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計冠光海老KK匹茲堡賓州

    前人的經驗,當然可以借鑑,但需看怎麼借鑑?

    《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乃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失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

    處其實,不處其華,故去彼取此。

    我的解釋:

    高尚有“德”的,看不出有德,那才是真正有“德”;

    沒什麼德”的,行動離不開有“德”的樣子,實際是缺的就是“德”。

    “上德”之人順應自然法則,故無心作為。

    “下德”之人不順應自然法則,而有心作為。

    “上仁”之人有心作為,卻沒有可作為的。

    “上義”之人有心作為,卻以為有為可作。

    “上禮”之人有心作為,卻沒人理睬,就硬拉著別人的胳膊強要為之。

    所以,失去了“道”而後才講“德”,失去了“德”而後才講“仁”,失去了“仁”而後才有講“義”,失去了義而後才講“禮”。

    “禮”這個玩意,是因忠信不足而生,是禍亂的開端。

    所謂“先知”,不過是以“道”的遮掩虛偽,於是生成愚昧。

    所以大丈夫當心存厚實,不存悻薄之心。

    存誠實之心,拒絕虛華,而去掉這個(薄)取存那個(厚)。

    我的理解:

    從小為了表現學雷鋒學得好,在馬路邊硬扯著老人過馬路。

    那年為了完成撿廢鐵的任務支援國家完成1090萬噸鋼的產量,跑到工廠去偷鋼材交賬。

    這種事情俺從小就自覺不自覺地去幹過。

    結果怎樣呢?

    到後來在世上見得最多的就是虛偽。

    大會主席臺上唾沫星子橫飛,大談廉潔的,臺下就是是貪汙成噸鈔票的。

    滿口仁義道德的,就是見到女人的胳膊就想到做愛,私底下男盜女娼小三成群的。

    說是信奉X教向“神衹”燒香叩拜、衷心祝禱的,都是為自己利益的事由,恨不能神袛只為其自己成就。

    凡把“道德”掛嘴上的,凡做成有道有德的樣子給人看的,都是違道缺德之徒,老子早就揭穿這種偽君子的面目。

    因此老子進一步指出,等到要人與人之間需要用“禮”來相互對待的時候,這個社會已經出了問題了,那就是“義”的缺失;而人與人之間需要用“義”來約束,那就是“仁”的缺失;人與人之間需要講“仁愛”了,那就是“德”的缺失;最初要用“德”來表現的時候,那就是離開了“道”這個最原本的屬性。我認為這就是最原本最純真的“人性”。

    不過誰都知道,老子指望的不需要以“道德”面目取悅人的,人迴歸“道”的狀態的局面一去不復返了,永遠也不會迴歸了。

    其實在老子時代不久,社會已經連老子所說的最後底線的“禮”都早已缺失,而需要用“法”來來規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事到如今這個“法”還不能只是粗“法”,還需要面面俱到的細“法”,否則稍有疏漏,就會被人用作作惡的機會。

    嗚呼!

  • 2 # 不東先生

    出自老子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老子道德經通篇講的道和德但總體講的是道,孔子講的是德,老子在這裡分為上德和下德其中的上德就是道,與佛教的空相通,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一種體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故此佛教禪宗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上乘根器之人聞道則通,所以老子孔子的弟子人才輩出。大道廢有仁義!道聽不懂了就用德來表達,孔子用仁義禮智信概括了德,信是最低層級。

    下德不失德的下德之人老以不失德為準已經失道,賊莫過於德有心!最後的是以無德的德還是道,刻意為之就無道可言,中庸也有可離非道也。

  • 3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現在迫切需要借鑑這段話,因為人們搞不清楚什麼是德,什麼時候該講德。問題是必須搞清楚這段話的確切的意思,才能借鑑。以往根本沒有解釋清楚這段話的意思,原因是不會一字一解。

    《道德經.三十八章》說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的意思是:

    在行使民主無記名自主選擇時,不同意候選人、貨,可另選他人他貨的“上”位權,候選人、貨主要有平常心, 不當選也無所謂,不看重票決當選當官、出貨發財,這叫“德",但這"不”是"德"包含的全部意思。"德"字的全部意思“是”,先“以有德”字最下面交換貨、血液、票決精神的"心”為基礎的。

    在行使集中指導,制止民主無記名自主選擇,不同意候選人、貨,可另選他人他貨行為的“下”位權時,當選人、貨主要有平常心, 不看重票決當選當官、出貨發財的“德",這“不失德",若“是以”看重票決當選當官、出貨發財,不作為,這就叫“無德"。

    《紅樓夢》與之對應的三十八回就是以故事說明這一道理的:"林瀟湘魁奪菊花詩”,競爭創新的化身林黛玉成為詩王魁首,是詩社成員投票決定的,有制止人們不服的下位權,“下德不失德”,若“是以”此結果為重,看重當官的榮耀,就是“無德”,可黛玉不是這樣的人;“薛衡蕪諷和螃蟹詠",“上善若水"、雪水,公平補不足的化身薛寶釵,一改其“水利萬物而不爭”的“上德"作風,與林黛玉競爭,看重、參加票決,即“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 4 # 熊哥可分成四個字還可以添很多

    講良心,守規矩,做好事,負責任,敢鬥爭,不私心。不要弄那些德德德的什麼,時代到了今天,把話說好,把事幹好!

  • 5 # 豫州劉志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釋義:老子說:“最有道德的人,從不標榜自己有道德,因此才真正具有道德;道德低下的人標榜自己沒有離失道德,所以他並不真正具有道德。”

    一:這首先是一個道德修養問題,越有道德的人越不標榜自己有道德。有一社會現象,就是朋友聚會時,有人開豪車,在宴席上言語之間無意間透露他本人多麼多麼有錢,別墅多麼多麼寬敞云云。一朋友看不懂這一社會現象,曾向我敘述向一高德老人請教問題的過程。一友問老人曰:何故他人之達而我之窮也?老人問:他人何達?朋友對曰:豪車、別墅多金是也。老人曰:豈不聞“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乎?”友笑問老人作何解釋?老人說:真正有錢的人不標榜自己有錢,而處處標榜自己有錢的人承擔著車貸、房貸、商業貸,一旦資金鍊斷裂非同小可。所以必須繼續續貸,有意不停的向他人借貸,才有此種行為。

    二:這是君王治國是實行德政還是認為自己有德而實行嚴刑峻法的問題。

    孔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釋義:用政令來引導百姓,用刑法來整治百姓,百姓雖能免於犯罪,但無羞恥之心。用道德教導百姓,用禮教來統一他們的言行,百姓們就既懂得羞恥又能使人心歸服。

    用孔子的這段話來旁證老子的“上德不德”,最能體現老子的本意。老子的本意是告誡君王用德教化百姓,用德化育萬物,自己再有德也不可標榜自己,以達到天下大治。作為庶民百姓的我們,從中得到了什麼啟示呢?

  • 6 # 無話可說一個字服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老子這句話什麼意思呢?

    老子“神龍見首不見尾”,要想通透了解他的意思很難。只好結合《道德經》原文大意,大至接近的去理解。本領越大的人,責任越大。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我原以為擁有道德的人,不以有德自居,所以有德,但是這樣的理解還不夠。 更深一步解釋:最上等的德行,利天下蒼生為重。不以道德為約束。所以只要沒有私心、利天下為己任,不要被道德表相所迷惑,這才是真正以“天下為公”“解救蒼生之苦為己任”的大德之人。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我原以為,整天把道德掛在嘴上,處處以德教人,正是無德之人,這樣的理解還是不夠。更深一步解釋:凡是做事情貪求自己功德的人,都是無德之人。“天下之人就是我”“我就是天下人”。所以功德歸於天下人。

    這樣的理解已經接近原文的意思了,但還遠遠不夠。

  • 7 # 淳敘庶明

    上德,就是政府的德行,不要太好,就是大德。現代社會,很多福利國家,對百姓太好,結果社會難以維繫,反而墮落了。要明白底層有其自身運作的規律,盲目改變,反而破壞了平衡

  • 8 # 馬振廷1

    上德不德,最不講道德的人就是上層,強權壓民,誰不服王法待侯。有德(得),是下層官員自出上門,用不著親自徵收稅賦。得德同用。

    下德不失德,下民不願意交所得到的保命物資,是因為交了就無得(德)了,窮日子會很難過。為什麼下層常處在貧窮狀態呢?就是因為沒有餘,人之道取不足捧有餘。本來就不足,還得出糧款捧給有餘的貴族。

  • 9 # 易學思維plus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是因為在上面的統治階級或者高層階級老是標榜自己有道德,就會成為偽君子。記住,一切刻意的善都會朝著它的反方向發展。刻意的慈善,變成演戲的陳游標;刻意的君子,變成偽君子嶽不群;刻意的正直,變成出口傷人的藉口。

    反之,一切順其自然的,都是美好的。真正的善良,不需要標榜;真正的智慧,不需要張揚;真正的美麗,不需要刻意化妝。

    下德不失德,什麼意思?其實就是下階層的人對道德念念不忘,對這種名譽過於刻意挑剔和吹捧,就會導致上面的人表演道德。尼采說:在所有的禁慾道德里,人把自己的一部分視為神,加以崇拜,因此被迫把其他部分加以惡魔化。對於道德來說,你越崇拜它,它就越變形。

    表演道德賺取吆喝和奉承,最終會失去道德。對於一切的美好,上面不要刻意表演,下面不要刻意關注,自然而然才是最好的。

    記住,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德也需要法自然。一切過於刻意的,你都要警惕。道德也好,愛情也好,友誼也好,一切自自然然就好。

  • 10 # 梅里一了

    謝邀,《道德經》在馬王堆帛書中分上下篇,《德經》為上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為開篇第一章,可以說是全書的總綱。這幾句話本來淺顯明白,但不得其人則害人不淺,故自韓非子《解老》就往精神內守上繞,弄得玄之又玄,雲裡霧裡。周代倡導惟德是輔的政治理念,到春秋時周德己衰,迴天無力,這時面臨一個社會向何處去的問題。百家爭鳴就是爭的這個問題。老子認為應該遵重歷史的發展規律,這個規律就是″道″。舊的不除,新的不來,順應發展就要創新,這個新就是上德,雖然它不符合舊的價值體系(不德),但它推動了社會進步,因此,它是真正的有德。那種阻礙歷史進步的保守勢力(譬如克己復禮),這個保守就是下德,雖然它標榜自己是舊價值體系的模範(不失德),但它阻礙了社會進步,因此,它是真正的無德。這個命題所涉及的問題到今天仍屢見不鮮。我們看一個很小的事來說明老子的觀點,三年前臺灣一個女作家的愛人因衰老成了植物人,需要放鼻飼管,作家根據丈夫清醒時的意願,選擇放棄治療。而丈夫前妻的子女堅決反對,引起輿論譁然,一些人恨不能挖了女作家的祖墳,以證明她是個天生的不道德的賤人,而大讚親骨肉的孝順。失去自理能力的病人在病床上沒有尊嚴的在搶救的苦痛中掙扎三年後死去。這場爭執中誰是上德,誰是下德,恐怕只有人們內心才有杆枰,而有這桿秤的人就懂得老子這章的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竇姓名人一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