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平頭哥飈知識

    在古代:子曰:不學禮,無以立。

    所以在古代男人30而立,指的是立於“禮”。

    這裡的“禮”有兩個基本指向:

    1.指實際上作為社會之根本綱紀的“禮”;

    2.作為個人立身處世之行為準則的禮儀規範之“禮”。

    從“立於禮”說的具體內容來看,基本上都是從後一方面展開詮釋的。

    兩千年後的今天,古訓“三十而立”另是一番滋味,指的是:

    1.方向:

    堅定選擇,堅持初心:所謂人生方向,就是人生的理想和目標,就是要明確自己的目標,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又該做深什麼,知道自己該往哪兒去,又該如何去。

    2.責任:

    坦然面對,勇於承擔:人生如四季,三十歲正好身處在清如水,明如鏡的初秋時節。上有父母,家人需要扶持,下有小孩需要引導,這時候的責任是最大的時期。

    3.價值觀:

    堅定內心,不再彷徨:三十歲最適合建立心靈的自信。這種自信是人與外界環境的一種融合、提升。

  • 2 # 荷上聽音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在我看來,三十而立並不是指事業,家庭的成立和成功,這樣解得實在太膚淺。細心看這一段話,都是在講孔子自己人生中學問、德行的成就過程。如果說這個立是立定志向也是不對的,前面的志於學,就是立志於道德學問的意思;三十而立應該是三十歲左右,夫子已經在道德學問上有很高的成就的,用現在的話說,已經是這個領域的頂尖專家;四十對學習的這些經典已經融會貫通,沒有不懂的,可以說是對人生的人、事、物之間的關係沒有疑惑,疑問了;五十知天命,是自己已經知道這輩子的價值所在,就是教書育人,傳承經典於後世,可謂為萬世開太平的價值使命;六十而耳順,是對自己見到、聽到、接觸到的所有事物,自己心裡不會再有貪憎慢痴疑的心態;七十從心所欲,是自己的所想、所說、所做都已經是聖賢人的風範。

    以上都是個人的淺見,還望各位斧正。

  • 3 # 歡笑時空

    立身,表示男人到了這個年齡段三觀基本就定型了。對待身邊的人或事的好與壞、醜與美、惡與善等等,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而再不是跟以前一樣人云亦云。同一件事對樂觀著可能覺得是好事,對於悲觀著也許就變成了壞事了。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不管是樂觀者還是悲觀者他們始終相信自己的見解、看法是正確的。這也是造成人們水平高低、能力大小的最根本原因吧。

    立業,表示一個男人到了這個年齡段應該是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事業了。該是為事業打拼的年齡了,而不是跟以前一樣渾渾噩噩毫無目標的過日子。畢竟這是一個男人無論從魄力、身體、精力等方面來講,都屬於人生的巔峰期了,如果錯過了這個時間,要再想翻身,贏得美好的人生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兒了。

    立家,表示一個男人到了這個年齡應該組建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庭併為之承擔責任。這個年齡段我們應該擁有自己的房產並順應大自然的規律,去完成娶妻生子的繁衍後代的任務,而不是花天酒只為自己活的瀟灑。畢竟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三十而立是順應天道的體現,但是現實生活中往往由於種種原因我們沒能及時的完成這一使命,但只要我們牢記這個目標,併為之努力奮鬥,我們遲早能達到這一目標的。人生的結局應該也不會太差。

  • 4 # 館君

    作為一個90年代初出生、即將步入而立之年的青年,我對“三十而立”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可能和孔子的不大一樣。

    我認為,現代人的“三十而立”,最重要的是“立志”。

    立志,就是明確自己的志向。或者換個說法:搞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王國維說,人生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重: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重: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我認為“三十而立”的立志過程,就是從第一重境界進化到第二重:獨上高樓,登高遠望,找到和看清那條屬於自己的路。

    李笑來說過:成熟的標誌,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嫩的表現,是隻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

    坦白說,過去二十幾年,我一直很“嫩”,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

    我不想要碌碌無為,不想要朝九晚五的平淡,不想要阿諛奉承、摧眉折腰事權貴……

    大學畢業時,父母給我兩條路選:要麼進國企,要麼考公務員。總之,必須去端“鐵飯碗”。

    我跟他們說這些我都不想做,他們反問我:“那你想要幹嘛?”

    我一時語塞,其實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想幹嘛,只有背上行囊,繼續漂泊,反正好男兒四海為家,志在遠方。

    兜兜轉轉幾年,一直在迷茫中度過。

    有一次,我和一個同齡同事也是我的好朋友,一起吃飯聊天,我問他:你有人生目標嗎?

    他指了指旁邊桌子,說這就是我想要的人生。

    旁邊桌子上,一家六口,祖孫三代,剛剛入座。男主在給二老把脫下的大衣疊好,妻子小心地把小兒子抱進嬰兒椅。

    “有充足的時間陪伴爹媽和家人,這就是我想要的”,他說。

    他的人生的確是朝著這個目標在走:大學畢業後,因為家境原因,必須工作賺錢,在異鄉工作了兩年,這期間我們結識。有了一點積蓄後,辭職考研,目前即將研究生畢業。

    他後來選擇考研,是因為他計劃將來回到家鄉發展,謀一份公職,而碩士學歷是必要的“敲門磚”。

    我羨慕他,目標明確,走的每一步都很踏實。

    我羨慕他,是因為像他這樣,在二十出頭的年紀就把人生目標想明白的人,在我們這群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人當中,實在太稀少了。

    我們的出生,趕上了一個變幻的年代,1992年一個老人在南海寫下詩篇,從此迎來一個新的春天。

    市場經濟一下子把“計劃時代”的人帶入了新節奏,遍地是機遇,遍地是挑戰,有的人“平地起高樓”,有的人迷茫無措。

    等到了我們這代人步入社會時的2010年代,又迎來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技術、新名詞一個接一個蹦出來,過去連想都想不到的新職業、新活法層出不窮。

    長輩們灌輸的觀念還沒有褪去,眼花繚亂的新事物就來到了面前,這就是我們這群“三十而立”的人要面對的。

    我們的心態,像極了崔健的歌詞:

    我要從南走到北,還要從白走到黑,我要人們都看到我,可我不知道我是誰。

    孔子講: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意思是我15歲就立下了志向,一心搞學問,30歲達到了“立”的境界。

    而我們這代人,是被“連根拔起、隨風飄蕩”的一代,孔子15歲定下的志向,我們可能要到30歲才能定下。

    30歲之前,我們都該做一件事:試錯。

    把想走的路都走一遍,把能犯的錯都犯一遍,趁著現在我們還承擔的起後果。

    而步入三十,而立之年,就要定下一個方向,確定一條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我在迷茫了這些年後,在即將步入三十之際,也明確了自己的方向:做一個職業讀書人,透過自己的筆,幫助更多的人建立閱讀的興趣和習慣。

    我曾經是個浪蕩子,只追求聲色犬馬、及時行樂,但只是空虛度日。直到拿起書本,聆聽到智者們的教誨,我才覺得人生充滿意義和價值。

    現在,我只希望盡己所能,將這份價值傳遞給更多人,這就是我在而立之年對自己的期待。

    三十而立,重要的不是“三十”,而是“立志”。人生道阻且長,希望你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柴油發動機起動後為什麼要升溫到40℃以上才能帶負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