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冰城晉人李

    以上都說得很明白。讀比臨更重要!首先基本功要紮實!讀帖要認真研究章法,筆法,墨法,字的結構研究明白了在臨帖!少而精,字要精氣神!不迷信任何人!認好書法為師!要學書法名人的字!不學名人書法!名人書法好的真不多!難道出了名什麼都好嗎?捧臭腳的媒體和個人也不少!看了他們的書法噁心,首先擺出自己名頭!有用嗎!我們看你書法真功夫!臉皮厚之人也不少!醜書盛行!中國書法前景不樂觀!中書邪應解散!從頭再來!優中選優重新組建新書協!渴望這一天早曰到來!!

  • 2 # 老跨鬥

    書法

    1、手指頭兒

    2、手腕子

    3、胳膊肘子

    4、大腦仁兒

    5、眼睛

    6、心眼兒

    7、嘴巴

    8、鼻子

    全動

  • 3 # 萬氏制筆

    臨帖的目的是學習別人的經驗,好讓自己養成一種書寫習慣。加上書法的文化屬性,就是養成一種書法習慣,就是走上一條具有書法的文化藝術美的的書寫習慣。

    這不是說讀帖不好,讀帖是對別人書法作品的觀摹,就是尋找別人書法藝術的特點,找出書寫的門徑。博採眾長,找到自己喜歡的適合自己的書法作品,然後再去臨摹。

    可以這麼說,練好書法,必須先讀帖,然後再臨帖,才有可能練好書法。

    下面是我臨寫的字

  • 4 # 昭銘軒書畫

    關於讀帖和還是對臨哪個好處多一些這個問題,一個是跟所處的階段有關係,一是跟個人的追求有關係。

    為什麼這麼說?

    剛開始的時候,對要臨的帖一無所知,當然要先讀帖:包括作者的人物生平、性格特徵、寫本帖的時間、作者所處的階段等的,還要去多看前人對這本貼的臨習經驗、解讀等,以期獲得對所要臨之帖的儘可能多的資訊,尤其是筆法、結體、線條特徵等。這個時候還談不上完整作品的章法問題,但總要知道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聯絡。

    瞭解了這些,再下手臨帖,總不至於一無是處,可起到時半功倍的效果。

    當基本掌握了本帖的筆法、結體、線條特徵等以後,想要再進一步,那可能讀帖要有益一些,當然臨帖不能廢。讀帖一要讀本帖作者的其他貼,還可以追溯到它的出處的相關貼,比如臨米芾,可以讀二王帖,也要讀其他寫二王的書法家的帖。

    甚至還要下手臨習,這樣更能掌握全面。

    技法方面的東西,花上相應的時間,走對了路子,總不會有太大的差池,而對把這些技法融會貫通,並與讀帖所得兩相印證,自會有持續、全面的提高。

    為了輔助理解,還要多看書論、書法史、藝術的審美和鑑賞等。頂重要的是,要有好的老師,可以隨時解惑,保障不走偏,不會誤入歧途。否則,下的功夫不但無益,反而有害。

    書法是求變的,核心的筆法基於核心的工具材料沒有太多變化導致“用筆千古不易”。但是像蘭亭序的若干個“之”字變化,還有一篇之中同一個字的異體字的運用,就需要多讀貼,學各家寫法,還要掌握一定的文字學知識。

    讀帖的時候,可以一邊用手指比劃,“心摹手追”。這樣可以減少準備筆墨紙硯的勞動和場所限制,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

    所謂跟個人的追求有關係,是指你要把字寫到什麼程度。只為寫好某體,就一個勁地臨帖即可,偶爾讀讀帖。

    對於怎樣寫好書法,初學階段如前所述,在方法上基本就可以了。書法的學習是長期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有恆心,要堅持。

    要寫好字,文學藝術修養要同時學習。因為這個可以提升你的理解力和領悟力,並且在後期的創作階段,學養是最大的障礙或推力。

    歷史上有一種字叫“文人字”,其人不以書法名世,但書法藝術水平不低。這個全是格調和修養的問題。就如我前段時間寫的殷煥先先生的字。

    昭明書館一家之言,希望對諸君有所借鑑。

  • 5 # 侯軍強在安陽

    看了友友們的回答,大部分都是認為讀帖比臨帖重要。但是,卻只說了表象,沒有說出因果來。古語云,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偶支援讀帖的重要性,其論據下:

    一,興趣。一個人沒有興趣,無論幹什麼的結果,都會一事無成。有些人學書法,沒有找對老師,被強迫臨帖,即使這個學生不喜歡所臨的帖,也只好無奈地完成作業,就像一個不喜歡上學的孩子,已無心學習,何苦呢。因此,讀帖就是建立興趣。

    二,薰陶。這個和學音樂的練耳一樣,日久生情,讀的多了,產生了興趣,才能有臨帖的衝動,繼而產生激情。讀,是為了爛熟於心,臨,才能讓帖成自己的東西,這叫循序漸進。

    三,視覺美學。讀的多了,情人眼裡出西施,這叫視覺培養,美學訓練,沒有這樣的概念,臨的再多,無益不說,還勞而無功。

    四,章法。嚼他人的飯不香,學書法的目的是為了創作,讀帖,最終要讀出作品的美感,這是終極目標。字練的再好,只是寫字匠,有了章法,作品就有了靈魂。字眼之說,也不過是技巧而已,如畫龍點睛。

    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 6 # 不二齋

    學習學習書法十餘年,說一說我自己的看法,其實在書法的學習中,無論是臨帖還是讀帖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二者同時重要,我的書法老師告訴我,臨帖的時間要和讀帖的時間一樣,平均來分配。

    讀帖並不是讓你去閱讀字帖,而是去自習的觀察和研究字帖,首先要知道這本字帖的書寫背景,這本字帖是怎樣流傳下來,他的來龍去脈要搞清楚,接著弄清楚這本字帖的內容大概講的什麼意思,然後再去觀察字帖的章法、結構和用筆,眼睛看字帖的同時,心裡要思考這一筆是怎麼寫出來的,在心裡去復現毛筆書寫的過程,其實讀帖就是一個思考的過程。

    而臨帖則是一個實踐的過程,把讀帖中看到的東西表現出來,落實在紙上,其實讀帖的水平就決定了書寫的水平了,有一些書法的細節你讀帖的時候看不到,那麼寫字的時候肯定是寫不出來的,只有讀帖的能力上去了,自己的眼光提高了,才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細節。

    但是,只讀帖不臨帖也是不可以的,因為臨帖還能訓練你對於毛筆的掌控能力,訓練你的書寫的技法,這些能力都提高了,你才能把你從字帖上看到的細節表現出來,要不然也是徒然無功。

    總的來說,讀帖和臨帖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讀帖是分析理解思考,臨帖是實踐,讀帖的水平高了可以使臨帖更加準確,臨帖的水平高了,才能把讀帖中學習到的東西表現出來,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之中,二者都非常重要,不可偏廢,缺一不可,都是練好書法的關鍵方法。

  • 7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相比之下,讀帖益處好於臨帖,因為,讀帖~摹帖~臨帖,這是技法訓練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三個臺階,缺一不可,哪個都不能省略。

    讀帖,是貫穿於整個訓練全過程的必要方法,相當於過山澗的纜繩。不單單在正式進入臨帖之前先讀懂範本,而且在臨摹進行中也要邊讀邊臨,為的是弄清楚了再照著做。

    即使有了很好的基本功,想搞模擬創作練習了,仍然依靠多讀帖來豐富視野,提高鑑賞能力,用於指導創作。

  • 8 # 香江閣主

    讀帖和對臨都同樣重要,缺一不可。臨一本帖,得要看懂這本帖的文字和意義。如果臨完帖還不知道這個帖寫得什麼內容,這樣臨帖肯定是很難進步的。正如孫過庭《書譜》裡所描述的王羲之的墨跡“寫《樂毅》則情多怫鬱;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懌虛無;《太史箴》又縱橫爭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誡誓,情拘志慘。”每一本名帖,都蘊含著書家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當時的思想情感。

    字數比較少的帖,比如王羲之《平安帖》《快雪時晴帖》、王獻之《鴨頭丸帖》《中秋帖》等,我們最起碼要先把字認讀出來,再把這個字義透過查閱一些資料悟出來,儘管有些帖的意義有不同解讀,但悟出自己能掌握的那個層面,也挺有意義,讀懂了字這樣臨起來會更加順暢,而且在下次再臨這本帖的時候,障礙會少多了,更容易心領神會。

    字數多的帖,比如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孫過庭《書譜》、懷素《自敘帖》等,邊讀邊臨挺有意思,臨一行讀一行體會一行。臨完通篇後,好象看完了一則故事,會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臨第二遍的時候,因為第一遍不一定完全讀透和記住,第二遍不論是讀帖和筆法都會起到很大的鞏固作用。越到後面臨起來越輕鬆,手法越熟練。

    對於怎麼練好書法。楷書、行書、草書是必修課,魏碑、隸書和篆書是選修課。楷書要求首先是要把字寫正,草書則是可以把字寫活,行書則是如何把字寫得好,往往日常生活中行書首先是展現給人家看的,行書都寫不好的書法家,那是對不起觀眾的。

  • 9 # 柳緣閣主

    讀帖主要研究書法的運筆和文字的內涵,而臨帖主要就是心摹手追,提升實踐技能,兩者可謂是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只有將兩者有效結合起來,在讀帖中提升對於書法的領悟,在臨帖中增強對於書寫的把握,這樣雙管齊下,必然取得良好的效果。

  • 10 # 六品書畫課堂

    在書法學習中讀帖和臨帖是不可分割的兩種學習方式,練好書法,就要把讀帖和臨帖結合起來。讀帖還是臨帖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應該有不同的側重點。在學書的初期,應該多臨帖,因為人的理解能力是超於人的實踐的。在剛上手寫字時,我們是很難臨像的,這是因為對毛筆和宣紙的效能還把握不好,控筆能力也不強。所以剛開始學書法時要多臨帖,練習自己的控筆能力。

    當手頭功夫差不多了,臨帖也有七八分像了。這時就要把重心放到讀帖上去了,因為臨像是一回事,把學到的東西轉換到自己平時的書寫當中去又是另一回事。讀帖更多的是對一本字帖用筆和結字的分析,把握的是整體之面貌。只有把一個字帖或書家的整體面貌把握好了,我們在平時的書寫中才能做到遊刃有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買個跑步機在家跑,還是辦張健身卡去健身房鍛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