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藝術之子

    一副繪畫作品的優劣,要從很多方面去看,題材、整體大關係、細節、筆觸等等加在一起構成了最後的視覺效果,而筆觸在繪畫過程中非常重要,尤其是國畫,大氣灑脫的用筆會讓作品更出色,下面就這個問題做一下比較:

    一、國畫是中國傳統繪畫,一般分為工筆和寫意,研究用筆是國畫中及其重要的環節,其用的是尖頭毛筆,製作毛筆的材料根據軟硬彈性一般分為狼毫、羊毫、兼毫、尼龍等等,根據繪畫表現物件不同選擇不同的毛筆。技法方面,寫意與工筆還不同,傳統寫意畫筆鋒非常講究,靈活運用毛筆的中鋒側鋒去表現皴、擦、勾、點等等,畫不同的事物用不同的技法,所以說靈活掌控筆法是國畫寫意關鍵的一步,自然大氣的筆觸畫出的作品是好作品,筆觸靈活而不浮誇,恰到好處。工筆畫的筆觸相對寫意畫的重要性略小,工筆畫講究畫面的平整跟細緻入微的色彩過度,講究勾線跟染色,也有著複雜的步驟,比如分染、罩染、提染等等。

    自古以來,中國畫講究“書畫同源”,兩者的產生和發展相輔相成,書法水平高的人,國畫自然也畫的不錯,反之,繪畫水平高的人,書法也很有味道,元代書畫家趙子昂有一首專門體會書畫互補的詩,"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即指以書法入畫。

    如果把中國畫所有技法細緻講解的話,估計幾萬字的教程都表現不完,所以有些技法大家瞭解一下就可以了,還是根據自己的方法畫出自己風格;“無招勝有招”“無聲勝有聲”,繪畫技法掌握太多也不見得是好事。

    二、油畫是西畫,西方傳過來的繪畫形式,西方民族比較理性,他們喜歡研究繪畫的真實感,就像他們在科技和工業領域的態度一樣,油畫最早就是寫實,誰畫的越逼真誰水平高,當然發展到今天也增添了很多風格派別,仔細想一下,畫的越寫實的畫,就沒有筆觸的說法了,就像冷軍老師畫超寫實,畫的比印刷品還精細的時候,哪來的筆觸,所以我們談的油畫筆觸,還是指半寫實油畫跟寫意油畫作品而言,油畫筆觸其實跟國畫筆觸道理如出一轍,本質上就是拋棄繁冗拖沓,一針見血地去表現繪畫物件。通俗點說就是別人畫二十筆才能表現出來的內容,你兩筆就能表達清楚,這就需要你對事物的理解深度一定到位,用簡單大氣的筆觸來說話。最後呈現出的作品不會拖泥帶水。

    總之,筆觸的養成離不開平時的練習跟對繪畫的理解,無論國畫還是油畫,不要去刻意追求筆觸效果,畫上十分鐘,畫外十年功,功力達到了,筆觸自然而成,更不要去研究一些勺子、叉子、頭髮、笤帚,或者拿針管呲墨,有幾千年來傳承下來的工具不去好好利用,滿腦子譁眾取寵的點子,永遠也成為不了大師。

    齊白石《牽牛花》

    吳冠中《荷花》

    工筆人物

    梵高《鳶尾花》

    莫依謝延科《騎兵》

    王沂東老師作品

  • 2 # 詩畫同源

    看到這個題目,內心真的有太多話想說,可又有些不知從何說起的感覺,它真的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說透的問題,以前也曾說過,還是想再次的說幾句。

    從科學的角度講,所謂的”筆觸”,不過是“毛筆”或”油畫筆”走過的“腳印”罷了。就如同人的腳印一樣。人的一生,從小到大有過多少腳印,它們都留在了什麼地方,誰又會太在意呢?除了特殊的行業,特別的需要時,那些足跡才會有人去丈量和研究。科學的定義,腳印,屬痕跡學科。

    筆尖,有”筆痕”、槍彈有“彈道”、斧有“劈痕”、刀有“刀口”……等等。這一切都可歸類“痕跡”。普通人不會用專業的視角去解讀它們,只會司空見慣的淡然一笑。

    在這世界上,唯一從“痕跡學”脫穎而出的就是繪畫的“筆觸”了,它倍受藝術家和藝術愛好者的“關注”。儘管它的“誕生”只是個“偶然”,卻為後來者津津樂道。精細的人會沿著畫家的“筆觸”,“一睹”畫家的初衷,亦如沿著畫家的足跡,故地重遊。

    這些特有的“畫痕”,毫無保留的展示著藝術家的內心世界,像是繪畫的DNA。

    每個畫家,都會用他們最熟悉,又得心應手的工具闡述個性化的藝術觀。不管是油彩,還是水墨丹青,都能淋漓盡致地揮灑著藝術家的情感。

    從藝術的角度說,油畫和國畫的筆觸沒有什麼差別,只是不同工具留下的”痕跡”而已。

    不同的語言表達同一份情感,其分量,還分漢語,英文或其它語種嗎?

    人們常說,藝術無國界。既然無疆界,哪裡來的“差異“呢?

    但是它們又實實在在的“不同”著——

    油畫,有油彩、有稀釋劑,有畫布(當然還有其它板材),有油畫筆和刮刀,畫布幾乎不參與“表現”。當然不包括”薄畫法”,布的紋理也可以說是一種參與。筆觸的清晰度,大多停留在“點彩式”的表現形式中,適合“豪放派”。那些細膩的寫實派,它的筆觸在長期的作業中,被不留痕跡的掩蓋了。

    而中國畫的“筆觸”,是一種永久的“留痕”,是書法線條的延伸。今天的人,畫不了出彩的國畫,我覺得,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失去了“書法”的根基。毛筆,在退出書寫用具之後,已經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漸行漸遠了,每每說起,總會有種感傷。如今,能夠很好的駕馭這一傳統工具的人越來越少了,可它在中國畫中的地位卻無可替代!

    油畫的筆觸,常常強調油彩的“厚重感”,助力“立體感”。

    國畫的筆觸,時常是一種滲透和勾勒,看重“詩情畫意”。

  • 3 # 書畫情

    油畫是以寫實為主,油畫的筆觸基本上為塑造形象而運用,在平面上創造出一個立體空間,被描繪的物像統一在焦點的構圖中,形成與真實的物像相同的效果。

    國畫的筆觸是以線條為主,以寫意畫為例,可以用簡練的筆墨、概括的提練,以書法用筆,寫出似與不似的形象。寫意畫講究的是意境,用筆要求上多種多樣,根據畫面的需要,或用中鋒,或用側鋒以及逆鋒等等。墨分五色,有濃淡乾溼之分。皴法也有多種,以披麻皴、斧劈皴為主,延生出豆瓣皴、牛毛皴等等皴法。

    總之,油畫與國畫的筆觸表現形式不一樣。

  • 4 # 紅梅工筆佛畫

    筆觸顧名思義,就是指作畫過程中畫筆接觸畫面時所留下的痕跡。那麼國畫的筆觸和油畫的筆觸就顯而易見了。

    最為直接的就是筆大不同,當毛筆遇到宣紙,毛筆留在宣紙上的每一筆,都在散發著只有中國畫才有的魅力,毛筆在宣紙上游走,當筆尖的墨在宣紙上或是洇暈散開或是跳躍成線條,無限的可能都會發生,也還沒來得及想象,一首詩就在畫裡。

    所以這就有了國畫筆觸與油畫筆觸的第一個差異,中國畫盛用線條,西洋畫線條都不顯著。

    線條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畫家用以代表兩物象的境界的。例如中國畫中,描一條蛋形線表示人的臉孔,其實人臉孔的周圍並無此線,此線是臉與背景的界線。油畫就不然,只有各物的界,界上並不描線。所以西洋畫很像實物,而中國畫不像實物,一望而知其為畫。

    中國畫對線的使用和研究,可謂已登峰造極,只是基礎性的就有十八描,又因為中國畫一直有書畫同源之法,作起畫來恣意揮灑,所以19世紀末,西方人看見中國畫中線條的飛舞,非常贊慕,便模仿起來,即成為"後期印象派"。

    筆觸也指書畫、文章等的筆法和格調。

    這就有了第二個差異,中國畫重氣韻,追求意境,不求形似而求神似,油畫注重寫實力求畫的如真的一樣。

    那麼在筆法和格調上就有了差異,中國畫往往是一氣呵成,如行雲流水,而且也無法更改,油畫就不然,用筆斷斷續續修修補補,甚至可以東一下西一下,當然也可以更改覆。曾經發過一篇圖文,內容就是很多中國的著名的油畫家,到了晚年更喜歡畫國畫,除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也是因為中國畫用筆的酣暢淋漓。就是那麼重視寫實的冷軍,自己也是說過,比起油畫更喜歡畫國畫。

    筆觸還有一個定義,就是畫筆接觸畫面形成的線條、色彩和影象。那就是第三個差異色彩了。

    油畫的基本定義就是指用油料調和顏色作畫的畫種,能夠表現豐富的色彩效果。所以說油畫也可以說是色彩的繪畫,油畫顏料厚堆的功能和極強的可塑性是其他畫種無法比擬的,在運筆的作用下,塑造不單是完成造型的任務,而且也對畫面的肌理效果產生著直接的影響。這種紋理往往超越質感的侷限而將精神之氣貫穿於整個畫面和觀者的內心,成為抽離於具象的色層美。

     中國畫的色彩首先就是水墨畫,雖然好像墨就是黑色的,但中國卻將其分成五色六彩,語出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運墨而五色具。”“五色”說法不一,或指焦、濃、重、淡、清;或指濃、淡、幹、溼、黑;再加上“白”,合稱“六彩”,而且又由於實際運用種種的變化,墨色還要豐富多彩。

    中國畫當然不止水墨畫,中國畫原來就被成為丹青,僅從色彩上分類就有淡彩,重彩,青綠、金碧、淺絳等等,中國畫的色彩運用是“隨類賦彩”,即根據事物本來的面貌賦上色彩,並不像西洋畫那樣注重光影的變化,在中國畫中看不到光線投射的陰影。另一方面,中國畫家也會改變事物的原有色相以表達內心的情感和某種特殊的意境。宋代蘇東坡便喜愛用硃砂顏色畫竹,別有一番趣味。

    其實最想說的,中國水墨畫僅以水墨調和便可將世間永珍入畫,如此化繁為簡,更得一種淡雅脫俗的意趣,以及只有中國畫才會有的獨特意境。

  • 5 # 雜廬圖典

    我認為國畫的筆觸著重在寫意,油畫的筆觸重在寫實。

    首先,我們看“國畫的筆觸”。從形態上來看,國畫的筆觸或方或圓或溫潤或毛澀,無不與表達情緒有關,如蘇軾、米芾等人倡導的“文章翰墨,形容所不逮”,追求“筆趣”、“墨韻”,

    倡導直抒胸臆。而“國畫的筆觸”與形於體有多麼符合,那倒並不是特別重要的方面。“貴在似與不似之間”,這也說明了國畫筆觸的寫意性。

    而“油畫的筆觸”一直以來是服務於 “寫實”傾向的。自文藝復興以來,油畫經歷了巴洛克,羅可可,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等階段,雖然有風格上的差異,但是“油畫的筆觸”始終以科學再現人物比例、解剖關係,以用空間、透視、光線的真實感為其主要功能的。

    明,八大山人,墨荷圖

    我們從明代八大山人的“墨荷圖”中可以感受到國畫筆觸的寫意性,那些濃淡相間大大小小的仰仰合合的筆觸,實際是都是在展示八大山人心中的“意趣”。而我們從荷蘭畫家倫勃朗的油畫自畫像中看到的,是油畫筆觸和塑造人物形體的關係,倫勃朗的筆觸走向都和人物的面部結構協調,形象塑造的非常紮實。

    倫勃朗,自畫像,布面油畫

    當然,“國畫的筆觸”並不因為重在寫意而放棄了它寫形的作用,而是加以總結,讓“國畫的筆觸”成為“應物象形”的法則,比如用直點表現遠視覺的蔓藤、竹葉或蘆葦,用尖頭點表現山石土坡上的雜草,用橫點畫松針,圓點畫苔等等。

    清,芥子園畫傳

    同樣,對於發展到現代主義以後的“油畫的筆觸”,也已經大大超越了“寫實”的範疇,我們拿印象派畫家莫奈的“日出印象”來舉例,筆觸的寫實功能已經退居其後,那些飛動、跳躍的筆觸已經是莫奈在“寫意”。又比如後印象主義畫家凡·高的《秋收的田野》《夜間咖啡屋》等作品的多變筆觸,都已經不再是物質世界的再現,而成為畫家精神世界的再現。

    凡·高,夜間咖啡屋,布面油畫

  • 6 # 水墨畫家陳莊

    作為一個藝術工作者,我覺得國畫的筆觸與油畫的筆觸差異主要體現在文化觀念上。

    國畫和油畫,中西方兩大繪畫藝術的代表,因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決定了國畫和油畫不同的發展道路,跟了也決定了繪製筆觸的差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應該是和而不同,兩大藝術相向而行,材料的不同,導致面貌的不同;思想文化的不同,導致繪製筆觸的不同。

    在文化觀念上,中國文化骨子裡是含而不露、似與不似間的中庸思想,而西方的文化理念,直白地表露,直觀地表達,剛好,國畫與油畫的材料應驗了各自的思維,國畫材料的書寫性,比較清晰地表現筆觸,而油畫的材料堆積而成的筆觸,是強烈的寫實性的筆觸。

    簡單一句:國畫與油畫的筆觸差異,一個表現寫意,一個表現寫實。

  • 7 # 鴻鵠迎罡

    筆觸特指畫筆在畫布或紙張上按照一定規律執行後,留下的可以看得見的痕跡和形狀。

    嚴格來講,筆觸是西方繪畫,如油畫、水彩畫、水粉畫裡邊的專用名詞,在國畫上沒有“筆觸”這個概念,而是用筆法來代替,即正確使用毛筆的方法,是借用書法中的筆法一詞而形成的概念。

    不管是國畫還是油畫,在創作過程中,都少不了用筆塑造出一定的圖形,這個過程是畫家的心理狀態釋放的過程,用筆的輕重緩急都能看得到,因此,筆觸必然帶有畫家的真情實感,這是國畫和油畫的筆觸的相同點。

    但是,國畫與油畫畢竟不同的繪畫種類,因此,它們的筆觸的效果和意義完全不一樣,主要體現在技法層面,表達的含義層面。

    簡單來說,國畫中的筆觸是透過線條和墨韻的變化,來為作品的趣味和意境而服務,有質感的線條,層次豐富的墨韻,都可以強化作品的意境和趣味。

    油畫中的筆觸是為作品的造型和色彩來服務的,筆觸常常伴隨著色塊和光影關係,透過筆觸的渲染,來突出畫面的立體效果,以及逼真的層次感。

    國畫中的筆觸常常使用線條和皴法。

    皴法是用毛筆擦出來的具有體積感的墨塊,在表現具有厚重感的物象時,常常要用到皴法,如山石、枯藤老樹等。

    油畫中的筆觸採用色塊和線條相結合的方式來表現。

    色塊是指同一種色彩構成的整片顏色,色塊必須透過筆觸展現出來,是油畫的基本技法之一,主要作用有三個。

    一是增強畫面的色彩強度,讓觀者感受到較強的視覺衝擊力。二是透過對色塊的薄厚處理,來增加畫面的立體效果。三是表現畫家畫畫時的情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這3張照片,有哪些缺點,在拍攝前期,該如何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