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即他拜馬季為師的時候,有保師、引師、帶師嗎?
6
回覆列表
  • 1 # 文人草堂

    先明確說一下筆者的觀點:

    姜應該不算馬季的徒弟,兩個人算是師生關係,就是老師和學生。師生之間,就沒有什麼引,保,帶的說頭了。

    這在當時並不奇怪,就像大家非常熟悉的馬季先生,大家知道他的老師是誰嗎?

    侯寶林,劉寶瑞,郭啟儒,郭全寶。

    對,你沒有看錯,是四位僅存的相聲大師。這可是馬季先生親口承認的,只不過,四位大師教一個學生,不能不分主次,那不亂了嗎?於是,就以侯寶林先生,做為主要的“業務老師”。

    至於為什麼會這樣?怎麼四位大師一起收一個學生啊?其實,這是一個歷史遺留的問題,大家想想那個時候是什麼年代?中國大地上,正在經歷了一場醞釀已久的風暴。

    掃除一切陳舊的事物,包括老傳統,所以,當時的朝堂,提倡說新式相聲,也就是現在大家非常熟悉的歌頌型相聲。自然,新式相聲,需要的是新式的師徒關係,於是,就以學堂的方式,成立了所謂的“相聲班”。

    時間,真是個好東西,它能讓一切事物,都沒有任何阻礙的,接受歷史的檢驗,如今,我想這件事,到底是好,還是壞,是被人民接受,還是不認可。

    大家應該心裡有了答案,希望一切都好。

  • 2 # 小智攝影文學

    姜昆27歲時拜師於馬季,由於當時的環境,並不提倡老的傳統,沒有引保帶三師。

    姜昆當時在北大荒當知青,因為喜愛相聲,寫了一篇《林海紅鷹》的相聲作品,在全國曲藝匯演中被馬季看中,馬季在大慶演出時專程去北大荒找到了姜昆。經過一番周折,把姜崑調到了中國廣播說唱團,並收姜昆為徒。收徒的細節不清楚,但憑當時的環境,是不可能有過多的傳統東西的,據我的猜想,連磕頭都不會有。應該就是鞠躬行禮,師弟送點文具之類的。

    姜昆是很有喜劇天分的,小時候見到搞物件的青年男女就會喊:對蝦對蝦一塊兩毛八。也很有創作能力。在馬季的幫助下創作了不少相聲作品,並與趙炎合作演出了到中國廣播說唱團後的第一個段子《迎春花開》。

    真正使姜昆走紅的是與李文華結合創作並演出的《如此照相》,1979年,這個段子一下子紅透全國,當時姜昆29歲,李文華52歲。之後姜昆李文華成為了黃金搭檔,姜昆也迎來了自己事業的輝煌時期。

    以我個人的感覺,姜昆李文華的合作是優於與唐傑忠合作的。無論是演出效果還是相聲作品的質量。失去李文華的姜昆在藝術上一直是走下坡路的,雖然有人說虎口脫險是姜昆的第二個輝煌時期,但我不認識這個段子能超過之前的《打針》、《嚴重警告》、《祖爺爺的煩惱》等。

  • 3 # 一沐手機攝影

    對這位曲協主席,主流相聲的領軍人物,我基本沒怎麼關注過,除非他又開始攻擊,汙衊德雲社,又開始他的“反三俗”!

    姜昆的相聲說實話也聽過,穿個衣服打領帶,也不知道他在演小品還是說相聲!一個連傳統相聲最基本的報菜名都不會的“相聲藝人”,我都不知道他怎麼拜的師,也無從下筆寫出他的拜師流程,他的保師,引師,帶師!

  • 4 # 德雲貝爾

    感謝邀請,很多人都知道,相聲協會主席姜昆的老師是已故相聲大家馬季先生。那麼我為什麼說是老師,而沒有說是師父呢?因為當初姜昆拜師馬季的時候並沒有相聲拜師應有的引、保、帶。為什麼沒有呢?這裡面涉及特定的歷史原因。1968年姜昆隨知識青年下鄉到黑龍江,後來聽了一段相聲後就喜歡上了相聲表演,於是自己寫了《林海紅鷹》這個節目。這個節目後來被馬季看中,1976年末馬季與姜昆見面了, 馬季愈加喜歡這個比自己小15歲的相聲苗子。然後馬季對黑龍江相關領導一次次懇求調姜昆回北京,終於讓姜昆如願。那麼1976年剛經過一段特殊的時期,再這個特殊的時期講究破舊,很多相聲傳統都已經被捨棄了,我想姜昆也就想當然沒有采用傳統的引保代拜師馬季先生了。話說回來,沒有德雲社郭德綱提這個,誰又知道相聲拜師需要引保代呢?所謂引保代,是相聲的一種傳統,是指學生想拜師,必須有引薦的人推薦給某個大師、再由保人保證學生安心學習、再加上如果師父有事教不了得有高師代勞,現在很少時興這個了。

  • 5 # 漢卿163518417

    他如果還有行政職位就不該按門第收徒。新相聲和傳統相聲不同。傳統掙平頭百姓的錢,新相聲為社會頌德。兩個都不能或缺,別比較都得存在

  • 6 # 蕭陶

    姜昆進中央廣播說唱團是七六、七七年的事。這之前,他是北大荒的知青。1976年,姜昆和師勝傑合說的相聲《林海紅英》在黑龍江省調演中脫穎而出,獲得進京彙報演出的機會。正是這次機會改變了姜昆的命運。他被馬季相中,調入中央廣播說唱團。

    那個時候,無論是曲藝團,還是說唱團都不讓拜師,師徒只能以師生相稱,直到八三、八四年才恢復拜師。我印象中最早恢復拜師的就是馬季。姜昆因為入門早,被馬季定為大弟子。當然,那時姜昆的知名度也最高。

    在馬季所有的徒弟裡,只有一位境外弟子行過磕頭禮,別的徒弟(包括姜昆在內)都以鞠躬代替磕頭。他們沒按傳統方式拜師是他們所處的那個時代的大環境所決定的。

    1990年,中央廣播說唱團在蘇州辦了一場馬季弟子謝師會。過去,相聲學徒拜師要擺知兩次,其中一次就是謝師。謝師會於徒弟業滿出師時舉辦,蘇文茂就曾“擺兩知”。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擺知兩次,辦不辦謝師會全看師父的意向。但是,拜師時沒擺知的,一般都會辦謝師會。辦馬季弟子謝師會多少有點繼承傳統的意思,因為馬季的這些位徒弟拜師時都沒擺知,更別說引保代三師了。在馬季弟子謝師會上,馬季的弟子們依次向師父獻花。現場公佈的馬季的徒弟一共有14位,外加一位海外徒弟。換句話說,馬季後來收的徒弟都不在其中。

    姜昆比蘇文茂小21歲,輩分上也差一輩。他拜師時所處的大環境跟蘇文茂拜師時的大環境完全不同,不允許他按蘇文茂拜師時的那一套去做。

  • 7 # 幾葦渡

    姜昆拜師馬季的過程,在電視綜藝節目中有姜昆的自述,主持人是老搭檔楊瀾。

    姜昆原來在黑龍江建設兵團工作,1972年到了團宣傳隊,1974年到師宣傳隊。再與師勝傑合作說相聲,漸漸嶄露頭角,在當地小有名氣。1975年被選到黑龍江代表隊,參加全國曲藝匯演,被馬季看中。馬季與唐傑忠一起到建設兵團溝通,將他調到中國廣播藝術團說唱團,從此也拜師馬季。

    在當時那個年代,不可能有“擺知”、“引保代”這些舊社會的形式。向前推,馬季與侯寶林的師承關係,就已經不是老規矩了。當時組織上指定侯寶林、劉寶瑞、郭啟儒、郭全保四個人一起教馬季,而侯寶林是責任老師。

    在八十年代的一個馬季學生們的謝師會影片中,姜昆、趙炎、馮鞏、劉偉等弟子一起向老師鞠躬,表達謝意。

    在過去姜昆的電視節目中,對於馬季都稱呼老師,而沒有用過師父。其他弟子曾用過師父這個稱呼。在馬三立告別舞臺演出中,一些姜昆同輩的稱呼馬三爺為“老祖”,姜昆仍是稱呼“老師”。當然可能有我沒見到的鏡頭,也請大家補充更正。

    馬季是新相聲的代表,但是脫胎於傳統相聲。

    姜昆是新相聲的第二代,所以沒有系統的傳統相聲訓練。且也沒有馮鞏的向小品表演的橫跨,而行政管理工作更多。所以在郭德綱等傳統相聲形式被聽眾熱捧中,各方對相聲的定義和發展觀點,必然有較大的分歧

  • 8 # 天理之外

    又一個叫郭德綱洗腦的,那年頭就不流行這個,不單不流行,而且還大逆不道,照你這麼說,馬季也不是侯寶林徒弟,姜昆也不是馬季徒弟,所以就是海青,是吧,看看當事人怎麼說的吧。馬季:“我的學生弟子,都沒有傳統的拜師儀式,只有一個臺灣的學生,是按照傳統的禮儀拜的師。”侯寶林:“這個(指馬季)是我徒弟,旁邊的(指姜昆)是他徒弟”

    看看同行是怎麼說的:馬三立先生在《天津文史資料選輯》上公開的“京津相聲演員譜系”明確寫著,馬季徒弟姜昆

  • 9 # 429方寸世界

    姜昆做為黨的文藝工作者,從事文藝工作堅持黨的領導,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文藝方針,旗幟鮮明反對封建主義思想。擺知,乃江湖規矩,透過拉幫結夥來抱團。姜昆,作為一個兵團戰士和文藝工作者,組織安排的老師都是他的師傅。他依靠組織生存和發展,不需要像民間藝人靠幫派勢力擴大地盤那樣。

  • 10 # 真誠257124185

    侯馬等老一輩改革了相聲和收徒的傳統!現在叫一幫別有用心的人又復古啦!其實就是因為郭德綱拜楊老師沒有擺支!後來改投侯三找的藉口!

  • 11 # 炫心23

    相聲界拜師在過去是學藝,但是服侍,不是多光榮的事,現在看更是找門路,拉大旗作虎皮,都成邪路啦,是封建糟粕,現代人沒必要當回事。自己真有本事是重要的。郭德綱就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開發商現在開始降價賣房,你會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