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蕭武

    又可以愉快的黑一波崇禎了。今天重點說說崇禎的用人。

    崇禎上臺之後,很快就誅了魏忠賢,閹黨也被一掃而空,連原來依附魏忠賢的一些人,也紛紛被貶逐出朝,地方上曾經巴結過魏忠賢的人也惴惴不安,感覺到了末日。同時,崇禎大力收羅閹黨當權時被打擊和壓制的清流士大夫,主要也就是東林黨。

    但到崇禎四年的時候,他就不得不承認,他的用人政策出了問題,閹黨未必全都不能用,東林也未必全都是好人,尤其是,東林黨雖然反對魏忠賢,但讓他們當權,未必能比閹黨幹得更好。道理很簡單,在臺下的時候批評別人是一回事,上臺了要自己幹,是另一回事。

    在這之後,崇禎就開始恢復了之前用太監監軍的做法。只不過,崇禎本人比較勤政,太監領袖王承恩也算是忠貞能幹,所以太監還沒有太怎麼壞事,大體上都是服務於崇禎的政策的,在地方上也主要是監督崇禎的政策實施,尤其是監視領兵的將領。

    但崇禎用人的策略很成問題。基本套路是,剛一開始,一番談話,忠貞可嘉,完全無保留的信任。稍微出點問題,朝廷有些批評的聲音,他就頂不住壓力了,就要追究責任,就要甩鍋給別人,讓大臣背鍋,然後就是推出午門問斬。

    比如袁崇煥,一開始一聽袁崇煥說五年可以平遼,立刻視為朝廷干城。結果皇太極稍微用了點小陰謀,施了個反間計,他就中招了,立刻相信袁崇煥是壞人,是內奸,就把袁崇煥拉出去砍了。

    他之所以如此憤怒,就是因為他覺得他對袁崇煥很好,結果袁崇煥背叛了他,他不能忍。更重要的則是,皇太極繞開關寧防線,長途奔襲北京,北京一度戒嚴,朝廷上的輿論都認為要追究責任。而崇禎自己怕擔責任,必須要找人背鍋,剛好來了袁崇煥是內奸這個訊息,立刻就把袁崇煥拉出去砍了,搪塞輿論,保住自己的光輝形象。

    但要說崇禎最信任的人,還得數楊嗣昌。用孟森的話說,楊嗣昌就是個小崇禎,而且他在任期間的做法和行事風格也和崇禎非常像,一開始剛愎自用,聽不進別人意見,出了問題就到處甩鍋,不肯擔一點責任。等到楊嗣昌兵敗,他其實也清楚,就算是他自己不自殺,崇禎也會甩鍋給他,還不如自己自殺保全名節。

    這之後,朝廷就沒什麼敢言直諫的人了。殺袁崇煥,殺熊廷弼,殺陳新甲,被殺的幾乎都是他自己曾經非常信任的人,而這些人最後又得為崇禎背鍋,這就給朝廷大臣要給強烈的訊號,要在崇禎手底下幹活,最好是不出主意,不提意見,悶聲大發財就算了。

    所以,最後剩下還能一直混著的人,就是那些從不提意見,從不出主意,看上去特別聽話的人。任何時候都是皇上說得對,皇上說啥就是啥,皇上說對就對,錯了也對,皇上說錯就是錯,對了也是錯。也沒有人敢負責任了,哪怕是有能力,也不願意出力了。多幹多錯,少幹少錯,不幹不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到最後明朝都要完了,崇禎還不忘甩鍋,還要說,我不是昏君,我就是被大臣們所誤。這就是說,他都要上煤山的歪脖樹了,還沒學會反思自己,還沒學會承擔責任,還是想著自己沒錯,別人都是蠢貨。他還沒有意識到,他自己到最後的幹部政策其實已經變成了不問能力如何,只問聽話與否的地步。

    都這時候了,他也沒想過,他信任大臣的時候,就要求大臣一點錯誤都不犯,一點疏漏都不能有,只要有一點過錯,前面天大的功勞都要一筆勾銷,就要全面否定。這樣的人,除了不說話、不幹活的那種人之外,還有誰能做到?尤其是打仗,勝敗乃兵家常事,連一點點失敗都不能容忍,哪怕是孫吳再世、白韓復生,也做不到。

    就這樣的皇帝,還說自己不是昏君,連一點點自我反思能力都沒有,只想聽別人讚頌他,一點都不肯吸取失敗教訓,如果他是在承平時代,還可以混混日子,但在明末這種大變局面前,如果他不亡國,那就太不科學了。

  • 2 # 戰刀如歌

    崇禎帝是一個想做好皇帝但缺乏相應能力的皇帝。

    元未名相脫脫主修《宋史》時評宋徽宗趙佶: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而崇禎帝朱由檢在一個組織/集團中做為一個基層管理幹部都是不合格的。他缺乏分析能力,導致面臨問題時茫然而束手無策。缺乏管理者必須的領導力和擔當力。導致最後無人可用,無人來協助。

  • 3 # 夏大哥的往事

    先講一個故事。

    公元1678年(康熙十七年),秋風蕭瑟。偌大的衡州城(今湖南衡陽)兵馬蕭蕭,鮮有百姓。衡州行宮外一大群文臣武將焦急地等待著,他們心中都有一個相同的疑問:66歲的吳三桂還能撐多久?

    對此,吳三桂心知肚明。彌留之際的吳三桂內心痛苦萬分,不斷鞭問自己,“我吳三桂難道真會成為遺臭萬年的漢奸嗎?不啊!不啊……”

    幾聲吶喊,萬籟俱寂。

    吳三桂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我一定會下地獄!”吳三桂對此毫無疑問。

    也不知道在黑暗中走了多久,吳三桂看到前面有一道青色的大門。 “這難道就是陰曹地府?”吳三桂喃喃自問。

    畢竟是一代梟雄,吳三桂也不畏懼,毅然推開了大門。

    “呵,最後一位證人來了!” 大門推開的一剎那,無數雙眼睛向吳三桂投來。

    “他怎麼會坐在那裡!!!”

    剛推開門的吳三桂一眼就看到一人披頭散髮的坐在凳子上,那人他太熟悉,雖然他已經死了34年,可那張面孔好似昨日才出現過一般。

    “崇禎!崇禎!”吳三桂內心怦怦直跳,雙腿幾近不支,就要下跪。

    雖然他已登基為大周皇帝,但在崇禎皇帝面前他已是噤若寒蟬。

    “吳三桂就等你了,快來坐吧。” 吳三桂還沒從眼前的震驚中反應過來,就被兩位青衣小童扶著坐到一人旁邊。

    “啊!是你,洪承疇!”吳三桂發現坐在他旁邊的那人正是梳著金錢鼠尾洪承疇。

    洪承疇對吳三桂尷尬一笑,沒有說話。

    此時,剛剛讓吳三桂落座的那位青衣人又說話了。

    “如今,最後一位證人吳三桂已經來了,我們的辯論開始吧。”說完,看看了無比震驚的吳三桂。

    就當那位青衣人說話的時候,吳三桂又看到了坐在洪承疇旁邊的多爾袞、順治……還有坐在他對面椅子上的崇禎、楊嗣昌、左良玉、孫傳庭……還有坐在更遠處的李自成、劉宗敏、李巖、牛金星、宋獻策……“

    啊!爹!圓圓!”

    吳三桂看到大廳裡坐著無數他認識的人和不認識的人,有他的敵人,曾經的敵人、皇帝、同僚、家人、愛人,他們都懷著不同的眼神看著他,有怒目,有痛恨、有嘲諷、有心疼、有淚眼婆娑…… “

    第一個辯題是……”青衣人的聲音收回了所有的人的目光,讓吳三桂如釋重負。

    “明朝為何而亡?

    第一道題,就請農民軍代表先答吧。”青衣人面無表情的說。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農民軍代表坐席。

    李自成站起來說,“我叫李自成,想必大家都認識。我祖上世代為民,萬萬未生過反意,我也曾是銀川驛卒,奈何朝廷裁撤驛站,失去了生計。然後我又去參軍吃餉,又奈何長官剋扣餉銀,實在活不下去才起兵反抗朝廷。明亡,亡於貪官汙吏橫行!亡於不顧天下百姓死活!亡於億萬貧苦農民,不是亡在我李自成手裡……”

    劉宗敏忙站起來附和,“陛下說的是!我劉宗敏也是那般想的!”

    一時間農民軍代表席群聲鼎沸,紛紛附和,“陛下說的是!貪官橫行,民不聊生……活不下去啊……”

    “安靜!”青衣人輕喊一聲,躁亂一下子就停止了,顯然所有人都很怕他。

    “牛金星你本是大明舉人,小康之家,生活本不困苦,你怎麼說?”

    青衣人問。 牛金星慌忙站起來作揖說,“學生牛金星,河南寶豐人,天啟七年中舉。學生本無反意,奈何受人誣陷,昏官欺詐,致使身陷囹圄,闖……陛下攻略河南……”

    說到這裡,牛金星偷偷看了眼旁邊的李自成,李自成正冷冷的看著他,一臉鄙視,而劉宗敏,李過等人則恨恨的瞪著他,對面坐著的崇禎,楊嗣昌、洪承疇等人也一臉不屑。

    此時的吳三桂已從震驚中回過神來,靜靜聽著他們在說什麼,時不時的偷看一眼在場的有哪些人,心想,“這裡難道就是閻王殿?並暗暗琢磨,問到自己,自己該怎麼說?”

    “牛金星你接著說!”

    青衣人揮一揮袖子。

    “是!”

    牛金星再作一揖。

    “陛下攻略河南,誠意相邀,學生見明朝氣數已盡,天下大亂已無可避免,當時的大順軍秩序井然,常常開倉賑濟百姓,有奪取天下之勢,學生想風雲際會,成就一番不世之功,拯救萬民於水火……”

    “屁!”劉宗敏再也忍受不住,站起來指著牛金星的鼻子大罵道:“你個蛇鼠兩端,背信棄義的小人,說什麼拯救萬民於水火!”

    “劉宗敏!”

    青衣人不怒而威。

    劉宗敏悻悻坐下,牛金星則滿面通紅。

    多爾袞等人則冷冷看著這一小幕笑劇。

    “我背叛大順,實事萬不得已……”

    “說重點!”

    青衣人狠狠的瞪了牛金星一眼。

    “是!是!明朝三百年江山,就像一個行將就木的老人,統治體系已然腐朽到極致,官民關係視同水火,上升之階僅掌握在少數權貴手中,此舉已傷天下士人之心,不僅普通百姓對朝廷充滿痛恨,十年苦讀的書生也對朝廷多有不滿。學生認為,明亡,不僅失了民心,也失了士人之心。”

    牛金星說完,坐了下去。 此時現場一片寂靜。

    青衣人又說,“李巖你本是官宦子弟,世受皇恩,你怎麼說?”

    崇禎此時坐了坐身子,顯然也很想聽聽李巖怎麼說。

    李巖站了起來,氣度不凡的神采中充滿了幾思哀傷。

    “中州大亂,民不聊生。李巖世受皇恩本不想反明,仍對大明多有奢望,希望又朝一日能海晏河清,還百姓朗朗太平。然大明國運一天不如一天,天下大亂似乎已無法避免。時常李巖會想,然天下乃人民之天,不是朱家一族之天下,倘若李自成能給百姓太平生活,又有何不可?李巖認為,明朝之所以亡,不僅僅亡於貪官汙吏橫行,更亡於嚴重的土地兼併,億萬百姓幾近皆無田產,一家生死往往一朝一夕之間,十三省處處是藩王,處處是藩田,公產、土地兼併已到極致,富著鉅富,貧著巨貧。然國家賦稅皆出民,而不出於王,然民幾無土地,何有賦稅?然還層層剝削,稍遇天災,則必死無疑矣。”

    說完,李巖也不看滿眼愧疚的李自成,眼含淚水的坐了下去。

    李巖一席話,讓現場人人低頭暗暗思考,坐在旁觀席位明朝藩王們的白淨面皮上則滲出了層層冷汗。

    “現在請明廷代表發言。”青衣人說。

    崇禎本想先聽臣僚如何言對,但他也知道,倘若他不說,沒人敢先說。 崇禎站了起來,整理一下散亂的頭髮。

    “朕十七登極,十七年來兢兢業業,宵旰圖治、朕本不是亡國之君,奈何諸臣誤朕!”崇禎說著環視了一眼坐在他身邊的大明朝臣,臣僚們都不敢望他,把原本低著的頭,低的更深了。 “

    十七年來,朕很孤獨,亡國縱然悲痛,何嘗又不是一種解脫?”

    說著崇禎放聲痛哭起來,似乎十七年的委屈一下子爆發了。

    楊嗣昌,洪承疇、孫傳庭等人看崇禎痛哭,一時無法自制,也跟著哭了起來。

    多爾袞則面帶譏諷的看著流淚的洪承疇,李自成等農民軍將領也靜靜地看著崇禎,他們內心都知道,明亡並不全是崇禎之過也。

    “十七年來,朕一直有三個敵人,一是越剿越多的流賊,二是虎視眈眈的關外東虜。三是隻知門戶侵扎的群臣。群臣武將對內剿賊不肯用全力,直至養虎為患一發不可收拾,對外懼敵,往往不戰而逃,致使大局糜爛,終釀亡國之禍!豈非我崇禎之責呼?”

    說完,崇禎放聲大哭。 崇禎的痛哭感染了現場很多人,就連吳三桂也心懷感傷,他深知崇禎待他不薄,而自己卻屠戮明朝宗室。

    青衣人待現場氣氛緩和說,“楊嗣昌你有什麼話說?”

    楊嗣昌雖然還未能從崇禎的講話中緩過神來,但作為明末大明朝廷的重要參與者,楊嗣昌確實有話要說。

    “嗣昌身為天子督師,剿賊不利,致使大禍滔天,臣之責也。”

    楊嗣昌說著向坐在旁邊的崇禎深深作了一揖。

    崇禎深知,剿賊不利非楊文弱一人之責,崇禎對楊嗣昌微微點點頭,表示會意。

    “嗣昌認為,明之亡,因有三。一是天災延續近二十年,陝甘大旱,河洛蝗災、江淮水患、寒流、瘟疫、鼠疫肆虐,致使國家處處破爛,百萬百姓聚攏為賊,然天禍如此,豈非人力可逆也?二是朝廷政策失當,對內剿扶兩失,對外和戰不定,空失底定之機,乃至迴天乏力。三是武將只知擁兵自保,往往不戰而退,縱敵只為自保,倘若上下視聽,何愁流賊不滅!”

    說著,楊嗣昌狠狠地瞪著坐在不遠處的左良玉,賀人龍等人……

  • 4 # 史無止境

    濟南一富翁,性慳吝,綽號“鐵公雞”。他要納妾,條件是“價欲至廉,貌欲至美”。未幾,媒人帶來一女,“不索價,但取衣食充足而已”。未料半年以後,富翁“啟其所藏,已空矣”。原來該女子是他家一舊房客,該富翁嫌她“多費”而將之趕走,現在她特來報復,偷光了他的錢財。歷史上,還有一位一毛不拔的皇帝崇禎皇帝生性吝嗇,他小時候用仿影的方式練字,如果紙張較大而範本的字較小的話,他一定會先將紙的一邊對齊範本,寫完後再把剩下的地方都寫滿,以免浪費。儘管身為帝王,他無法隨意出入於民間,但為了節約起見,他卻常派人到宮外去從民間採買物品,然後仔細地詢問價格。公元1645年,為了堅守京師,籌餉是一個大事。國庫裡的儲存只有40萬兩,而崇禎個人的財產卻豐厚無比。拿出個人的內帑以充軍餉,這無疑是要他的命。無論大臣們怎麼勸說,崇禎就是不想拿山一分一釐來保衛他的江山。李自成攻佔北京,從他的宮內搜出白銀達3700多萬兩,黃金和其他珠寶還不在其中。為了節省讓吳三桂進衛北京所需的100萬兩軍需,不僅丟掉了3700萬銀子,而且還將萬里江山拱手送給了別人。值得嗎?崇禎到底是一代聖君,還是一位亡國之君?

    考察歷史,我們會發現,崇禎在位期間,兢兢業業,不僅不沉溺於聲色犬馬,而且勤勉辛勞,勵精圖治。《詩經·小雅·北山》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作為帝王已經是富有四海,在國破家亡之際,卻為何這般小氣?金錢乃身外之物,更何況“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丟了祖宗江山不說,連寶貴的生命都搭上了。這不是鼠目寸光又是什麼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是一個32歲的男的,你是願意跟34歲的女的結婚還是願意跟28歲的女的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