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henhitler
-
2 # 鹹菜
廣辦私學,注意“因材施教”,要求學生“溫故而知新”和養成老實的學習態度
晚年編訂了古代文化典籍《詩經》《尚書》等,還根據魯國曆史材料編成《春秋》。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論語》一書。
有教無類:讓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進社會發展.
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種不同的性格,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強教學效果.
這些教學方式一直到了現在都有它的重要價值。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職業教師,也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他也由此被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
3 # 上海入學擇校
孔子在教育上的主要成就有: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倡導道德教育、提出啟發式教育。
孔子所提倡的有教無類,讓人人都有了受教育的機會,並且透過創辦私學,更是打破了貴族對於學校教育的壟斷,將受教權的範圍擴及到平民百姓。
孔子的教育目的主要是為了培養從政的君子,他認為學習了若還有能力,就應該去做官惠民,所以在教育上特別重視道德品質修養,一直強調將道德教育放置在首位。
道德教育也這是當下教育較為薄弱的部份,將孔子的道德教育融入當代教育中,便可彌補這部份的缺失。而孔子的道德教育主要內容為“禮”和“仁”,其中“禮”著重於道德規範;“仁”則著重於最高道德準則。
透過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敢錯等方法,將所學的知識應用於社會生活實踐。對應現代教育,即是道德教育與生涯教育的最佳結合,而我們該學習運用的就是其中的精神結合現代方法,制定一套適合現代孩子學習的模式,也順應孔子的因材施教的理念。
最後再教育方法上面,孔子的教育觀是採取“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特別注重啟蒙教育、紮實的學習態度,透過溫習、新知識的延伸達到舉一反三。對應現代的教學方法,極為“啟發式教學”,透過老師的引導讓學生進行思考,並在一定程度時進行啟發與開導,更針對性地進行指導,達到因材施教的方法。
孔子的教育思想成就奠定中國古代教育理論基礎,更是我們現代教育的借鏡,許多的教學方法在當時就已經被實踐運用,而現在的許多教學理論、方法也都不謀而合的呼應,可見孔子的教育是值得我們好好去研究、實踐。
-
4 # 某羨我
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院內中央,有一個獨特的建築。一方高臺上有一亭,亭上高懸的豎匾上有金代文人党懷英手書的兩個大字:杏壇。《莊子·雜篇·漁父第三十一》說:“孔子游乎緇幃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絃歌鼓琴。” 據說當年孔子設教授徒開始在曲阜闕里,自己的庭院內,後來移到了庭院西側不遠的一片樹蔭下。因為那裡種有幾棵杏樹,漸漸的就被人們稱為“杏壇”了。宋時,孔子第四十五代孫孔道輔增修祖廟,“以講堂舊基甃石為壇,環植以杏,取杏壇之名名之”。不過,清代顧炎武認為《莊子》書中凡是講孔子的,採用的都是寓言的寫法,杏壇不必實有其地。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前的杏壇只是後人的附會。無論如何,“杏壇”指孔子講學的地方已被千百年來的人們所認可了。
孔子雖然也從政,但講學才是貫穿他一生的事業。由於孔子聰穎過人、勤奮好學加上所處的魯國古代典籍豐富,得天獨厚的條件使他30歲左右就成為通曉古今,立仁知禮的賢人,孔子自稱“三十而立”。這時,他已經開始自辦教育。這一階段他的門徒雖還不大多,卻較有成效,在社會上已經有了較大的名聲。當時孔子的年齡也不大,他這一時期的學生在年齡上與其彷彿,他們是亦師亦友的關係,顏路只小6歲,子路只比他小9歲。
自37歲(西元前515年)從齊國返回魯國到55歲(西元前497年)周遊列國之前,孔子有穩定的十幾年從事教育時間。這十幾年中,孔子雖然有4年多的時間在做官從政,但並沒有停止授徒。這一階段他所收的弟子越來越多。除了魯國的學生之外,他的學生中還有來自齊、楚、衛、晉、秦、陳、吳、宋等國的求學者。一些著名的弟子,如顏回、子貢、冉求、仲弓等,大都是這一時期拜入孔門的。這一時期也是孔子各方面思想的成熟期。
孔子晚年,周遊列國後歸魯,也就是自68歲(西元前484年)到他去世,共5年時間。此時的孔子由於在外受到排擠,深感自己的思想無法在有生之年變為現實,因而更是集中精力於教育事業,並培養出了子夏、子游、子張、曾參等才華出眾的弟子。這幾個人入門雖晚,卻由於孔子的思想體系已經形成而受到孔子真傳,對儒家學派的形成與發展,對孔子思想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亞聖孟子就是出自曾參一系。
中國商朝及西周時期,教育是貴族的特權。當然,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那時候教育資源太有限了,國家只有少量的圖書典籍,當然要收藏在宮廷中,學校亦設在宮廷和官府之中,只有貴族與他們的子弟才能夠享受教育與文化。這被稱為“學在官府”。
到了東周時期,一方面禮崩樂壞,世衰道微,上下尊卑的等級秩序完全被打亂了,平民的孩子也有了學習知識的權利。更關鍵的還是隨著經濟的發展,有了為更多的人提供學習資源的可能。這時“天子失官,學在四夷”,一些貴族中最低一層計程車,開始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識收徒設教,這就是私學的起源。孔子不是第一個進行私學教育的人,但孔子第一個為私學提供了理論基礎,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有教無類”的辦學口號。
孔子提倡的“有教無類”矛頭直指“學在官府”,宣告教育不再是貴族的專利。“夫子之門何其雜也”即是有力的證明。孔子有弟子三千,來源是非常廣泛的,社會地位也十分複雜。在孔子的著名弟子中,顏回身居陋巷,過著一簞食一瓢飲的清貧生活;公冶長曾是犯人;子路食藜藿,曾百里負米供養母親;也有出身貴族世家的僅孟懿子和南宮敬叔,最富有的是子貢等等社會上層。不分貴賤貧富,不管年齡大小,也沒有籍貫之分,想來學習的學生,都可以進校學習。有一個典故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一個名為互鄉的地方,此地的人很多都不善良。互鄉的一個孩子求見孔子而孔子接受了。學生們非常疑惑,孔子解釋說:“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他說只要人願意進步,我們就應該接受它,不管其曾經怎樣,他現在願意把自己收拾得整整齊齊,來到我這裡希望得到獲得受教育的機會,我們就不應該拒絕他。這就是“有教無類”的原則。不管你是誰,只要你願意學,我就願意教。
那麼孔子對前來就學的人就沒有什麼要求嗎?也有。孔子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束脩”是一條臘肉乾,是當時贄見老師的禮物,只要有願行束脩之禮的,也就是願意在孔子門下接受教育的,孔子是不會拒絕的。孔子是貪圖一條臘肉乾嗎?孔子也是貴族,在魯國有官職,應該還不至於如此。孔子要求來求學的人帶一條臘肉乾,是為了表示對知識的尊重。當然,如果你像顏回那樣沒有錢,又真心想學,孔子怎麼會為一條臘肉乾而將這樣的學生關在門外呢?
“有教無類”使孔子門下的人越來越多。這麼多的學生不可能千人一面,個人的素質、愛好都不一樣。孔子沒有采取一刀切,而是根據個人採用個性化教育,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因材施教”。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也就是說對於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對於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為貫徹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對自己學生的觀察瞭解,他看到了每個學生的特點,得出了諸如“由也果”、“賜也達”、“求也藝”的結論,在此基礎上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論語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子路與冉有向孔子請教同一個問題:聽說了一件事,要不要馬上去做?孔子對子路說:“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對冉有卻說:“可以去做。”為什麼同樣的問題不同的答案呢?公西華對此發生疑問,孔子解釋說:“冉有退縮,故鼓勵其進取;子路則勇於進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縮。”
孔子可說是曠古未有的教育家。他開私人講學之風,是民辦教育的始祖。孔子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積累了十分豐富的教學經驗,創造了因人而異的教育方法。我們當今教育中的許多困惑,在2500年前的孔子那裡已經有了答案。
-
5 # 通玄道人
孔子有三大教育成就。第一,開私學之先,讓平民也可以上學。孔子以前只有當官的孩子才可以上學,老百姓的孩子是不可以上學的。孔子有教無類,不管是當官的孩子還是老百姓的孩子,都可以上學,所以他是萬世師表。第二,孔子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著春秋,傳下了6斤。才傳下來中華道統,所以稱為孔聖人。第三,孔子弟子3000,有得者72。建立了儒家一派,所以稱為孔子。
-
6 # 蘇耿仁蘇氏資訊平臺
第一、首創私學,實行“有教無類”的教育方針,擴大教育物件的範圍,促進文化學術的下移;
第二、他提出教育在社會發展和個體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強調要重視教育;
第三、他提倡“學而優則仕”,為封建官僚的政治體制準備了條件;
第四、他重視古代文化的繼承和整理,進行了教材建設,奠定了後世儒家經典教育體系的基礎;
第五、他總結了教育實踐經驗,提出了許多教育教學原則方法,揭示了許多教育教學規律。
總之,孔子的教育思想產生了重要的歷史影響,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教育遺產。
-
7 # 天天來啦l
孔子的文化成就:
①孔子是中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初始人。他提出“仁”的學說,要求統治者能體察民情,愛惜民力,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他的學說後來被封建統治者利用和改造,成為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
②孔子也是一位大教育家,他廣辦私學,注意“因材施教”,要求學生“溫故而知新”和養成老實的學習態度 。
在《論語》中孔子倡導:
1.有教無類:讓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進社會發展.
2.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種不同的性格,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強教學效果.
3.三人行,必有吾師焉:只有虛心向別人請教,才能不斷完善自己.
4.勤于思考:只有勤學善問,才能得到知識.
5.溫故而知新:經常複習以前學過的知識,才能學好新知識.
6.不恥下問:提倡人人好學虛心求教.
7.知之為知之,不知不為不知:這就是實事求是的做學問的基本素質.
-
8 # 金剛一樣的堡壘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即農曆八月廿七~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農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漢族,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為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中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 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遠的影響。全中國各地都有孔廟祭祀孔子。
孔子的成就:
思想方面
①他提出“仁”的學說,“仁”包含了對社會、政治的最高期待。
②他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
④提出儒家學派的核心思維方法,行中庸之道
教育方面
①創辦私學,廣收門徒。
②“因材施教”,善於啟發學生思考問題。
④他要求學生時常複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
孔子思想學說形成背景:
1.社會變革:春秋末期,井田制瓦解,諸侯爭霸、兼併土地的戰爭日益頻繁,舊的社會秩序被打破;思想意識和文化上,“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
2.魯國的文化傳統:“周禮盡在魯”。魯國文化上仍保留許多周文化的傳統,這有利於孔子把西周依賴的禮樂文化加以改造而創立自己的學說。
孔子的歷史地位: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不僅對中國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也對世界聞名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被推崇為“聖人”,受到後人景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一。
-
9 # 雜誌社內主任編輯
孔子的文化成就:
①孔子是中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初始人。他提出“仁”的學說,要求統治者能體察民情,愛惜民力,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他的學說後來被封建統治者利用和改造,成為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
②孔子也是一位大教育家,他廣辦私學,注意“因材施教”,要求學生“溫故而知新”和養成老實的學習態度 。
在《論語》中孔子倡導:
1.有教無類:讓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進社會發展.
2.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種不同的性格,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強教學效果.
3.三人行,必有吾師焉:只有虛心向別人請教,才能不斷完善自己.
4.勤于思考:只有勤學善問,才能得到知識.
5.溫故而知新:經常複習以前學過的知識,才能學好新知識.
6.不恥下問:提倡人人好學虛心求教.
7.知之為知之,不知不為不知:這就是實事求是的做學問的基本素質.
-
10 # 崢者
思想主張是 仁 和 禮。還有因材施教,有教無類。 教育成就是: 第一、首創私學,實行“有教無類”的教育方針,擴大教育物件的範圍,促進文化學術的下移; 第二、他提出教育在社會發展和個體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強調要重視教育; 第三、他提倡“學而優則仕”,為封建官僚的政治體制準備了條件; 第四、他重視古代文化的繼承和整理,進行了教材建設,奠定了後世儒家經典教育體系的基礎; 第五、他總結了教育實踐經驗,提出了許多教育教學原則方法,揭示了許多教育教學規律。
總之,孔子的教育思想產生了重要的歷史影響,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教育遺產。
回覆列表
孔子在教育上有三大創造和貢獻:
一是春秋時期,王官之學衰微,孔子首開私人講學之風,設杏壇講學授徒,整理並以《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經為教材,以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為教育內容;
二是打破教育上貴賤貧富的等級,提綱“有教無類”,使人人享有教育的平等權利,學生眾多,史稱“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
三是主張尊師重道,“三人行,必有吾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和因材施教、學思並重、舉一反三、啟發誘導的教學原則及“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等等,至今為人所稱頌和沿用。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職業教師,也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他也由此被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