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天恩

    謝謝您的邀請。劉備出身下層,做小賣買。他的性格是八面玲瓏型的。討好每一個對他有用的人,我小時看三國演義。一看劉備代表正義,是個好人,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趙雲從長坂坡殺出,他吧兒子阿斗扔到地上。白帝城託孤做的很好。再看曹操,書中寫他都是反面負能量,“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他逼漢獻帝,主要是這兩點我不喜歡他。我長大後,因喜歡文學,讀了些書歷史的,文學的,也讀了曹操的詩.“樹木從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他的詩有一種激昂向上敢於鬥天鬥地豪邁之氣,我一下子喜歡上他,對劉備也不怎麼喜歡了,他在茅廬中聽三分天下之策,正中他下懷。他執意伐吳,小兒陸遜火燒連營。劉備敗走白帝城,自己的剛愎自用,自己毀了自己的事業。還搭上好多將士性命。最後說一點司馬能滅蜀滅吳基業起於曹操。曹操的格局大於劉備。

  • 2 # 雅典的夢韻

    個人喜歡劉備還是曹操這兩個歷史人物,這是個人的認知性格的不同決定的。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受當時歷史生活環境的侷限性,東漢、西漢劉姓家天下共傳了4百多年,現在要被曹操改變剝奪劉姓的統治權,思想上很牴觸,《三國演義》的主題抑曹揚劉,便由此而生。

    中國的封建社會漫長,統治者無數,其實老百姓對於誰當皇帝,並不感興趣,主要是皇帝對百姓好點,施政寬鬆,政權穩定,不要讓老百姓忍飢挨餓,受戰爭摧殘,有吃有喝,又沒有戰亂,老百姓自然擁戴這樣的統治者。

    劉備和曹操在政治、軍事、經濟上的歷史貢獻大大不同,曹操的施政政策,更有利於百姓和戰亂後經濟的恢復,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政治的穩定,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為後來晉朝統一全國,結束分裂,創造了客觀條件。

    曹操是個務實派,有軍事、文化和治理天下的政治能力,當時的“九品中正制”,“屯田制”都是曹操初創並實施的,有利於當時的社會發展。

    所以喜歡某人,應對事不對人,更客觀性的認識一個人,才避免武斷性的以貌取人,認知錯誤,判斷便會有偏差,出現的結果也會“差以毫釐,繆以千里”。

  • 3 # 幸福的我快樂著

    歷史小說巜三國演義》精彩紛呈,劉備及劉備的蜀漢政權為作者重點論述和描寫的物件,烙上了作者鮮明的觀點,這就是抑曹揚劉。

    小時候的我們,聽大人講述三國故事,會想方設法找來小說讀本《三國演義》津津有味的挑燈夜讀,被裡面的精彩故事所吸引。尤其是蜀漢的劉備重情重義桃園三結義,把關羽張飛看成自己的親兄弟,即使稱帝之後,仍然一如既往的牢記結義的兄弟之情,在關羽被吳國殺害之後,劉備親率大軍給兄弟報仇,結果敗走麥城患病去世。這就是小時候我喜歡劉備的重要原因。

    長大之後,我們看待事物更加成熟更加客觀。東漢末年,各地動亂,東漢王朝名存實亡,各地英雄輩出。

    曹操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雄才大略知人善用,逐步統一了北方國土,實現了民族團結觸合,為後來晉朝一統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歷史貢獻和歷史地位是載入史冊的。

    客觀看,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曹操運籌帷幄深謀遠慮,,是一個傑出的偉人,蓋世的英雄,這是我們長大後喜歡他的原因。(圖片選自網路)

  • 4 # 尋找縹緲峰

    臣非臣,賊非賊。我覺得用這句話來形容劉備和曹操再合適不過了。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仁義愛民,一生都在為恢復漢室四處奔走,搖旗吶喊。和諸葛亮的君臣之交,堪稱千古一來的典範。而反觀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東征西討,營造銅雀臺,一路高歌猛進,也順帶著一路搶寡婦。如果在那個年代有心裡醫生,我想曹操應當要去看看,心裡的確不太健康。小的時候,受電視劇或者文學小說的影響,我們無一例外都喜歡劉備,曹操怎麼也不是一個高大的形象,讓人無法喜歡。

    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看人不在那麼主觀了。根據《三國志·先主傳》,劉備是漢朝的宗室,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章武三年(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終年63歲,諡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一說太宗) ,葬惠陵。後世有眾多文藝作品以其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紀念。他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寬以待人,志向遠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為世人稱讚。他投袁紹、袁術、曹操、呂布、劉表,但不甘屈人之下。他始終念念不忘恢復漢室,拯救黎民百姓於水火。只是我們最後才發現,三國中過得最苦的百姓,是他的蜀漢,以致最後蜀漢不得不亡。他要的恢復漢室,也只是圓他自己的皇帝夢。於漢室何干,於百姓何干。那只是他唯一的政治資本,所以天天喊,逢人便說,“我乃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

    我們再來看曹操。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去世後諡號為武王。

    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為“妙品”。

    他說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成績斐然。他一生經歷無數戰役,誰挑頭他就打誰。硬是將亂哄哄的北方統一起來。奠定了後來的魏、晉的根基。也正因為有他的努力,混亂了70餘年的三國時代終於在不久的將來結束。百姓迎來了期待已久的和平,不再顛沛流離,食不果腹,朝不保夕。他出身不好,他不在乎,別人罵他漢賊,只要你高興,儘管罵。他只在乎要讓這天下統一。這是何等的胸襟,何等的氣度。

    臣非臣,賊非賊。既沒有偽君子,也沒有真小人。他們都是結合自身的條件,受客觀條件所限,不得已而為之。為了自己心中的那個目標全力奮進。那麼,我們呢,朋友們?

  • 5 # 淡水彭于晏a

    四大名著是中國家喻戶曉的經典小說,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故事,當然也充滿了我們每個人的童年

    大部分人看的應該都是演義版三國吧,所以少年時心性純良,免不得喜歡劉皇叔知人善任、弘毅待士、百折不撓、善待百姓,從沒落皇族一步步殫精竭慮開疆擴土走上霸業之路,是不是想想都熱血沸騰,自然對劉皇叔喜歡的不得了。

    長大後進入社會接觸了這世間種種,有人說小孩子才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羅貫中筆下的三國演義更多的蒙上了尊劉抑曹的思想,劉備有多仁義曹操就有多奸詐,實際呢,劉備的仁義不過是棲於亂世的代言,骨子裡透漏出假仁假義,反觀曹操,少年時因一句“寧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而對其嫌棄到極點,現在想想,皇帝輪流轉,今年到我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中國的古代史,本就是一部王朝不斷更迭的殺怒史,周樹人先生說過中國的歷史只分:一個連奴隸都不得的社會和暫時坐穩了奴隸的時代。所以這麼看何人忠何人又殲,成王敗寇,古已有之,不足為怪,反倒曹操更透露一種灑脫,敢做敢當,更有評價: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剛好與當今時代年輕人不拘一格敢愛敢恨的性格,相得益彰,喜歡就不足為奇了吧。

  • 6 # 維尼大叔叔

    小時候沒有判斷力,被所謂的忠君正統思想禁錮。

    長大了,看清了社會現實,覺得曹操才是亂世救民的英雄。

  • 7 # 陳明朗

    你也說了,小時候,長大了。小孩子只看對錯,成年人才分利弊。從這個角度我們來看看。

    劉備的人設是中山靖王之後,漢獻帝親認的皇叔,三讓徐州,攜民渡江,劉備摔子,三顧茅廬等等事件讓劉備贏得了仁德的美名,是《三國演義》的正統角色。而曹操呢,人設和劉備大相徑庭,他是宦官曹騰後人,寧教我負天下人,挾天子以令諸侯,借到殺禰衡,頭疼殺華佗等等事件讓曹操贏得了千古罵名,是《三國演義》的反派角色。

    於此一正一反,在小孩子看來,就是標準的對錯,在小孩子的心靈裡,是很容易劃分的,所以小時候喜歡劉備,厭惡曹操是合情合理的。

    但是呢人總是要長大的,長大後你就不會再用對錯的眼光去看小時候的比較,我們只會用利弊的心態去看,當我們經歷了許多事情,進入了紛擾的社會,看到了人性的複雜,我們的內心已經沒有真正的對錯,而是利弊。

    劉備的形象固然高高在上,但似乎在生活中找不出這樣的例子,所以很多人映射了自己的經歷,認為劉備必是假仁假義,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含有某種目的,這種“表裡不一”就被叫做虛偽,人總是趨向於真,遠離於假,一句話——趨利避害,這就是成年人對利弊的權衡。而曹操呢雖然奸詐狡猾,但所做所為都顯得率真,所以常被稱為“真小人”。這種人,雖然名頭不好聽,但是在生活中,我們卻不會討厭,我們喜歡真小人,而非偽君子,是因為生活中人性本來就不是單一的,沒有人是至善至美的,只要是活生生的人就會有多面性,這是生活教給我們的道理,因為曹操的真實,我們就更容易接納他,這就是成年人對於利弊的權衡。

    當然,真實的劉備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好和壞;而曹操也有我們小時候不知道的事情,他除了一大堆響亮的名頭,還是一個詩人,一個教育家,他與兩個兒子合稱“三曹”,與建安七子一併就能代表整個三國文學,在這一點上,他比劉備更懂得浪漫和情調,可能你小時候讀不懂《短歌行》,但當你在社會中打拼,再讀一讀“人生幾何”,“去日苦多”,你一定覺得曹操的情感直達你內心。

    還有更多的角度我們可以看劉備和曹操,今天我從對錯和利弊的獨特角度做這樣的分析,希望你們會滿意。

  • 8 # 絲瓜閒人

    在歷史小說中,劉備是正義的化身,桃園結義、三顧茅廬、三英戰呂布等膾炙人口的成語故事均與劉備有關。

    曹操則不然,被古人塑造成一副大白臉、小眼睛的奸雄模樣,再加上民間流傳的大多是勾心鬥角、心狠手辣的負面形象。比如,曹操下江南--來得兇,敗得慘,曹操遇蔣幹--倒了大黴,曹操作事--乾乾淨淨,曹操殺華佗--諱疾忌醫,曹操用計--又奸又滑等等,這些廣為流傳的歇後語,均是如此。

    我們小時候大多天真幼稚,心裡住著一個騎著高頭大馬,四處救黎民於水火的超級大英雄。“人心為善,人心向上”的傳統觀念、儒家理念也的確需要這樣的正三觀教育。

    但長大以後進入社會,在嚴酷無情的生存環境逼迫之下,人類身上的“適者生存、劣者淘汰” 動物本性便會一覽無餘,有時為了能贏得對手,不得不拋開各種“偽善”,利用各種手段,為自己爭得一席之地。而曹操作為三國爭霸的最後贏家,當然會得到部分成人的喜愛。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歡曹操的,我就是例外。

  • 9 # 西門不帶刀

    小時候我們喜歡劉備,是因為我們眼中看到的只有善良與仁義。

    長大了以後喜歡曹操,是因為我們眼中看到了人世間的惡。

    1.小時候總覺得劉備是最仁義的人。

    小時候因為閱歷與視野的限制,我所能接觸的只有三國演義。印象最深的就是:劉關張園結義,關公過五關斬六將,張飛喝斷當陽橋,趙子龍大戰長坂坡,劉備為了子龍一怒之下摔了劉禪。

    而這些事情所體現出來的都是忠義兩個字。我們的父母給我們遮風擋雨,讓我們能夠在一個安全平和的環境下快樂的成長。我們看到的都是善。

    我們喜歡智計百出的諸葛亮,當看到他命喪五丈原,淚水也會不由自主的流下來;我們痛恨陰險狡詐的司馬懿,喜歡看到他被諸葛亮耍的團團轉。

    2.長大後才慢慢理解曹操的忠義

    像曹操說的:“如果沒有我曹操,這天下不知幾人稱王幾人稱帝。”小的時候罵曹操是奸雄是漢賊,可長大後才知道他心中對漢朝那無比的熱愛,以及對漢獻帝這扶不起的阿斗無比的失望,可再失望又如何呢?還是忠心的保他。

    曹操用盡自己一生的精力去維護這個破破爛爛的國家,如果他不是愛深深的愛著這個國家,以他當時的權力和他當時所擁有的武力,自立為王也好,做天下第一富家翁也好,都強於做這個大漢丞相,可他依然選擇了輔佐漢朝這條最難走的路。

    3.當我們再次對比曹操與劉備的時候,才發現人世中的惡

    號稱仁義的劉備,假裝漢獻帝死了,自己自立為皇帝了。

    號稱漢賊的曹操,一直到死都是大漢的丞相。

    號稱仁義的劉備屢次搶奪自己恩人的地盤,劉表是這樣,劉章也是這樣。

    號稱奸雄的曹操,因愛才而放過趙雲,放過關羽,卻給自己在未來留下了一個極大的對手。

    號稱仁義的劉備,在逃跑中三次丟下自己的老婆孩子。

    號稱奸賊的曹操卻連自己的殺子仇人張秀都能夠重用。

    這年齡的增長,我一直想把自己變成曹操這樣唯才是舉的,胸懷天下的人。卻不曾想自己越來越活得像那個劉備。

  • 10 # 蟻史為諫

    答:小時候單純!只知道表面的好壞,長大後才明白他們不過使用了不同的策略到達一樣目的。他們都是梟雄,卻是真小人與偽君子的區別。

    我們同情劉備、傾佩諸葛亮;在心裡支援蜀國支援劉備。

    劉備:中三靖王之後,算是皇親國戚可是。劉備其實就是一個編草鞋的,在後才的革命過程中劉備還經常給他手下編草鞋。

    皇帝翻遍了族譜也沒有找到中山靖王有這麼一個後代。所以劉備到底是不是皇叔,所謂的劉皇叔到底存不存在有待考證。

    一,劉關張桃源三結義,我們認為劉備很夠義氣,現在想想這或許只是劉備籠絡人心的手段。

    二,劉備採用的懷柔手段(動不動就哭);讓我們幼小的心靈對他有了同情。

    曹操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逃難時更是殺了自己的恩人。

    曹操沒有發跡之前為了框復漢室,設計殺董卓失敗。於是快馬加鞭一路逃跑,在逃難的過程中他投奔了一個朋友。正當朋友磨刀準備殺豬款待他時,多疑的曹操以為他們是磨刀殺自己;所以殺了他們全家。

    曹操害怕睡覺時被人刺殺,於是故意不蓋被子;當侍衛給他蓋被子時他突然起身將忠心耿耿的侍衛殺了。

    小時候的我們非黑及白,在我們的心中曹操是一個壞人。

    直到我們進入社會、直到我們在社會的熔爐中翻滾了幾回,我們終於明白:“曹操比劉備更加可愛”。

    阿諛奉承、溜鬚拍馬,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這些在成人的世界裡隨處可見;為了生存多數人都成了自己最討厭的人(他們像劉備一樣表裡不一)。

    我們開始討厭劉備的虛偽,我們開始佩服曹操“寧可我負天下人”的真實。

    因為我們做不到,所以我們傾佩。

  • 11 # Chi白水

    小時候思想未開化,電視劇跟小說裡一直在襯托蜀國集團,戲份也是最多,就容易被帶著節奏走。

    等長大了,有了一定的社會閱歷再加上自己的思考就會有新的看法。

    就像男孩子小時候對玩具跟遊戲特別熱愛,等長大了就會發現還有好多比玩具跟遊戲更有意思的事情,比如:女孩子

  • 12 # 陳之煜

    小時候單純,劉備小說形象仁義寬厚,就是一個正派,而且經常被曹操欺負,所以認為正義必然是劉備,再加上小說的一種塑造讓曹操成了大奸大惡並且十分笨的一個人,怎麼看都是反派。但是等到長大,漸漸明白更多的道理,而且不看小說看真正的三國志,就會發現曹操的形象其實沒有可惡,反而有點可愛,他懂兵法會寫詩歌,在用人識人上不拘一格,反而劉備漸漸地感覺此人的仁義其實只是一種掩飾手段,知道打督郵的不是張飛而是劉備,知道劉備並沒有那麼懦弱,但是相較而言,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說法也不對,要是令諸侯真有效這曹操幹嘛還轉戰南北,當初春秋齊桓公作為第一霸主那是真的以令諸侯,曹操這邊根本不是那樣,朝廷上反對曹操其實那些人只是覺得權力都在曹操一人之手,他們眼紅曹操手中的權力。

    說劉備忠心,這點上恐怕也不是那麼準備,劉備養子劉封,兒子劉禪,名字合起來封禪封禪,這是有稱帝之心,而且漢獻帝沒死,劉備就稱帝,這是什麼居心呀!如果說曹操是虎那麼劉備也不是一隻忠心的犬,很有可能是裝犬的野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什麼才能使農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