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錢多多讀文史
-
2 # 歷史戲語
三國演義中,最後獲利的是司馬懿,在諸侯紛爭,強龍爭霸的天下,可謂是強中更強;但真正能讓司馬懿達到巔峰的是他自己的睿智,深謀遠慮,堅韌,一往無前;承受常人無法承受的困境,為了理想而奮鬥的一個人。無論司馬懿在曹操時期,還是以後得時期,他都表現出了其智慧和謀略,在能人面前,司馬懿深藏不露而不是去被重用,其原因就是在關鍵時刻,能夠發揮其才;懂得本分而為,不想楊修那般,張揚其才,唯恐他人不識自己的才華,兩個人的才華,楊修強之,而死的早的也是強者;曹操深知司馬懿的隱忍,其實就是在等待機會,要殺之,最終而沒有殺;是看在司馬懿有其才華而一半信任一半防備。到了曹丕時,形式變好,因為曹丕靠著司馬懿的智慧,成功上位;而曹丕還是對司馬懿有殺之心,念其對自己有恩,對大魏有功;採取了曹操一樣的辦法,既用之也疑之;到了曹叡時,司馬懿感覺到從來沒有過的危險,一是曹氏宗族的打壓和排擠,二是受到了曹叡的猜忌和防備,這已經是曹氏三代人的一貫做法了。但這次司馬懿比起前二位主人而言,更加的危險,因為曹叡要殺他,曹爽要殺他。所以他已經沒有退路了,再後退就死無葬身之地了。但事實上司馬懿還是堅持了後退,隱忍不發。因為時機不到,再者是被逼太甚;從如何躲避被殺,到一線生機,全壓在最後一個機會。一擊而成逆轉形式。這其中司馬懿偽裝術救了自己,也成就了自己最後的霸業。
蜀魏交戰,諸葛亮和司馬懿鬥智鬥勇,無論那方面,顯得都比諸葛亮差那麼一截;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六出祁山,沒有成功;司馬懿堅守不出,看似怕了諸葛亮,而實際是堵住了諸葛亮的路,猶如拿住了蛇的七寸,讓諸葛亮無功而返。司馬懿從形式上,看得比諸葛亮清晰,數年之後,蜀國敗了;而司馬懿所做的是以後滅蜀的基石之功。
司馬懿熬過曹操,曹丕,曹叡;熬過諸葛亮成為最後的大贏家。沒有遠見的卓視和睿智的頭腦,在三華人才濟濟世道里,能獨善其身都已經不簡單了;而司馬懿多了一樣比別人堅持得久,那就是大隱於市的智慧。
-
3 # 精彩影視影片一起看
他本人夠牛逼了,關鍵在牛逼人一大堆並且他並不具備明顯優勢形況下,憑著他能活的獨特本領把那些牛逼人還能剋制他的都給生生熬死了,最終他勝出了。
-
4 # 風吟者
三國亂世,最後統一天下的是司馬家,而其中最關鍵的人物就是司馬懿!
司馬懿在三國演義原著中有一個成語描寫其人—“鷹視狼顧之相”,意思說這個人野心很強。
實際上司馬懿的野心早被曹操看出來了,因此曹操在時對司馬懿並不是很重用。偏偏曹操愛才,對諸葛亮是恨不能得,發現司馬懿之後知道司馬懿是個危險人物。而曹操所能用的謀臣之中,郭嘉英年早逝,荀彧也是跟隨他多年已年老體邁,而徐庶也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曹操經過赤壁之敗之後,三國鼎立之勢已成,他自知有生之年再沒有機會一統天下,故而想把重任留給他的子孫去完成。
曹操是早有心讓曹丕做他的繼承人,新版三國中司馬懿給曹操分析曹丕、曹植、曹彰三位公子的時候言明曹丕最厲害,而且最像曹操。曹操想要他的繼承人確保他所建立的基業穩固,以後有機會一統天下,自然是需要培養的,因此就把司馬懿安排給了曹丕做老師,是非常不放心給司馬懿任何權力的。
曹操死後,曹丕就表現出來他的不爭氣了。先是篡漢,後是伐吳,而後來個暴斃身亡。篡漢是曹操都不願意做的事,因為曹操知道天下沒有一統之時上位是非常不穩的事,從歷史後期出現的南北朝和五代十國的歷史就可以看出來,天下未統一的帝位是最短的,根本不能建立一個能持續一百年的王朝,所以曹操不稱帝。
伐吳自然是曹丕好大喜功的錯誤策略。司馬懿分析了一統天下的機會一是在得北方士族之心,而是得蜀吳變亂之時。司馬懿瞅準了機會把曹魏大權抓牢之後,並沒有奪魏國的地位,而是像曹操一樣攜天子令群臣。
曹操攜天子令諸侯用處都沒多大,實際上是遭到了各方諸侯的反抗,曹操基本上都是武力去征服的。而司馬懿和他兩個兒子把魏帝控制在手,然後把北方士族控制的穩穩的,基本佔盡了人和的條件。
而司馬懿在蜀國諸葛亮死後,自己掌握魏國大權卻並沒有伐蜀伐吳,因為他知道三國暫時鼎立是天下勢,蜀有姜維,吳有長江天險,你犯哪一國都是徒勞無功的,而且有損國力。魏國勢力雖然最強,但在蜀吳相依聯合之勢的情況下,很容易腹背受敵,消耗國力。所以只有等吳蜀兩國有內亂,自顧不暇的情況下,才是收拾三國殘局的天時。
姜維繼承武侯遺志多次伐魏失敗,消耗了蜀國國力,雖然蜀國佔了地利,但失去了人和,同時吳國也發了內亂,天時也要亡蜀了。
蜀滅之後,司馬懿之孫司馬炎才篡魏建立西晉王朝,司馬氏基本上佔進了天時地利人和,在東吳內亂未歇孫皓昏庸無能的情況下直接打得東吳投降稱臣。自此三分歸晉,天下一統。這還是司馬懿謀劃出來的結果。
-
5 # Luo落水無聲
司馬懿在世的時候,在魏國威望是相當之高的,即使毌丘儉、文欽在其死後討伐司馬師,檄文中依然對司馬懿有“故相國懿,匡輔魏室,歷事忠貞”等讚譽。
史書上稱其使“天下欣賴”“天下大悅”。到晉朝初年,司馬炎在太康年間做到了“天下無窮人”的太康之治,至司馬遹被傳像司馬懿,而能在當時“譽流於天下”。
司馬懿的名聲毀敗,是從永嘉之禍以後開始。其不肖子孫自相殘殺帶來諸多浩劫,南方的東晉,又長期被世家大族把持,司馬懿在人心中的地位也逐漸下降。晉室南渡,情況與當年蜀漢類似,以蜀漢為正統的呼聲日高;東晉滅亡後,情況更加明顯,到隋唐時代,民間說書戲曲日盛;
而唐代官修的《晉書》,以帝王的立場更不鼓勵效法。到明代《三國演義》之後,“空城計、火熄上方谷、見木雕魏都督喪膽”等不實的司馬懿形象就被演義廣傳於民間了。
-
6 # 在下葵小胖
我是向日葵,我來回答這個問題,以下是我對司馬懿的評價。
司馬懿三國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對內,司馬懿面對曹氏父子曹操和曹丕的猜疑,具有政治遠見的已退為進,而且每次都是化險為夷,在楊修,許攸不得善終的局面下,已然能夠在曹操面前全身而退,這在三國時期沒有幾個人能夠做到,其中一個就是司馬懿。
對外,對蜀國諸葛亮基本就是互相消耗,在空城計一役上也是有意為之,知道敵城破,謀臣亡的典故,儘量維持與蜀國相持局面,面對吳國陸遜時,也是避其鋒芒,與之消耗,所以說司馬懿玩政治玩的非常明白,懂的此消彼長之理。(青年司馬懿,劇照)
司馬懿心態好,命長,情商高司馬懿為什麼能熬死這麼多對手,就是他心態太平穩了,不是一個莽夫,一激就會情緒波動的人,他能很好的控制的情緒。
司馬懿率軍面對諸葛亮,諸葛亮派人每日前去罵戰,把司馬懿的祖宗十八代都問候了一遍,司馬懿不為所動,該幹哈,幹哈,高掛免戰派,連自己的大兒子司馬師要帶兵去和諸葛亮去拼命,最終也讓司馬懿勸住了,最後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以諸葛亮去世作為結束。
所以一個人的性格穩定,心態的好壞,也絕定自己的高度。(司馬懿帶兵打仗,劇照)
司馬懿三國的大贏家如果選擇活著,就要生存下來,如果選擇入世,就要混出名堂,這就是亂世的血酬定律。這也是三國的生存法則。
司馬懿用實際行動踐行這句話,從年輕的出仕為官,一步步成長為三國的大贏家,有這超乎常人的野心,有了野心,在加上司馬懿的大智慧和大勇,終於在三國末成為真正的權勢者。(司馬懿暮年,掌握核心權利,成為三國最後的大贏家)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與分析,以供參考。
回覆列表
家裡頭,老爹有時候會哼《空城計》,隱約聽得有:“司馬懿,你何不上樓來,共飲一杯……”說的是諸葛亮在城樓上撫琴,城中實實無兵,卻做出一副安詳模樣,甚至還口唱一曲,邀司馬上樓共飲。
司馬懿見此情景,心下懷疑,退兵而去。
一般人讀三國,自然是代入蜀漢一方,對曹魏這邊,存在敵視態度,空城計讓司馬懿退兵,鴛隱流露出司馬懿被諸葛亮智壓一頭的意味。
當然,演義如何粉飾,也擋不住史實如鐵——司馬家族最終三分一統,立起晉之天下。
故爾,司馬懿作為司馬家庭物領頭人,其智謀、才能,乃至壽命,均超過了同時期的風雲人物》
他多謀,識穿了孔明急切欲開戰的心理,視多方挑釁於無物,閉門不戰,諸葛亮也徒嘆奈何:
他能忍,曹魏三代疑他,他也沉住氣不動手:
他教子有方,諸子不凡:
最讓人無奈的是,他壽長,耗得起。熬死了曹魏三代人,終於壯大實力,高平陵一役,掌控了全域性……
歷史不由人不以成敗論英雄。司馬家最終勝出,司馬懿可謂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