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導說事
-
2 # 犟驢子
我想是因為信心不足和緊張引起的吧。
信心不足可能是對自己信心不足,也可能是對即將面對的人和事信心不足。人在緊張的時候會引起恐懼感,會患得患失,出現不好的預感也很正常。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這種預感往往還挺準。其實好多東西真是挺玄幻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眼前突然出現的場景,似曾相識,好像自己什麼時候經歷過,但是又回想不起來。雖然現代社會科學已經很發達了,但是好多東西連科學都解釋不清楚,我覺得可能這也是一種科學,只不過人類還沒有發現它的原理。
在我們的認知範圍內還是克服緊張,增強信心有助於消除這種感覺吧~
-
3 # 鳳146983974
我和我女兒在同一天的同一個時段,都莫明感到口乾舌燥、心灰意冷,不知道為什麼總是坐立不安……不一會兒,就傳來了我公公去世的訊息那天上午,公公在醫院裡昏迷了,我守到了下午一兩點鐘,他老人家仍然昏迷不醒……無奈星期天下午我女兒有課,兩點剛過我就離開了醫院到了出租屋(那時候我女兒念高一,我在陪讀)。剛到出租屋,我就發現我家的下水道莫名其妙地堵住了,沒辦法,通唄!就在我想盡辦法通下水道時,一種全身發麻的感覺突然一陣陣向我襲來,我的心也砰砰直跳,不知道究竟是哪裡不舒服……等我硬撐著把下水道疏通之後,我從廚房回到了臥室,才發現了手機裡的未接來電,原來老公打了七八個電話,我都沒聽見,剛才我公公去世了後來我女兒說,她當時正在上課,突然頭暈眼花,心慌意亂,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瀰漫全身……一問發生的時間,和我差不多!所以我認為是我公公的亡靈在給我和女兒傳遞訊息呢!
-
4 # 遲暮微涼
有些東西好像是命中註定的一樣,你不能不去相信。就像之前上高中時,每個月回去一次好不容易放假了,但是我心裡卻不是那麼開心。到了家之後,也是如此,回去收拾我的衣物時,果然發現我新買的校服沒見。我遇到過許多這樣的情況,所以每次當我感覺不好時,總會放慢自己的腳步,小心小心,仔細再仔細,儘量避免再發生不好的事情。當有不好的預感時,這既是個前兆,又是個預防。所以啊,當其出現時,應該儘量避免發生不好的事。
-
5 # 靈渡心理
這是我們的潛意識,從高維宇宙直接下載的資訊。
其實大部分人都有過這種感覺。
比如:突然出門的時候腦子中一閃而過一個念頭,但可能一會就飄走了,你有可能再想起來或是想不起來;或者,在自己要出遠門的時候,內心也有種隱隱的感覺,但這感覺說不清道不明,只留下內心的一點困惑,又覺不對勁。之前新聞上有過報道,雙胞胎能互相感知對方的行為,或有親人發生什麼事時,至親能瞬間預感到。
行為本身其實並不稀奇,稀奇的是它背後的原因。
為什麼,我們會有這樣的感受呢?在這背後,究竟是什麼在起作用?有沒有一種原理可以解釋這種現象?事實上,我們的這種不明所以的感覺,通俗來講就是我們常說的“第六感”,這是一種超脫於肉體與我們三維空間精神概念的一種意識,可以說是人的一種潛意識。
心理學家榮格說:潛意識是我們一生真正的追逐。而只說潛意識,可能你也不太能完全理解,這究竟是什麼東西?
北大心理學劉豐教授對潛意識有過深入研究,他提出一個維度的概念。
我們生存的空間是一個三維立體空間,如果把它投影,一道光打下來,就形成二維的平面像,把二維投影,那就成為一維的一條線,簡單來說就是:一維是二維的投影,二維是三維的投影,那麼,我們的三維之上呢?難道就沒有世界了嗎?
不然。
我們的三維世界,其實是更高世界的投影,三維是四維的投影,四維是五維的投影,我們所認識的雙眼所見之外,還有無窮的宇宙,無窮的維度。
而我們的潛意識,就是直接和那個無窮維度連結的東西。
舉個例子,如果我問你,1+1=?透過計算公式,你可能回答2。這個回答,是你基於你的認知而計算得來。但如果把這個放百度搜索,你直接可以網上查到答案是2,這個2,就是網路直接下載的答案。
我們的潛意識,就有這個功能,它可以直接從無窮維度下載資訊,也是我們所俗稱的直覺。
劉豐教授採訪過很多成功的企業家,問他們成功的秘訣,很多人說:就是直覺。
直覺告訴他們要做這個事,他們做了,於是就成功了。
很多男人最討厭女人的直覺,為什麼呢?因為,女人的直覺往往是對的,
你雖不知道直覺從何而來,但是,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客觀存在。
這就是直接從高維下載的資訊。
回到問題本身,所以,這個預感,就是從高維直接下載的資訊。因為我們肉體受限於這個三維空間,但我們的意識,直達高維無窮宇宙。
-
6 # AliceHuang186
“第六感”的存在,也有人說,心臟是人體的第六感官,只是不同於眼,耳,鼻,舌,身那樣直接獲取資訊,而是在無意中有條件地接收同類發出的生物電波,透過產生的生理反應截獲資訊。
因為人體具有生物電流、生物磁場,當人類的情感思維發生變化時,其強弱也隨之改變,由此產生的生物電波便開始向外輻射,傳遞生物資訊。 如果仔細觀察人的雙耳,耳廓和中央凸起的軟骨,跟目前通訊裝置中的微波天線十分相似。正是這兩個如同天線的耳朵,將人的情感變化,傳遞給了他(她)掛念的人。 這時,被思念的對方肯定會“心動過速”。
最後這不過是你的某些想象,後來變成了現實。所以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並不是有什麼預感,之所以壞事多,是你往壞處想的多。樂觀點吧,多想點好事,或許會夢想成真。[收起]
-
7 # 錢萬兩
相信直覺的存在。
有的時候直覺告訴你一件事不能做,一個地方不能去,就是那麼一剎那的感覺。而後,理性的大腦會否決直覺,告訴你,沒什麼大不了的。結果往往是直覺救你一命
-
8 # 李導說事
拿大心理學家羅納德?任辛科日前在《心理學》雜誌上報告說,他透過實驗發現,某些人可能會意識到他們正在看的景象已經發生了變化,但又不能確定到底這變化是什麼。他認為,這可能是一種新發現的、有意識的視覺模式。他把這種現象命名為“心智直觀”(mindsight)。任辛科說:“它可能是一種預警系統”。“心智直觀”也可能並非單獨工作,它可能是和其他一些感覺在共同發揮作用。 古希臘科學家、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很久以前就認為, 人有五種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但是,生活中許多人都相信還有“直覺”,或者“第六感”的存在,尤其是女性。“第六感”到底存不存在?科學家至今不能給我們確切的回答。 實驗中閃現第六感 “第六感”一直是人們爭論的話題,有些人對“第六感”的存在深信不移,而有些人卻認為是無稽之談。加拿大心理學家羅納德?任辛科近期進行的一項實驗也許能為“第六感”的爭論增加一些註解。 羅納德?任辛科的實驗中,實驗物件被要求觀看在計算機螢幕上閃現的一系列影象,每個影象在螢幕上停留大約1/4秒,接著被短暫的空白灰屏所取代。40名實驗物件被分成兩個組,其中“實驗組”觀看到的影象之間存在細微的差別,而“控制組”前後看到的影象則是完全相同的。結果顯示,“實驗組”中有12人、在504次測試中,有82次報告說,在他們能確認影象發生的是什麼變化之前,他們已感覺到影象發生了變化。而在“控制組”中,同樣的被測人員確信沒有發生什麼變化。對兩種實驗的反應確實是不同的。 任辛科分析說,我們的視覺系統能產生一種強烈的深度感覺,它能察覺到某物已經發生了變化,即使我們的智力難以對該變化進行形象化處理,並且不能說出發生了什麼變化,或哪裡發生了變化。因此,任辛科提出,“相信第六感存在的人,可以從這一現象中找到很多解釋”。儘管目前他還無法從物理學上解釋“心智直觀”是如何產生的,但是他認為可以使用腦掃描技術來確認它的存在。 第六感是無意識的認知?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視覺研究員丹?西蒙斯認為,任辛科的發現“或許標誌著一種前所未知的、有趣的‘注意機制’的存在”,在區分精確感覺和盲目相信的工作上,任辛科的研究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另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認知神經科學專家認為,任辛科的研究方法比較奇特,結果值得探討。但是按平常心理學研究的方法去審驗其結果,可以發現,任辛科得出的結果似乎無太大的意義,因為按統計分析的一般規律,此結果沒有普遍性,不足以成為一個科學的結論。 北京大學心理系主任韓世輝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道:“變了,但不知道哪裡變了”這一類的感覺,可以從意識的角度來解釋。人接收來自外部的資訊後,大腦即對資訊進行加工,有些資訊可以到達意識層次,有些則不能達到,但有時往往是後者改變了人的行為方式。任辛科的研究結果,用認知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方式,也可以做出一些解釋。但是,對心理學研究來說,“第六感”有點像UFO、外星人一樣,沒有直接的證據表明它存在,卻又有相當部分人相信它的存在。 來自認知心理學的解釋 心理學源於古希臘的西方哲學,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成為對行為和心理歷程的研究科學。上世紀50年代末,計算機科學和資訊科學的迅速發展、特別是人工智慧領域的形成,利用資訊加工的概念改造傳統心理學的發展成為趨勢,認知心理學在60年代正式形成,70年代成為西方心理學的一個主要研究方向。認知心理學將人看作是一個資訊加工的系統,認為認知就是資訊加工,是對內外刺激決策與選擇中所得到的內部表徵,它包括感覺輸入的變換、簡約、加工、儲存和使用的全過程。按照這一觀點,認知可以分解為一系列階段,每個階段是一個對輸入的資訊進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單元,而反應則是這一系列階段和操作的產物。資訊加工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都以某種方式相互聯絡著。 假定一個人看螢幕上投射的字母E,如果投射時間很短,比如一毫秒,那麼這個人就不會看到什麼,這說明知覺不是瞬時的;投射時間長一點,比如五毫秒,那麼這個人就會看到某種東西,但不知是什麼,這說明知覺產生了,但辨別尚未產生;如果投射時間長度足以使人看出這個字母不是O或Q,但看不出是E還是F或K,那麼這個人就產生了部分的辨別。這樣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任辛科的實驗中,實驗物件能夠憑直覺感到前後看到的圖象發生了變化,“第六感”也許就是一種不完整的認知。 來自認知神經學的解釋 現代生理學、生物技術、特別是腦構像技術和神經科學的新理論、技術與心理學的結合,產生了認知神經科學,它可以將心理學的過程用腦代謝功能成像圖顯示出來。 認知神經科學發現,每一種感覺都是有其神經通道的,比如,人後腦勺的視覺皮層,參與視覺資訊加工,運用腦成像技術,可以看到視覺受到外來刺激後腦形態變化的情況,看到大腦不同的部位在不同的刺激下是如何反應的。 一位名為Navon的心理學家在80年代中期曾經利用PET技術(正電子發射層描技術,可測定區域性腦代謝率、腦血流和葡萄糖吸收率)進行一項視覺研究:大腦是如何加工整體知覺和區域性知覺的。他的方法是讓試驗者辨認用小“H”和“S”組成的大“H”、“S”圖案,結果發現:辨認大字母的時間比辨認小字母所需的時間要短。由此,產生了“整體優先性”之說,也就是說,人們總是對事物先有一個整體的認識,然後才會認識到其區域性的特點。後來,又有專家利用fMRI(功能性磁共振,透過氧合血紅蛋白順磁性測動脈血流量)研究同樣的問題,得到的結論是相同的。但要認識到的是,目前腦代謝功能成像對於快速認知活動無法做到實時成像、或者說是快速跟蹤,只能用積分測量法將數十秒資料積分起來,以形成清晰的影象,最後的結果還需要採用一定的處理、分析後,才能夠得到。 但是,如果用時間分辨能力較好的生理功能成像法,如誘發腦電活動(EP)結合計算機控制的斷層掃描技術(CT)觀察人腦對多個、複雜形狀物體刺激的反應情況,科學家發現,在人可以確認感覺到被視目標的第100毫秒時,大腦皮層加工整體知覺的電活動較弱,加工區域性知覺的電活動較強,到第200毫秒時情況正好相反。這與“整體優先性”之說似乎不大一致。但是由於生理功能成像法的空間解析度較差,科學家又難以準確地分辨出腦反應的區域。 由此可見,只有腦代謝功能與生理成像功能結合起來應用,才能得到空間和時間解析度都較好的結果。事實上,在多種腦認知成像技術應用中,為了比較各種方法所得影象之間的關係,必須進行多種比例性立體變換,這不僅要以解剖學定位標誌為標準,還要用多種腦資料引數進行線性或非線性的變換,技術難度極大。 任辛科所作的實驗,如果用認知神經科學方法來分析,恐怕不僅現有觀測技術的效能難以達到要求,而且沒有現成的分析方法可使用吧? 爭論還將繼續 有專家指出,從自然科學或者認知神經科學的角度看,在目前,“第六感”還不是一個科學的概念,因為至今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存在有除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以外的感覺通道。但去年底,有訊息稱,俄羅斯解剖學、生理學及心理學等學科的科學家們依據解剖學及生理學原理對人的行為進行研究後得出結論稱,人體確實存在著除了亞里士多德列出的五種感覺以外的第六感覺,它是獨立的肌肉運動感覺,“這是科學得出的結論,並不是有人異想天開譁眾取寵”。 也有人說,心臟是人體的第六感官,只是不同於眼,耳,鼻,舌,身那樣直接獲取資訊,而是在無意中有條件地接收同類發出的生物電波,透過產生的生理反應截獲資訊。因為人體具有生物電流、生物磁場,當人類的情感思維發生變化時,其強弱也隨之改變,由此產生的生物電波便開始向外輻射,傳遞生物資訊。如果仔細觀察人的雙耳,耳廓和中央凸起的軟骨,跟目前通訊裝置中的微波天線十分相似。正是這兩個如同天線的耳朵,將人的情感變化,傳遞給了他(她)掛念的人。這時,被思念的對方肯定會“心動過速”。 有些事情,人類目前所具有的能力和技術手段,尚不足以證實或者給出清晰、科學的解釋。“第六感”到底有沒有,還是讓時間去回答吧。
-
9 # 犟驢子
我想是因為信心不足和緊張引起的吧。
信心不足可能是對自己信心不足,也可能是對即將面對的人和事信心不足。人在緊張的時候會引起恐懼感,會患得患失,出現不好的預感也很正常。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這種預感往往還挺準。其實好多東西真是挺玄幻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眼前突然出現的場景,似曾相識,好像自己什麼時候經歷過,但是又回想不起來。雖然現代社會科學已經很發達了,但是好多東西連科學都解釋不清楚,我覺得可能這也是一種科學,只不過人類還沒有發現它的原理。
在我們的認知範圍內還是克服緊張,增強信心有助於消除這種感覺吧~
-
10 # 鳳146983974
我和我女兒在同一天的同一個時段,都莫明感到口乾舌燥、心灰意冷,不知道為什麼總是坐立不安……不一會兒,就傳來了我公公去世的訊息那天上午,公公在醫院裡昏迷了,我守到了下午一兩點鐘,他老人家仍然昏迷不醒……無奈星期天下午我女兒有課,兩點剛過我就離開了醫院到了出租屋(那時候我女兒念高一,我在陪讀)。剛到出租屋,我就發現我家的下水道莫名其妙地堵住了,沒辦法,通唄!就在我想盡辦法通下水道時,一種全身發麻的感覺突然一陣陣向我襲來,我的心也砰砰直跳,不知道究竟是哪裡不舒服……等我硬撐著把下水道疏通之後,我從廚房回到了臥室,才發現了手機裡的未接來電,原來老公打了七八個電話,我都沒聽見,剛才我公公去世了後來我女兒說,她當時正在上課,突然頭暈眼花,心慌意亂,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瀰漫全身……一問發生的時間,和我差不多!所以我認為是我公公的亡靈在給我和女兒傳遞訊息呢!
-
11 # 遲暮微涼
有些東西好像是命中註定的一樣,你不能不去相信。就像之前上高中時,每個月回去一次好不容易放假了,但是我心裡卻不是那麼開心。到了家之後,也是如此,回去收拾我的衣物時,果然發現我新買的校服沒見。我遇到過許多這樣的情況,所以每次當我感覺不好時,總會放慢自己的腳步,小心小心,仔細再仔細,儘量避免再發生不好的事情。當有不好的預感時,這既是個前兆,又是個預防。所以啊,當其出現時,應該儘量避免發生不好的事。
-
12 # 靈渡心理
這是我們的潛意識,從高維宇宙直接下載的資訊。
其實大部分人都有過這種感覺。
比如:突然出門的時候腦子中一閃而過一個念頭,但可能一會就飄走了,你有可能再想起來或是想不起來;或者,在自己要出遠門的時候,內心也有種隱隱的感覺,但這感覺說不清道不明,只留下內心的一點困惑,又覺不對勁。之前新聞上有過報道,雙胞胎能互相感知對方的行為,或有親人發生什麼事時,至親能瞬間預感到。
行為本身其實並不稀奇,稀奇的是它背後的原因。
為什麼,我們會有這樣的感受呢?在這背後,究竟是什麼在起作用?有沒有一種原理可以解釋這種現象?事實上,我們的這種不明所以的感覺,通俗來講就是我們常說的“第六感”,這是一種超脫於肉體與我們三維空間精神概念的一種意識,可以說是人的一種潛意識。
心理學家榮格說:潛意識是我們一生真正的追逐。而只說潛意識,可能你也不太能完全理解,這究竟是什麼東西?
北大心理學劉豐教授對潛意識有過深入研究,他提出一個維度的概念。
我們生存的空間是一個三維立體空間,如果把它投影,一道光打下來,就形成二維的平面像,把二維投影,那就成為一維的一條線,簡單來說就是:一維是二維的投影,二維是三維的投影,那麼,我們的三維之上呢?難道就沒有世界了嗎?
不然。
我們的三維世界,其實是更高世界的投影,三維是四維的投影,四維是五維的投影,我們所認識的雙眼所見之外,還有無窮的宇宙,無窮的維度。
而我們的潛意識,就是直接和那個無窮維度連結的東西。
舉個例子,如果我問你,1+1=?透過計算公式,你可能回答2。這個回答,是你基於你的認知而計算得來。但如果把這個放百度搜索,你直接可以網上查到答案是2,這個2,就是網路直接下載的答案。
我們的潛意識,就有這個功能,它可以直接從無窮維度下載資訊,也是我們所俗稱的直覺。
劉豐教授採訪過很多成功的企業家,問他們成功的秘訣,很多人說:就是直覺。
直覺告訴他們要做這個事,他們做了,於是就成功了。
很多男人最討厭女人的直覺,為什麼呢?因為,女人的直覺往往是對的,
你雖不知道直覺從何而來,但是,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客觀存在。
這就是直接從高維下載的資訊。
回到問題本身,所以,這個預感,就是從高維直接下載的資訊。因為我們肉體受限於這個三維空間,但我們的意識,直達高維無窮宇宙。
-
13 # AliceHuang186
“第六感”的存在,也有人說,心臟是人體的第六感官,只是不同於眼,耳,鼻,舌,身那樣直接獲取資訊,而是在無意中有條件地接收同類發出的生物電波,透過產生的生理反應截獲資訊。
因為人體具有生物電流、生物磁場,當人類的情感思維發生變化時,其強弱也隨之改變,由此產生的生物電波便開始向外輻射,傳遞生物資訊。 如果仔細觀察人的雙耳,耳廓和中央凸起的軟骨,跟目前通訊裝置中的微波天線十分相似。正是這兩個如同天線的耳朵,將人的情感變化,傳遞給了他(她)掛念的人。 這時,被思念的對方肯定會“心動過速”。
最後這不過是你的某些想象,後來變成了現實。所以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並不是有什麼預感,之所以壞事多,是你往壞處想的多。樂觀點吧,多想點好事,或許會夢想成真。[收起]
-
14 # 錢萬兩
相信直覺的存在。
有的時候直覺告訴你一件事不能做,一個地方不能去,就是那麼一剎那的感覺。而後,理性的大腦會否決直覺,告訴你,沒什麼大不了的。結果往往是直覺救你一命
回覆列表
拿大心理學家羅納德?任辛科日前在《心理學》雜誌上報告說,他透過實驗發現,某些人可能會意識到他們正在看的景象已經發生了變化,但又不能確定到底這變化是什麼。他認為,這可能是一種新發現的、有意識的視覺模式。他把這種現象命名為“心智直觀”(mindsight)。任辛科說:“它可能是一種預警系統”。“心智直觀”也可能並非單獨工作,它可能是和其他一些感覺在共同發揮作用。 古希臘科學家、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很久以前就認為, 人有五種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但是,生活中許多人都相信還有“直覺”,或者“第六感”的存在,尤其是女性。“第六感”到底存不存在?科學家至今不能給我們確切的回答。 實驗中閃現第六感 “第六感”一直是人們爭論的話題,有些人對“第六感”的存在深信不移,而有些人卻認為是無稽之談。加拿大心理學家羅納德?任辛科近期進行的一項實驗也許能為“第六感”的爭論增加一些註解。 羅納德?任辛科的實驗中,實驗物件被要求觀看在計算機螢幕上閃現的一系列影象,每個影象在螢幕上停留大約1/4秒,接著被短暫的空白灰屏所取代。40名實驗物件被分成兩個組,其中“實驗組”觀看到的影象之間存在細微的差別,而“控制組”前後看到的影象則是完全相同的。結果顯示,“實驗組”中有12人、在504次測試中,有82次報告說,在他們能確認影象發生的是什麼變化之前,他們已感覺到影象發生了變化。而在“控制組”中,同樣的被測人員確信沒有發生什麼變化。對兩種實驗的反應確實是不同的。 任辛科分析說,我們的視覺系統能產生一種強烈的深度感覺,它能察覺到某物已經發生了變化,即使我們的智力難以對該變化進行形象化處理,並且不能說出發生了什麼變化,或哪裡發生了變化。因此,任辛科提出,“相信第六感存在的人,可以從這一現象中找到很多解釋”。儘管目前他還無法從物理學上解釋“心智直觀”是如何產生的,但是他認為可以使用腦掃描技術來確認它的存在。 第六感是無意識的認知?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視覺研究員丹?西蒙斯認為,任辛科的發現“或許標誌著一種前所未知的、有趣的‘注意機制’的存在”,在區分精確感覺和盲目相信的工作上,任辛科的研究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另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認知神經科學專家認為,任辛科的研究方法比較奇特,結果值得探討。但是按平常心理學研究的方法去審驗其結果,可以發現,任辛科得出的結果似乎無太大的意義,因為按統計分析的一般規律,此結果沒有普遍性,不足以成為一個科學的結論。 北京大學心理系主任韓世輝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道:“變了,但不知道哪裡變了”這一類的感覺,可以從意識的角度來解釋。人接收來自外部的資訊後,大腦即對資訊進行加工,有些資訊可以到達意識層次,有些則不能達到,但有時往往是後者改變了人的行為方式。任辛科的研究結果,用認知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方式,也可以做出一些解釋。但是,對心理學研究來說,“第六感”有點像UFO、外星人一樣,沒有直接的證據表明它存在,卻又有相當部分人相信它的存在。 來自認知心理學的解釋 心理學源於古希臘的西方哲學,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成為對行為和心理歷程的研究科學。上世紀50年代末,計算機科學和資訊科學的迅速發展、特別是人工智慧領域的形成,利用資訊加工的概念改造傳統心理學的發展成為趨勢,認知心理學在60年代正式形成,70年代成為西方心理學的一個主要研究方向。認知心理學將人看作是一個資訊加工的系統,認為認知就是資訊加工,是對內外刺激決策與選擇中所得到的內部表徵,它包括感覺輸入的變換、簡約、加工、儲存和使用的全過程。按照這一觀點,認知可以分解為一系列階段,每個階段是一個對輸入的資訊進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單元,而反應則是這一系列階段和操作的產物。資訊加工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都以某種方式相互聯絡著。 假定一個人看螢幕上投射的字母E,如果投射時間很短,比如一毫秒,那麼這個人就不會看到什麼,這說明知覺不是瞬時的;投射時間長一點,比如五毫秒,那麼這個人就會看到某種東西,但不知是什麼,這說明知覺產生了,但辨別尚未產生;如果投射時間長度足以使人看出這個字母不是O或Q,但看不出是E還是F或K,那麼這個人就產生了部分的辨別。這樣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任辛科的實驗中,實驗物件能夠憑直覺感到前後看到的圖象發生了變化,“第六感”也許就是一種不完整的認知。 來自認知神經學的解釋 現代生理學、生物技術、特別是腦構像技術和神經科學的新理論、技術與心理學的結合,產生了認知神經科學,它可以將心理學的過程用腦代謝功能成像圖顯示出來。 認知神經科學發現,每一種感覺都是有其神經通道的,比如,人後腦勺的視覺皮層,參與視覺資訊加工,運用腦成像技術,可以看到視覺受到外來刺激後腦形態變化的情況,看到大腦不同的部位在不同的刺激下是如何反應的。 一位名為Navon的心理學家在80年代中期曾經利用PET技術(正電子發射層描技術,可測定區域性腦代謝率、腦血流和葡萄糖吸收率)進行一項視覺研究:大腦是如何加工整體知覺和區域性知覺的。他的方法是讓試驗者辨認用小“H”和“S”組成的大“H”、“S”圖案,結果發現:辨認大字母的時間比辨認小字母所需的時間要短。由此,產生了“整體優先性”之說,也就是說,人們總是對事物先有一個整體的認識,然後才會認識到其區域性的特點。後來,又有專家利用fMRI(功能性磁共振,透過氧合血紅蛋白順磁性測動脈血流量)研究同樣的問題,得到的結論是相同的。但要認識到的是,目前腦代謝功能成像對於快速認知活動無法做到實時成像、或者說是快速跟蹤,只能用積分測量法將數十秒資料積分起來,以形成清晰的影象,最後的結果還需要採用一定的處理、分析後,才能夠得到。 但是,如果用時間分辨能力較好的生理功能成像法,如誘發腦電活動(EP)結合計算機控制的斷層掃描技術(CT)觀察人腦對多個、複雜形狀物體刺激的反應情況,科學家發現,在人可以確認感覺到被視目標的第100毫秒時,大腦皮層加工整體知覺的電活動較弱,加工區域性知覺的電活動較強,到第200毫秒時情況正好相反。這與“整體優先性”之說似乎不大一致。但是由於生理功能成像法的空間解析度較差,科學家又難以準確地分辨出腦反應的區域。 由此可見,只有腦代謝功能與生理成像功能結合起來應用,才能得到空間和時間解析度都較好的結果。事實上,在多種腦認知成像技術應用中,為了比較各種方法所得影象之間的關係,必須進行多種比例性立體變換,這不僅要以解剖學定位標誌為標準,還要用多種腦資料引數進行線性或非線性的變換,技術難度極大。 任辛科所作的實驗,如果用認知神經科學方法來分析,恐怕不僅現有觀測技術的效能難以達到要求,而且沒有現成的分析方法可使用吧? 爭論還將繼續 有專家指出,從自然科學或者認知神經科學的角度看,在目前,“第六感”還不是一個科學的概念,因為至今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存在有除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以外的感覺通道。但去年底,有訊息稱,俄羅斯解剖學、生理學及心理學等學科的科學家們依據解剖學及生理學原理對人的行為進行研究後得出結論稱,人體確實存在著除了亞里士多德列出的五種感覺以外的第六感覺,它是獨立的肌肉運動感覺,“這是科學得出的結論,並不是有人異想天開譁眾取寵”。 也有人說,心臟是人體的第六感官,只是不同於眼,耳,鼻,舌,身那樣直接獲取資訊,而是在無意中有條件地接收同類發出的生物電波,透過產生的生理反應截獲資訊。因為人體具有生物電流、生物磁場,當人類的情感思維發生變化時,其強弱也隨之改變,由此產生的生物電波便開始向外輻射,傳遞生物資訊。如果仔細觀察人的雙耳,耳廓和中央凸起的軟骨,跟目前通訊裝置中的微波天線十分相似。正是這兩個如同天線的耳朵,將人的情感變化,傳遞給了他(她)掛念的人。這時,被思念的對方肯定會“心動過速”。 有些事情,人類目前所具有的能力和技術手段,尚不足以證實或者給出清晰、科學的解釋。“第六感”到底有沒有,還是讓時間去回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