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二大瀕臨滅絕的動物: 1、北部白犀牛(Sumatran rhinocerous)。
剛果瓜蘭巴(Garamba)國家公園擁有世界僅存的不足25只的北部白犀牛,北部白犀牛將可能在地球上徹底消失。
瓜蘭巴國家公園位於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邊境上,由於當初建園的初衷就是準備把該公園申請成為世界自然遺產之一,因此建造者們不遺餘力,圈起大面積的草地與樹林。
瓜蘭巴國家公園擁有許多世界稀有動物,例如叢林象、野牛和黑猩猩等。
當然,最珍貴的動物還要算那些數目不足25只的北部白犀牛了。
北部白犀牛與非洲南部的白犀牛在基因上存在較大差異,他們曾在烏干達大量繁殖,但是由於當地政府的疏於保護而漸漸消失。
在瓜蘭巴國家公園中,它們的數目曾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達到35只,在2003年4月為30只,其後有6只被殺,4只新出生,上個月,又有2只被獵殺,同時還有近千頭大象被殺。
儘管象牙犀牛角等交易在全球範圍內被禁止,但是黑市交易仍然熱火朝天,在葉門就有專門的犀牛角市場,在那裡以犀牛角製成手柄的匕首是眾多買家和賣家關注的焦點,是身份的象徵。
2、白鰭豚: 別名白暨、白鰭豚,屬於喙豚科,學名為LipotesvexilliferMiller,屬於鯨目(Cetacea),白暨豚科。
識別特點為:吻突狹長,長約300毫米。
額部圓而隆起。
背鰭三角形,位於身體的3/5處,有低面板脊與尾鰭相連。
頭頂的偏左側有一個能啟閉自如的呼吸孔。
尾鰭水平向,向緣凹入呈新月形。
截至目前,已發現的最大雌性個體長253釐米,重237千克;最大雄性個體長216釐米,重125千克。
白暨豚種群數量很小,為中國特的珍稀水生獸類,亟待加強保護。
產於長江中下游湖北、安徽、江蘇段的幹流之中。
喜歡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節,叢集行為就更明顯。
每群一般2~6頭。
其活動範圍廣,但對水文條件要求較高,經常在一個固定區域停留一段時間,待水文條件發生改變後,又遷入另一地域。
以魚類為食。
白暨豚兩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出生時體長80釐米左右。
它們大約在長江生活了2500萬年,有“活化石”的美稱。
由於數量奇少,被列為中國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去世前,淇淇”體長2.07米,體重98.5公斤,年齡約25歲。
白暨豚的保護成為中國當前瀕危野生動物搶救的大問題。
中國儘管對大熊貓的克隆研究已經起步,但對於同被列入中國三大瀕危動物之一、享有“水中大熊貓”美譽的白暨豚而言,克隆尚存在諸多技術性困難。
3、蘇門答臘虎: 生活在印尼蘇門答臘島上的蘇門答臘虎,是世界上體形最小的虎種之一。
它們世代居住在島上的雨林之中。
早在上世紀初,蘇門答臘虎的家族曾一度非常興旺。
然而,在人類的肆意捕殺下,蘇門答臘虎的數量急劇減少。
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最新的調查顯示,自1998年到2002年間,每年至少有50只蘇門答臘虎死於偷獵者的槍下,而在一份1999年所做的統計顯示,當時生活在印度尼西亞境內的蘇門答臘虎僅有400到500只。
世界動物基金會的官員表示,印尼目前這種大規模的偷獵行為,是由於其國內市場需求所造成的。
在印尼的市場上,蘇門答臘虎的虎皮就是許多不法商人謀取高額利潤的搖錢樹,一張完整的虎皮可以賣到兩千美元。
而雨林棲息地的消失,也同樣威脅著蘇門答臘虎的生存。
據世界銀行的估計,按照目前的狀況,蘇門答臘島上的雨林保護區將在2005年全部消失。
儘管如此,世界幾家最大的造紙商仍在以每月上千公頃的速度吞噬著蘇門答臘島上的雨林。
一邊是愈演愈烈的非法捕獵,另一邊則是日益縮小的生活空間,面對如此艱難的生存環境,怎能讓人們不為蘇門答臘虎的命運而擔心?於是,有人想起了巴釐虎和爪哇虎,這兩種已經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滅絕的亞洲虎。
蘇門答臘虎的命運已經引起了動物保護組織的高度關注。
日前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國際瀕危野生動植物貿易大會上,專家們紛紛呼籲要加大對蘇門答臘虎的保護力度,打擊非法捕獵,保護正在走向滅絕邊緣的蘇門答臘虎。
畢竟蘇門答臘虎不僅是印尼的財富,也是全世界的財富。
4.僧海豹: 世界上曾有許多種海豹,它們是鰭足目海獸中最大的一個家庭。
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海豹家族日漸萎縮,現在只剩下19種了。
就在20世紀中期以前,在加勒比海地區的諸多島嶼上還生活著一種僧海豹。
加勒比海僧海豹要比普通海豹略大些,體長在2.6~2.8米,平均體重可達400千克。
它身上沒有普通海豹那樣的斑點,為棕灰色或灰褐色,背部中線顏色很深,吻部短寬,額部高而圓突。
僧海豹與其他海豹一樣,沒有外耳,可有很好的聽覺能力。
它還有一對敏銳的眼睛,不但能看清水裡的東西,也能看清空中的物體。
僧海豹的體型比海獅海象更適宜在水中生活,如它的後肢不能曲向前方,這在水中運動十分重要。
還有它的身體外表平滑,幾乎成了流線型,非常適合在水中快速游泳、潛水。
敏銳的視覺和聽覺再加上水中的靈巧,使它更容易捕捉到各種魚類。
而一旦到了陸地上,它的動作就顯得十分笨拙、滑稽可笑了。
善於游泳的四肢只能起支撐作用,只好緩慢的匍匐爬行。
陸地上的笨拙也成了它們日後滅絕的原因之一。
在哺乳期間,僧海豹的警惕性很高,一旦發現危險,會立即將小海豹推下水去,然後自己潛水而逃。
如有小海豹被擒,大海豹會不顧自己安危,搶奪小海豹。
如果是人搶走小海豹,大海豹就會怒氣沖天地向人發動攻擊。
可是,最終它們也沒能逃脫人類的手掌。
引幾段話: 海豹是一種古老而稀有的海豹,是世界上唯一一種一生都在熱帶海域中生活的海豹。
歷史上僧海豹曾一度在加勒比海和地中海大量的繁殖,由於人類的狂捕濫殺,今天僧海豹在世界其它地方已難覓其蹤,而僅僅在夏威夷群島北部生存著一個不大的群體。
與一般的喜歡生活在冷水當中的海豹不同,僧海豹喜歡熱帶溫暖的海水。
在碧波盪漾的的太平洋中部,有一個碧玉般的小島,叫尼豪島,是一個牧場島,僧海豹主要是在這個島的沙灘上繁衍生息。
這個島是屬於私人的,為了保護島上的環境,島的主人一般不允許科研人員上島考察,所以沒有人知道島上到底有多少僧海豹。
5、奧裡諾科鱷魚: 世界上有4種因濫捕殺和受到環境汙染威脅的鱷魚,其中一種是生活在委內瑞拉的奧裡諾科鱷魚。
它是美洲最大的鱷魚,也是委內瑞拉動物中的珍品。
多年來委內瑞拉有關單位 採取各種措施保護處於瀕危的奧裡諾科鱷魚,並取得了成效。
1990年由環境部和私人機構發出倡議,制定了保護奧裡諾科鱷魚的計劃,透過人工保護和養殖,增加這一珍貴動物的數量。
因為在自然環境中大量繁殖已不可能。
這種鱷魚只生存在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原來估計只有250條。
經過10年的保護工作,已繁殖和放回自然界2150條奧裡諾科鱷魚,其中1400條在阿普雷州。
估計一歲以上的鱷魚現在有3000條,也可能5000條。
為了保護鱷魚,有關部門在科赫德斯州和波圖格薩州建立了三個鱷魚養殖場,讓成年鱷魚在那裡繁殖,然後人工餵養一年,鱷魚長到80釐米後,在雨季開始時放回河裡。
為了跟蹤觀察,技術人員在鱷魚腿上系一個環,在鱗片上作標記。
保護鱷魚的活動得到了有關部門和私人企業的大力支援。
餵養一條成年鱷魚每月需要15萬玻利瓦爾,它吃馬肉、魚等成本高的食物,養殖場還在食料中加入維他命,以增強鱷魚的體質。
養殖場90%的預算用於購買鱷魚的食品。
環境部正在尋求國際援助,以便增加資金更好地保護奧裡諾科鱷魚。
在距委內瑞拉首都加拉加斯752千米的阿普雷州生物保護區,一名生物學家拿著幾隻剛出生一天的奧裡諾科鱷魚。
作為保護奧裡諾科鱷魚計劃的一部分,130多隻在籠中出生的一至兩歲的鱷魚被放歸大自然。
6、小嘴狐猴(Mouse lemur): 世界最小的猴類。
非洲東南部印度洋中馬拉加西島,有“狐猴島”之稱。
島上有20多種狐猴,主要有大狐猴、小狐猴、鼠狐猴、灰狐猴、絲狐猴、絨狐猴和環尾猴等。
狐猴的拉丁名意思是“鬼”。
它們在熱帶森林裡神出鬼沒地活動,喜歡吵鬧。
不同種之間,外形、大小和習性有著很大的區別。
大狐猴是現有狐猴中的“巨人”,身長約1.2米,身軀壯碩,頭頂和背腰為白色,其餘都為黑色,黑白相間。
小狐猴只有20釐米,胖乎乎的,兩隻眼睛大大的,尾巴比身軀稍短,在酷暑乾燥的季節,有夏眠的習性,此時依靠尾巴里所貯存的脂肪來維持生命。
鼠狐猴身軀與老鼠差不多,外貌像鼠,有長而突出的吻部和溼潤的鼻瑞,好似狗鼻子。
灰狐猴體形和身長同犭蒙猴相似,圓臉孔,嘴前端尖而突出,下頜的前齒特別大,棲居在馬拉加西島東部森林中,只有在清晨和黃昏時分,才能見到雌雄成對地在樹上活動,平時很難看到它們共同生活。
狐猴比貓大些,渾身披著純白色的絲狀軟毛,一條長尾巴美麗靈活。
原狐猴有蓬鬆的尾巴,頭上像圍著白圍巾,活動靈敏。
另外,加勒比海托里科海岸附近的卡約聖提阿高島和中國雲南撫仙湖孤山島以及海南陵水縣的南灣獼猴島,都是著名的獼猴島,其中尤以海南省瀕臨南海的陵水縣南灣獼猴島出名。
獼猴又叫“小猢猻”“恆河猴”,毛呈灰褐色,胸部以下為橙黃色,有光澤,胸腹部和腿部為深灰色,臉部和耳朵裸露,臀部有紅色的臀胝。
從海南省陵水縣的新村港乘上游艇,只需10多分鐘,便可到南灣半島的獼猴島。
獼猴島本叫南灣猴子島,南灣半島三面臨海,只有一面同陸地相連,12座大小不等的山巒綿延起伏,隔海相望,彷彿是一個孤島,因這裡棲息了許多獼猴群,所以人們都叫它“獼猴島”。
這裡是名副其實的獼猴樂園,島的面積為9平方公里,山體長15公里,中間有一座小山峰,兩側由各50米寬的河灘把山體分成東西兩段,可見層層山巒,條條溝壑。
來到旅遊區,一幅生動活潑的畫面展現在眼前,漫山遍野的獼猴,有的在山頂上,有的在山溝裡,有獨佔一個山頭的,也有兩三群分居在一個山頭。
每群猴子都有“大王”和“二王”。
山巒上有觀猴亭,遊人在此可以觀看獼猴的精彩表演,感受到一種與在一般公園裡明顯不同的野趣。
獼猴有的在井邊喝水,讓人想起“猴子撈月”;有的在兩樹間飛奔蹦跳或在地上翻筋斗,使人彷彿在觀賞“孫大聖”在“花果山”的精彩表演…… 7、蘭.坎皮海龜(L. Kemp’sRidleyTurtle) 目前全世界範圍內12種最瀕危動物中唯一數目成增長趨勢的動物。
需經歷11-35年成長期。
8、奧Verna克鱷魚(OrinocoCrocodile,學名為Crocodylusintermedius) 僅有250-700只在野外生存。
主要在古巴和委內瑞拉境內。
9、泰國豬鼻蝙蝠(Kittis Hog-nosed Bat) 生活在泰國北碧省瓜耶諾伊河畔石灰岩洞中的豬鼻蝙蝠,頭和身體的長度為2.9釐米,翅膀的寬為13釐米,重量為1.7克。
10、夏威夷蝸牛(genus Achatinella) 11、斯比克斯鸚鵡: 在野生狀態下,斯比克斯鸚鵡雖沒有完全滅絕但已經少得不能再少。
1990年尋找這種鳥的鳥類學家僅僅找到一隻倖存的雄性鳥,生活在遙遠的巴西東北部地區。
目前被人俘獲的大約31只鳥是這種鳥能夠存續下去的唯一希望。
金剛鸚鵡是一種生活在熱帶美洲的長尾大鸚鵡,羽毛色彩斑斕,但這種人見人愛的鸚鵡可能已經滅絕了,至少野生的已經不存在了。
據生物學家說,有隻藍色的野生金剛鸚鵡是這一種類的最後一隻,但已有好長時間不見了,它可能已遭不測。
生物學家一直在密切地觀察這隻已有19歲高齡的鸚鵡,但近兩個月來他們一直沒再見它露面,它可能已成為鷹的美餐或是被偷獵者捕捉走了。
12、微型豬(pigmyhog,學名為Sussalvanius): 世界上最小的豬,野豬的一種,主要生活在印度東北部。
60釐米長,高約25釐米,成年豬不足10公斤。
曾在喜馬拉雅山地區大量存在,現在僅印度阿桑地區的瑪納斯國家公園擁有為數不多的幾頭。
其基因與家豬的基因並無太大差別。
世界十二大瀕臨滅絕的動物: 1、北部白犀牛(Sumatran rhinocerous)。
剛果瓜蘭巴(Garamba)國家公園擁有世界僅存的不足25只的北部白犀牛,北部白犀牛將可能在地球上徹底消失。
瓜蘭巴國家公園位於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邊境上,由於當初建園的初衷就是準備把該公園申請成為世界自然遺產之一,因此建造者們不遺餘力,圈起大面積的草地與樹林。
瓜蘭巴國家公園擁有許多世界稀有動物,例如叢林象、野牛和黑猩猩等。
當然,最珍貴的動物還要算那些數目不足25只的北部白犀牛了。
北部白犀牛與非洲南部的白犀牛在基因上存在較大差異,他們曾在烏干達大量繁殖,但是由於當地政府的疏於保護而漸漸消失。
在瓜蘭巴國家公園中,它們的數目曾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達到35只,在2003年4月為30只,其後有6只被殺,4只新出生,上個月,又有2只被獵殺,同時還有近千頭大象被殺。
儘管象牙犀牛角等交易在全球範圍內被禁止,但是黑市交易仍然熱火朝天,在葉門就有專門的犀牛角市場,在那裡以犀牛角製成手柄的匕首是眾多買家和賣家關注的焦點,是身份的象徵。
2、白鰭豚: 別名白暨、白鰭豚,屬於喙豚科,學名為LipotesvexilliferMiller,屬於鯨目(Cetacea),白暨豚科。
識別特點為:吻突狹長,長約300毫米。
額部圓而隆起。
背鰭三角形,位於身體的3/5處,有低面板脊與尾鰭相連。
頭頂的偏左側有一個能啟閉自如的呼吸孔。
尾鰭水平向,向緣凹入呈新月形。
截至目前,已發現的最大雌性個體長253釐米,重237千克;最大雄性個體長216釐米,重125千克。
白暨豚種群數量很小,為中國特的珍稀水生獸類,亟待加強保護。
產於長江中下游湖北、安徽、江蘇段的幹流之中。
喜歡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節,叢集行為就更明顯。
每群一般2~6頭。
其活動範圍廣,但對水文條件要求較高,經常在一個固定區域停留一段時間,待水文條件發生改變後,又遷入另一地域。
以魚類為食。
白暨豚兩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出生時體長80釐米左右。
它們大約在長江生活了2500萬年,有“活化石”的美稱。
由於數量奇少,被列為中國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去世前,淇淇”體長2.07米,體重98.5公斤,年齡約25歲。
白暨豚的保護成為中國當前瀕危野生動物搶救的大問題。
中國儘管對大熊貓的克隆研究已經起步,但對於同被列入中國三大瀕危動物之一、享有“水中大熊貓”美譽的白暨豚而言,克隆尚存在諸多技術性困難。
3、蘇門答臘虎: 生活在印尼蘇門答臘島上的蘇門答臘虎,是世界上體形最小的虎種之一。
它們世代居住在島上的雨林之中。
早在上世紀初,蘇門答臘虎的家族曾一度非常興旺。
然而,在人類的肆意捕殺下,蘇門答臘虎的數量急劇減少。
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最新的調查顯示,自1998年到2002年間,每年至少有50只蘇門答臘虎死於偷獵者的槍下,而在一份1999年所做的統計顯示,當時生活在印度尼西亞境內的蘇門答臘虎僅有400到500只。
世界動物基金會的官員表示,印尼目前這種大規模的偷獵行為,是由於其國內市場需求所造成的。
在印尼的市場上,蘇門答臘虎的虎皮就是許多不法商人謀取高額利潤的搖錢樹,一張完整的虎皮可以賣到兩千美元。
而雨林棲息地的消失,也同樣威脅著蘇門答臘虎的生存。
據世界銀行的估計,按照目前的狀況,蘇門答臘島上的雨林保護區將在2005年全部消失。
儘管如此,世界幾家最大的造紙商仍在以每月上千公頃的速度吞噬著蘇門答臘島上的雨林。
一邊是愈演愈烈的非法捕獵,另一邊則是日益縮小的生活空間,面對如此艱難的生存環境,怎能讓人們不為蘇門答臘虎的命運而擔心?於是,有人想起了巴釐虎和爪哇虎,這兩種已經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滅絕的亞洲虎。
蘇門答臘虎的命運已經引起了動物保護組織的高度關注。
日前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國際瀕危野生動植物貿易大會上,專家們紛紛呼籲要加大對蘇門答臘虎的保護力度,打擊非法捕獵,保護正在走向滅絕邊緣的蘇門答臘虎。
畢竟蘇門答臘虎不僅是印尼的財富,也是全世界的財富。
4.僧海豹: 世界上曾有許多種海豹,它們是鰭足目海獸中最大的一個家庭。
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海豹家族日漸萎縮,現在只剩下19種了。
就在20世紀中期以前,在加勒比海地區的諸多島嶼上還生活著一種僧海豹。
加勒比海僧海豹要比普通海豹略大些,體長在2.6~2.8米,平均體重可達400千克。
它身上沒有普通海豹那樣的斑點,為棕灰色或灰褐色,背部中線顏色很深,吻部短寬,額部高而圓突。
僧海豹與其他海豹一樣,沒有外耳,可有很好的聽覺能力。
它還有一對敏銳的眼睛,不但能看清水裡的東西,也能看清空中的物體。
僧海豹的體型比海獅海象更適宜在水中生活,如它的後肢不能曲向前方,這在水中運動十分重要。
還有它的身體外表平滑,幾乎成了流線型,非常適合在水中快速游泳、潛水。
敏銳的視覺和聽覺再加上水中的靈巧,使它更容易捕捉到各種魚類。
而一旦到了陸地上,它的動作就顯得十分笨拙、滑稽可笑了。
善於游泳的四肢只能起支撐作用,只好緩慢的匍匐爬行。
陸地上的笨拙也成了它們日後滅絕的原因之一。
在哺乳期間,僧海豹的警惕性很高,一旦發現危險,會立即將小海豹推下水去,然後自己潛水而逃。
如有小海豹被擒,大海豹會不顧自己安危,搶奪小海豹。
如果是人搶走小海豹,大海豹就會怒氣沖天地向人發動攻擊。
可是,最終它們也沒能逃脫人類的手掌。
引幾段話: 海豹是一種古老而稀有的海豹,是世界上唯一一種一生都在熱帶海域中生活的海豹。
歷史上僧海豹曾一度在加勒比海和地中海大量的繁殖,由於人類的狂捕濫殺,今天僧海豹在世界其它地方已難覓其蹤,而僅僅在夏威夷群島北部生存著一個不大的群體。
與一般的喜歡生活在冷水當中的海豹不同,僧海豹喜歡熱帶溫暖的海水。
在碧波盪漾的的太平洋中部,有一個碧玉般的小島,叫尼豪島,是一個牧場島,僧海豹主要是在這個島的沙灘上繁衍生息。
這個島是屬於私人的,為了保護島上的環境,島的主人一般不允許科研人員上島考察,所以沒有人知道島上到底有多少僧海豹。
5、奧裡諾科鱷魚: 世界上有4種因濫捕殺和受到環境汙染威脅的鱷魚,其中一種是生活在委內瑞拉的奧裡諾科鱷魚。
它是美洲最大的鱷魚,也是委內瑞拉動物中的珍品。
多年來委內瑞拉有關單位 採取各種措施保護處於瀕危的奧裡諾科鱷魚,並取得了成效。
1990年由環境部和私人機構發出倡議,制定了保護奧裡諾科鱷魚的計劃,透過人工保護和養殖,增加這一珍貴動物的數量。
因為在自然環境中大量繁殖已不可能。
這種鱷魚只生存在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原來估計只有250條。
經過10年的保護工作,已繁殖和放回自然界2150條奧裡諾科鱷魚,其中1400條在阿普雷州。
估計一歲以上的鱷魚現在有3000條,也可能5000條。
為了保護鱷魚,有關部門在科赫德斯州和波圖格薩州建立了三個鱷魚養殖場,讓成年鱷魚在那裡繁殖,然後人工餵養一年,鱷魚長到80釐米後,在雨季開始時放回河裡。
為了跟蹤觀察,技術人員在鱷魚腿上系一個環,在鱗片上作標記。
保護鱷魚的活動得到了有關部門和私人企業的大力支援。
餵養一條成年鱷魚每月需要15萬玻利瓦爾,它吃馬肉、魚等成本高的食物,養殖場還在食料中加入維他命,以增強鱷魚的體質。
養殖場90%的預算用於購買鱷魚的食品。
環境部正在尋求國際援助,以便增加資金更好地保護奧裡諾科鱷魚。
在距委內瑞拉首都加拉加斯752千米的阿普雷州生物保護區,一名生物學家拿著幾隻剛出生一天的奧裡諾科鱷魚。
作為保護奧裡諾科鱷魚計劃的一部分,130多隻在籠中出生的一至兩歲的鱷魚被放歸大自然。
6、小嘴狐猴(Mouse lemur): 世界最小的猴類。
非洲東南部印度洋中馬拉加西島,有“狐猴島”之稱。
島上有20多種狐猴,主要有大狐猴、小狐猴、鼠狐猴、灰狐猴、絲狐猴、絨狐猴和環尾猴等。
狐猴的拉丁名意思是“鬼”。
它們在熱帶森林裡神出鬼沒地活動,喜歡吵鬧。
不同種之間,外形、大小和習性有著很大的區別。
大狐猴是現有狐猴中的“巨人”,身長約1.2米,身軀壯碩,頭頂和背腰為白色,其餘都為黑色,黑白相間。
小狐猴只有20釐米,胖乎乎的,兩隻眼睛大大的,尾巴比身軀稍短,在酷暑乾燥的季節,有夏眠的習性,此時依靠尾巴里所貯存的脂肪來維持生命。
鼠狐猴身軀與老鼠差不多,外貌像鼠,有長而突出的吻部和溼潤的鼻瑞,好似狗鼻子。
灰狐猴體形和身長同犭蒙猴相似,圓臉孔,嘴前端尖而突出,下頜的前齒特別大,棲居在馬拉加西島東部森林中,只有在清晨和黃昏時分,才能見到雌雄成對地在樹上活動,平時很難看到它們共同生活。
狐猴比貓大些,渾身披著純白色的絲狀軟毛,一條長尾巴美麗靈活。
原狐猴有蓬鬆的尾巴,頭上像圍著白圍巾,活動靈敏。
另外,加勒比海托里科海岸附近的卡約聖提阿高島和中國雲南撫仙湖孤山島以及海南陵水縣的南灣獼猴島,都是著名的獼猴島,其中尤以海南省瀕臨南海的陵水縣南灣獼猴島出名。
獼猴又叫“小猢猻”“恆河猴”,毛呈灰褐色,胸部以下為橙黃色,有光澤,胸腹部和腿部為深灰色,臉部和耳朵裸露,臀部有紅色的臀胝。
從海南省陵水縣的新村港乘上游艇,只需10多分鐘,便可到南灣半島的獼猴島。
獼猴島本叫南灣猴子島,南灣半島三面臨海,只有一面同陸地相連,12座大小不等的山巒綿延起伏,隔海相望,彷彿是一個孤島,因這裡棲息了許多獼猴群,所以人們都叫它“獼猴島”。
這裡是名副其實的獼猴樂園,島的面積為9平方公里,山體長15公里,中間有一座小山峰,兩側由各50米寬的河灘把山體分成東西兩段,可見層層山巒,條條溝壑。
來到旅遊區,一幅生動活潑的畫面展現在眼前,漫山遍野的獼猴,有的在山頂上,有的在山溝裡,有獨佔一個山頭的,也有兩三群分居在一個山頭。
每群猴子都有“大王”和“二王”。
山巒上有觀猴亭,遊人在此可以觀看獼猴的精彩表演,感受到一種與在一般公園裡明顯不同的野趣。
獼猴有的在井邊喝水,讓人想起“猴子撈月”;有的在兩樹間飛奔蹦跳或在地上翻筋斗,使人彷彿在觀賞“孫大聖”在“花果山”的精彩表演…… 7、蘭.坎皮海龜(L. Kemp’sRidleyTurtle) 目前全世界範圍內12種最瀕危動物中唯一數目成增長趨勢的動物。
需經歷11-35年成長期。
8、奧Verna克鱷魚(OrinocoCrocodile,學名為Crocodylusintermedius) 僅有250-700只在野外生存。
主要在古巴和委內瑞拉境內。
9、泰國豬鼻蝙蝠(Kittis Hog-nosed Bat) 生活在泰國北碧省瓜耶諾伊河畔石灰岩洞中的豬鼻蝙蝠,頭和身體的長度為2.9釐米,翅膀的寬為13釐米,重量為1.7克。
10、夏威夷蝸牛(genus Achatinella) 11、斯比克斯鸚鵡: 在野生狀態下,斯比克斯鸚鵡雖沒有完全滅絕但已經少得不能再少。
1990年尋找這種鳥的鳥類學家僅僅找到一隻倖存的雄性鳥,生活在遙遠的巴西東北部地區。
目前被人俘獲的大約31只鳥是這種鳥能夠存續下去的唯一希望。
金剛鸚鵡是一種生活在熱帶美洲的長尾大鸚鵡,羽毛色彩斑斕,但這種人見人愛的鸚鵡可能已經滅絕了,至少野生的已經不存在了。
據生物學家說,有隻藍色的野生金剛鸚鵡是這一種類的最後一隻,但已有好長時間不見了,它可能已遭不測。
生物學家一直在密切地觀察這隻已有19歲高齡的鸚鵡,但近兩個月來他們一直沒再見它露面,它可能已成為鷹的美餐或是被偷獵者捕捉走了。
12、微型豬(pigmyhog,學名為Sussalvanius): 世界上最小的豬,野豬的一種,主要生活在印度東北部。
60釐米長,高約25釐米,成年豬不足10公斤。
曾在喜馬拉雅山地區大量存在,現在僅印度阿桑地區的瑪納斯國家公園擁有為數不多的幾頭。
其基因與家豬的基因並無太大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