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朔風飛揚鐵甲依然在

    幹得漂亮!明朝就是毀在表面上滿口仁義道德背地裡幹盡喪盡天良的壞事的儒家士人手裡!他們架空皇帝操縱朝政,勾結奸商貪汙腐敗,魚肉鄉里盤剝百姓!一個個罪惡滔天!

  • 2 # 楚風清清

    張居正崇尚的是法家,辦事雷厲風行,鐵腕手段,父親去世卻不奔喪守孝,招致全國儒生批評。政治上壓抑言官,打壓書院,控制輿論。但張居正治理國家確實不錯,國力大為增強。

  • 3 # 青瓷雅居

    人家要改革。要清吏治,整軍備,增財稅。一群言官清流天天嚷嚷罵娘,各地書院鼓動學子反對。不整你整誰?當時書院教唆學子的邏輯是什麼。讀書考功名,有了功名你就是士紳。可以當官不納糧。自古讀書人求取功名就應該不納糧稅,就應該當官吃俸祿。錢多了就應該兼併土地當地主。國家要士紳地主納糧納稅就是“與民爭利”。所以張居正不拿書院開刀拿誰?還敢跑人家老父親葬禮上去鬧事。

  • 4 # usb20

    那些名義上是書院,實際上是東林前身,代表大地主,大官僚政治訴求的政治集團。動輒聚眾抨擊朝政,干擾政策執行。能不幹掉麼

  • 5 # 花開時節思春秋

    張居正雖然是儒家弟子,但在擔任首輔之時推行的新政和改革,實際上貫穿其中的是申不害、韓非的法家思想。

    張居正早在隆慶二年還是閣臣的時候,就嚮明穆宗上了《陳六事疏》,全面地闡述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改革思想。

    這篇著名的奏疏,開頭就直指朝政面臨的突出問題:“近來風俗人情積習生弊,有頹靡不振之漸,有積重難返之幾,若不稍加改易,恐無以新天下之耳目,一天下之心志”。指出改革要從省議論、振紀綱、重詔令、核名實、固邦本、飭武備六事下手,可謂切中要害。在省議論中,指出“天下之事,慮之貴詳,行之貴力,謀在於眾,斷在於獨”;在固邦本中,指出“欲攘外者必先安內”,“民安邦固”,“矯枉者必過其正,當民窮財盡之時,若不痛加省節,恐不能救也”;在飭武備中,指出“當今之事,其可慮者莫重於邊防”,應“申嚴軍政,設法訓練”。

    張居正深知當時政治弊病深重,以儒術不足以矯正,非用申不害、韓非法治不可。穆宗對此頗為稱讚,批示道:“覽卿奏,皆深切時務,具見謀國忠悃,所司詳議以聞。”

    張居正在擔任首輔之後推行的新政和改革,基本上是根據這一份《陳六事疏》來展開和落實。

    “居正之為政,大約以尊主權、明賞罰、一號令,萬里之外,朝下而夕奉行,如疾雷迅風,無所不披靡”。

    改革初期,張居正主要推行考成法和公銓選以整頓政治、改變風氣,飭學政以革新政治、振興人才。

    考成法的推行,取得明顯效果,行政執行力大大增強,官場風氣有較大改觀。

    萬曆三年五月,張居正向萬曆皇帝提出飭學政以振興人才的奏疏,闡述了整頓教育的主張,並制訂了十八條規章。其主要內容是:今後各提學官督率教官、生儒,務將平日所習經書義理,著實講求,躬行實踐,以需他日之用,不許別創書院,群聚徒黨,及號召他方遊食無行之徒,空談廢業,因而啟奔競之門,開請託之路;天下利病,諸人皆許直言,惟生員不許(這實際上是明太祖所制《臥碑文》的規定)。此外,要求加強考試鑑別,對不務學業、捏造流言等情形,即行革退。

    張居正期望透過教育改革,能夠一改“寧抗朝廷之明詔,而不敢掛流俗之謗議;寧壞公家之法紀,而不敢違私門之請託”的不良風氣。

    這項改革還真是切中時弊,萬曆之後到今日,這些問題似乎仍然存在。

    毀天下書院既是改革的內容,又是張居正應對黨爭、控制輿論、擊退逆流的工具。

    萬曆新政雖然取得了明顯成效,但由於過於嚴厲和操切,加上張居正丁憂事件,引來了諸多非議,反對的聲浪不絕。

    為了推進改革,排除干擾,張居正下決心落實“不許別創書院,群聚徒黨”的規定,不許生員參與政治。

    萬曆七年正月,萬曆皇帝釋出詔令:毀天下書院。這個詔令,以施觀民私創的龍城書院贓私狼藉為口實,不僅將其搗毀,而且要求各地凡是私建書院,遵照皇祖明旨,都改為公廨衙門,書院的田糧查歸裡甲。同年七月、十月,又重申此禁,明令不許創立書院,以杜絕聚徒講授、奔競囑託之弊。根據這個要求,應天等府書院六十四處,一律改為公廨衙門。

    毀天下書院,並不是說毀滅天下書院,真正搗毀的僅為少數,大多數只是暫時關鎖,或者轉作公廨衙門。而且毀的目標主要是私創書院,當然一些知名的書院,如白鹿洞書院、白鷺洲書院等也不得不關閉。因為張居正使出殺手鐧,把毀天下書院工作與考成法掛鉤,地方官員即使同情支援書院,為了頭上的烏紗帽,也不得不執行這個詔令。

    這一措施當然是矯枉過正的,激起了眾多儒生士人的反感。著名的何心隱事件便是一例。第一個被毀的龍城書院創辦者施觀民,是後來的首輔葉向高的同鄉,當時是常州知府,上任後在常州創辦了龍城書院,彙集諸生,進行科舉考試的教育。東林黨的早期領袖顧憲成就曾在龍城書院學習過。

    當時書院的流行,與王陽明心學盛行有關。比如,泰州學派的思想家何心隱,就是四方奔走、狂熱地宣傳心學。比如,心學左派的羅汝芳,據說在任太湖知縣時,召集生員論學,“公事多決於講座”(《明史·羅汝芳傳》)這對於強勢推行改革的獨裁者張居正來說,這些學者和學說都是要嚴格禁止的。

    張居正死後,東林黨人正是利用這些書院,廣集黨人,控制了明朝晚期的天下輿論,發揮出了“遙控時政”般的實力。從一定意義上說,東林黨的形成和壯大,也算是張居正改革的一個副產品。

    一個有趣的假設:如果張居正沒有下力氣毀天下書院,東林黨的發展和明朝晚期的思想界會走向何方?

    參考書目:樊樹志《萬曆傳》、[日]小野和子(李慶、張榮湄譯)《明季黨社考》

  • 6 # 靜裡水聲1

    從小被儒家人教課,讀的自然是儒家書,但長大後有了自己的美醜觀,就不一定是儒家人了,只不過是後人,瞎歸納他為儒家人而已!誰沒讀過儒學,讀過就一定是儒人?小時候自己做不了主張。那時候王陽明心學已經禍國殃民,是邪說,能不燒書院嗎?我看燒的好!現在改頭換面的又弄出來禍禍人了,邪說,大家要注意點的!

  • 7 # 銳志6603

    本來明朝從那會兒就要掛了,全靠張居正力挽狂瀾。當時文人都是儒家子弟,造成了三大禍害要拖垮明朝,

    第一,文官壓制武官,文強武弱是朝代滅亡的首要原因。

    第二,文人有特殊待遇,不納稅。考上了秀才就代表可以挖國家的牆角了,而每逢科舉文人的數量就會增加,幾十上百年下來,文人人數過多,已經動搖了明朝的根基。

    第三,儒家弟子普遍能力低下,除了會談大義談心性,無任何能力和技能,還挺會利用儒學和文人的身份貪贓枉法,壓榨平民,這種階層就是蛀蟲,與國有百害而無一利。

    以上三點,讓張居正不得不動文人階層,用手中的權力裁撤書院,就是從側面打壓儒家。可惜儒家的力量太強大,強如張居正也只能壓制而無法引導和根治。所以張居正此舉也只是緩解了危急的局勢,明朝在張居正之後又繼續走上了滅亡的道路 。

  • 8 # 秋色正傑

    當一群讀書人有企圖心,妄圖把政府放在他們手裡揉搓時,他們的悲劇就開始了。一旦進入這個程式,除了他們死無葬身之地外,還會波及到整個文化領域。可悲的是,這些酸秀才前仆後繼,但卻都死的稀裡糊塗!國家的意志,靠的是民心,執行國家的意志,靠的是槍桿子!靠的是國家暴力機關…誰想憑個人的那點小聰明,就改變國家和人民的意志,是註定死無葬身之地的……

  • 9 # 河東來

    如果毀書院屬實的話,就說明張居正雖然最初是以儒家弟子入仕,但掌握權柄後,他最終的服務行為已經轉為了道家,追求對帝王的絕對忠誠。

    歷史上,按後世的歷史評價,意圖變法的宋代的宋神宗與王安石,明代的明神宗與張居正可以視為道家的復辟。

    因為所謂的法家,就是主張政治理想是“無為而治”,實現方式為“法無不為”的特殊道家人物。

    道家,本來就是以宗教祭祀為己任,皇帝,則是宗教祭祀的核心。

    漢武帝時期,透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道家驅逐出朝堂,形成道教,使中國國家管理體制由秦始皇以前的政教合一體系,變更為完全的政教分離,封建王朝成為完全的世俗管理政權,宋代和明代的這兩次變法,實際上可以看作道家(法家流派)的改弦更張的努力。

    為什麼這兩個帝王被稱之為“神”,正好可以看出其追求上古儒教“神”(代表鬼神的帝王)、“巫”(事鬼神的道家)、“祝”(祭主讚詞的儒家)並存的國家統治體系。

    雖然都被稱為“神”,客觀上來說,萬曆皇帝這個明神宗的“神”確實是實至名歸,宋神宗卻沒有真正享受到“神”的待遇。

    其原因,明神宗還多了一支準道家力量,既太監掌握的特務監察機構,其職權遠超御史大夫,諫官等監察力量,可以有效的剋制儒家力量實現變法。

    所以,代表君權的明神宗與控制相權張居正能夠變法成功,還離不開一個代表國家監察權力的馮保。

    而代表君權的宋神宗與代表相權的王安石變法失敗,與缺乏監察權力的參與不無關係。

    焚書院的行為,實際上相當於道家思想對儒家思想的一次再教育,當然,這裡只是道家而不是道教,道家按現在的說法類似於黨派,而道家又是全部臣服於帝王的,將帝王視為神祉和最高領袖。

  • 10 # 二辻四畫生

    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嶽,湖廣荊州衛(今湖北省荊州市)軍籍,生於江陵縣(今屬荊州),故而時人又稱之“張江陵”。明朝最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後人稱其“千古一相”。張居正早在少年時期就受到李元陽的影響,對禪宗很有興趣。後來在翰林院期間還和泰州學派接近,並且讀過王陽明弟子王艮的著作,考慮過這種學術在政治上的實用性。但是張居正後來卻將泰州學派的何心隱置於死地,對學院也進行了打擊。據《明通鑑》、《明實錄》記載張居正共禁燬書院64處,古今對於張居正此舉也是毀多譽少。我們不禁要問張居正為何要這樣做呢?

    書院興衰

    書院有別於官學,通常是一種民間私人組織建立的學校。從宋朝初年開始到清朝末年共有上千年的歷史,起到了補充官學不足的作用。但是明朝初年,朱元璋就極為重視官學,興辦了國學、郡學、社學三級學校,從官學的規模到學生的教學方向都做了詳細且嚴格的規定,所以學院並不受重視。可是這一個制度完全是朱元璋強力推行的結果,很快由於科舉的腐敗,官學就再次落寞下來。官學一旦落寞,書院必定再次崛起。明朝初年書院僅有洙泗、尼山兩所,可是到了嘉靖時期就開始大盛,這與王陽明的心學大有關係。王陽明熱衷於講學,經常去書院講心學,所以“學院頓盛”。

    學院之弊

    我們今天認為學校是個好地方,學知識嘛。可是在明朝這些隨著王陽明倡導而興建的學院,良莠不齊,出現了很多空談謾罵、盜取虛名、並無實學的現象,對當時的學風乃至國家經濟政治都產生了不良影響,導致很多官吏“無卓行實學”,整天就會空言。更有甚者,藉著辦學的名義大肆斂財,騷擾百姓。張居正是一個非常務實的改革家,非常討厭空談國事的這幫儒生,他說:“今之談學者,則利而已矣,烏足道哉。”這幫人只知道談自己的利益,根本就是不學無術、蠱惑人心,所以對天下書院進行禁燬。

    其實按照曹松葉的《明代書院概況》的統計來說明朝一共有1239所書院,張居正所禁燬的64所書院只佔極少比例。而且根據考證真正被禁燬的書院只有16所,其他的或者明毀實存,或者被私人所購,甚至有些地方官以種種藉口未禁燬。

    張居正作為古代三個改革政治家之一,魄力非凡,既然書院對於國家的經濟政治和他個人改革都有不良影響,那麼他禁燬書院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 11 # 數字13775

    毀滅的,何止是天下的書院……

  • 12 # 元炁靜回

    學院不只是學院,所有學院同學都是共同政治勢力,所謂毀滅學院,其實是在政治鬥爭。

  • 13 # 高冷百香果ZM

    張居正毀書院了嗎?明史有載嗎用點功去讀史吧!

  • 14 # 問本

    張居正屬於“臣代君命”,當權者是道家,受命者是儒家!所以張居正本質上是儒家道行!

  • 15 # 手機使用者6413955317

    說來說去幹了好事的就是儒人,幹了壞事就成了別家的。

  • 16 # 小茶樹879

    問遠了,有多少人知,此問為,思潮亂象叢生並有作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描寫夏至的古詩詞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