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家庭是我的家

      沒有秀才身份稱童生,參加鄉下每年一次的考試,透過便是秀才。有了秀才身份,才可以參加每三年一次的鄉試(在各省省會)。鄉試又叫秋闈,都在秋天舉行。試題由皇帝親自確定,監考官也是皇帝從中央任命。鄉試競爭十分激烈,一般是10到20個秀才中選取一名,考上了就稱為舉人。做了舉人,便有資格參加每三年一次的會試,也就是進京趕考。會試也叫春闈,都在春天舉行。會試考場設在北京順天府貢院,共試三場,每場三天,連考九天,淘汰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通過了考試的人取得“貢士”稱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士”。中了“進士”,一般都是有官可做了。但是做的官大官小,是留在京城還是發往外地,最後取決於殿試的成績。清朝殿試的地點最初在太和殿,乾隆以後都在保和殿。清朝初年,皇帝不僅親自擬定試題,還親自評判所有的殿試考卷,康熙以後,才改由閱卷大臣批閱,只有前十名的試卷進呈皇帝,御覽。一般情況,殿試的一甲取三名,也就是大家常說的狀元、榜眼、探花,二甲、三甲加起來取一百多到近三百人不等。頭甲和二甲前七名的次序都由皇帝欽定,然後讀卷大臣集中在內閣,將其餘二甲、三甲試卷成績排定次序,開始填寫金榜。金榜有大小兩種,小金榜專門奏呈給皇帝御覽。大金榜填寫好後,要張貼於長安門外,以供人觀賞確認。  科舉考試的內容以四書五經為主,以八股文的固定格式來寫作,評判文章的優劣依據的又是一整套刻板僵死的標準。金榜前十名的最終拍板還是最高的統治者——皇帝。除了大臣的推薦,有時候皇帝也要搞平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們應該怎樣買鑽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