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濘淖7

    話說,吳用軍師智取生辰綱,拉開了宋朝農民起義的降魔杖。

    108將紛紛攘攘外必先安內。林沖跨馬立刀,武二醉臥蔣門神額,小李廣挑燈看劍。

    卻是徵方臘損兵折將。

    破遼國徒勞無功。

  • 2 # 偽裝的觀點

    這個問題應該從兩個方面來解讀,第一個方面是小說自身的邏輯,第二個方面就是作者創作水滸傳的用意。

    從水滸傳自身的邏輯來看,似乎很難推出吳用最後自殺的原因,看起來像是一個bug。

    我個人的理解是,水滸傳對吳用最終自殺的描寫,刻意對應了那個什麼天罡地煞一百單八將的設計。

    從作者的創作用意來看,他除了描寫了社會的黑暗和人性的複雜之外,還想加入一些忠義的東西。

    對水滸沒有太深的研究,只能回答這麼多,希望有用。

  • 3 # 夢中窮人77019246

    水滸傳裡吳用這個人比較複雜。

    吳用在故事的開頭是一個鄉村教師,屬於中等知識分子,不是舞刀弄槍的人,卻是有些抱負的。作為一個秀才,他似乎對科舉興趣不大,卻對村裡的治保主任兼首富,又是有武力有歹心的晁蓋,刻意保持一種聯絡,可見這種人也是有歹心的。

    吳用是個善於利用別人為己謀利的人,在生辰綱事件中,他的妙計使他也分得了一份橫財,如果不是白勝的暴露,恐怕他就安心做他的隱形富翁了,和晁蓋一刀兩斷了,但是東窗事發,不得不半推半就上了梁山。

    在梁山上,王倫的態度使得晁蓋一夥人不得不抱團,吳用非常善於利用人的一面又起了作用,分化林沖和王倫的關係,引起王倫集團內部火拼,並一舉成功,幫助晁蓋奪位。

    在梁山站穩腳跟以後,過了幾天安生日子,吳用的知識分子的見識使他對晁蓋等人慢慢開始保持距離。上梁山,雖然暫時安穩,卻是做賊,與知識分子的傳統觀念相左,而且晁蓋雖為一山之主,毛病不少,處事意氣用事,兇殘,純粹土匪頭子的政治理念,如果他要鞏固自己的地位,必然會慢慢找辦法對付在山寨裡對自己有威脅的人,無論是杯酒釋兵權,還是火併,遲早輪到吳用自己,真到了那一步,吳用一個手無搏雞之力的人,根本沒有辦法。吳用恐怕早在在宋江上山以前就開始謀劃一個萬全的退路,既要保住財,又要保住自己。

    宋江的出現,使得吳用見到了希望。看看宋江上山前後,和宋江走得最近的人就是吳用。宋江主張的招安路線,使吳用看到了既可以保住財,又保住了自己的路,而且甚至可以洗白做官,一舉三得。

    且看每次宋江下山,吳用肯定跟著,輪到晁蓋下山,他倒不去了。晁蓋死了,無論是宋江和吳用都是特大利好,梁山成了他們的舞臺。從此帶領梁山招安成了吳宋二人一唱一和的把戲。

    成功招安以後,吳用真的成功走到了人生巔峰。可惜的是一日為賊,終身為賊,朝廷是利用宋江以賊殺賊,當梁山人馬折損殆盡,宋江的政治基礎不復存在,殺宋江就如碾死一隻螞蟻一樣簡單。沒有了宋江這個政治靠山,吳用深知他自己的末日也就到了,就是想退隱山林做個富家翁也很難了,難保朝廷弄個罪名抄家殺頭。

    在安葬宋江以後,他默默地上吊了。恐怕在臨死那一刻,他意識到,在當初他和晁蓋研究搶生辰綱的那時,他就已經註定沒有退路了,那個既要保命又要保財的想法,終究永遠只是個幻覺。

  • 4 # 雲中飛燕閱世間浮華

    吳用對宋江的推崇是慢慢變化起來的,七星聚義的時候吳用並不只推崇宋江,那時的晁蓋是吳用推崇備至的物件,只是後來晁保正命喪毒箭之下吳用沒了主心骨才不得已而為之。

    大凡一個集團的核心智囊機構必須為一把手服務到底,很少有中途變節的。論聲望宋三郎眾望所歸的當上了水泊梁山的一把手,作為首席智囊的智多星必須依偎在宋江左右。實際上對於宋的詔安政策來講,吳用也是有些疑慮的,只是在古代愚忠精神的糟粕古惑下吳用選擇了聽命而已,並不是什麼推崇備至。

  • 5 # 沙粒6664

    宋江就是個小人。是地地道道的兩面人。在梁山也是個偽裝之人。吳用上了宋江這個蒙面人的當了,吳用死後。宋江馬上把聚義堂改成忠義堂,

  • 6 # 戴草帽的小老鼠

    吳用本來是跟著晁蓋的,後來逐漸的轉向宋江,這其中是有一定原因的。

    一、晁蓋和宋江上梁山目的不一樣。晁蓋是做了壞事後,為了霸佔梁山而上山;而宋江是為了避難,找個臨時的居所。

    二、晁蓋和宋江的理想問題。晁蓋想做的是一個純粹的山大王,並沒有想過要歸順朝廷;而宋江原來是一個小官吏,他習慣了給朝廷效力。

    三、晁蓋與宋江勢力不一樣。晁蓋手底下其實就劉唐、公孫勝、阮家兄弟等人,而且阮家兄弟是吳用推薦給晁蓋的,公孫勝又是個反覆無常老是下山跑掉。而宋江派系的人馬眾多,直接聽命於宋江的就有將近40人。

    四、吳用那些損人的計策,在晁蓋那裡用不上。晁蓋是一個講究義字,做事光明磊落的人;而宋江為了實現自己目的,可以不計較手段是否卑劣。只有跟著宋江,吳用的作用才會顯得越來越重要。

    綜上,吳用最後投向宋江也就不奇怪了。

  • 7 # 圍觀經濟學

    吳用對他自身的定位很準確,就是一個軍師,那麼他就是必須找一個合格的主心骨。本來智多星吳學究是和晁蓋一起舉義的,晁蓋有勇,吳用有謀,二人走到一起,是由於智劫生辰綱,“智”主要靠吳用,“劫”主要靠晁蓋等人,然而此僅是一時之間相互之間的依靠與借用;上了梁山之後,時間長了,兩人志不同,道不同,差異也就出現了,晁勇多謀少,義多略少,只圖一個打家劫商的小梁山就夠了,講究的是對現有梁山兄弟的小忠義,不喜歡擴大梁山的規模,而吳是讀書人,講究的是大忠義,是為民報國,其志向要大得多,不喜歡終老梁山。

    所以時間長了,才發現,吳與晁根本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講不通,尤其在梁山的發展上,分歧越來越大,有如魚在山的感覺,晁蓋就這麼大能耐,不可能做更大的事兒,跟著晁蓋,前途就到此為止了;直到吳遇到宋江,兩人心胸開闊,志向遠大,都是具有大格局,大視野的人,而宋在領袖氣質,規劃方向,分配工作,駕馭眾人方面能力超強,與吳用的智慧超眾恰可形成強強聯合,兩人志同道和,吳用至此才真正感覺到有如魚在水的感覺。

    其實吳用對宋江的敬佩是從鬧江州開始的,當時,梁山十七個好漢前去解救宋江,但是看到的卻是梁山十七人被宋江解救。十七人完全像沒頭蒼蠅到處亂竄,跟著李逵一路走,最後在江邊是宋江潯陽江邊的朋友救了他們。雖然宋江表示這一切是巧合,但是這一切騙不過吳學究的眼睛,他知道其實這是宋江精心安排好的脫身計謀。吳用當時一定是驚呆了,想不到宋江的智謀如此了得,而晁蓋此時完全是個傻大個,甚至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吳用漸漸發現,晁蓋的領導才能距離宋江不是一般的遠,在晁蓋的帶領下樑山泊成不了大氣候,最終的結局只能是被朝廷剿滅。但是宋江不一樣,宋江有理想,有抱負,對朝廷懷著一顆忠心,吳用的心中,其實也懷著一顆文人保國安邦的理想。吳用和宋江一樣,也期待著有一天被朝廷招安,博一個封妻廕子。

    綜上所述,後來吳用逐漸倒向了了宋江,疏遠了晁蓋,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 8 # 夢修者

    吳用是一個有文化的江湖人,他因不得志,決定另類改變人生,於是,跟晁蓋策劃了劫生辰綱,繼而逃亡梁山。宋江的出現,讓他感到有廣泛的人脈資源的黑三郎更有霸主的潛力。他的眼光確定很獨到,他的才智加宋江的人脈名氣讓山寨壯大。但他畢竟是一介鄉村文士,眼界決定了他的格局,他的自殺也是他的才智無法施展於如海深的官場,繼而絕望的選擇。

  • 9 # 匠人傳承守藝人

    本來智多星吳學究是和晁蓋一起舉義的,但是在後來的晁蓋和宋江的明爭暗鬥中,吳用逐漸倒向了了宋江,疏遠了晁蓋。這一點晁蓋心中也跟明鏡似的,但是又沒有辦法。這一方面取決於宋江的善於籠絡人心,另一方面取決於晁蓋的沒有心計,再一方面是吳用的朝秦暮楚。說吳用朝秦暮楚其實有點冤枉他,因為吳用的轉變也都是在情理之中。事實上,開始舉義的時候,作為老師的吳學究就對村長晁蓋不怎麼看好,他推薦晁蓋的理由總是說晁蓋年長,權且做第一把交椅,沒有說晁蓋能力強。後來宋江出現了,宋江一出現的時候,吳用也沒有即刻倒向宋江,比如在三打祝家莊的時候,吳用就呆在山寨,直到孫立等人的出現,他才加了進來。

    其實吳用對宋江的敬佩是從鬧江州開始的,當時,梁山十七個好漢前去解救宋江,但是看到的卻是梁山十七人被宋江解救。十七人完全像沒頭蒼蠅到處亂竄,跟著李逵一路走,最後在江邊是宋江潯陽江邊的朋友救了他們。雖然宋江表示這一切是巧合,但是這一切騙不過吳學究的眼睛,他知道其實這是宋江精心安排好的脫身計謀。吳用當時一定是驚呆了,想不到宋江的智謀如此了得,而晁蓋此時完全是個傻大個,甚至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吳用漸漸發現,晁蓋的領導才能距離宋江不是一般的遠,在晁蓋的帶領下樑山泊成不了大氣候,最終的結局只能是被朝廷剿滅。但是宋江不一樣,宋江有理想,有抱負,對朝廷懷著一顆忠心,吳用的心中,其實也懷著一顆文人保國安邦的理想。吳用和宋江一樣,也期待著有一天被朝廷招安,博一個封妻廕子。

    吳用雖然智謀很高,但是他的管理和領導能力距離宋江也差了很多。吳用最擅長的就是出出壞主意、壞點子,對於領導和管理梁山集團走向強盛,吳用完全沒有思路。縱觀全書,吳用在梁山幾乎沒拿過什麼主意,都是宋江拍板。吳用的最大特點就是多智,出主意可以,但是打仗帶兵、部署決策則差得很遠。當然他一個小學教師混到梁山泊的一號軍師的位置不錯了。

    吳用離不開宋江,後期的宋江成了吳用的精神支柱。宋江死後,吳用特別無助,不知道該怎麼辦,乾脆選擇了和一棵樹一根繩子在一起,選擇了和宋江一起去死。可見吳用對宋江有多依賴,假設是吳用死了,對宋江可能就沒多大影響。

  • 10 # 林武師de文散打

    友誼的小船能永遠不翻嗎

    ——分享有趣和觀點 散打三國與水滸(34)

    一、友誼的原動力/保鮮劑是什麼?

    有一些網論惡評吳用,說他“背叛”晁蓋,轉投宋江……歸根到底是人品問題。

    這和“宋江、吳用謀殺晁蓋”之類“陰謀類”論調一樣,是撈起半截就跑——要嗎,是沒讀清楚原文,要麼是故作聳人聽聞之言。

    吳宋二人,起先估計是聞名未曾見面,吳之前確實和晁蓋關係非同一般:發小,大小事一道商量的密友。

    吳雖有綽號“學究”,卻一點沒有學究氣。應該說他是個飽讀詩書兵法,有一定人生抱負的鄉村知識分子。如果沒有後來的生辰綱事件,也許他就是個終老鄉間的教書先生,只不過經常有機會去哥們兒晁鄉長處去打打秋風,吃點兒,喝點兒,吹點兒葷素龍門陣——哦不對,晁鄉長是“平生不近女色”、只曉得嘿嘿嗨嗨操扁掛的武痴,那他就——葷龍門陣都沒的機會擺了……總之就只會是平平淡淡過一生了吧?

    也正因為他還有所抱負,所以也才敢去積極參與搶劫生辰綱的活動,並出謀劃策。潛意識中,他也想活的轟轟烈烈啊。

    劫奪那一大筆財物的同時,也犯了彌天的死罪。於是上了梁山泊,火併王倫扶助晁蓋成了大扛把子。

    然而千不合萬不該,他們的恩主宋江也因事上了梁山。於是吳和宋的友誼小船就開蓬了。

    這也是必然。

    之前已經論說過,晁蓋算是豪傑,為人也仗義疏財,但卻胸無大志,只曉得大碗吃肉/喝酒、大秤分金銀,是個小土匪格局,鄉長已經是他才能的天花板了,所以他無法帶領一大票兄弟夥奔向更加光輝的明天。

    宋江就不同。有知識有文化懂權謀有手段。最主要的,是他有追求。

    現在好多人詬病他朝朝念念的招安經,其實是越俎代庖的替古人謀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那是宋江們思維/追求的天花板嘛,千百年來的禮教秩序和鐵律慣性,誰能突破?真正如劉邦、朱元璋那樣造反而坐了龍庭的,又有幾個?大多數還是做了陳勝、吳廣、李自成、洪秀全,頂多流傳下幾句諸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豪言,或“均田免賦”、“薄賦稅、均貧富”之類畫大餅哄人賣命的鼓動詞。

    所以,宋江的追求——受招安,做官,封妻廕子倒也比較現實,在他的時代是無可厚非的正途。儘管招安後被派做炮灰或鷹犬,一樣過刀頭舔血/朝不保夕日子,但“名正言順”啊。

    所以宋江的追求能夠安撫、或幾乎滿足梁山上那些來自五湖四海、三教九流朋友的願望。

    作為傳統文人的吳用,他的追求其實是和宋江不衝突的。共同的追求和同層面無隔閡的溝通,打造了他們友誼的小船。

    所以說晁蓋和吳用、宋江內心的漸行漸遠,友誼的漸生隔膜是客觀必然。道不同,即使沒達到不相為謀地步,但心有嫌隙是明白的了——否則不會有晁大扛把子好不容易出征卻不點軍師的怪異(先前他倆可是大小事都“相議計較”的喲!)、不會有明知宋江人脈已厚卻不傳位之舉。對吳是生氣了,對宋是有點兒故意的情緒彎扭嘛。

    怪誰?所以說友誼的小船不能永保不翻。友誼的原動力/保鮮劑,說白了是前途或利益,說高尚點是追求和志趣。

    二、吳用為什麼對宋江推崇並且生死相許?

    士為知己者死。這是中國古來讀書人的情懷。晁、宋其實都倚重吳,但吳的層次/理想和宋更接近,這是兩人越走越近的原因。宋在某種層度上說是吳的精神領路人,甚至是支柱。所以宋不幸遇害後,他就去殉義自盡。

    遠離抄襲 洗稿必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愛情沒有了,你們之間還剩下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