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榴齋主

    其實唐以前的古人,不參加科舉考試的文人。他們用不著按官定的詩韻去作詩,那時的詩韻叫《廣韻》。以後有了官定標準,大家當然以什麼【平水韻】、【詞林正韻】來作詩、填詞了。所謂無規矩,不能成方圓也!但是大多數人還是按自己的家鄉話去作詩填詞的。特別是用韻方面。請看王力的《詩詞格律》p148,:"其實在某些詞人筆下,第六部早已與第十一部相通;第七部早已與第十四部相通。其中有語音發展的原因,也有方言的影響。”。應該闡明的是,對於當年(民國前)用什麼語言去朗誦詩詞,根本就沒有人去爭論。也從來沒有人去爭論過!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有一出改編自瓊劇的粵劇,名叫《搜書院》。裡頭有一首《風箏詞(臨江仙)》:不羨紅絲牽一線,扶搖直上遙空。幾曾愁夢繞芳叢。棲香心宛轉,寫影骨玲瓏。 通道黃花難比瘦,無端輕落泥中。拚將弱質鬥西風。命雖同紙薄,身肯逐飄蓬。 。你可以用“粵,客,潮,瓊”四大方言去朗誦誦,那有一絲不順。其實,人家寫的時候根本也沒有想過要用普通話去朗誦。

    普通話之所以能朗讀古詩詞。只能說明普通話繼承了漢語的絕大部份的古音及各地方言發音原則。(入聲字除外)在公共媒體上,特別是中央臺的節目,用普通話去朗誦是必須的。因為首先要讓全國受眾聽得懂。就算岳飛的滿江紅,您讀不出入聲,咱們南方人也不會苛求於這些大腕們。因為關鍵是隻需明白領會該闋詞的精神實質即可。在業餘場合,筆者曾多次向北方同志強調,遇到古詩詞押入聲韻的字,只需發成短促的“去聲”,時值在半拍,相當於【促音】。所以實質上,普通話不是萬能的。她只適合於現代語言。而用於朗誦古詩詞,應該稍加變通,方能盡善盡美!至於用什麼腔調朗誦最為動聽,我認為以傳統戲劇的韻白為好。在這裡就不展開討論了。專此,三榴 謹識。

  • 2 # 一半秋色

    官話即官方推廣使用的語言,古稱雅言,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定都洛陽,洛陽語言就成為官話。

    直至東晉定都建康(今南京),洛陽語言和金陵語言融合形成金陵雅言,南北朝是社會大動盪時期,語言體系混亂。

    隋文帝建國後定都長安,力行恢復漢族文化,以洛陽雅言和金陵雅言為基礎,與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長安語音,又稱秦音。

    唐朝沿襲隋制。北宋時期中原之音基本定型。而今普通話以北京話為基礎,北京話和洛陽話都屬於北方語言體系,都是中原之音,雖然部分語調不同,發音方式不同,但相互之間都可以交流。

    詩詞大多唐宋時期所作,所以韻律用普通話讀起來也是朗朗上口,韻味十足。

  • 3 # ZBLiu

    古代確實沒有“普通話”,但是有相當於普通話的通用語言或者口氣大一點“官方通用語”。很早的時候稱“雅言”,明清稱“官話”,民國稱“國語”。

    從西漢起就有關於語言的專著,記錄當時語言。揚雄的《方言》,就記錄了當時的各地方言的異同。歷代讀書人都要懂得韻書,最早的韻書隋代就已經出現,現存的重要韻書是宋代的《廣韻》。所謂韻書,就是按照讀音歸類的字書——現在的《新華字典》也是按讀音歸類的。那時候的語言學家叫音韻學家,應該說他們很不簡單,他們在千年以前對於讀音的認識照現代語言學原理看也是正確的。

    語言,包括語音,是一直在變化的,但是韻書把每個字當時讀什麼音記錄在案了,同一組的字,讀音相同,允許有例外。韻書上的字是按韻歸“部”,在這個“部”裡又按聲母編組——《新華字典》正好相反。所以說,在韻書上同“部”的字,韻母是相同的。押韻,簡化一點說,就是在押韻位置上應該是同韻字。

    於是就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後果:既然規定了押韻要用同韻字,同韻字韻母又是相同的,歷史演變,語音有變化,變化的是韻母的讀音,那麼在這個“部”裡的絕大多數字的讀音也跟著變,結果就是仍舊是押韻的。

    這樣一看,押韻的古詩拿到現在讀,不但是用普通話讀仍舊押韻,用上海話和海南話讀也都是押韻的。前面說到“允許有例外”,各地語言演變當中會存在例外的,於是某地可能覺得某個地方不押韻,這是毫不奇怪的,也不存在什麼優劣問題。例如“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有的地方讀起來好像不押韻,一點也不奇怪。

  • 4 # 一介草民68323097

    漢文化是以中原為主發展壯大的,也就是前面友友們說的。現在的普通話是以北京話為基礎的語言,與古代語言相差不大的。

  • 5 # 老街味道

    問題:既然古人說的不是現代普通話,為什麼古詩詞用今天的普通話讀起來依然押韻呢?

    .......

    前言

    這個問題問的是押韻,首先,古詩是一種押韻的文體。除了個別現代詩以外,詩都是押韻的。但是有不少古詩今天讀起來卻不押韻。

    一、那些不押韻的古詩詞

    上學的時候,最奇怪的就是蘇軾《念奴嬌赤壁》,為什麼讀起來不押韻呢?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還有岳飛的《滿江紅》: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其實這些詞都是押韻的,例如滿江紅這個詞牌有仄韻、平韻兩體,岳飛的《滿江紅》也是入聲韻,在詞林正韻中,押韻【第十八部】歇、烈、月、切、雪、滅、缺、血、闕。

    讀起來怪怪的還有: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歌是翻譯過來的漢語,其發音當然也是押韻的。敕勒歌是一首換韻的古詩,當時的詩歌是以口語押韻,後來的人依據口音編制了韻書,這首詩前半首押“馬”韻,後半首押“陽”韻。

    二、為什麼古詩詞用今天的普通話讀起來依然押韻呢?

    為什麼古詩今天讀起來大部分是押韻的,這就要感謝那些編制韻書的人了,自從隋朝人(早一點的魏晉時期也有一些影響不大的韻書)制定了比較完備的韻書以後,詩人作詩一直延續著使用韻書的傳統。

    特別是科舉考試以官方的韻書為標準,考詩賦的時候,押韻和平仄都要依照韻書,否則被稱之為落韻,例如這首唐朝錢起的試帖詩,通篇押韻九青:

    湘靈鼓瑟    

    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苦調悽金石,清音入杳冥。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流水傳瀟浦,悲風過洞庭。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其實是詩韻的發音與生活中發音有很大不同的清朝,考試的時候依然如此,下面是一首五言八韻16句的試帖詩,如《陰陰夏木囀黃鸝》(李惺,嘉慶丁丑翰林)

    長夏千章木,濃陰百囀鸝; 雙襟黃似繡,一帶綠成帷;

    葉暗佇蹤久,枝高送響遲; 舌尖風剪剪,身外雨絲絲;

    坐宛遮雲母,歌能鬥雪兒; 好音難自閟,炎景不曾知;

    楊柳三義路,櫻桃四月時; 幽情煩鼓吹,寫出畫中詩。

    第十句,歌能鬥雪兒,兒,普通話發er,有的方言發ni、yi,就是近似於古音的發音。倒數第二句,幽情煩鼓吹,吹,這裡是仄聲,與今天的一聲也不同,這也是用的古韻書的發音。

    其他的字我們讀起來都是比較符合今天的 普通話了。

    結語

    我們今天讀詩依舊押韻,是因為我們的傳統一直沒有被割裂, 我們中華民族有著強大的民族自信,能夠折服和融合外來文化。所以歷朝歷代的詩歌所用的韻書經過多次改變,沒有脫離傳統的音韻系統,一直傳到了今天,切韻、唐韻、宋朝廣韻、平水韻、清朝佩文詩韻.......

  • 6 # 播玉齋

    要弄明白這個問題,先要知道什麼是普通話。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標準漢語。說白了,普通話也是漢語言的一部分,是現代人為規範了的漢語言。古詩詞當然也是漢語寫的,同是漢語讀起來押韻有什麼奇怪的?相反倒是應該奇怪為什麼好多古詩詞用普通話讀起來不押韻!那主要是因為經過幾千年的演化,好多字的讀音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尤其是普通話的推廣取消了古漢語的入聲字,使許多押入聲仄韻的古代名篇現在讀來也不押韻。如柳詠的《雨霖鈴》、岳飛的《滿江紅》。再舉一個平韻的例子吧:

    風捲江湖雨暗村,四山聲作海濤翻。

    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狸奴不出門。

    如果讀之前不知道作者,你會不會覺得這首詩更像是哪位新手的信手塗鴉?事實上他是宋代著名詩人陸游的名篇《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的第一首,第二首相信許多人都讀過: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 7 # 詩言志詞傳情

    這個問題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釋吧

    1.所謂韻是指一個音節中聲母、介音以外的部分,如ang、iang、uang是三個韻母,但同是ang韻。

    2.所謂押韻,又作 壓韻,是指在韻文的創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後一個字,都使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或者平仄統一,使朗誦或詠唱時,產生鏗鏘和諧感。這些使用了同一韻母字的地方,稱為 韻腳。

    所以毋庸置疑,押韻的本意就是為了使朗誦或詠唱時,產生鏗鏘和諧感。

    3.古詩詞,是指以古體詩、近體詩和格律詞為代表的中國古代傳統詩歌。亦是漢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詩詞需按照嚴格韻律要求,用凝練的語言、綿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意象來高度集中地表現社會生活和人類精神世界。

    古詩詞必須滿足一定的韻律要求,也就是說古人那些詩在古人讀起來是音韻諧和的。這些韻律要求被人編成了韻表,比如最有名的平水韻,就是依據唐人用韻情況,把漢字劃分成106個韻部(其書今佚),是更早的206韻的《廣韻》的一種略本。每個韻部包含若干字,此時所謂的押韻就是指後人以此為準,在寫詩填詞時的用韻,其韻腳的字必須出自同一韻部,不能出韻、錯用。

    最後回答題主的問題,題主問題中所說的讀起來依然押韻應該指的是押韻原本的含義,也就是普通話讀古詩發出的聲音音韻諧和。

    接下來的解釋就簡單了,這是因為中華文化的傳承是沒有割裂的,自秦書同文車同軌以來,各地方言雖然發音不盡相同,但文字都是相同的,而發音雖然不盡相同但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古詩用方言讀起來肯定也是會有韻律諧和之感,普通話是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自然很多古詩會讀起來押韻。

  • 8 # 無聊到巔峰

    我們如今說的“古音”,是指古代的“讀書音”。古代自然沒有普通話,但是歷朝歷代都有對應的“官話”,但這個官話卻類似於現在的“普通話”而有別於方言。而當時的古詩詞,尤其是“詩”(近體詩)這個體裁,一直都是沿用著《唐韻》,所以呢,現在用普通話讀它們依然押韻,其實就是古今音一脈相承的有力論證。

    古今音一脈相承

    我們應該慶幸,漢語的發展並非如某些外族一般(印度河流域的文字至今無人破解)斷層,雖然中華文明在這數千年來起伏跌宕,但始終未曾出現絕對意義的“腰斬”。因此,漢語音的核心依然保留著。

    我們就從上古、中古、今古三個時代中各去一例,作為論證:

    上古音時期(西周初年到漢末)

    我們看《詩經丨周南丨桃夭》這首詩。華和家;實和室,就算以現代漢語讀都算是押韻的。

    中古音時期(南北朝的中古前期語音體系和唐五代的中古後期語音體系)

    五代時期韋莊的《菩薩蠻》中,好和老;天和眠;月和雪;鄉和腸,用現代讀音也是押韻和諧的。

    近古時期(宋元明清時期的語音體系)

    而到了宋代,情況也一般無二,諸如“柔、收、休”等等字,我們現在讀起來也是和諧的。

    從這些地方可以看出來,我們的語音系統是能找到對應、而且是對應非常整齊的。這就意味著在演變過程中,並沒有混入奇奇怪怪的東西(比如宋元交接時候的蒙語)。

    (蒙古語)

    這裡特別需要提出來的一點是,這些字的讀音不是說在古代和在今天是一樣的,而是他們的發展的規律是按照聲韻系統來的------這點尤其記住!

    古今音不盡相同

    雖然現代漢語是由古代漢語發展下來的。但是呢,這其中幾千年的滄海桑田怎麼可能一層不變?漢語也是一樣。所以呢,我們現在讀古詩詞並非全都押韻。

    比如宋代劉辰翁這首《憶秦娥》中,絕和雪,月和發等,現在讀起來就不那麼和諧了。

    語音是語言表達的最重要的載體之一,但語音的儲存度卻非常低。因為它只是用聲音的形式傳播,古代也沒有那麼先進的技術去儲存這種稍縱即逝的東西。

    非但如此,中國一直以來都有“方言”的存在,這種專屬於特定地區的語言又加大了我們如今研究的難度--------所以,我們研究的僅僅是古代漢語的書面表達形式罷了,就算是在語音方面,也是書面語的語音。

    叶音的產生

    其實我們現代人接受“今音不同古音”這個觀念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在古代人看來卻是非常驚訝的事情,甚至於像朱熹這種大文學家也是如此。

    朱熹其人對音韻學幾乎一竅不通,但卻非常痴迷古音,所以呢,他對於詩詞中不押韻的字都改動了讀音,使其變得押韻--------這種毫無依據的改動讀音的方式,就叫做“叶音”,而叶音則是聲韻學的噩夢。

    總而言之呢,因為古今音一脈相承的關係,所以現在我們讀古詩詞依然還有一部分字音是押韻的;同時又因為古今音在發展過程中得到了發展蛻變,又造成了我們現在讀古詩詞的時候又有一部分字音完全“不搭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活著是如此艱難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