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京最大的四合院
-
2 # T-8009
日本國土的面積,人口,經濟,科技發展的水平決定了其與美國的太平洋戰爭在一旦陷入長久作戰,就沒有贏得希望。在這個大的局勢下,日本就算把建造大和武藏的錢拿來造航母,在太平洋戰爭中也不會起到多大的作用。具體到航母本身來說,它只是一個移動的海上機場(平臺),本身是比較脆弱的,在攻擊對方的同時,也得有足夠的護衛艦艇。其次,航母的攻擊力的體現主要是艦載機以及其攜帶武器(炸彈,魚雷,現在還有導彈)。最後,所有的這一切如果要發揮出來威力,都離不開人這一最重要的要素(各個部門的海員,艦載機的飛行員,武器的維護員等等)。。。所以說,就算是多造了兩三艘航母,可配套的附屬設施以及人員花費。。。
-
3 # 星月菩提樹下行
日本和美國根本就不是一個等級上的對手。在二戰之前,日本已經認識到了航空母艦在海戰中的重要性,並且利用日本其資源開始大肆建造。可是就以當時日本國內的資源根本無法生產大量的軍事裝備,尤其是海軍艦艇裝備。
但是大家別忘記了,日本可是在1931年,9月18日就開始了侵佔中國東北的行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沒有全面爆發之前,日本在東北建立了大量的工業體系,用於戰爭資源的開採,並且大肆建造陸海空三軍裝備。
日本當時的航空母艦與美國的相比較達到了10:7的優勢,可是當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美國發揮出其強大的軍事生產能力,日本根本無法比擬,大量的軍事艦艇蜂擁而至,而日本同期建造的數量卻少之又少。即使日本把武藏和大和這樣的戰艦,都削減了用於建造航空母艦。也不會增加幾艘的。
這就是戰爭潛力的不同,一個國家擁有強大的戰爭潛力就很難與戰勝。而日本由於國土資源狹小,戰線過長,兵力分散,產業技術工人不足等等根本無法與美國相提並論。日本也知道這樣的處境,就想透過太平洋戰爭,偷襲的方式,逼迫美國承認其在亞太的勢力範圍。
-
4 # 盛世鑫旺建築機械
屁用都沒有,二戰日本海軍輸給美國,不是輸在裝備上,也不是輸在指揮和策略上,更不是輸在戰鬥人員素質上,當時的日本海軍要比美國強大的多,無論裝備的科技含量還是作戰部隊的戰鬥力要甩美國一條街以上,一箇中途島海戰和珊瑚海戰就讓美日軍事實力發生了逆轉,這兩場美軍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怎麼產生的?那是美軍伏擊了強大的日本海軍艦隊!伏擊的成敗關鍵是情報,日本沉沒的潛艇裡的電報密碼本是這兩場戰役輸贏的關鍵,三本五十六海軍天才指揮家也是被伏擊身亡!都是那密碼本超度了日本海軍!再加上美國工業社會的強大的生產能力!和災難恢復本領的強大把日本送進了監獄,日本的太平洋戰爭的慘敗跟大和號和五藏號戰略艦改航母沒有屁關係!當時日本就是再有8條航母戰爭的結果還是這樣!到戰爭結束日本人都不知道,沉沒的那艘潛艇被美軍打撈起來了!
-
5 # 戰略論
假使日本真的不再建造這些超級戰列艦,改為建造航空母艦,那麼日本真的要大大的延緩太平洋戰場的程序了!
讀者可能會有疑問:這兩艘戰列艦的鋼鐵撐死也就能建造出最多4艘航空母艦,即便前期有再大的優勢,在美國後期上百艘的航空母艦面前,日本終究還是顯得過於弱小!
不錯,這幾艘航空母艦就軍事實力上來看,並不具有決定性作用,可是任何武器裝備的建造都是服務於本國的戰略需求。日本之所以建造大和、蔵武這種巨型戰列艦就是為了在將來的海上對決中依靠日德蘭大海戰那樣的戰列艦的對決來取得海戰的勝利。而一旦日本戰前把戰列艦的建造改為了航空母艦,那麼也就意味著日本海軍上下一致認為未來海戰的舞臺將是航空母艦,以航母為核心的新型海戰將代替傳統的戰列炮戰。
作戰思維的根本改變遠比多出幾艘航母要重要的多!德軍之所以在初期取得巨大的勝利,就是因為他們對於運用大規模裝甲部隊的機動作戰理念已經有深刻認識,得到了最高統帥部的認可!而反過來當時的日本海軍雖然也認識到航母的巨大作用,卻仍舊不願放棄傳統的艦炮對決,從關鍵的中途島海戰中便可以看出,日本的航母仍舊處於輔助的地位,其作戰計劃還是期望山本五十六的主力艦隊(戰列艦為主)做最後的決戰。
所以假使日本一開始不建造戰列艦,而建造更多的航母,那就意味著日本海軍已經徹底拋棄了傳統的海戰思維,也就意味著絕不會再製定出中途島海戰那種以戰列艦決戰為主的過時方案,而一旦日軍中途島海戰獲勝或者不至於那麼悲慘,太平洋戰場的持續時間將會大大增加。不否認日本最終會失敗,不過肯定不會在1945便戰敗!
-
6 # 冰冷雨天
常說“歷史不容許假設”,因為假設沒有意義,現實就是現實。還有一點就是假設出來有時會讓人後怕,比如這個問題就是這樣。如果這個假設成立的話還真麻煩了。
開建大和級戰列艦是1937年的第3次造艦補充計劃正式決定的,後來的“特攻之父” 大西瀧治郎當時還是大佐橫須賀航空隊副長,他衝進軍令部抓住軍令部次長古賀峰一力陳:“造大和是一個時代的錯誤,造一艘大和號的錢能造3000架飛機,你給我3000架飛機,我能把所有的艦隊都炸沉”。
古賀峰一還比較開明,他沒有訓斥大西瀧治郎,而是很困難地尋找著詞彙想說服他:“大西,我不反對航空兵,但是你要知道,天皇出巡必須坐八匹馬拉的馬車,一個國家也一樣,必須有戰列艦。別人有的,我們也要有,這就叫做國家的面子,叫海軍的面子你知道嗎?”。
大西瀧治郎還企圖掙扎:“少幾匹馬行不行?咱不用八匹馬,只用四匹馬,四匹馬拉的馬車也夠氣派了。”
“不行大西,這不是我古賀次長能夠決定的。”
大和級戰列艦就是這樣的面子工程。
(海試時的大和號)
大和級戰列艦計劃標準排水量為64000噸,實際建成時排水量為65000噸,滿載排水量72808噸。裝備9門460毫米巨型主炮和12門155毫米副炮、4臺蒸汽輪機驅動總功率高達15萬馬力,是世界戰列艦史上最大型的戰列艦。
(改成了航空母艦的信濃號)
這樣的八駕馬車造一艘也就算了,可是日本人一下子就造四艘,最後實際造成了兩艘,1940年8月8日一號艦大和號下水,1940年11月1日二號艦武藏號下水,三號艦信濃號在建造完成50%左右時被改造成為航空母艦。信濃號航空母艦是當時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航空母艦,這個記錄直到1960年美國小鷹級航空母艦的服役才被打破。四號艦在建造過程中停工。
(停在特魯克錨地的大和號和武藏號,聯合艦隊旗艦大和號被戲稱為“大和號酒店”)
但是……,
(大和號在規避美軍艦載機的轟炸)
大和號戰列艦於1945年4月7日被美國海軍艦載機擊沉,武藏號戰列艦於1944年10月24日被美國海軍艦載機擊沉。兩艦均為對美軍造成過任何損害,而三號艦的信濃號更是在服役後的第一次正式出航中僅僅航行了17個小時便被美軍射水魚號潛艇發射的4枚魚雷擊沉,創造了世界艦船史最短命的航空母艦的記錄。
(武藏號臨沉入海底的最後照片。雖然被美華人炸沉了,但是日本人還是可以為他們的造船技術而自豪:“武藏號是平著沉下去的,日本造船舶的的平衡保持能力還是可以滴”)
結果,大和級戰列艦完全徹底地失敗。
大西瀧治郎的“一艘大和號等於3000架飛機”的說法還是開建之前的估算,實際上大和號的建造費用和所有的專案一樣到最後都大大超越了最初的估算。1936年的估算是1億5千萬日元,而實際上1941年7月釋出的《丸五艦艇製造費預算表》中標明瞭大和號的直接花費超出2億8千萬日元,如果用1787的物價指數來計算這筆錢的話,幾乎相當於現在的5千億日元,大約47億美元。
用這筆錢能不能造3000架飛機不知道,但是可以造2艘大鳳級航母是肯定的,大鳳號的造價正好大約1億4千萬日元。如果太平洋戰爭開戰時日本少了兩艘沒用的戰列艦大和和武藏,多了四艘34000噸的大鳳級正規航母,那珊瑚島海戰以及之後的中途島海戰的結果就很可能可以倒過來寫了。
而且,即便日本海軍還是在中途島海戰中失敗了,失去了一航戰的赤城加賀和二航戰的兩龍,但是還剩下了五航戰的兩鶴加上兩個正規航空艦隊,這樣西太平洋的制海權仍然在日本人手裡,瓜島和新幾內亞這兩個重要戰場的結果很可能就不一樣了,因為這兩處的日本陸軍就能接到給養補給了,也就是說日本有可能把澳洲和美國真的切割開來。
瞭解二戰戰時的人知道羅斯福總統當時是傾向於先歐後亞,亞太戰場並不受重視,是尼米茲將軍爭取到了西太平洋上的一部分制海權,樹立了可能進行反攻的態勢之後亞太戰場才能得到一部分給養,如果美國海軍一直喪失西太平洋的制海權,實際上就發生過在太平洋上有一段時間美國海軍都沒有了航空母艦,但好在日本人的航母也元氣大傷,但如果日本人多出來了四艘正規航母,形勢就完全不一樣了,美國就真的可能會接受日本的城下之盟,起碼美國在解決納粹德國問題之前乾脆不去過問太平洋戰場了是完全可能的。至於過了兩年到德國投降之後亞太成了什麼樣子就只有鬼才知道了。
歷史不容許假設“如果”,因為這種“如果”會嚇著太多的人。無論如何,如果沒有了大和、武藏和信濃這三艘戰列艦的建造,太平洋戰爭的局勢就大不一樣了。
有人說美國發明瞭原子彈,看過拙作《有一類戰犯叫參謀》的朋友也許知道,如果不是美華人在空中優勢下進行的絞殺戰,日本也許也能製造出原子彈。
反正不管怎樣,日本人花天價建造了這三艘屁用沒有的戰列艦,讓美華人少了好多麻煩。
-
7 # 利刃號
大和號的產生過程簡直就是日本軍工挑戰自己極限的奮鬥史,因為這艘史無前例的超級戰列艦從裝甲厚度、火炮尺寸、噸位大小等各個方面都是軍艦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因此,以往老舊的建造技術和生產工藝都不能再使用。日本海洋技術從明治維新之後雖然不斷提高,但是面對海軍苛刻的要求還是力不從心,1937年在戰爭壓力巨大的情況下,日本還是對造船工業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整頓、改革。
造船業的傷筋動骨加上大和級戰列艦本身的高昂成本,整個過程都是燒錢的工程,肯定有人好奇這些花費能造多少航母呢?當時為了獲得滿足生產650mm裝甲鋼板和新型艦首的需要,日本人專門從德國進口3臺大型酸性鍋爐,以及16000噸級的鍛造水壓機。這新裝置的改進據說花費超過1100萬美元;而480mm的艦炮更是顛覆了日本槍炮技術,由於彈丸過大造成爆炸膛壓超出了一般鋼鐵的承受能力,日本人不得不研發新型的炮管成型技術和金屬冶煉技術,最後勉強可以使用的480mm主炮壽命也只有200-250發,可見大和號的戰鬥力很強但是持續作戰能力很有限,是真正的戰列決戰兵力。
戰後的考證說明大和號的建造過程總共花費超過1500億日元,如果再算上二號艦“武藏號”和基本成型的三號艦“信濃號”,全部花費估計在3000億日元以上,請注意這是二戰戰後的日元價值。而同一時期和大和級一起上馬建造的“翔鶴”級航母,是航母領域的佼佼者,滿載排水量32000噸的翔鶴級航母可以搭載72架艦載機,而大和級戰列艦的噸位達到了70000多噸。另外還儲存有12架備用機是埃塞克斯級航母的勁敵,由於省去了複雜的主炮和大尺寸裝甲,建造費用僅為大和級的1\4,也就是說日本海軍全力打造翔鶴級航母至少可以多裝備10艘,這就等於舊海軍的航母兵力擴充一倍,取勝是有一定希望的。
-
8 # 貞觀防務
沒什麼用,其實打完整場二戰,日本海軍沒有缺過航母,因為飛機不夠,不是說日本人不願意造更多的航母,而是飛機產量不足。關於日本海軍在二戰中最大的戰略構思的失誤,大概就是很多人鎖熟知的丸五計劃和改五計劃。
丸五計劃即1941年由於美軍大肆擴張海軍規模,日本方面提出的海軍造艦計劃,而改五計劃則是中途島戰役失敗後丸五計劃的修改版。其中丸五計劃以戰列艦為主,而改五計劃以航母為主。此舉被很多後世的“網路軍事學家”說成是日本海軍短視的重要例證。(為啥說是網路軍事學家呢?因為正兒八經的學者不會這樣說)
但是要知道,丸五計劃在一開始就受到了包括山本五十六等一大票日本海軍高層的反對。但是最後丸五計劃透過也是這批反對的人點的頭。實際的原因並不複雜,因為日本的飛機產量根本不足以支援起一支規模多麼大的航母機動艦隊。
我舉個例子,一架零式戰鬥機耗費的鋁材就超過1噸,直到1944年,日本戰時經濟最景氣的時候,日本預計的年鋁礦採掘量也不超過6萬噸,冶煉提純以後的實際鋁產量只會更少。因為鋁材的缺乏,日本的飛機產量遠遠不能和其他國家相比。
打滿整場二戰的零式戰鬥機,直到戰爭結束,產量也不過10449架。而美國海軍艦載機中的一個型號:F6F,生產了兩年多產量就有12275架。另外一種型號的艦載機,生產了兩年的F4U,產量12620架。太平洋戰場上廣泛使用的P-38,產量9923架。P-40,13738架。
飛機產量緊缺到什麼程度?直到1944年的捷號作戰,日本航母機動艦隊4艘航母總共只裝了一半的飛機,魚雷機俯衝轟炸機戰鬥機加起來120架。
日本多造點戰列艦是正確的,沒有艦載機的航母開出去有用嗎?
-
9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首先大家得明白,航空母艦的核心在於艦載機,而艦載機的核心在艦載機飛行員。所以你光是造航母而沒有飛行員那也是白搭。很多人看到的是美國建造大量的航母,卻沒有看到隨航母而來的除了一架架先進的艦載機,還有艦載機上的飛行員。而培養一名合格的飛行員難度可比建造船隻困難得多了。
太平洋後期日本並不是沒有了大型的艦隊航母,也不是沒有新的艦載機,而是沒有了好的飛行員,那些優秀的飛行員在三次所羅門海戰當中已經打完,而日本又不能快速補充合格的新飛行員,所以當日本海航在戰爭中入不敷出時其戰鬥力才會嚴重下降,甚至出現美軍在馬里亞納海域的空戰當中與日本菜鳥飛行員空戰時打出了1:3的戰損比。零式52型換裝了1150馬力發動機,也安裝了封閉式油箱和增加防彈鋼板
所以就算拿建造大和的錢去造航母和培訓飛行員那也抵不上在戰爭中快速消耗。那為什麼美國能快速補充艦載機飛行員呢?除了有錢能快速爆兵以外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別人家有基礎,相比於日本那幫開了幾個小時就上戰場的菜鳥,美國小火汁們十幾歲時就開著自家的農藥機在自家的地上開飛機了。而那時的飛機相差又不大,所以別人早有飛行基礎。這是日本永遠都比不了的。
回覆列表
我想沒有多大作用,二戰開戰初期,日美航母數量比為10:7,日本佔優。而在二戰進行中,美國的戰爭機器徹底爆發,整個二戰時期,美國一共建造了100多艘(包括“埃塞克斯”級大型航母及“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母),而同期日本僅僅建成了17艘,就算是武藏與大和的資金同時變航母,那麼根據日本建造速度來看充其量也就多2-3艘,而在美日中途島海戰中,日本一次性損失了四艘大型航母,後面的萊特灣海戰損失2-3艘、馬里亞納海空大戰損失至少2艘、瓜島戰役損失至少1艘……如此快的損失速度是日本建造速度所無法彌補的。這是因為美日兩國的經濟、資源根本不是一個量級,而且由於航母建造週期長、還需要與之匹配的艦載武器(比如:艦載機、航空炸彈、航空燃油等),這些都使得日本捉肩見肘。無力建造,更何況隨著戰爭的進行,大批優秀的艦載機飛行員的損失,使得日本無力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