸多王朝將在思想文化上瞎蒙瞎弄,官民也會失去基本的價值觀和文化統一。對於中國來說,的確還沒有一種剛柔並濟、被君官民共同接受的思想,法家道家都不適合——儒家卻最後千年檢驗中做到了!
統治者奉行法家,按照嚴刑峻法和華人傳統的權力基因,中下層的多數人將成為這種國家制度的被踩踏者,苛政猛於虎的情況會從古到今。
晉朝、隋朝也是二世而亡,他們都是君主混用, 內亂迭起,其中最重要原因就是沒有一個強有力的統治國家的制度文化。晉朝採取九品中正制,隋朝雖然廢除了九品中正制,但對內對外和秦一樣,重勞役稅負,對外好戰。
沒有孔子和儒家,科舉制度就很難出現
隋文帝開始了科舉制度的雛形。
唐朝,宋朝,明朝和清朝,都無一例外繼承和發揚了科舉制度,而且科舉制度的試題範圍,儒家經典是最重要的考試題目(對於科舉制度的間接形成,儒家是有貢獻的)。
儒家思想文化成為考題,有利於讓古代重要的群體——讀書人或仕族能夠了解掌握儒家學說,對於施行仁政,對於內化的社會秩序都有幫助。
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國古代的安定是靠家——國來達到的。家風嚴、仁政不苛政要求基本替代了諸多其他思想,潛移默化,這種思想已經根深蒂固,任何反社會反平民反天下的君主和王朝,都會被視為離經叛道。
換句話說,孔孟及其日後的儒家徒子徒孫,對於選拔人才——透過儒家薰陶的人才成為官吏管理社會——經濟社會的有序發展。
孔子儒家學說的侷限性
莊老學往往是在安定繁榮的社會更受推崇
孔儒學說,當然有侷限性。
1,孔儒學說主要回答了民和君的關係問題,回答了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問題。但對於民——官——君(中央政權)的關係問題,尤其是官在中間的作用和規範,公共領域空間的思想和治理,沒有回答或者提出系統觀點(這方面還不如法家)。而儒家進取積極的學說,也可以視作功利的思想(齊家治國平天下),被用作科舉制度被披套上了功利的外衣。這導致了范進中舉般的癲狂,由此帶來了人們對科舉制度以及儒家的抨擊!往往在中國社會出現的是,當儒家走不通的時候,或者人們厭倦現實的時候,於是想起來注重個人養生的道家——健康養生(古時候是煉丹)和虛無出世入世(莊子的那一套),在現代中國的興起最根源的還是道家——老子莊子!
2 沒有回答術——對於自然界,對於科學技術,孔儒學說是匱乏的。在他們看來,政治文化人心就是一切,而到了現代,科學技術才是國家社會的核心競爭力。孔子是大聖人,是千年來中國文化的精華,但有一段時間他總被人罵,也有一些人全盤否定他,達到自己的現實目的。其實管人家孔子什麼事?古人提供的智慧已經沿用到了今天,並走出國門,已經很了不起了,此篇文章目的就在於還原一個真實的儒家,客觀的評價。
-
3 # dclyr
孔儒之說只是中國古代君主用來忽悠人民的一套學說,並無實際用處,在實踐當中還是法家的那一套------即所謂道表法裡或儒表法裡。法家的思想始終是行動的準繩-----已經被秦國一統天下的爭霸戰爭所證明。即使在當前的現實中也依然如此-----如史上無孔儒,則一定會有其他某儒,不要忘記----除孔儒外還有李耳的道家。他們始終只是統治者面子,裡子還是法家。
法家主要思想-----由商鞅所做主要事情可見
1改革井田制度-----擴大面積,適應當時的一次技術革命-----鐵的廣泛使用。
2從"國外"引進大量移民-------從當時的東方六國吸收移民,從事井田的耕作。
3強軍-----只允許老秦華人從軍,新移民只能從事耕作。實行軍功爵制。
最主要的是把以上三點以法律和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影響了中國2千年,所以被稱為法家。而道家強調無為而治。至於儒家則強調等級制度----三綱五常以及等級的形式---禮制。沒有孔子還有孟子,還有???孔子做得最好----所以被挑出來,其他儒家或者儒生被淘汰了。
等級制度在印度的表現形式----種姓制度,在歐洲則分為基督教僧侶,君主及官僚,普通百姓。都差不多,而歐洲在15世紀有地理大發現,16世紀有新教改革---推翻了僧侶統治,改為世俗統治。1600年荷蘭建立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由商人執政的國家,而一般國家由軍人執政。1689年英國光榮革命----第一次在一個農業體系堅強的國家建立一個商業的體系。中國最近的改革---以經濟為中心,對內改革對外開放,以及軍隊的大規模改革是否有法家的影子。一言以敝之---實力是最根本的,發展是硬道理,其他都是浮雲。就像我們所熟知的偉人所說的----他也演算法家,毫無疑問。最後說一句----中國唐朝的所謂盛世是由關隴貴蔟集團創造出來的,他們是漢化的少數民蔟,較少受到儒家影響,而之後中國幾次被征服,可能是儒家那一套造成華人種退化----當然這只是假說。
-
4 # 漁耕樵讀
制度的基礎是文化,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淮北則為枳,再好的制度如果不考慮當地文化,都會給你改成四不像。
文化和制度的關係近代社會制度的形成也是在文藝復興後才形成的,在14世紀到16世紀一場醞釀於義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席捲了整個歐洲。到了16世紀文藝復興所形成的文化觀念已經深入人心,新的觀念的形成必然會促使一種新的制度的產生,15世紀的德國處於一盤散沙的狀態,成為了教會理想的剝削物件,以至於德國被稱作“教皇的奶牛”。
在經過文藝復興的薰陶後,人們不甘於做“奶牛”,於是掀起了一場反抗,於是處於統治階級的宗教為了生存下去,只好進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這場改革隨即再次席捲了整個歐洲。由此可以看出制度的形成,是一種文化觀念的積累。如果人人都“家天下”的文化觀念不改變,無論歷史如何發展總走不出這個迴圈,無非就是從這一家換成那一家而已。
如果歷史上沒有儒家,那必定會有另外一種文化形成的倫理觀念,來維繫整個社會的關係,否則整個社會就如一盤散沙。不好說它是什麼,但是一定會有,否則國家都沒有了。我們看禮制是如何執行的。
禮制是如何執行的首先禮制並不是孔子創立的,夏時有夏禮,商時有殷禮,周時有殷禮。禮是規定一個社會的行為規範,就像《左傳》中提到的:“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實際上你可以把禮看成先秦時期的法律,所以可以稱作禮法。禮和達的不同之處在於,禮要求的是道德來約束,法依靠的是國家機器來約束。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到:“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意思就是如果禮沒有得到迴應,那就要擼起袖子強迫他更正。這就是一種約束了。
法和禮的不同之處在於,禮重在教化,法重在時效。法相當於降低了禮的標準,但是提高了懲罰的力度。我們舉個例子,如果一個人只是做到了贍養父母而對父母的生活漠不關心,禮就認為他不孝,但是禮拿他沒辦法,頂多指責他一番。但是法不管這些,你只要做到了贍養父母的標準就行,如果這個標準都沒做到,那麼你就該受到法律的制裁。
就像教出兩個法家大牛(韓非和李斯)的荀子,就是從“人之初,性本惡”的觀點出發的,但是他還是重在教化,他的兩個弟子則發展了他的觀點,主張用具有時效性的暴力手段。
從這我們可以看出來,實際上禮就是現在的道德差不多,要求高但是處罰輕,重在教化。孔子過於偏重道德,這是儒家的一個缺點。孔子在《論語》中提到:“道之以政,齊之以行,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民恥且格”。
意思就用行政法令,來約束民眾,民眾想的是如何逃脫法律的制裁,而不是想自己錯在哪裡了。如果以德行來引導他們,民眾就會有羞恥之心,就會規範自己的行為。無論過於偏重法律還是過於偏重道德都是片面的。
實際上社會需要禮是沒錯的,就像社會需要法律一樣。但是禮制的內容可能是有問題的,就像同樣是餐具,在春秋時代裡面盛的可能是粟米飯,但是現在盛的是大米飯或者是肉食。在當時的生活條件不允許人人都能吃上肉或者大米,但是至少它可以保證果腹。禮制就相當於餐具,無論在哪個現代還是古代都是必須的,但是餐具裡面的飯食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改變,否則就會造成營養不良。
所以,儒家所構建的倫理道德就像我們平常所吃的飯一樣,這個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沒有儒家那需要另外一個能維繫整個社會系統的東西存在,否則就會餓死。所不同的是,在春秋時期的主食是森嚴的登基制度,而現在的主食是人人生而平等(基本政治權利)。所以這個飯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生產力的提高,飲食的標準也要提高,才是正確的發展方式。
-
5 # 來呀來杯酒呀
儒教誤國!現在都社會主義了,還有些渾人要搞封建那一套東西,居心不良!
有更好的為人民、為大眾、為公的毛澤東思想,你不去發揚廣大而非要用孔老二的思想來束縛勞動人民,讓人民安分守已逆來順受,越看這種人越像人民大眾的敵人。
-
6 # 復興路上你我同行
這個問題就好比佛學,起源於印度,昌盛於華夏一樣。
東晉末年達摩祖師悟道後得佛法心髓,詢問師傅該普法何處?
師傅對他說“等我去世六十七年,你去東土震旦,那裡有大乘氣象”。
於是達摩由印度經海路至廣州上岸,一路北上過金陵一葦渡蘆抵達少林寺。
開宗立派,設道場、講經義、渡眾生。在中華大地上創立禪宗併發揚光大。
文化、文明是以人為載體進行傳播,傳承的。再先進的文化必須培植於適合其生長的土壤,並加以智慧的澆灌,才能綻放出炫爛的文明之花。
儒學是孔子及其後學,在孔子對前人學問提煉總結的基礎上,不斷髮展豐富的文化奇觀。是集華夏文明之大成的文化彙編。
儒學不是個人行為。孔子只是一個文化標籤與標識,做為人們在瞻仰與膜拜過程中的一個具體化的形象。
孔子是春秋戰國時期魯華人。而儒學正式居廟朝之高。
是在漢朝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之後。
儒學思想由統治階層自上而下全面鋪開,由此開起了學術界獨佔鰲頭的千年之旅。
所以儒學是整合之學也是歷史的選擇,不是個人成就,也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
孔子代表作《論語》全書共20篇492章15900字。
才真正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深入民心,廣泛傳播,達到了婦孺皆知的地步。
世人學習、生活、行為方式都以儒學為參照。所以孔子做為自然人出現與否。
對今天的文化選擇沒有必然聯絡和決定作用。
-
7 # 關有85296
我也知道基督教的普遍性就是勸人良方,對人的要求是苛刻的,但是這不是統制者的本意,統制者的本意,是愚民策略,讓百姓都束縛在基都教義中,便於他們的統制而已!它麻醉了人精神思想,使人只是主的附庸,一切聽主,一切為主,讓人失去了個體的生動的鮮活人,讓人變成疆化的迷信的驅體,完全失去了每個人的個性和活躍思維和創造精神!這才是一切迷信的本貭,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又創造了虛幻的天堂與地獄,兩鮮對比強烈的吸引柱和恐嚇柱,讓人們更受宗教的控制,為統階級服務!所以基督教在當時西方世界禁固人的思想,讓人失去個性,消除各種思活躍,遲滯社會的發展,對我們的現代社會一樣是麻醉人們思想的麻醉劑,與我們黨和國家提出的科學發展,創造性形經濟發展是背道而馳的,我們需要的不是奴隸,而思想活越,充分發揮自己創造力活生生人,造成全華人人思想活躍,爭先創造的社會氛圍!讓基督教見鬼去吧!
-
8 # 貴州周登超
倉頡造字,畢昇活字印刷,毛澤東時代的法律法規,奮鬥目標都比孔子學說好上若干倍,人們好像除了孔子地球就停止運動了。
-
9 # 夕陽紅155908541
如果史上無孔子,類似儒家說的思想家也會出現。
當時有類似儒家學說思想的肯定不只孔子一人,為什麼當時的統治選擇了孔子而不是其他人呢?這是因為孔子不但有儒家思想,而且創造了傳播自己思想的條件,創辦學校,開古代教育之先河,廣收弟子,為宣傳儒家思想鼓與呼,名氣越釆越大,傳到統治者耳中,認為儒家思想對鞏固國家政權,穩定社會有積極作用,所以統治者就把儒家思想奉為正統思想,而這種思想也能自然地為當時老百姓所接受,儒家思想上達天意,下接地氣,更兼人和,儒家思想的創立者孔子也就成了聖人。
-
10 # 使用者ws618
儒家並非一人,孔子只是其代表之一,儒家思想會在上千年曆史長河中流傳下來,是與當時整個社會人們的思想意識相一致的,於是才得以流傳。雖然後來道教興起,佛教及再後來的基督教相繼傳入,但是儒家思想卻根深蒂固,只能說相容了其他教派的宗旨。並沒像有些地方,以新的代替舊的思想,而是新舊相容各取其優。
因此,也說明了中華文明的包容性。那些全靣否定孺家思想是片面的,任何存在都有存在的價值。
已經提出了這種假設,就不必再提另一個假設:世無仲尼萬古如長夜⋯只需要依目前的現實分析推論,類似於儒家的思想和人倫要求會不會必然地出現⋯
回覆列表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沒有孔子也會有格子、窗子等、、、
世界的發展總會有合適的人出現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
就像歷史以來,一個個王朝的興衰起落,還不是有無數的人在成功和失敗中交替出現。
這個世界沒有誰都可以,地球依然會轉。只是一味的個人崇拜是不行的,我們應該取長補短,但是我們更要反思和獨立的精神,一個合格的有思想的人,必須學會動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