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秀美張橋

    事實的確是這樣。在農村,人情味的確越來越淡。而且你發現接下來這種趨勢還會繼續。

    要說在農村人情味最濃的時代。應該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時候一個村都在一個鍋裡吃飯。現在提大鍋飯,年輕的一代人幾乎都沒聽說過。可以說除了睡覺在自己家外,幾乎每天都和同村人的朝夕相處,種田種地。大家也相處得其樂融融。但是時代的車輪也滾滾向前,推動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這是大趨勢,誰也無法阻攔。自從農村實行單產承包責任制。這時候已經分田到戶,農民每天下地幹活還能碰到,田間幹活累了的時候休息一下,大家互相聊聊各自莊稼的收成。這種氛圍還持續了20年。

    如今在農村種地的人越來越少。年輕人也早早的去城裡打工了,大家幾乎是關起門來過日子。交流的機會更少了。村兒裡就剩下老人和小孩兒。年輕人也是逢年過節才回來一次。人情就是這樣慢慢淡化的。

  • 2 # 鹿塬農事

    我也是農民,和你有同樣的感覺。

    我認為主要原因是農村生活方式和農村的生活觀念發生了轉變。

    現在的農村已經逐漸變成了一座“孤城”,沒有了昔日的熱鬧,整個村子死氣沉沉的。家家戶戶大門緊閉,街道上從這頭望到那頭也見不到幾個人影,唯獨見到最多的是村子中撒歡追逐的野狗“巡邏”在大街小巷。偶爾有遊村小販喊破嗓子的叫賣,但也很難吆喝出幾個人來。

    農村對農民來講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故鄉”,是農民工作轉移後的“留守所”。如果將現代農民為生活奔波打工的城市是稱為“前線”,農村就是他們的“後營”。農村是由房子、老人、婦女、兒童組成的“大後方”,整個農村因沒有“主力軍”而缺乏活力。

    農村的鄉情傳承逐漸以出現“斷層”而漸行漸遠。

    經濟能夠改變人們的生活,但同時也改變了人的生活態度。農村人也未能倖免,現在農村相互幫忙的少了,紅白喜事、蓋房上樑、大事小事都是“錢”字當先,過去那種純粹互幫互助被以錢僱傭所替代。

    真的很懷念過去誰家有個紅白喜事,村裡的“執事們”忙前忙後的歲月,從桌椅板凳、鍋碗瓢盆、到起灶搭棚,都是挨家挨戶的去借,不論到誰家只要有就二話不說的拿走,從來沒有“不”字,大家都是樂意幫忙的。

    而現在,雖說有了紅白喜事服務隊,偶爾需要有人幫忙你沒有幾包煙是很難找到人乾的。

    而今在農村幫忙幹活出差僱人己經是很正常的事。村裡有專門幹雜活的留守人員,利用空閒掙點零花錢,這無可非議,即給人幫忙還能增加點收入。

    金錢將農村原本的互幫互助商業化,也使鄉情淡化的原因之一。

    總結∶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金錢在農村的功能逐漸將農村原有民風、鄉情、人與人之間鄉親感情被蠶食。現在的農村人也變得勢利、刻薄、沒有了過去的人情味。在未來的社會中,淳樸的民風、樸實的農民及濃濃的鄉情將會越來越淡,只能變成最美好的回憶。

  • 3 # 施唐僧專用馬

    掂鐮割麥子,翻場打埸巳徑退出了歷史舞臺了,沒有了過去的歡聲笑語!沒有了揚場裝麥子的場境!這些讓機械化吞了!

  • 4 # 使用者董永華

    有,現如今的農民好象比以前的農民更自已化了,鄉里鄉親,左鄰右舍之間,好象特別維護自身利益,比如,某一行道兩旁住著二十多戶人家,以前蓋的房孑地基低,後來蓋的房子地基就高,參差不齊,高矮不一,行道路面坑坑哇哇,尤其遇上天陰下雨,這家的雨水不能往那家的門前流,否則的話就吵吵鬧鬧,本來很簡單的一件亊,非要鬧的臉紅脖子粗的,最後呢,鄰居還是鄰居,門還是挨著門,諸如此類舉不勝舉,從而造成了一個不讓一個,一個不撓一個的局面。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我認為是這樣,責任田的獨立性滋養了人的個人化思想,誰幹誰的亊,其次就是人的綜合素質提高了,反而把自身利益看的特別重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我的看法對或不對,請指教!謝謝閱讀。

  • 5 # 桂林農家伊伊

    是的。身為農民的我,也深有同感。記得以前的農民是多麼的熱情,善良,好客。村裡的戶與戶之間大門敞開,隨時都能見到三五成群的人在一起聊天,有說有笑的。那種氣氛是多麼的和諧。就連吃飯端著碗都要到鄰居家去蹭點菜吃。就好像是一家人一樣。相處得很和諧自然。幹農活也是一樣,今天我幫你一起做。明天你幫我一起做。都是相互幫忙,好不熱鬧。辦紅白喜事,也都是自願分工合作。有的出差,有的煮菜,煮飯,有的洗鍋洗碗……配合的非常默契。從沒有什麼你做得少,我做的多那種斤斤計較的想法。民風淳樸,善良。

    但現在為什麼鄉情卻越來越淡了?可能跟農村生活的發展和農村生活環境的改變有關係。

    現在農村裡生活的都是婦女,老人,小孩。大部分成年人都到外地去工作了。他們都是春節才回來那麼幾天,甚至有的好幾年都沒回來。村裡失去了最富活力的那一代人,氣氛就會沉悶,安靜。等他們春節回來時,由於長時間沒在一起,見到的人除了打下招呼,都不知道說什麼了。給人的感覺就是熟悉而又陌生。

    現在農村想單純找人幫忙做事的很難請到了,可能是人們外出打工見識的多了,做什麼都以錢來算,做一天要給多少錢。回到農村還是改不了那種想法。變得比計較了。慢慢的農村的鄉情越來越淡了。

    現在有些農村新砌的房子,面積都比較大,有房有院,然後圍牆一砌,大門緊閉。都是獨立獨戶了,平時又很少和其它村民接觸,這也加快了農村鄉情的淡化。特別是村民這幾年來娶的老婆,在家的大部分都很少出門,除了接送小孩,整天就呆在自己的家裡。有的來幾年了,可能村裡的人都認不全。

    農村的鄉情越來越淡,真希望時間能停住腳步,回到那個淳樸的年代。

  • 6 # 風的浪漫gga1

    真實的感受,就是這樣的!

    完成這樣的生活本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社會的發展造成的結果,在大幫轟的時代,人們每天都是一起出工勞動,時刻都交往在一起,見面時間多,人們經常閒聊,顯示著人際關係非常的親近,其樂融融。

    其次,那個時代人們就是集體生活,沒有出外打工的,都是在生產隊勞動,業餘時間也沒有太多的娛樂活動,都是大家串串們,聚在一起嘮嘮家常,張家長李家短的有嘮不完的農家情,所以啊,人人之間都是那麼和諧,那麼親近!

    三,由於社會的發展,人們思維的改變,人們已經不侷限於簡單的農村勞動,剩餘勞力外出打工,人們相聚一起的時間減少,相對來說人們交往的時間減少了,外表顯示看,人們的親近的不那麼多了,顯示著就生疏了!

    四,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品味提升了,人們思維由簡單的勞動變為積極的掙錢,一切都是以掙錢為主,不在像以前那麼閒了,農村都是老人孩子在家留守種地,很少在有人無事串串們,張家長李家短的聊家常了!人際關係看著也就不那麼親近了!

  • 7 # 農民身邊事

    現在農村裡鄉情確實變淡了,我作為一個70後的農村人深有感觸。我覺得是當今的社會造就了這種情況。

    我記得我小時候,當時村裡的90%以上家庭,都是靠土地種植討生活,貧富差距這個概念幾乎不存在。我記得當時我家最值錢的,就是一輛腳踏車,一臺縫紉機。村裡農民雖然貧困,但是村民的關係相當的好,當時土地剛剛承包到戶,我記得每逢種地的時候,都是大家相互幫忙,雖然很累大家的心情都很愉快。秋收之後,也是當時的農民最清閒的時候,當時沒有人到外面打工,說實話,當時就是想打工,也無可去。

    幾個月時間農民無事可做,就自發的組織娛樂活動。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打籃球,村裡有一塊空地成為了籃球場,除籃筐,籃球外其餘都是村裡自制的。村民愛好打籃球的,自由結組進行比賽,也是我們這些小孩子最愛看的活的。當時好羨慕場上那些隊友呢!

    到了晚上當時沒有電視,串門兒也算村民的娛樂活動吧!記得每天晚飯之後,家裡總會有幾位大娘大嬸,叔叔伯伯,到家裡串門兒,他們相互聊著自家的瑣碎事情,和村裡一些新聞趣事,偶爾發出一陣陣歡笑聲,好不熱鬧啊!當然我也會去找我的小夥伴,幾個要好的小夥伴,無論在誰的家裡玩耍都會鬧翻天的。當時大家雖然都窮,但是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樣,誰家有困難,大家都會主動幫忙,那份純純的鄉情我至今難以忘懷。

    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了,靠土地維持生活的時代已成為過去。現在農民的經濟來源多種多樣,好多農民或經商或建廠早已發家致富,有的甚至已經搬到城居住。大多的村民除了務農之外,主要經濟來源就是打工,有的在附近,有的就到外地甚至幾個月才回家一次,一個村的有時一年也見不上一兩次。

    白天走在村裡的街道上,只能看見幾個照顧小孩兒的婦女和老人。大家每天都在為掙錢而奔波,各自為自己的生活而奮鬥。互相串門的越來越少了,感情也越來越淡了。

    家裡有什麼事情都是花錢找人來做,沒有了相互幫忙的,畢竟大家都在忙,確實不好意思打擾別人。

    農民的生活確實提高了,但是貧富差距太大了,自覺不自覺的,彼此之間心裡劃分了等級!互相見面問候的語言也越來越客氣了,但是,彼此之間好像沒有一家人的感覺,更沒有了那濃濃的鄉情!

  • 8 # 嶺上走馬

    這個問題深有感觸,確實這樣,

    跟農村人比起來,很多人都說城裡人人情觀念淡漠,互相戒備,互不干擾,甚至鄰里之間老死不相往來。客觀的說,這種情況是存在的。跟城裡人比,可能農村人要稍微好一點。但是跟以前的人比,現在的農村也漸漸丟失了一些農民古樸的純真、厚道好客以及濃濃鄉情。

    為什麼會有這種變化呢?又是怎麼造成的呢?其實今夕一對比,就知道了。

    以前的農村人都以種地為主,村裡鄰居之間,免不了互相幫助。 所以大家經常互幫互助,一起勞動,一起吃飯玩耍。接觸越多,互相之間越瞭解,相處越好,人際關係良性迴圈。所以不管誰家有事,大到修房造屋,小至挖地剷草,都是互相幫忙。那時候,很多土木結構的房子,幾乎都沒怎麼花錢修起來的。誰家修房子,大家都上山砍樹,挖泥築牆,要不了多久,房子就修起來了。看看現在,就算是農村,很多事兒也是離了錢走不了路,而且要價很高。

    以前的農村從經濟層面來說,大家都差不太多。好一點的家庭最多糧食多一點,吃的好一點,零用錢稍微多一點。這樣,大家都不攀比,不羨慕嫉妒。不像今天貧富懸殊很大。有些家庭先富起來了,如果再稍微高調一點的話,別人難免就心裡不平衡,進而忌恨。長此以往,即使是鄰居,大家的關係也就不再像以前那麼融洽了。

    這不只是鄰居之間,就是家人、親戚,這種微妙的關係也都存在。所以互不信任,攀比,嫉妒都是難免的。

    此外,現在人壓力越來越大。不管是個人和家庭都為了自己的事和目標埋頭使勁,根本沒多少時間和閒心去跟鄰居或朋友談心交友。所以慢慢的,這層關係也會越來越淡。

    跟城市裡一樣,現在農村房屋也是修得越來越好。鋼筋混凝土的房把人們隔在了裡面,跟外面的交流越來越少。特別懷念小時候一幫小孩子經常在一起掏鳥窩抓螃蟹玩泥巴。夏天的月夜裡,大人們在一起乘涼,聊天兒,做點兒家務。而滿院子的孩子們在一起玩瘋了:躲貓貓、老鷹抓小雞、扮鬼子和八路“打仗”。那場景現在的小孩再也看不到了。

    另外,現在科技越來越發達。電話,網路等等已經非常普遍。鄰居,朋友,親戚之間很多事兒電話上個網就溝通好,解決了。人們之間的來往少了很多。記得小時候翻山越嶺走很多路到親戚家的時候,那種不期而遇的驚喜,特別特別懷念。現在即使走個親戚要電話通知,飯做好了等著,那種驚喜就再也沒有了。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但是以前的那種互幫互助,袒誠相待的濃濃的親情和鄉情真的越來越越少了。

  • 9 # 惠農圈

    鄰居有什麼數碼產品上不會用的,也都會找到我,讓我幫忙看看,這些都是舉手之勞,自然是十分樂意,昨天鄰居還讓我幫忙充了話費,今天早上讓鄰居幫忙去集市上買東西。這些鄰里互動的小事,在我身上十分的頻繁,大家幫忙互動都不會談錢談付出,正是彼此的相互幫助,鄰里的情誼才會展開。

    至於題主所說的鄉情漸行漸遠,我認為應該是很多人將自己的內心鎖了起來,見面後不願意釋放真正的自己,以至於相互之間有所隔閡,時間長了自然就會漸行漸遠。像我就是一個話癆,每天都會分享很多的新聞,因此鄰里之間也都會有很多的話說。

    而那些在外面打工的人,回到農村中不願意外出,出門了不願意和別人打招呼,讓那些長輩們認為是沒有禮貌的表現。當然也有一些人是心態變了,認為自己在大城市裡見識的更多,回到村子裡的心態有所改變,變得不太接地氣了。

    其實只要相互之間將毫無保留的自己表現出來,那鄉情依舊十分的濃烈。其實鄉情如何還是要看自己的態度,雖說在大城市裡打工,但我們這邊每到春節期間,大家都會聚在一起聊天說話,彼此沒有什麼隔閡。

  • 10 # 木易寶蓋車印

    這是一個好問題。這應該是全體村民共同的感受。

    原因:一是城鎮化建設。城鎮化建設是農業國家到工業國家必然要經歷的過程,趨勢不可避免。但是因為城市的擴大,城中村、城郊的農村的拆遷,造就了一批拆二代、暴發戶,農村人因為貧富的差距,心理落差大,攀比思想嚴重,形成了嫌窮愛富的不良風氣。

    二是農村的婚喪嫁娶奢侈浪費現象突出。華人自古以來就愛面子,有錢的人對於婚喪嫁娶特別看重,愛講排場,男方彩禮越多越有範,結婚要買房買車才能有保障,對於淳樸的民風滲透出銅臭味。

    三是二元經濟長期累積的結果。

    中國農民工來自農村,為城市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青春,也在城市學到了很多的技能,開闊了眼界,有很多當了老闆,發財致富,有了資金的原始積累,衣錦還鄉,給本土本鄉的村民很大的震撼影響。

    四是留守兒童現象嚴重。因為農民工外出打工,家裡的父母、兒女無暇照顧,夫妻分居兩地,造成婚姻危機加劇,敗壞了社會風氣。總之,這些客觀現象,導致社會金錢至上,人情味逐漸流失,感情物質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越來越現實,人情味越來越大。俗話說: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只有社會基本醫療、基本教育、社會養老體系均等化,社會才能無高低之分,人與人的感情才能更加的融洽和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的世界VS迷你世界,你覺得誰會贏?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