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畫家林聰雲

    林散之書法盡顯飄逸之美。其出大名時年歲已高了,就因是大器晚成,數十年的寒燈苦學滋養了其書的氣、韻、意、趣,使之能上達超凡的極高境界。不愧被譽為當代第一草書。

  • 2 # 仁玉書話

    林散之書法主要是“瘦勁飄逸”。

    第一、欣賞林散之書法,要從墨色變化,林散之墨色變化,濃淡適宜,瀟灑自如。

    第二、從單字結構,疏密有致,衝擊力十足。

    第三、從整體韻味,書法如茶,需要細品,林散之書法讓人覺得動中有靜。自然清新,給人美的享受!

  • 3 # 東野牧者聊書法

    所謂如何欣賞一副書法作品,首先要看它到底是哪一種字型,如果是草書,首先看他的章法、貫氣和空間安排。

    林散之先生主要成就在草書,我們欣賞他的作品時,重點線上條,章法佈局和空間分割上。

  • 4 # 木易論

    對於林老先生,先簡單的做個瞭解,老先生出生於國家動盪的年代,真正成名已經是古稀之年了,一篇《中日友誼詩》將其推上頂峰。他的書寫之氣、文字之韻、篇幅之意登峰造極,無一不是我輩學習之楷模……

    如何欣賞這個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每個人的審美標準不同,比如我,學草書好幾年了,當初看到老先生的作品時,為之驚豔。

    以老先生的《李白草書歌行》個別字為例,說說個人理解。

    上圖中,飄風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其中飄風驟三字運力之流暢、銜接之恰當無以倫比,飄逸瀟灑,道不盡的豪爽。

    文中,古來萬事貴天生,何必要公孫大娘渾脫舞。字字經典,最後這個舞字,更是讓人生出畫面感,好似筆尖上的舞蹈,紙張上的跳躍。十年後,我能有老先生十之一二怕就不錯了……

  • 5 # 武宏偉書畫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在欣賞林散之書法之前,先溫習蘇東坡的這首詩,為全面瞭解,欣賞,學習林老的書法提供方法和技巧。我想真正研究要從內外上下各個方面進行深入研究,才能解讀林老的書法。

    從宏觀上講,林老是近代為數不多的詩書畫印全而各方面水平特別高的書法大家。一個真正的大家是塔基非常厚,塔身特別長,塔尖特別高,而且塔珠特別燿眼,當代草聖林散之莫屬。從內看林老的內功很強大,有詩為證:筆從曲處還求直,意到圓時更覺方,此語我曾不自吝,攪翻池水便鐘王。 這首詩證明了林老對藝術的高深理解和追求。從外觀林老涉獵廣泛,而徒步近一年時間走遍名山大川,在天然畫廊中汲取營養和靈感,為其的藝術創作打下深厚的基礎。上追古人,臨摹大量的碑帖,下拜名師,跟黃賓虹學習繪畫,將繪畫的墨色運用到書法中去,豐富了書法的內含,使書法線條更具魅力。

    由此,我們在欣賞林老的書法要弄清楚林老的學書思路,他說:學習書法要“以王羲之為宗,以釋懷素為體,以王覺斯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為賓”。林老的每件書法作品的形成都有其內在和外在的因素,正是這個原因,我們從林老的作品中欣賞到枯藤般的線條,天真爛漫的結體,瀟灑自如的風格,自然天成的章法,耐人尋味的意境,使書法更具藝術的氣息,與自然相融合,魅力無窮!

  • 6 # 一芥書童

    人們熟知林老的草書,其實,林老對唐楷用功甚多,特別對褚遂良、柳公權。儘管林老的楷書並沒有草書出名,我們從中不難發現林老對唐楷的獨到探索與見識。

    中年時代的林散之行書基本面目是米芾、董其昌和黃賓虹的合成。

    到60歲才開始寫草書,所以我的觀點是草書一定是楷書,行書,篆書,各種背貼綜合形成的,林老的基本功很是紮實,值得我們後輩學習!

  • 7 # 顏形羲筆散墨素韻

    閒侃書法系列之九:反常合道之林散之(2)

    書法玩家。書法專家。書法名家。書法大家。書法聖手。

    都愛好書法。

    都很下功夫。

    最後卻被合理地區分開來,分別定位在各自的層級上。

    為什麼?

    天分不能解釋。勤奮不能解釋。機遇不能解釋。

    只有一個因素可以解釋:想象力。

    鍾繇發冢得筆法。少年王羲之因偷閱筆法而書藝頓進。某人筆法得自某人。書法有個傳承體系。

    這一切都在告訴我們。四大發明還是太晚了。在古代。照相技術聽都沒有聽說過。一本好的書法字帖價值連城。當時的人們所見有限。貧窮限制了想象力。

    今天的情況恰恰相反。考古。傳媒。網際網路。科技進步超乎想象。只要你想看。從甲骨文到當代。各種字型各種版本應有盡有。但我們卻像守財奴一樣不會使用自己的財富。富有遮蔽了我們的想象力。

    資訊爆炸淹沒了我們。我們在茫然中無所適從不辨方向。這個時候想必應該想象力出場了。

    穿透歷史。

    高屋建瓴。

    以簡馭繁。

    精準突破。

    不具備這樣的想象力,也就沒有林散之了。

    林散之還有些軼事。

    林散之成名以後,成了某書協的名譽主席。書協常有活動請林老參加。林聽力不好,但從不拒絕,反正來車接我就去,散會送我回來就行了。

    有一次又去開會。林到了會場一看,問工作人員:“錢松巖怎麼沒來”?

    工作人員回答說,錢松巖是美協的。

    林又問:那今天是什麼會?

    答:今天是書協開會。

    林疑惑:還有書協?

    工作人員被逗樂了:您是我們書協的名譽主席呀。

    身為名譽主席而不知有書協,這就是林散之。

    不務虛名者必重實效。林散之想的是“能站住幾百年”。怎樣才能做到呢?

    林散之想到了自己的老師。黃賓虹。

    林散之經人介紹向黃賓虹學畫。黃賓虹看了林的畫後先肯定了幾句。接著就說了但是。但是你還完全不懂用墨。要知道墨分好多種啊。

    黃賓虹就說了濃墨、淡墨、幹墨、溼墨、枯墨。

    畫分五彩的前提是墨分五彩。這些林散之已經運用純熟。還有兩種墨法是漲墨和宿墨。林散之把它們用到了書法上。

    這個舉動可謂大膽。要知道書法不像國畫講究塊面,書法講的是點畫線條。如果線條之間界限不清混成一片,就成了傳統書法上書法八病之一的“墨豬”。漲墨法王鐸用過,斑駁渾茫。好像效果還不錯。

    林散之比他走的更遠。林是把漲墨和宿墨用在了一起。效果當然是雙重的。

    所謂宿墨,顧名思義,不是當場磨的墨。是以前的墨,至少隔一宿了。

    墨裡有膠。磨完沒有當場用,水分一揮發當然墨就更幹了。不好用了是吧?

    蘸水。

    在宣紙上水擴散的很快而墨很慢,會怎樣呢?

    別擔心,墨雖浸淫旁沁,仍見筆形筆姿。

    就是說墨色是團塊的,線條卻還是界限明確歷歷分明的。高不高。

    可能有的朋友會說看不出來怎麼高明。錯。你寫寫試試。蘸水之後寫的速度必須很快,這要求結構的精準把握能力。更難的是線條還不能浮滑。這要求的是用筆功力。

    沒事兒。林散之就是練這個的。

    奧運會的口號是更高更快更強。林散之想到能不能更強一點呢?

    筆,筆啊。

    中國古時候有個叫蔡邕的書法家說過:“惟筆軟,則奇怪生焉。”就是說不好控制,變化多端。不這樣怎麼能出效果呢。

    他選擇了長鋒羊毫。效果圖如下。

    注意中間“無墨”兩個字。用的是擦筆。

    林散之的粉絲這樣評價說:

    分析的這麼好我就不用說啥了。要說的話也就四個字:反常合道。

  • 8 # 筆墨詩書

    林散之七、八十年代,被認為是草書之聖。他六歲臨帖,12歲寫對聯,1973年在《東方欲曉》發表作品,一舉成名,時年75歲。六歲到75歲,多少年的筆墨情緣,可見其功底深淺,又可知“功夫”在書法中何等重要。

    風格和特點:不狂不傲——筆隨心動,不驕不躁,我行我素,線條灑脫大方,奇而不險,拙而不弱……靜寞之中蘊著神奇和浪漫。他與歷史上、其它草書大家相比、少了一些狂顛和剛強,多了些安穩和軟靜。誰都不像,就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讓人耳目一新,另眼相看。成其為書法大家。

    總之,欣賞林散之的書法作品,要從他的藝術風格和特點來欣賞。所以說要成為書法藝術家不容易,你寫別的字、再像那是別人的,你寫自己的,筆墨情緣幾十年,不被人們認可和接受,也是一事無成。

  • 9 # 翰墨今香

    林散之號稱“當代草聖”,雖然有人覺得略顯誇張,但也說明了他的書法確實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林散之先生一生活到92歲,然而75歲的時候才名揚天下,可謂大器晚成。他的主要成就是草書,他那蒼古老辣的書風古今絕有。

    林散之先生曾經自言:“六十歲前,我遊騁於法度之中。六十歲後稍稍有數,就不拘於法。”從他的言語中我們知道,林散之六十歲之前主要以繼承古代名家的營養為主,六十歲後在吸收了足夠的營養之後自成一家,這些從他留世的作品中可以得到印證。

    林散之先生中年時代書寫的行書主要師法米友仁、董其昌和黃賓虹,後來取法王鐸,借鑑了王鐸的行書與草書的章法和氣勢,最終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欣賞林散之先生的書法,我們不妨從以下這幾個角度去欣賞:

    書法線條的質感

    林散之先生的書法線條的質感非常有特色,特別是他的草書作品,更是獨樹一幟。唐代張旭的狂草書法線條受當時時風的影響,略顯豐肥。而懷素的線條較細,強調中鋒用筆,筆力內涵但不見其瘦。而林散之先生的草書線條給人一種細勁、柔韌的質感,這種線條在古人的作品中也比較少見。

    林散之善於用長鋒羊毫毛筆,因此使得線條有足夠的彈性和靈活變化的可能性。作品中的線條變化多端,這些線條是曲中有直、直中寓曲、剛中有柔、柔中寓剛,這種清逸虛妙之境是林散之先生首創的,也是對傳統書法創作領域的拓展。

    提升了書法當中墨色的運用

    林散之因為師從黃賓虹先生,因此學習了黃賓虹先生的“五筆七墨”的繪畫方法,把國畫中的墨法引入書法當中,以水破墨法,這種“水墨暈染”的風格為書法創作領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另外就是林散之的渴筆枯墨的運用,這種枯墨的運用不同於張旭、懷素,又和傅山、徐渭、王鐸也有區別。雖說林散之先生的漲墨和枯筆是受王鐸的影響,但是林老在此基礎之上再次融入了山水畫的墨法技巧,因此拓寬了書法筆墨的技巧。

    各種書體的自然融合

    林散之的草書不同於一般傳統帖學的草書風格,他講行書、隸書、篆書和魏碑四種書體巧妙結合,動中求靜、靜中求動。而且在用法上他還有別於鄭板橋的六分半書,鄭板橋的書法是將隸書、篆書、楷書各自為體,然後以王羲之行書作為橋樑講他們串聯在一起。

    林散之先生的草書是汲取了隸書和魏碑的精華,再用行書的筆意將它們重新組合串聯起來“為我所用”。所以在林散之先生的作品中,單字都具有楷、隸、行的特點,而這種風貌是前無古人的,是在傳統基礎之上的又一變革。

    林散之先生的書法無論是在技法上還是內在的意境方面均達到了很高的境界,這主要還是得益於他的藝術修養,即詩、文、畫等傳統文化對其書法進行的滲透。因此他的書法還具備了傳統文人書法的特徵。

  • 10 # 千年蘭亭

    "大器晚成"用在林散之身上最恰當不過,他的出名很富戲劇性。

    1973年《人民中國》畫報第一期刊登中國書法專輯,首頁位置赫然刊林散之草書條幅《東方欲曉》,這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此時76歲的"林散之"才被世人發現。

    據傳,郭沫若來南京,有人請賜墨寶,郭沫若答曰:"有林散之在南京,我豈敢在南京寫字!"。

    而日本書道界對其書更是推崇備至,書道團體來華訪問,都以能拜會林散之為榮。

    當然,有江湖傳言,林散之有很多學生在政界,《東方欲曉》是他們“不經意”的一次操作,是否如此,不得而知。

    說說他的書法:

    1、林散之用筆極其講究,主張"留、圓、平、重、雅",因其涵養深厚,故筆下雅韻欲流,他在草書中努力實踐這些理念,把他們出神入化地熔於書法創作之中。

    書法用筆難在剛柔相濟,但剛和柔在林散之筆下達到了比較完美的融合。

    其中鋒行筆,線條如鋼絲一般,能從紙面上立起來,挺拔而彈性十足,正是古人所說的"折釵股"、"屋漏痕"、"錐畫沙"。

    而林散之書法線條的魅力,主要表現在其用筆的"活"。晚年,他對筆鋒的運用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八面用鋒,正、側、偏、方、圓、虛、實、順、逆、散諸鋒並用,甚至可以說無鋒不用,特別是他巧妙地糅進了一些山水畫中的"皴法"意趣,微妙地拓展了筆法的表現力,既新又古。

    這種近於乾擦的散鋒,是他衰年變法的成功之處,加上使用長鋒羊毫,創作出渾樸蒼茫、酣暢淋漓、老辣紛披的大草,意外的精彩層出不窮。

    2、林散之的墨法成就極大。師黃賓虹,深得黃賓虹用墨之奧妙。

    林散之將豐富的墨法自覺地運用於書法創作,是中國書法史上的重要突破。他將濃墨、淡墨、焦墨、枯墨、潤墨、渴墨、宿墨等繪畫諸墨法,成功地運用於書法創作,前無古人。

    他寫字喜歡在硯池旁置一水盂,飽蘸濃墨之後,將筆尖輕輕點上一點清水,一下筆,水墨交融,千變萬化,妙不可言!

    林散之更善於用枯筆,往往在墨竭鋒散之後,還能仗其超凡的控制力,寫出時隱時現、若斷還連的筆畫來。這些大膽的創新,是同時代人所不及的。

    林散之主攻草書,謀求諸家草法的融合,以隸入草,返熟為生,從而造就了林散之草體--"散草"。這是他獨具膽識與創意之處,並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林散之是位有趣的老人

    說一說他的逸事。這是一封他寫給他的學生王冬齡的信:

    冬齡同學:廿七號接你來信,甚慰。多謝你送的老母雞,收到了,那天恰巧同小桑及玄娘、貝青、月青,到博物館去玩又轉到中山陵靈首寺等處玩了一天。回來天已晚了,泰興來的那位同志,未能會見。

    你送的那隻老母雞,我不忍殺他,那知道老母雞真可憐,本天晚上就生了一個蛋,我更不能殺他了,把他養起來,他就隔一天生個蛋給我吃。

    我每天總是要到院子裡看看他。他真乖,不亂跑。我很喜歡他。

    王冬齡,恭喜你新娶的老婆,還不會生蛋,他倒生了蛋呢!這真是個喜蛋,假使你要在這裡,我要煮給你吃。是個喜蛋,哈哈。我也不羅嗦了。

    祝你

    幸福

    散耳啟

    十一月廿六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F22到F35,是不是說明美國放棄能量機動理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