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解史風情——

    不會。不會放過他們。有這個能力就得殺掉,而不是你有沒有這個想法。

    朱元璋在和平時期前後屠殺了四萬多文臣武將。僅到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光謫屯鳳陽的官員就有一萬多人。在洪武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間,朱元璋先是誅殺大將藍玉,累及一萬五千多人同死,後逼徐達食他所賜蒸鵝死去,再逼傅友德自殺身亡,又誣廖永忠偷穿龍袍下獄致死,連賦閒在家的馮勝也難逃死亡厄運。在短短的三年內,朱元璋就將當初隨他一同打江山的剩餘元老一一剷除。對此,史學界一向認為,這是因為朱元璋自知將不久於人世,所以加快了剷除功臣的步伐。

    朱元璋在洪武十年前後出現了人格分裂,給人感覺判若兩人,突出表現為由仁君變成了暴君。關於朱元璋瘋狂屠殺功臣元勳的心理動因,最有代表性的解釋是朱元璋看到皇太子懦弱,擔心他死後強臣壓主,所以事先消除隱患。這種解釋有一則宮廷軼聞可為佐證:有一天皇太子勸說父親不要殺人太多,朱元璋把一根長滿了刺的棍子丟在地上,命皇太子用手拾起來。皇太子一把抓住刺棍,結果給扎破了手掌並連聲呼痛。朱元璋說:我事先為你拔除棍上的毒刺,你難道不明白我的苦心嗎!

    朱元璋設立了錦衣衛情報機關,使特務遍佈全國,監視大臣們生活細節,以便隨時肅清他想剷除的臣子。朱元璋熱衷於屠殺臣民,這是減輕他心理壓力的一種病態做法。這一做法給明朝的官制帶來許多前所未聞的怪事,如帶枷升堂、上朝如赴刑場等,使得大小官員都生活在高度恐懼中。這使朱元璋迅速變成一個極為孤獨的人,無人敢向他直言,身邊親人亦然。

    史書記載,朱元璋時常夜不成眠,披衣觀天象,憂心天下四方的局勢變化。久而久之,患上了嚴重的神經衰弱,在決策上日顯強迫性懷疑妄想,並剛愎自用。

    妒嫉有學問的人

    朱元璋沒有機會接受系統的教育,缺少做人的崇高理想和高貴情操,因此不可能把苦難身世演變為改造社會普濟天下蒼生的動力,相反因為自己沒有學問,便對有學問有才能的人嫉妒得發狂。像胡惟庸、李善長、劉基等人,都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智囊策士,朱元璋的江山是他們三人智慧的結晶。宋濂也是出身貧寒,身世和朱元璋相近,按理會同病相憐,朱元璋早期也確實如此,但宋濂太有學問,朱元璋最終還是容忍不了。

    朱元璋當了皇帝后不久,有人跑來跟他講,文人好挖苦毀謗,不能相信,還舉了個例子,說是張士誠原名叫張九四,後來當了王爺,請文人給他重新取個好名字,文人就取了士誠,孟子書上說:士,誠小人也。其實那文人暗罵張士誠是小人,張士誠哪裡懂得,給人叫了半輩子小人,到死都不知道,真是可憐。朱元璋聽了後,立即去查了《孟子》,果然發現有這句話。從此以後他的疑心變得更加嚴重,對文人分外提防。因為朱元璋是皇帝,操縱生殺大權,這就不僅僅是疑慮和猜忌的問題,加上他偏執的性格,結果就變得非常可怕。

    到後來,對待那些不肯出仕的文人,朱元璋基本上都採取了殺的方式,以絕後患。高啟與楊基、張羽、徐賁四人並稱“吳中四傑”。高啟被腰斬後不久,楊基也很快因事被朱元璋罰去做苦力,一代名家,竟然被折磨死於工地上。過了幾年,徐賁被下獄死;張羽被貶嶺南,半路突被召回,他自知難免一死,遂投江自盡。蘇州文人姚潤、王謨不肯出仕。朱元璋的態度很明確:我叫你來,你敢不來,我就殺掉。這些不肯應召的人都被斬首抄家。

    貴溪儒士夏伯啟叔侄斬斷手指,立誓不作官,被逮到京師。朱元璋問他們:“以前世道亂的時候,你們住在哪裡?”夏伯啟答道:“紅寇(指朱元璋最早參加的紅巾軍)作亂時,避居於福建、江西兩界間。”朱元璋大怒:“朕知道夏伯啟心懷忿恨,認為朕取天下非其道。”特意告訴夏伯啟說:“朕知道你夏伯啟是故意提到紅寇作亂,有其他的意思。你們故意砍掉手指,不想被朕所用。朕要將你們斬首,以免天下的愚夫仿效你們。”派人將夏伯啟叔侄押回原籍處死。

    只有元末明初的文壇領袖楊維楨一人例外。楊維楨詩名滿天下,號“鐵崖體”。他從元朝辭官後,縱情山水,對仕宦名利淡不經意。張士誠割據東吳時,曾盛情邀請楊維楨,但楊維楨不為名利所動。張士誠又叫人徵求意見。楊維楨回了一封信,指斥張士誠的缺點,預言他必有外禍。後來果然如此。朱元璋統一全國後,聽說楊維楨的盛名,立即命近臣敦促入朝。楊維楨被朱元璋派人強行徵召入京,待了一百二十天後,上書告辭回家,並寫了一首《老客婦謠》明志。此時楊維楨已是年近八十的老翁,殺之無益,朱元璋才勉強放過了他。宋濂還特意作詩為楊維楨送行,有“不受君王五色詔,白衣宣至白衣還”之句,讚譽不已。

  • 2 # 愛看愛思考

    在這些武將裡面,也只有藍玉是被處死的。其他如徐達,常遇春等都是壽終正寢。而且還死後封王,可以說是生榮死哀了。並沒有收到朱元璋的迫害,至於說,火燒萬花樓?根本就是評書的演義而已。就算是滿清時期修篆的明史中都沒有任何記載,純屬扯淡!

  • 3 # 宋賢褀讀史

    我認為如果功臣放棄兵權,多置房產,多娶妻妾,安享富貴,不違法亂紀,必然不會引起朱元璋的猜忌和迫害。

    試看當年宋太祖杯酒釋兵權,都得到善終。朱元璋曾經為了讓眾多文武功臣宿將放棄兵權,他們都不肯,還一再罔顧國法,挑戰朱元璋的底線。特別是太子朱標英年早逝後,皇長孫朱允文年幼柔弱,朱元璋擔心皇長孫不能擺平功臣宿將,引起內亂,威脅朱明王朝的統治。

    而且湯和是最好的例子,他就懂得功成身退,對於一個對統治者沒有威脅的人,誰會在意他的生死。

  • 4 # 川翔寫

    話說朱元璋,幾個字能夠概括所有“別人不允許有,只允許自己有”。話雖難聽,但實屬已然。觀點僅代表個人觀點,可能有所偏頗,但也是細察而得。

    朱明江山的建立,不僅僅是朱元璋個人智商、情商和能力各種的功勞,更多得益於其手下能人異士聚集之功勞。所以就有了功臣之說。而所有的功臣之中,並非人人皆有兵權,所以就拿如交出兵權而得以保命之說其實是不成立的。

    舉一個例子,這個例子很多人都是瞭解的,劉伯溫(劉基)的生死問題。劉伯溫對大明之功大不大,答案是肯定的功勞很大,其之功不亞於李善長、藍玉諸人。劉伯溫助朱元璋建朝立國,固國穩政那是在民間傳為佳話的,當時劉伯溫是被譽為當代張良、諸葛亮的,故而其功勞、苦勞甚大也,然終不得善果,連子孫都難免災禍。所以就劉基之事來說,即使交出兵權,也是難免災禍的。

    自古以來,民間廣傳君臣只可同患難,不可共富貴這話是有鮮活的記載的。權術之爭終結之戰是權威的挑戰,是首腦和首腦的決戰。試問世間有多少人能駕馭帝王之術,試問世間又有多少人敢隻身一人挑釁帝王權威,帝王之心不可度,帝王之術不可揣,凌亂揣摩多隻會丟了性命。由此而看,即使功臣們自獻兵權,我想結局也好不到哪去,可能還會更慘。

    諸如李善長、藍玉等人之死也是死有餘辜,也是皇權路上的炮灰了,而胡惟庸之死就完全是集權統治戰場上的棋子了。無法避免,集權政治就是血淚史的書寫過程。

    朱元璋是一位極為傳奇的人物,從個人成長之路而言還是從個人階級轉換之途而言都機具傳奇色彩。因而朱元璋也非常人,更非凡人,其揣度事物必然有其不同於他人之處。作為帝王,功臣本身就是其的一顆絆腳石。在自個眼皮子底下,功勞越大,羈絆越多,不怕你出風頭,就怕你出風頭不太大;不怕你反,就怕你不反。只要你有毛病,立馬可以數罪併罰,數落到底。這樣的事漢高祖劉邦就是前車之鑑。明朝也發生過,宰輔張居正也是鮮活的例子。畢竟皇帝是權威的代表,皇權至上嘛。倘若權利都被你們功臣分化了,那朱元璋還如何維護自我的權威,如何加強中央集權。

    綜上所述,功臣棄兵權,可保自我善終,在朱元璋那裡是不會發生的,沒那麼簡單。

  • 5 # 白雲之語摺紙大全

    關於這個問題很多人在討論,當然答案都是不一樣的,那麼今天就讓我來談一談這個問題。朱元璋之所以殺功臣,一方面是那些功臣居功自傲,朱元璋的皇權受到挑戰。以藍玉為例子來說,這個人平日裡飛揚跋扈,而且脾氣暴躁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有一次打仗歸來就因為山海關城門開慢了,他竟然下令把城門撞開,殺了守城將士,接到訊息的朱元璋氣的臉都綠了,就這樣一個桀驁不馴的人除了朱元璋和朱標估計沒有人能鎮的住。這些功臣們功高蓋主,對朱元璋來說已經嚴重威脅到了皇權。

    另一方面朱元璋自從當了皇帝后性格變得暴躁而且疑心特別重。他會經常懷疑這些臣子們是不是已經不忠於他了,是不是在背後說他壞話等等。這樣的性格也註定了他嗜殺成性,也造成很多無辜的人喪命。

    朱元璋殺功臣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朱標突然去世,這件事對朱元璋的打擊特別大。如果朱標不死,朱元璋對功臣們應該不會這麼痛下殺手。以朱元璋的性格,就算朱標不死,朱元璋也會殺人,但起碼不會這麼大規模的去殺人。

    那麼朱標一死,事情就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皇孫朱允炆沒有任何政治經驗,在朝中威望不足。如果他將來登基,很難震懾的了這些飛揚跋扈自以為是的功臣們。如果不提前除掉,將來的局面可能很難收拾,搞不好還會江山易主,這是朱元璋非常不願意看到的。所以為了朱允炆能夠安安穩穩的坐在皇位上,朱元璋也只能把棘仗上的刺一根一根的拔去。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不管這些功臣們會不會主動把權利交出來,朱元璋依然會殺他們。

  • 6 # 嘿嗖

    我是醉漢,發表下淺見。

    明朝功臣如果主動交出兵權,朱元璋會不會放過他們?顯然不可能!

    首先,朱元璋是個放牛娃出生的窮小子。一步一步成為了皇帝,統領萬里疆域。要說文化程度吧。也就和劉邦一樣,基本算是大字不識一個。

    御人方面,這個可能存在天賦,又或者存在氣運一說?都不一定。反正這二人實現了“布衣登頂”的偉大壯舉。

    沒讀過書,也就是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不代表道理不懂。不然也做不了皇帝,做皇帝是要有一定的天賦、努力加上運氣。所以都明白一句古話:“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

    人類最大的原罪其實算是“貪婪”。

    人都有“貪念”,這不足為奇,比如說吃飯,你喜歡吃的菜是不是恨不得把這個菜盤子都放自己面前來?成年人不會,但是小孩子都會。成年人貪“權”、“錢”、“名”以及“美色”。

    為了子孫能夠守著家業,自然把障礙去除。

    其次,主動交兵權,就一定能夠保住性命?

    顯然不是,西漢初隨著劉邦打天下的異姓王,有幾個好下場?本無反意的韓信,被呂雉找了個藉口密謀害死。被廢除權力成為老百姓的彭越,被呂雉抓回來最終逼著劉邦殺了彭越。

    提到這兩個人,想表達的是,主動交權,和被動交權,都會被殺掉。

    再說一個事兒:漢武帝臨死之前託孤霍光,他相信霍光能夠輔佐自己的兒子漢昭帝。結果呢?漢昭帝從八歲登基,到22歲去世,從來沒有掌握過實權。就算沒讀過書,一個跟著你打江山,立下汗馬功勞之人,你怎麼封賞都不為過。但是你馬上要去世了,你的兒子繼位,然後喊這個人叔叔,這個人手上還掌握軍權。如果這個當叔叔的明智,聽你兒子的也就算了。可是現實中有晚輩指揮長輩的嗎?堂堂50、60歲的開國大將軍,還要看皇帝侄兒的臉色?顯然會出現矛盾。

    你作為皇帝,你要不要賭一把?你拜把子的兄弟會不會聽你兒子的?賭贏了。保住江山,賭輸了,江山易主。是你你會賭嗎?顯然不會,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乾死了多少人才登臨皇位?如果不能傳承下去,請問你打他的意義何在?那麼想贏的辦法就是不賭,走最穩妥的辦法。什麼最穩妥?凡是可能會反叛我兒子的人,都幹掉!自然穩妥。

    最後,交不交兵權,其實意義不大。

    在皇權至上的古代,皇帝要誰死,差不多就得死。你主動不主動,交不交出兵權,沒有意義。皇帝要為自己的繼承人掃清障礙,那麼擋在路上的任何人都只有一個結果——必須死。

    所以,交不交出兵權,決定不了能否活命。在朱元璋決定要殺這些人的時候,你就是再聰明,再向朱元璋懇求,都沒有用,只有死路一條。唯一可以活命的方法。就是在手握重兵的時候,發動兵變,然後帶著軍隊自立為王。說不好還能苟且偷生幾年。

  • 7 # 盪漾飛劍

    我個人認為,就算是明朝的這些開國功臣主動上交兵權,並且保證今後絕不掌兵,朱元璋依然非要殺了他們不可,絕對不會手下留情。

    我用以下三點原因來論證我的觀點:

    第一,明朝的這些開國功臣中頂尖的文臣武將基本上都是太子朱標的老師,這就意味著當太子朱標成為明朝下一代皇帝的時候,可以直接繼承朱元璋的所有底蘊,不會有任何人阻攔,更不可能發生任何意外,畢竟大明朝最頂尖的文成武將成為了皇帝的老師,這是多麼大的榮耀啊,光靠這一點,這些文臣武將必定忠心耿耿繼續為朱標服務。但是朱標卻意外去世了,朱元璋看不上自己其他的兒子,想要直接讓最受自己喜歡的朱允炆上位,但是朱允炆沒有任何的政治根基,貿然上位,皇位必定不穩,甚至其他開國功臣會合力架空朱允炆,使朱家的大明王朝名存實亡,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出現,朱元璋只能大肆的殺戮開國功臣,為朱允炆鋪路,所以,不管你有沒有兵權,你都必死無疑。

    第二,明朝所有的根基都是朱元璋帶領這些開國功臣一起打下來的,就算是他們將兵權交出,新接任兵權的將領必定是他們曾經的手下,甚至是手把手提拔起來的徒子徒孫,如此一來,儘管他們沒有了兵權,但是影響力依然存在,明朝也是信奉儒家學說的朝代,最是尊師重道,那他們的師父,甚至是義父說什麼,他們難道會不遵從嗎?那這些開國功臣交了兵權又和沒有交有何兩樣?依然可以控制軍隊,朱元璋一去世,明朝影響力最大的就是這些開國功臣了,他們會威脅到朱允炆的帝位,只能殺,絕不可留。

    第三,這些開國功臣往往恃寵而驕,恃功而驕,認為自己有滔天的大功,目中無人,自以為是,甚至連皇上都不放在眼裡,認為皇上的帝位都是他們幫忙打下的,皇帝就應該好好的安撫他們,賞賜他們,所以各個都橫行無忌,欺男霸女,甚至喝醉了都敢直接辱罵皇上。所有的皇帝都是重視尊嚴的,不管是誰,只要挑釁到了他的權威,都得死,而開國將領正好符合了這條,所以朱元璋斬了他們,用來維護自己的尊嚴,好叫世人皆知:皇權永不可挑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開心的時候,你喜歡一個待著聽歌嗎?都聽什麼樣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