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竹韻N

    對於題主提得問題,關於執筆本無太多講究。然而就有許多所謂的書法評論人把書法講得神乎其神,怎麼拿筆怎麼臨帖等等吧。無論你講得再好,寫不出好字也是徒然。有的人站著寫,有的人坐著寫,無論怎麼寫寫出來的字只要好看有味就是好書法!一些農村的老人春節時給千家萬戶寫春聯,寫得一手好書法。無論正楷,行草都寫得很有韻味,其水平一點也不壓於一些當今著名書法家,只是他們不出名罷了。執筆不定法。

  • 2 # 老陳聊書法

    說到執筆的具體方法,從古到今是有一些變化的。

    早先的三指執筆法可能是因為當時的毛筆比較細,做成簡牘的木片、竹片都比較窄,比如現在能看到的秦簡、楚簡,其寬度就在1到0.5釐米之間。想一想,毛筆還真不能粗了,比小楷筆還得細一些。而且,寫在簡牘上的文字主要是篆書和隸書,相對來說也不如楷書對橫平豎直的要求來的高。所以,一般用三指執筆足矣。

    漢代之後,隨著紙張的出現和普及,毛筆也日趨精良也製作的更粗一些了。為了握筆更加穩固,自然而然地出現了四指握筆的方法(其實五個手指都用上了)。不過,隨著各種樣式的毛筆的出現,隨著各種書寫方式的產生,花樣越來越多了,說到底,怎麼握筆不重要,重要的是寫出什麼樣的字。

  • 3 # 子衿書法

    電視裡的“書法家”,是演員扮演的,他們或許根本就不會書法,拿毛筆只是在擺個姿勢。而真正會書法的演員,在扮演角色時,是不會用三指執筆的。

    三執執筆,在書法術語中叫“單鉤”。類似於今天大家都十分熟悉的硬筆執筆法,區別在於毛筆是垂直的,而硬筆則是斜的。這種“單鉤”執筆法,只適合書寫很小的小楷。

    以前老一輩的演員中,很多都能寫一手漂亮的毛筆字。三四十年代過來的人,沒有一個不會用毛筆的。寫字對他們而言,根本算不上一件可以誇耀的事,如果劇情需要,都能自如演繹。如趙丹,孫道臨。現在的演員因時代的變化,大家都不使用毛筆,能用毛筆寫字的演員沒有幾個。寫的好的人不多。如孫儷,徐靜蕾,陳道明,在現代演員中算是書法水平最好的演員。

    學習書法不能去把影視劇中演員表演的角色寫的書法當做學習標準。也不能去和影視劇中的角色去較真。畢竟影視劇不是專門表演專業書法的節目,他們的對錯,不必認真。

  • 4 # 和平鴿151212276

    書法,是用毛筆書寫漢字的藝術。執筆方式、方法,多種多樣,並無統一標準,無論使用何種用筆方法,只要將作品美好地呈現出來,為目的。三指執筆較靈活自如,五指執筆,平穩易控,更好地發揮指力、腕力、臂力的協調,配合能力。縱觀古今名人、書家,從中看出精湛的書法作品及用執筆方法,讓大家欣賞與借鑑......

  • 5 # 永書101

    不光電視裡的書法家是三指執筆,現實中的書法家、書法愛好者三指執筆的人也比比皆是呢!

    伏案驚心六十秋,未能名世竟殘休。

    情猶不死手中筆,三指懸鉤當苦求。

    林散之先生

    從提問來看,題主應該是認為四指執筆才是正確的執筆方法,我覺得這事真沒必要較真。我高中時有一位任歷史課的老師,也是我們當地有名望的書法家,他的行草書寫得非常好,他寫字的時候,旁邊圍觀的人總會有人竊竊私語,因為他執筆的方法竟然是五個兄弟一起上!另外,我本人寫鋼筆字也是一把抓,小時候老師多次糾正,我實在是改不了,好在字寫得還不錯,老師也就默認了。

    我的看法是,如何執筆因個人習慣而不同,大體上來說三指、四指最好,最重要是把字寫好。行文至此,為了進一步增強回答問題的說服力度,我用宋代蘇東坡同學對書法執筆的看法作為結語:“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

    隨文附上我的草書書法作品新作,請大家品評指教,永書先行謝過!

  • 6 # 一人筆記

    我是一人。關於執筆方式,爭議一直存在。

    我們現在普遍推廣和推崇“五指執筆法”,既然是書法家還“三指執筆”肯定是故意的。蘇軾說過:執筆無定法。三指或者五指都沒問題,作為書法家字好不好才是關鍵。

    蘇軾《論書》: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

    關於執筆(握筆、把筆),很多前輩書家都說過類似的話,就是執筆方式沒有一定正確的。

    可是我們現在推廣和推崇“五指執筆法”,如下圖。

    也會有學習書法的人,為了是不是“五指執筆”爭論。有些更說連握筆都不會還什麼字,他的意思都不“五指執筆”怎麼寫字。

    其實自古執筆法有很多種,各式各樣不是隻有“五指執筆”和“三指執筆”。

    電視裡面出現,書法家“三指執筆”很正常。古代繪畫中,有不少非“五指執筆”的畫作。

    上圖北齊楊子華《校書圖》,現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如果遍歷古畫,還有各種執筆的方式。“三指執筆”還是執筆中相對正常的。

    上圖清末何紹基的執筆方式,支援何紹基的說這樣是“迴腕執筆法”。啟功先生說這種執筆是“豬手執筆法”。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習慣,執筆方法統一才是不那麼正常的。電視上的書法家本來就使用“三指執筆”也沒有什麼問題。

    一人有感

    “五指執筆法”在寫中楷的時候,還是比較優勢的,比較穩定。但是如果筆很大,寫很大字的時候,“五指執筆法”就不適合了。

    使用上圖這樣的筆,“五指執筆法”肯定不如“三指執筆”好。

    執筆法方式沒有一種是唯一正確的。蘇軾《論書》: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哪種執筆方式,你能寫出來的字比較好,你就選擇哪一種。

  • 7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我想,因為現代人使用毛筆寫字,與古人所處的書寫環境與條件不一樣,書法目的不同了。

    古人寫毛筆字主要是辦公、書信、抄經、書丹等,而且寫小字,不寫大字。書寫材料載體也是多樣化的,字型風格特點及其功能與用途也各有千秋,例如: 漢簡、魏碑……複雜的社會背景,特殊的歷史事件等諸多因素,使製作書法的書寫條件處於變化狀態,於是,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執筆法。如: 撥燈法、三指法、單苞法、雙苞法、四指爭力法、五字執筆法等等。

    隨著時代發展,社會進步,科技發達,書寫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為突出的是,書寫工具的變革,材料的更新,硬筆取代了毛筆,由此導致毛筆退出了日常應用領域,華麗轉身向純藝術目標發展,成為一門藝術專業學科,字型大小不等,風格迥異超前,書法是載體藝術、書法是視覺藝術、書法是線條藝術……在這些前所未有的概念下,書法的功能在不斷的釋放中,注重欣賞性已經成了現代人的美好訴求,所以,書法不僅作為一種裝飾品走進了尋常百姓家,還作為藝術元素廣泛用於平面設計,如: 書報刋名字、影視劇片頭、廣告、牌匾……

    總之,當代人寫毛筆字,與古人意圖不一樣了。所以,書寫姿勢、執筆方法也與時俱進了,人們根據自己的書寫特點選擇認為比較合適的執筆法,這樣一來,古代那些執筆法當中,有些款式由於不適應今人實際書寫應用需求,被逐漸的淘汰了。

    還有一種像田英章那樣的大把抓式的執筆法,網上很多田粉們都在使用。殊不知,這樣的拿筆手法存在著隱患,初學乍練的時候,一筆一劃的寫楷書還可以,似乎沒有覺得有什麼大問題,但是,時間長了養成“指實、掌豎、腕發力”的習慣,等到寫行書,或想練習其他書體、字型的時候,筆性不相容、手法轉換難的副作用就凸顯出來了。如圖:

    △以上執筆法圖片源於網路

    其實,上述這類執筆法都是錯誤的!並不是源於古代書家們的正宗傳統執筆法。比如,王羲之採用的是撥燈法,陸希聲將王羲之的執筆法總結歸納成五字訣,即: 擫、押、勾、格、抵。其中指法分佈與職責分工的核心要領是“無名指的甲肉之際”,而這一精要卻被沈尹默篡改了,並且在他之後,各路大師的演繹之下,逐漸的變成了“無名指的指甲跟部”,這是歷史性的天大笑話。如圖:

    △圖為沈尹默的執筆法(源於網路)

    之所以這個現象比較普遍,主要是很多人盲目崇拜名人名家的思想作怪,輕信偽大師歪理邪說,不進行深入研究實驗造成的。

    回到正題,為什麼現在常見運用三指執筆法的人好像是多了呢? 主要原因是,無論是坐著寫、站著寫,寫小字枕腕,寫大字懸肘,這是當代人一大特點,執筆姿勢也因此而在不斷的調整演繹,更多的因素是出於書法藝術創作的需要,寫大字的需要……

    關於執筆法這個問題,我專門做過大量的書寫對比實驗,用各種執筆姿勢分別書寫大小不同和風格各異的書體、字型,結果表明,無論是臨摹、創作,三指執筆法的科學性、合理性、通用性、靈活性、舒適度,遠遠好於其他執筆法。理由: 我們是現代人。如圖:

    △圖為本人的執筆法示意圖

    我之所以舉上述例子,是想說明,書法實驗很重要,任何一個定論都有保鮮期和時效性,不要聽之任之,不要生搬硬套……採用科學、合理的執筆法,並且不斷的完善它,這才是明智的選擇。

    密切關注書法與寫字教育發展動態,潛心專注書寫技藝方面的課題研究,努力推廣實用型硬筆書寫技法,做有良心的書法家 ——潘茂生•寄語

  • 8 # 書法有云

    看電視裡書法家為什麼大都是三指執筆?書法上有“執筆無定法,唯使虛而寬”之說,因此,只要符合虛而寬的要求,用哪一種執筆法,只要符合人的手腕的生理特徵與運筆規律都是可以的。但是,古人基本使用三指執筆是有歷史緣故的。

    一、今人與古人的書寫時用具不同

    現代人在學習書法時一般採用坐姿與站姿兩種方式(下面詳述)。

    而古人,在漢代及以前是習慣坐席的,如下圖:

    圖片:坐席示意圖

    到魏晉時期,有“胡床”傳入中原,但多數人還是習慣坐席或坐榻,如下圖:

    圖片:坐榻示意圖

    備註:榻:類似今天的低矮沙發,是古人常用的坐具和臥具。

    據考古確認,在魏晉時期,可以確定的是沒有像如今那樣有正式的桌椅。古代桌子的出現,一般是認為在隋唐時期。而椅子的出現,則稍晚一點,是在唐代才出現的。

    如下圖:

    圖片:王維·伏生授經圖

    備註:王維,唐代中期人物,因此,可以確認功能性的桌子在唐代中期或之前就存在。

    圖片: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

    備註:顧閎中,五代十國中南唐人物,如上圖,當時的榻、桌子、茶几、椅子並用,並且椅子已經有了靠背。

    二、今人與古人坐姿的不同

    圖片:古人跪坐圖

    備註:跪坐,是兩膝蓋著地,屁股坐在腳後跟上。受中國文化影響,至今南韓與日本還有這種跪坐的習俗。

    圖片:今人坐姿圖

    圖片:今人站姿圖

    三、受上面兩個因素的影響而執筆不同

    圖片:西晉時期·瓷俑執筆圖

    註明:下方託一硬板物,懸肘凌空書寫,筆桿與書寫物成90°,在這種情況下,若採用今人的“五指執筆法”是不現實的,違反了人的手腕生理特徵,因此,採用類三指執筆法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圖片:古人常用的多種執筆法

    圖片:今人使用最廣的五指執筆法

    圖片:今人枕腕法

    綜上所述

    古今人執筆法的不同,緣於其生活習慣的變化和科技發展程度的差異以及書家在藝術實踐中認識的不同。正確的執筆法應該符合人的手腕生理特徵和運筆規律,做到穩定和靈活即可。

  • 9 # 隹谷

    真是這麼回事。現代書法家,確實很多是用三指執筆的。

    我原來以為,三指執筆法只適合魏晉時期及以前的古人寫字用,因為那時候沒有桌子,人們平時寫字、吃飯都在跪坐在矮几上的。那時的人寫字一般是左手持卷、右手執筆,而為了便於書寫,執筆的手往往是用三指拿筆的。

    2017年,我在南京參加了一個書法培訓班,班裡當時有30多個學員,竟然有一半以上是三指執筆,就像拿鋼筆、鉛筆一樣。而我們的那位年輕的老師,也是一樣的三指執筆,而且無論他坐著寫,還是站著寫,也不論枕腕,還是懸肘,對筆的控制都很靈活,行筆自如。

    後來,我又在網上看啟功先生的一個書法講座,其中先生談到了執筆方法問題,他說的更直率:“只要會拿筷子吃飯,就會握筆寫字”。啟功先生的觀點是,執筆方式不重要,關鍵是你要靈活地控制筆管,讓筆為你寫字服務。

    現代人寫字執筆方法主要有五指和三指兩種

    在網上查閱資料,其實不光我們現在比較常見的五指執筆法和三指執筆法,古人還有用兩指執筆的。就是用食指彎曲環住筆管,拇指稍作輔助性抵筆,這樣寫估計還得一手持卷、一手執筆才行,而且還必須是寫小字,否則是無法控制筆管的。

    五指執筆法:是自古至今比較常用的執筆方法,五個手指分工協作,共同控制筆管來寫字。而這五個手指的作用也有具體的名稱,分別叫作“擫、押、鉤、格、抵”,其中:

    ①擫:讀作“夜”音,是說拇指的分工,也就是用拇指按住筆管;

    ②押:同“壓”,是說食指的作用,也就是用食指貼住筆管外側,同拇指一起控制筆管;

    ④格:是說無名指的作用。格就是擋住的意思。無名指用指甲肉之際緊貼筆管,用力將中指鉤向內的筆管擋住。

    ⑤抵:是說小指的作用。用小指襯托於無名指之下,輔助無名指增加力量,擋住中指的“鉤”。

    三指執筆法:在近幾年,在一些現代書家創作中經常使用,有換人笑話說這些人連毛筆都不會拿,其實不然,執筆方式不同無關緊要,只要能寫好字,怎麼執筆都行。三指執筆法如同拿鋼筆和鉛筆一樣,大家都很熟悉,在這裡就不贅述了。

    三指執筆法還用在懸肘寫大字榜書時用到,這時一般用大提筆,握筆方式就需要用三指抓住筆端,書寫姿勢就不同於寫小字的三指執筆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給老年人讓座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