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衣賜履讀通鑑
-
2 # 鴨梨山大
當年漢高祖劉邦自斬白蛇起義開始,先後用了七年時間就一統天下,這份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劉邦自身的優秀。劉邦可謂是當時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而漢末年間的梟雄曹操,同樣也是當時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且曹操手下謀士有五謀臣,將領有五子良將和八虎騎,其中曹仁、夏侯淵和于禁更是有統帥之才,可以說曹操的實力與以前的漢高祖幾乎是旗鼓相當。然而讓人遺憾的是,曹操自起勢開始,到最終身死,都沒有一統天下,而是與蜀漢、東吳呈三足鼎立之勢。那是曹操能力不如劉邦,還是因為曹操的對手太強,最終使得曹操無法一統天下呢?
曹操無法一統天下,並不是因為曹操的能力比劉邦差。畢竟曹操曾多次率兵親征,其軍事能力是要強於劉邦的。但與劉邦相比,曹操空有理想而無藍圖,因此他終其一生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算一步,能走多遠是多遠。正因為曹操不知道往哪走是對的,所以不是曹操不想,而是不能。
當時劉邦處在局面與曹操是不一樣的,當時秦朝雖然統一了六國,但由於秦二世繼位之後的暴政導致民心盡失,人們恨不得誅殺了秦二世,因此劉邦是不會採取奉天子以令不臣的這種策略,劉邦的目標一直很明確,那就是取秦而代之。更何況當時項羽雖然成為了英雄,而且最初的實力也比劉邦強很多,但項羽沒有政治上的遠見和知人之明,且他的信義也不足以取信天下,因此最終是漢高祖劉邦奪了天下。
而曹操處在的亂世依舊以大漢為尊,因此蜀漢劉備才能借漢室宗親之名,獲得門閥士族的傾力支援。在這樣的情況下,曹操即便挾持大漢天子,有了出師之名,卻也因此有了很多限制,比如一統天下就很難實現。畢竟如荀彧等忠於漢室的臣子絕對不允許曹操稱帝,因此一旦曹操有稱帝之心,很多此前跟隨他的臣子就會離他而去,極有可能導致曹魏政權的崩塌。無奈之下,曹操只能徐徐圖之,而不能僅用數年時間推翻漢室政權。
筆者認為,曹操之所以用三十餘年時間無法一統天下,主要還是因為當時的政治格侷限制了他的發展,曹操在探尋出路的同時,還要與劉備、孫權兩個優秀的對手較量,這才導致了三足鼎立局面的產生。
-
3 # 頭上朗月
其一,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官至丞相,魏王,挾天子以令諸侯,可謂勢高權重;自破黃巾以來,先後剪除二袁,呂布,張魯,劉表等各方割據勢力,獨霸北方;卻奈何不了西蜀劉備和江東孫權,蓋因前者作為漢室宗親,三顧茅廬請出臥龍孔明,與關張諸將文武合璧,相得益彰,跨荊益,保巖阻,開疆拓土,德滿天下,獨佔人和;後者繼父兄基業,選賢任能,多謀善斷,以長江為天塹,雄據六郡八十一州;總體而言:魏蜀吳成為三足鼎立的格局而相互牽制;這三家魏的實力最強,可蜀吳堅持聯合抗曹的戰略方針,曾取得火燒赤壁大破曹軍的經典戰例;故在此背景下,曹操很難平定九州;其二,劉邦則不同,正處於秦朝二世橫徵暴斂,民怨沸騰的時期,自芒碭山斬白蛇起義以來,招賢納士,如張良,蕭何,樊噲,韓信,彭越,英布均歸於帳下,同時出身亭長的他頗能體察民情,從而深得百姓擁戴,其唯一的勁敵就是楚霸王項羽,此君在武力上可謂“力拔山兮氣蓋世”,但智謀上實在不敢恭維,尤其兩大敗筆不可原諒,一是鴻門宴突發婦人之仁放走了劉邦,二是僅有的一位智囊范增卻未加重用;最終垓下一戰被對手擊敗,落得自刎烏江的可悲下場;成就了劉邦建立起西漢的政權;其三,綜上所述:劉邦和曹操的共同點,都處於前一朝代的沒落時期,背景也都是群雄逐鹿,殺伐混戰;不同點,是所面臨的戰略格局不同,曹操要和吳蜀兩家拼鬥,劉邦僅與項羽一家爭鋒,而項羽又是勇力過人,智謀不足的人物,這樣,劉邦的勝利只是時間的問題,而曹操的統一隻能是一廂情願了;以上個人見解,敬請指正。
-
4 # 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
明亮耀眼,金陵少年,自來作答。
三國,操謂一代梟雄,其一謂充之奇色,此人文武,不但是個軍家,亦是個政者,更是個詩人,其一生於漢末之亂為民患者之苦惡,於其詩中有然之狀“暴露於野,千里無雞”,可見曹操在己之作中謂此時之實也。於是雄才之雄也,無一非有點遺憾。夫曹操所以未能一,蓋有以下幾點也。一、性格之然
此一則操其人之性也,曹操為人尤愛才者,然此非常之疑,又甚者色,反覆,此人尤愛行極,謂人良時尤佳,不好之時恨不得殺人,其那句“寧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以示操之極與跋扈也。
二、赤壁之敗
所以無一有一點亦甚重者,此操窮兵黷武,發之赤壁之戰,遇矣人之大敗,至於魏數年無緩過勁來,曹操之生力在此戰中幾失甚大一分,亦使權、備行至於共,此曹操一,所願見者。
三、郭嘉之死
又為操心嘉之早世也,於魏也可謂一不小損,郭嘉謂曹操近之伯也,以其畫策,而操遂成了北方之一,且勝數百年來無勝過者北方之長狄。郭嘉之用功至偉。若有嘉也,赤壁之戰不打得實。
四、人心之向
此四則操不善之用人所向,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實一大者敗筆,以槍打出頭鳥,正以操制矣帝,乃使曹操為數千人所指之奸邪之臣,曹操是道行甚差,過揚之後唯有一,則為天下群起而攻之。
五、英才之失
一人即操側者失,正以其“挾天子以令諸侯”使天下之士棄之而去,三國諸名之士能,紛紛倒戈,依了權,備之下,再加上孫權與劉備並有威,而甚得民,又皆精社稷,故操不來,此二者起,但使天下成鼎峙之定局。
金陵少年評曰:此數者也,亦不必於曹操與同業無緣,且此數者皆為曹操統一大業之死穴,欲解實難,可謂生不逢時,若曹得一,中國歷史之面不知是何也。
-
5 # 心向青山
曹操之所以沒有一統天下,是因為華夏文明核心區的擴大。
以劉邦時期的標準,其實曹操已經統一天下了,劉邦也沒有過長江。
1,秦漢之際,長江以南的百越之地剛剛併入華夏,統治極不穩固,當陳勝振臂一呼之時,南方的趙佗不但沒有回援,反而自立為王。
所以,楚漢之爭依然發生在中原地區,基本上與戰國七雄的地域是一樣的,劉邦一統天下其實是將秦始皇的老路又走了一遍,但南越並未征服,征服南越要到漢武帝之時。
2,經過兩漢時期的發展,長江以南得到了不斷的開發,並逐漸有能力割據一方。
曹操,其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面對南北問題的人,也是第一個面對大規模水戰的人。
208年,曹操敗於赤壁,但依然佔據了東漢十三州中的九州,蜀漢僅有益州,孫吳也僅有荊州、揚州、交州三州之地。
3,曹操不能迅速統一南方,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由於漢末戰亂,北方的經濟文化尚未完全恢復。
三國時期,北方依然對南方據有政治、經濟、文化、人口等全方面壓倒性的優勢。
蜀漢為何後繼無人?劉備、張飛、趙雲是河北人,關羽時山西人,諸葛亮是山東人,黃忠是河南人,馬超是陝西人,當他們都去世後,蜀漢後期便人才凋零。
但曹魏及其後繼者晉朝則不存在這一情況,時間站在魏晉這一方。
-
6 # 玄月不易
從古至今,任何一項偉大的事業之所以取得成功,都離不開這幾個最基本要素。
1:虛心納諫、銳意進取的領導;
2:籌謀劃策、本領高強的臣屬;
3:風雲變幻、暗藏機運的時局。
那麼同樣具備這幾大關鍵要素的曹劉二人,曹操只是取得了一統北方的侷限性勝利,劉邦卻最終一統天下呢?
人才分佈一:三國時期,人才分散。
魏蜀吳三國鼎盛時期,曹操、孫權、劉備三國領導者,均明白要完成一統天下的偉大事業,都離不開人才。
於是乎,三國紛紛廣佈求賢令,吸納天下人傑。這直接導致天下人才分佈狀況過於分散的結局。
二:楚漢爭霸,人才集中。
楚漢爭霸時期,劉邦擁有天下絕大部分人才,文臣武將,人才濟濟。而項羽只有一個范增還叫得上名號,其它文臣武將幾乎乏善可陳。
這直接導致了劉邦最終得以一統天下。
民心所向一:大漢餘威尚在,三國相爭不服。
曹操所承繼的前朝大漢江山,是一個在華夏五千年文明史中,擁有著絕對地位的擁有長達幾百年歷史的偉大朝代。
廣大人民群眾更多是在追憶前朝大漢的繁榮富足,對前朝尚且存有很濃厚的感情。這必將導致民心搖曳不定,很難對某一具體政治集團給予百分百的擁護和信任。
曹操為了在政治上佔據優勢,不得不“狹天子以令諸侯”;劉備更是以“劉皇叔”的身份,打著以匡扶漢室為己任的名號,佔的西域片壁江山;
東漢王朝雖名存實亡,但三國領導者卻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挑戰這份權威。
統一天下之大勢,時機尚不成熟。當經過長時間和空間維度,對歷史記憶的模糊化。尤其是三國紛紛先後稱帝,標誌著東漢徹底滅亡,在大勢時局上才締造出一統天下的必然態勢。待司馬家族崛起,便水到渠成,建立大一統王朝史稱西晉。
二:秦朝殘暴不仁,民心潰散無依。
劉邦所承繼的秦朝,不過短暫存在了二十幾年便煙消雲散。廣大人民群眾對秦朝沒有好感,心無所依,思統之心極為迫切。
當時天下之局勢,可謂一鍋亂粥。秦朝暴政,人民紛紛揭竿而起以求推翻秦朝。“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更是得到人民群眾的前所未有的呼應和響動。
這一點和三國承繼之大漢王朝,顯然有著質的不同。這為八方起義軍領袖剷平了在政治上和道義上的巨大障壁。
政治架構一:三角形具有穩定性。
三國紛爭,魏強、吳次之、蜀最弱。政治軍事力量對比,形如一個不規則不等邊三角形。在未打破平衡之前,不管是權利爭鬥,還是政治角逐,都擁有相對穩定性。
除非發生影響事態產生質變的關鍵要素,那麼在很長一段時期之內,只會此消彼長,而不會出現大的變動。
二:兩者相爭,必有一傷。
當多方勢力相爭演變至三方爭鬥,繼而又從三者相爭變成兩者角逐。此時平衡打破,勢必有一方勝出,一方落敗。更利於完成統一大業。
-
7 # 看不見的角落
說到劉邦和曹操,一位是大漢王朝的開創者,一位是大漢王朝的掘墓人。兩人都是生逢亂世的英雄人物。劉邦擊敗項羽,統一了中原大地,而曹操擊敗袁紹,卻沒等實現統一。主要是由於以下幾點:
1,天下的局勢不同,戰略的使用也不同。二人最主要的區別就是劉邦透過鯨吞蠶食,遠交近攻的手段一步步增強了自身實力,最後團結了包括幾乎全部的地方勢力共同對付項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韓信、彭越、英布這三家。劉邦針對他們的手段各不相同,韓信愛權重名,向劉邦逼封假齊王,劉邦索性封他為真齊王,讓他出兵。彭越出身低微,性情貪鄙,能力不足,一直都是流寇式的遊擊部隊,劉邦許與重利也說服了他。英布反覆無常,優柔寡斷,劉邦派遣隨何出使,成功說動英布。這樣劉邦各個擊破,團結了全部力量來對付項羽,最終才獲得成功,統一全國。而曹操在擊敗袁紹之後,他的對手只剩下益州、荊襄劉氏、江東孫吳、漢中張魯、西涼馬氏這幾家,曹操本來應該先易後難攻取漢中、益州等地,但是他卻將全部的兵力投入荊襄與孫吳,本以為是摧枯拉朽,但卻是鎩羽而歸。在他恢復元氣的過程中,劉備做大,和孫吳形成犄角。三家鼎立,只能是採用武力強攻,沒有任何外交政策實施的前提可能。這也就是曹操無法統一全國的最重要原因。
2,經濟基礎不穩。中原大地自黃巾之亂開始,民生凋敝百業不興。就連世家大族都紛紛遷徙以避禍,更遑論百姓。而曹操崛起不過十餘年,經濟基礎不可能完全康復,冷兵器時代沒有足夠的糧草輜重是無法吞併天下的。
3,寧可有10個對手,不可有2個死敵。到了三家鼎立的時刻,曹操與孫劉兩家勢成水火,都是死敵。而劉邦當年雖然面臨著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河南王申陽,西魏王豹,韓王信,九江王英布,霸王項羽等十餘家對手,卻只有項羽一個死敵。劉邦的戰略用毛主席的話說就是“團結大多數,孤立極少數。”所以,劉邦可以憑藉自己高超的技巧,剿撫並用,讓許多國家兵不血刃就投降了,比如西魏王豹和韓王信。不過,曹操就不具備這個條件了,赤壁一戰,三家已經是不死不休,只能是血戰到底。也不得不說是時也,命也,時勢造英雄。
文:經典守望者
喜歡就關注唄。。。每天講點不一樣的故事。
-
8 # 我來讀歷史
第一,站隊不同。第二,曹操沒有靠譜的合夥人。
時代背景不同,就意味著難度不同。劉邦發跡的時代是秦朝剛滅掉六國,人心不統一,各國的貴族暗搓搓的想著復辟,並有許多人加入了反秦的隊伍。同時,當時秦朝的統治太過嚴苛。因為苛政猛於虎也,百姓的日子不好過,所以想著揭竿而起的人不在少數。而劉邦就是趕上了反秦大浪潮打過來的時候,劉邦乘浪而上,隊伍不斷壯大。
而曹操所處的時代就很尷尬了。東漢晚期政治腐朽,各路人馬出動,想要推翻東漢王朝。亂世將起,王朝覆滅已是大勢所趨,於是就有了黃巾起義。黃巾起義代表的是百姓的反抗勢力,而曹操沒有選擇站在百姓這一隊,反而是積極的去剿滅起義軍。
當然,這也是曹操和劉邦不一樣的一個地方。曹操受正統觀念影響太重,性格里有太多條條框框。劉邦卻是小混混心態,能屈能伸。在亂世,小混混的性格往往是很有優勢的。
而曹操之所以沒有和劉邦一樣奪得天下的原因就是,曹操的背後沒有可用之人。曹操祖上是普通百姓,因為和宦官有了聯絡,所以才能在朝廷裡當上了高官。但說實在的,曹操真的沒有什麼背景可言。曹操手下雖然有許多能臣,但大多出身世家,效忠的都是漢室,而不是曹操。
當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導致曹操集團一直都是兩股勢力。曹操軍隊的大權大部分都在自己家族手裡,但可惜的是曹姓每一個有大能耐的。曹操手裡可用的荀彧,和曹操政治理念越跑越遠。曹操又不放權,基本上都是自己親征。那麼問題就來了 ,曹操親征的時候背後就空了,沒有放心的人替他守家,這就直接導致了曹操打仗範圍的半徑很小。
而劉邦知道自己實力幾斤幾兩,還說過“三個吾不如”。劉邦的隊伍就是造反去的,不存在什麼正不正統跟著他乾的人都是像建功立業的,效忠的都是劉邦這個人。所以劉邦坐在大後方,指揮將領們為自己賣命就行了。
回覆列表
突然想起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學,似乎解釋這個問題挺順手的。
厚黑學的基本觀點是,要想成大事,必須臉皮厚,心子黑。這兩條是無往不勝的大道。
高祖劉邦,不但臉皮奇厚,而且心子奇黑。而項羽只是心黑,但臉皮實在太薄,動不動就要死要活的,明明可以在烏江逃跑,偏偏要自殺,焉能不敗?
所以,劉邦當然能統一天下。
而曹操則大不同。曹操可以說也是厚黑學的踐行者,可謂又厚又黑。
而劉備則是隻厚不黑,孫權則是隻黑不厚。曹操是又厚又黑,但厚不過劉備,黑不過孫權,所以三人在伯仲之間,只能三足鼎立,哪裡能夠取得天下?
最終司馬炎統一天下,並不是司馬炎比曹操厲害,而是他的對手在厚黑方面,比司馬炎還不如,不用打,就都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