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娛扒府

    都是相聲界的藝術巨擘,分不出高低來

    套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只有小孩子眼裡面才有勝負,成人的世界裡沒有高低

    但是,兩個人的成就倒可以淺談一番

    侯寶林把相聲引入殿堂

    做為那個時代最偉大的相聲藝術家,侯寶林當之無愧。相聲在舊社會是下九流的行當,雖然有人從事,但是,藝人的地位相當的低下。既然是語言的技藝,逗笑別人一般也就靠一些自我調侃、黃段子、下流段子來吸引買主的賞賚。不然的話,哪來的吃飯錢?

    但是,侯寶林的出現則很大的改觀了這種現狀。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之後,要把相聲帶入到大雅之堂,和京劇等國粹成為一種藝術就必須摒棄一些不健康的段子和包袱。他們將這種相聲稱之為新相聲。建國初期藝術的百家齊放也給相聲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侯寶林等一批老藝術家用自己的努力將相聲帶進了千家萬戶。

    這一點來說,侯寶林功不可沒

    至於進入到90年代之後相聲的滯後發展,只能怪當時的所謂的主流相聲界藝人沒有了最初的創作初心,生活的太安逸了就沒有了創新、創作之心,著實不該!

    再來說一下馬三立

    馬三立最大的貢獻在於對於傳統的全面繼承和發展,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演風格,自成一派。

    另外一點就是,馬三立追求相聲的平民化,力求自己的相聲要小孩子也能聽得懂。通俗化、口語化、題材平常、內容樸素、語言平實、結構簡單,也使得他的很多的段子婦孺皆知。

    單口相聲《逗你玩》,現在想起來也是會心一笑,這或許就是馬老的功力所在。

    看似平常又極不平常!

    颱風上來說,侯寶林佔了一個“帥”字,颱風的儒雅,語言的洗煉,與“學唱”的傳神,使得侯寶林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很高雅的感覺。

    而馬三立則不然,樸實的作風一直伴隨著馬三立終生。特別是表演中的以“我”字開頭的口語化敘述,給人的感覺就很親民。

    這或許就是兩個人最大的不同吧

  • 2 # 蠻牛烈馬

    這問題真特麼的業餘和幼稚,在相聲輩分等級是很嚴格的,馬三立大師是侯寶林的師父,怎麼可以做比較,在侯寶林還沒學相聲時馬三立大師就已經在全國相聲界很有聲譽了。而馬大師的單口相聲更是一絕,他的徒弟除了侯寶林也有常寶華常寶霆這些相聲大師。

  • 3 # 手機使用者61836379927

    侯寶林在世的時候,侯寶林為尊,那當時是這種藝術的高度。他去世後,誰最大我不敢說,這是定論,不是我能否決的吧?,後來,好像沒有否決過,就像現在不能對郭德綱定論一樣,我不覺得馮鞏相聲好,同時我沒覺得後人超過他們了一樣,金錢地位能影響社會人的評價,到我覺得最好還是有待最後觀察,我想挺的東西是不要以物力影響藝術太多,但我是微不足道的,因為物力和政治最決定藝術高度的,物力和政治刺激一定有比別的出更高的藝術,但他會變異,不然就不會有唐詩宋詞元曲,和後來的小說的分野了,哈哈,敬盼佳作

  • 4 # 有南塘

    這兩位是相聲兩大家族的創始人,一個在相聲窩子天津,一個在相聲繁華的北京。兩位都被尊為藝術家。

    其實,依我個人感情來說,我更喜歡馬三立老先生。

    小時候我特別喜歡聽相聲,晚上的時候經常聽著相聲睡覺。

    有天夜裡,聽馬三立老先生的段子,具體哪段,名字忘了,大概意思就是二大伯凡事都裝大明白,鬧了不少笑話。聽著聽著,突然覺得特別有回味,那種感覺很奇妙。聽那麼多人相聲,馬三立的相聲是唯一讓我產生這種感覺的。

    這大概和馬三立老先生口語化的語言,循序漸進的鋪平墊穩,抖包袱平緩又脆生的表演風格有關。

    馬三立對傳統的幽默形式有很強的總結能力,善於用傳統的模式抖現實的包袱,老瓶裝新酒,喝著既有老的感情,又有新的味道。

    這可能和他在天津這種曲藝比較發達的地方有關。老聽眾聽的都是老味,你太創新,人們就不適應了。

    侯寶林,候氏相聲的代表人物。早年間也是跑江湖,建國後,入了正規的曲藝院團。

    侯寶林,最早提出了相聲改革,把相聲中一些低俗的東西剔除出去,淨化了相聲風氣。

    並且,提出相聲要跟緊時代,讓人聽完有所得。

    以此理念,創作了大量作品,社會影響很大。

    可惜,後人把這種理念無限放大,讓相聲淪落了。

    侯寶林主要是改革了相聲,創作了大量新作品,這在那個年代是了不起的事情。要知道,那會兒的相聲藝人很多都不識字,更不要說從理論上提升相聲了。

  • 5 # 芙蓉閣

    藝術追尋"永恆"的蹤跡而升遷。造詣便是升遷的跬步。值此來討論二人的高下,有點難!若說"文無第一″,實屬勉強!只可"武無第二″!原因在於:二人共同努力後,已躍遷過"文″!用郭德綱的話說:相聲祖師爺,精神上有東方朔,非則有張三祿(窮不怕)。足可說,必分文、武了!且看:一,當後人將二人作品濫熟於胸後,若作選擇更願跟誰走?二,假如,重回那個屬於他二人的時空,誰更值得敬重!三,二人時代結束後,各自留給後人福德,誰更值得讚許、踐行!藝術直接人性,性本恆亙綿長也!人執此守望著人們的祖師爺!拋磚引玉所在也!

  • 6 # 小智攝影文學

    雖然說藝術是很難分出一二的。不過相對來說,我更喜歡馬三立的作品。侯寶林的相聲雅字見長,而馬三立的作品雅俗共賞,屬於是百聽不膩,越聽越有琢磨頭。不只是作品,人品上馬三立也是完爆其他任何相聲演員。

    從家學上看,馬三立要深厚得多。馬三立的外祖父是恩緒,恩緒是相聲的第三代傳人,擅唱太平歌詞。他的徒弟李德鍚,李德祥,張德泉,都是相聲八德之一。馬三立的祖父馬成芳是評書藝人,擅說《水滸》,也名噪一時。馬三立的父親馬德祿,也是相聲八德之一。馬三立的兄長馬桂元也是相聲界傑出的人才。

    在父兄的薰陶下。馬三立自小就打下深厚的功底。後拜八德之一的周德山(周蛤蟆)為師。文哏和貫口,在馬三立這裡得到了突出的發揮。馬三立創立了獨特的馬氏相聲,天津相聲更是“無派不中宗馬”。

    馬三立的經典段子有:《開粥廠》、《賣掛票》、《十點鐘開始》、《查衛生》、《黃鶴樓》、《買猴》、《家傳秘方》、《練氣功》、《逗你玩兒》、《文章會》、《相面》、《開會迷》《八十一層樓》等。

    《西江月》,在馬三立之後,沒人再說,用行話來說來是拿不起來。《吃元宵》在聽別人說就索然無味了。《賣黃土》,講了一對懶夫妻不願意搖煤球,於是女的引小夥子進屋,男的闖進來,然後女的讓小夥子裝著搖煤球,白得200多斤煤球,後來女的又故伎重施,引小夥子進屋,小夥子說了句經典的話:“這麼快就燒完啦”。這是馬三立俗的代表,在侯寶林那裡是絕對聽不到的。

    馬三立的作品以自嘲和戲謔的方式刻畫了諸多的小人物。馬大哈,馬大善人、馬大學問、張二伯等等。雖然他的很多段子很俗,但是人品極為端正。他的搭檔王鳳山在嗓音失聲後,馬三立還是一直帶著王鳳山演出,聽不到王鳳山的聲音,如果不是報幕的說,馬三立王鳳山合說,很多聽眾都誤以為馬三立說的單口。

    這種對搭檔的情誼,是其他任何演員也比不上的。包括他的兒子馬志明人品也是無從挑剔的。現在火遍全國的郭德綱也是以馬派相聲為基礎的。

    侯寶林在自身和教育後代上是明顯不足的,私生子不說,出了個侯耀華,就攪的狗屎滿天飛了。

  • 7 # 魏青衣

    在相聲界,馬三立與侯寶林可謂是兩尊泰斗,不過兩位的風格特色卻迥然不同。侯寶林的風格儒雅大方、揮灑優美。馬三立的風格親切質樸、從容雋永。

    他們二位都是相聲界的巔峰,馬三立對相聲藝術的傳承和弘揚,有著巨大的貢獻,他的相聲貼近生活,講的又風味有趣,每每聽完都有種“餘音繞樑”的感覺。

    而侯寶林的表演大氣上檔次,將原先舊時代“江湖氣”、“低俗氣”的相聲,登上了大雅之堂,提高了相聲藝術的審美與品味,被認為是相聲藝術革新的先鋒功臣。

    由於兩位藝術家是不同的風格,關於誰的藝術造詣比較高這個問題,還真的很難回答,馬三立屬於弘揚傳統,侯寶林屬於發展創新。兩位在相聲史上留下的功勞,都非常重要。

    馬三立在天津,侯寶林在北京,兩個城市都是曲藝發展的寶地,曲藝界一直有“北京學藝、天津走紅、上海賺錢”的說法,當時北京天津上海是曲藝界的三大重鎮。

    侯寶林雖然是在北京發展,但他也在天津紅過,所以也不存在水平不夠的說法。馬三立與侯寶林相比,更多的是在內容上的不同。

    剛剛說到馬三立的相聲比較貼近生活,其實可以用“俗”字來代替,當然這裡的“俗”不是貶義詞,而是現實生活的俗氣。因為馬三立大多是在碼頭為工人演出,說的基本上都是最貼近生活的段子。

    而侯寶林的相聲可以用“雅”來表示,他將傳統相聲的一些葷段子之類的低俗內容改編了,而且他在北京也多為達官顯貴演出,基本上他的相聲中沒有什麼低俗的內容。

    當然他們二人的風格迥異,是針對不同的觀眾群體來決定的,如果把兩個人換過來,相信也會是相同的結果。

    至於他們的藝術造詣究竟誰高,這個真不好說,只能說他們在各自的領域都是巔峰,一個傳承弘揚,一個發揚創新,都是一代大師!

  • 8 # 不止看戲

    兩位都是我父親非常喜歡的相聲演員,從小也跟著聽了不少。這個問題其實有些不妥,不過從稱謂上來看,或許能對二人在觀眾中的地位做出一些評斷。在觀眾中,馬三立被尊稱為“泰斗”;而侯寶林被尊稱為“大師”。 當然從輩分上來說也有差別,馬三立先生是相聲第五代演員,而侯寶林先生是相聲第六代演員,馬三立的兒子馬志明跟侯寶林是一個輩分的。說起兩個人不同,可以簡單的總結為馬三立擅長“人物”,侯寶林擅長“演繹”。馬三立相聲表演給人特別親切樸素,透過聲音來描摹故事、人物特別到位,給我回味悠長的感覺,給人印象是“聽馬三立怎麼講”,代表作《開粥廠》《賣掛票》《買猴》《逗你玩兒》可謂百聽不厭。 侯寶林的相聲總是談笑風生,比如《改行》《戲劇與方言》《婚姻與迷信》等是針對一個問題加以講說,給人留下的整體印象是“侯寶林講什麼”。 話說回來,馬三立為什麼被稱為“泰斗”,這與他的出身和師承有關係,馬三立出生在北京,父親馬德祿是“相聲八德”之一,兄馬桂元師承李德鍚,在父兄的薰陶下“說”“學”“逗”“唱”的功底十分深厚,師承周德山,文哏出色。另外,說到相聲,單口、對口、群口中單口相聲最難,而馬三立則是單口最出色,他做到了同樣一句話,從別人嘴裡出來平平無奇,而從他嘴裡講出來就能把人逗樂。

  • 9 # 駱駝刺191

    馬三立在世的時候,是不會出現這個問題的,他絕不會讓這個問題出現,也絕不會允許他的徒子徒孫們折騰出這個問題的。他心裡是有明鏡的。馬三立的輩分比侯寶林高,馬三立在世的時候是從沒提及。因為那是廣義的排序之後的高,按家譜的說法就是出了五福了。之所以開始炒這個問題,是因為楊少華父子在一次電視節目上曬出了一張馬三立坐著,侯寶林和楊少華還有另一個人都站著的照片,並且楊少華的兒子楊議一口一個侯寶林的抖摟出了照片背後的事(這事今天不多扯了)。之後便開始陸陸續續的扯上這個問題了。究其原因,是馬三立走了,馬三立的徒子徒孫們人丁興旺,勢頭正盛。看似是抬高馬三立的地位,實則是抬高自己的地位。正所謂司馬昭之心啊!

    侯寶林的地位如何呢?京劇大師梅蘭芳、豫劇大師常香玉、京韻大鼓大師駱玉笙、相聲大師侯寶林……這些大師是國家根據他們的成就和貢獻封的。新中國成立後,侯寶林把相聲進行了繼承發揚和創新,由地攤貨地位,搬上了舞臺,走進了廣播電臺、電視臺,使全華人民都能聽到相聲了,僅這一個貢獻,相聲屆誰能比?誰敢比?侯寶林雖然沒上過什麼學,可他的學識相聲屆有一位能比的嗎?他的相聲基本都是自己創作的,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相聲界至今有一位能比的嗎?相聲講究說學逗唱,說、學、逗有比侯寶林高的嗎?侯寶林的唱功,相聲界有能望其項背的嗎?侯寶林相聲的精品數量有一位能比的嗎?這恐怕是個再也硬不過的道理了吧!?

    馬季走了,候耀文走了,姜昆說不下去了,郭德綱聽眾不少,錢也沒少掙,可是把相聲又弄回了地攤。如此這般,馬三立的徒子徒孫們揹著馬老爺子這就折騰上了。

  • 10 # 何殊我

    這個問題有點挑釁的意思。馬三立、侯寶林之間的藝術造詣不太好綜合對比,常言道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嘛!

    藝術造詣不好比啊

    馬三立在相聲行裡的輩分要比侯寶林高一輩兒,馬三立生於1914年,侯寶林生於1917年,差著三歲。有張著名的照片,是馬三立、侯寶林、劉文亨、楊少華的合影,據說拍照前,楊少華他們坐前邊,馬三立去的晚說:“都給我後面站著去~(大意)”,然後他坐下了。可見馬三立的輩分高,話語權大。

    具體到藝術造詣,二位的水平可能難分伯仲,都是實打實的簽了賣身契學藝練出來的,賣身契是這樣的“投河溺井,死走逃亡,與師傅無干;如中途不學,要賠償損失(飯錢)。”

    馬三立早年學藝也差不多,家庭遭遇變故以後。他父親是相聲八德之一的馬德祿,英年早逝,他哥哥染上了抽大煙的毛病,不得不出來學藝頂門立戶。這兩位都是從十幾歲就開始受苦,相聲技藝都是實打實的鍛煉出來的,能出《買猴兒》《普通話與方言》《婚姻與迷信》這麼多經典作品,也是多年訓練的結果。

    從藝術造詣的角度來說,難分伯仲的。

    侯寶林是相聲發展的指路人

    但是從成就來說,也就是對相聲的發展來看,侯寶林是首屈一指的。非常明顯,相聲這種下九流的街頭技藝,在民國年間都是在京津冀發展,為了迎合聽眾的需求,講的內容黃賭毒俱全,有時候為了譁眾取寵還現場脫褲子。在1949年以後,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危機。

    侯寶林等人不甘於此,就向老舍先生請教,在老舍的指導下,相聲完成了從江湖賣藝到現代曲藝的轉變,在五六十年代成為全國性的曲藝門類,相聲藝人也有了社會地位,這種開拓性的作用是無人能及的。

    在1979年宣佈退休以後,侯寶林致力於相聲的理論研究,培養了大量的新人(關門弟子師勝傑就是這時候收下的),還收下了遠在臺灣的吳兆南做弟子,他還在電視文化剛剛興起的時候,開始致力於相聲的電視化,主持春晚就是明證。後來還兼職了北大教授,完成了相生理論的體系建設,這些貢獻,稱其為一聲大師絲毫不過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日期是巨蟹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