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空谷幽蘭

    不是沒有脾氣,也不是不發脾氣,而是在適當的時候發適當的脾氣,並且要讓孩子知道你為何發脾氣以及為何值得你發脾氣。發脾氣是手段是方法是途徑,重要的是你在發脾氣之後讓孩子得到了教育、警示和成長,知道什麼事絕不可為!但家長需要自我警醒的是,每當你要對孩子發脾氣時,你內心都要明辨你是要發洩自己的情緒還是要警戒孩子。

  • 2 # 旦洵

    一般來說,如果是非常有自信,舉止落落大方的孩子,那麼家庭大都會比較幸福,相反,如果家庭充斥著矛盾、暴力和不信任,那麼孩子的性格也會變得多疑、內向,甚至自卑。但是,這裡所說的`幸福家庭`,並不是隱藏自己的內心,從來都不對孩子發脾氣。前段時間,火了一條朋友圈--××(丈母孃,婆婆)快點提前把你家的(女婿,媳婦)接走,回家一起輔導功課吧!每到輔導孩子寫作業,都如火山爆發,抑制不住內心的`躁動`,更有甚者,被氣的進了醫院,其實,`憤怒`是一個人自然會有的情緒,孩子會有,父母也會有。無論孩子有多麼懂事,也總會有讓父母“不滿意”的時候,這是人的`天性`。

    如果家長從來都不對孩子表現出`憤怒`的一面,也就讓孩子失去了學習應對憤怒的機會。當孩子在社會上,遇到讓他感到`憤怒`的事的時候,可能他只敢把憤怒壓抑在自己身體中,結果會導致他性格上出現問題。

    批評孩子,對孩子表現出一些負面情緒,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更重要的是能夠教會孩子如何處理讓家長感到`不滿意`的事情,如何排解心中的`鬱悶`,讓孩子能夠適應當前和發展的社會!

  • 3 # 錦繡140348203

    個人認為,不對孩子發脾氣,的確是可以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本人的親身經歷,與大家分享,相互學習、交流。

    小男孩一枚,從吃奶粉開始,就一直是本人伺候,他在讀幼兒園的時候,就充分的表現出男孩特有的調皮搗蛋,霸道,脾氣也暴。但是,還是被我這個草根心理學愛好者的爹,給完美的收拾了,哈哈。

    從小到大,從沒對小孩發過一次火,沒罵過一次,更沒被打過。我是在這小屁孩第一次犯錯時,就開始用心的收拾他了,不給他再錯的機會。

    比如,在家裡的白牆上寫畫,相信許多家長應該都經歷過吧。當我發現時,小屁孩的“大作"已耀然牆上了,當時呀,我那個“熱血沸騰"呀,真想狂扁小屁孩一頓,可我忍住了,親生的,哈哈。

    小屁孩像只快樂的小鳥,開心的奔過來,我知道他想就他“大作"討表揚。我抱起了他,在他的“大作"前,可勁的、昧著良心的狂表揚了一通,美得小屁孩心花怒放。

    好了,接下來可以收拾他了。對他說:“這麼棒的畫,你的同學和老師們都看不見呀,多可惜呀,我們應該畫在哪好呢?",小屁孩想了下,說:“畫紙上可以嗎?”我馬上表示贊同,並誇他:“真棒,會動腦筋的孩子是好孩子,牆上畫是錯的,對嗎!" 並在他肉肉的小臉上親了一下,小屁孩高興極了。我從沒給過他物質獎勵,只給擁抱和小臉上的吻。此後,他再也沒在牆上畫過了。

    當時的心理操作是這樣的:錯已犯了,打罵於事無補,反而會傷了孩子的自尊心,滅了繪畫的興趣愛好,更重要的是孩子不知道錯在哪,沒有意義。所以,一,我先誇了他,增加了孩子自信心。二,引導他動腦筋,找出正確的作畫方式。

    就這樣,用溫和、引導、鼓勵、啟發思維的教育方式,一次次的把他剛露出的惡習,一樣樣的完美的收拾了。更重要的是,這種思維的形成,他學會了思考,做事前會先考慮下是否能做?這樣做對不對?因此,真的發現他日後幾乎很少犯錯,還很自覺自律,自己的事都自己做,雖然有時做不太完美,但他拒絕大人幫助,自己一次次耐心的做到自己滿意。性格也不再霸道,不再急燥,會主動幫大人做事,心理很穩定,很自立,但還是皮,不過,不會犯錯。

    大家都說帶孩子辛苦,可我沒這種感覺,我除了供他生活、讀書之外,就陪他吹牛、聊天、看電視。時間到了,一個擁抱,說聲晚安,就自已一個人屁顛屁顛的進房睡覺去了,早上也不用人叫,自己起床穿衣。

    也許是我運氣好,用對了方法,一勞永逸,才會感覺到帶小孩並不累吧,但事實也證明了,不對孩子發脾氣,一樣能教出個懂事,心理健康的好孩子。

  • 4 # 心理火鍋

    只有經過社會閹割的孩子,才有更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從不對孩子發脾氣,孩子就得不到閹割,他就永遠適應不了社會!

    王小波筆下的那隻特立獨行的豬,它拒絕像其他那些豬一樣成年後被閹割,依然保留著雄性特有的憤怒,它學著跳上屋頂,學各種聲音叫,它會與狗搏鬥,最後它獲得了一隻豬的自由,長出來獠牙。

    但是,所有的人都是社會人,脫離了社會這個群體,他將無法生存。也許,等我們完全告別工業化時代,全部進去網際網路時代,不在需要人與人的面對面溝通交流,不需要被社會閹割,我們就可以一直做一隻特立獨行的豬吧了!

    所以 適當的給孩子發脾氣,就是一種閹割!

  • 5 # 青藤輕聊

    不一定,每個孩子性格不同,家長教育孩子是真正的因材施教,沒有標準答案,都是在摸索中前行,找到適合的教育方法。

  • 6 # 心理師多喜

    一,從不對孩子發脾氣,孩子可能也學不會合理表達情緒。

    有時我們會遇到一些孩子,彆扭得很,不曉得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明明是不開心,卻表現得做事拖拖拉拉,或者擠眉皺鼻,或者只會用大喊大叫來為情緒找出口,甚至出現一些強迫症狀。

    合理表達情緒,也是一種技能,是需要學習的。而孩子學習的第一手資料,往往就是模仿父母。比如有些父親習慣用拳頭表達自己的憤怒,孩子長大後,在最緊急的狀態下,往往也會舉起拳頭,模仿的力量是非常大的!

    當然,如果家長總是用彆彆扭扭的發脾氣來抒發情緒,甚至伴隨有翻舊帳等不良習慣,可能孩子也會學到這種“技能”。

    但如果家長的“發脾氣”是有章可循的,是合理的,則孩子也能學會合理表達自己的情緒呢!

    二,從不對孩子發脾氣,孩子可能處於更為恐懼的心理狀態。

    我們說,無論脾氣是否發出,它就是在那裡。可能會從表情、肢體語言不自覺地表達出來。比如帶著孩子看弄亂的房間,引導孩子去反思,最終孩子的“聽話”是因為聽了家長的話,還是因為感受到家長即將爆發的脾氣,誰也無法判斷。但是當脾氣存在的時候,孩子肯定是多少能感受到的。

    我們說,每個人都是一個綜合體,如果家長總是不發脾氣,那麼負面情緒那一面哪裡去了呢?被隱藏了嗎?

    隱藏未必是個好辦法,生活中太多的事情容易引發負面情緒了。就好像把垃圾、橘子皮掃進地毯裡,雖然看不見了,但它們依然在,會發酵、發臭,影響生活環境,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可能會感覺更恐懼——父母就像隨時會爆的氣球一般在身邊!

    三,發不發脾氣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如何抒發自己的情緒。

    非暴力溝通中,把情緒表達的語言分為了四步:

    1,觀察情況

    2,說出個人情緒

    3,表達對對方的需要

    4,希望對方做出的行動

    看吧,如果這種溝通方式深入骨髓,能自然表露,是不是有種情緒流淌起來的感覺?在“是否發脾氣”之外,還有別的,更好的表達方式呢!

  • 7 # 使用者陳年往事

    家長在教育孩子上傷透了腦筋,打也打過,罵也罵過,就是不聽話,還出現小偷小摸的行為,累教不改,還有的孩子說不得,罵不得,弄得不好,要死要活,未成年自殺事件時有發生,或者離家出走,還有的跟家長提出無理的要求,達不到目的就罵家長、打家長,還有的上了名牌大學,突然有一天跳樓自殺!還有的走上犯罪的道路!這一切的一切為什麼?問題就出在母親早年沒有親自一對一扶養孩子,要麼早教出了問題,要麼家庭關係出了問題。

    母親早年親自扶養孩子很重要,陪伴孩子成長更重要,孩子從小有依戀情感,這個人就是母親,就是早年的母愛。人是最聰明也是最無能的高階動物,聰明在於無所不能,無能在於剛剛出生的嬰兒不如任何動物,貓、狗出生天生會站立行走,自己會吃奶,而嬰兒做不到,母親把嬰兒抱在懷裡,一手托住頭,一手把乳頭塞進嘴裡,然後再管住嬰兒吃奶的乳房,防止孩子噎著,吃好奶母親還會輕輕拍拍孩子,防止孩子倒奶。人之所以從小如此無能,就是因為人無所不能,這是上帝的安排,要管教好孩子這個人就是母親情感,因為孩子有依戀之情,嬰兒就是聞著母親的體味,聽著母親的聲音,識別母親的形象,慢慢成長。在孩子0—3歲母親自扶養顯得非常重要,不僅孩子有安全感,而且母親有教育孩子的資本,這個重要時期是孩子依戀最需要的年齡段,對培養孩子有情有義性格起到了主導作用,大人的一言一行引領著孩子,孩子走路摔跤嘗試讓他自己站起來,養成尊敬他人的習慣,不管吃什麼教會孩子孝敬長輩,千萬不能要什麼給什麼,對於無理取的要求堅決說:不可以!對於孩子無理哭鬧,無理要求,千萬不要打,更不能當人面打罵,把孩子抱進房間一對一陪他,讓他哭夠,頭碰牆,不要心疼,他一邊哭一邊看著大人,如果你重容他,下次還會這樣,讓他哭累了,停止了,出去用熱毛巾給他擦一下,對孩子說,還哭嗎?繼續哭!下次有什麼事好好說,誰說得對,就聽誰,不可以隨便無理取鬧。這樣任性的性格控制在萌芽狀態。常言道:3歲看到老,孩子性格的形成與母親與有情有義的養育和陪伴分不開的。自己親自領養的孩子和不是母親領養的孩子有明顯區別,前者活潑可愛,叫人張口就來,兩眼炯炯有神,非常Sunny。後者非常老實怕見人,膽子小,不願意叫人,眼睛看人遊離不定,躲閃,說話聲音很小。萬丈高摟平地起,基礎不牢固,總有一天會倒塌,孩子也一樣,早年不親自扶養孩子,成年不要指望孩子成人,或聽管教,總有一天孩子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甚至心裡問題,走上犯罪道路,都與早年扶養有關,只有自己陪伴孩子成長,孩子才會陪你自己慢慢變老。

    孩子的個性是天生的,性格是慢慢培養起來,同時,更重要的是講究方法,而不是簡單的生氣、打罵等粗暴的教育。人的一生重要時期18歲之前,16—14歲,之前就是12歲,再之前6歲,再之前0—3歲,針對不同時期給孩子灌輸一個觀念,比如愛惜自己,珍惜生命,從愛護小動物,一花一草做起;人要臉,樹要皮,等等生活觀念。孩子關鍵年齡階段給孩子過生日,應該交待孩子那些事情該做,那些事情不該做,如14—16歲應該告訴孩子,尊守法律,違法犯罪,你自己承擔法律責任,做什麼事情不能違法。再有孩子犯錯,千萬不能打,當著眾人面批評孩子,孩子也有自尊,要講究方法,如有一位十二歲孩子在學校打架把同學的臉抓傷,老師找到家長後,這位父親坐家裡客廳教育兒子,父親問:‘’你今天在學校犯錯沒有‘’?孩子說‘’沒有呀‘’,父親恨不得給他一耳光,接著說:‘’為什麼把人家臉抓傷?‘’他先打我‘’孩子不服氣,父親:‘’把你那兒打傷了?‘’孩子低下頭,父親的目光緊叮著孩子,他知道錯了對父親說:‘’爸爸我錯了‘’。最後父親告訴孩子:別人再不對也不能打臉,別人欺負你找老師,還可以告訴爸爸。這位父親很偉大,教育孩子始終坐著,跟孩子平等,讓孩子心服口服。好孩子是誇出來的,習慣是從小養成的,做人的道理是母親引匯出來。一位學子講了他母親小時候帶他買蘋果的一件小事卻影響他做人的一生。有一次母親帶他到水果攤買了幾斤蘋果,回來一看有好有壞,孩子不解問母親:別人買蘋果都挑最好,你為什麼不檢不挑,有好有壞?母親卻說:人家做生意不容易,又是最低價了,都挑好的壞的買給誰?人家也要吃口飯。其實母親是有意無意告訴孩子:想到自己,先想到他人,人不要過分自私。這就是常說穿娘鞋,像娘樣的道理。總之,孩子犯錯看是孩子的問題,其實就是大人的問題!

    孩子犯錯大人與其跟孩子發脾氣,還不如說大人學習教育孩子心裡方面的知識,倒不如說母親早年扶養孩子和父母陪伴孩子成長更重要,因為,父母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 8 # 繪繪讀書

    從不對孩子發脾氣,我不知道能不能養出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但我認為從不發脾氣從不生氣和憤怒,絕對不會養出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

    試想這樣一種情況發生在眼前:

    我不會刻意隱瞞自己的憤怒情緒,儘管憤怒一般也是突然造訪,肯定也是忍不住的。但我希望做個真實的媽媽。我覺得在孩子面前的一切刻意,比如假裝不憤怒,都終究會被孩子發現。而孩子也會模仿著你處理的方式,形成自我的認知,會逐漸變成一個隱忍憤怒,“不真實”的孩子。

    與其刻意避免,不如讓孩子學會面對。憤怒並不可怕。只是一種正常的情緒。生氣憤怒時,大聲說出來。哪怕只是張嘴說“我生氣了,真的很生氣”,也比悶在心理快活。如果可以,再寫出來,寫著寫著,說不定自己就不生氣了。

    從不發脾氣,本身就不是一種“健康”的心理狀態,又怎麼能培養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呢?為人父母,還是做真實的父母吧,在這之後,孩子也會有真實的自我。面對如憤怒等情緒,也能泰然處之。

    【一手養娃,一手記錄。我是守衡,育兒路上與你同行!】

  • 9 # 正能量下去花草

    從不對孩子發脾氣,能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說,培養出心裡健康的孩子,重點不在於對孩子發不發脾氣!

    不發脾氣,只能說明你對孩子沒有釋放負能量!

    可是孩子僅僅因為你不釋放負能量就會心理健康了嗎?孩子還要去上學,還要工作,早晚會獨立,他還會遇到很多事,要孩子自己處理的啊!

    孩子心理健康與否,重點是父母對孩子灌輸的思想!

    重要的是,父母要交給孩子正確的思想觀念,讓孩子有判斷是非黑白的能力,對所有人事物都有正確的認知,幫助孩子建立正面的思維模式,這樣孩子不管遇到任何事都會處理。如果父母能做到如此,你根本就不用擔心孩子,他會健康快樂的成長的,不僅如此,你不說,孩子都會很孝順你父母!

    父母還要以身作則,在生活中也要保持正能量,父母去孝順父母,友善鄰里,寬容大方,等等,你去這麼做,就已經在教育孩子了,孩子會模仿學習,也會變的正能量的!

    希望所有的家庭都和諧美好!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人說《情滿四合院》中秦淮茹這個角色自私,這部劇三觀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