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凌玉龍
-
2 # 喬維芸
陶淵明對黑暗社會的貪官汙吏,醜惡現實的鋒芒紕漏與鞭撻,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豁達開朗,淡泊名利,山窮水盡,柳暗花明的大自然景象的光明!
-
3 # 晉祁來花
今天,回過頭來再講還是意味深長。但是感悟不同的是,人生經歷了風風雨雨歲月滄桑,感受也是不同的。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陶淵明老先生當年境況不同。經歷不同,作者本身是懷有遠大理想和抱負的,作者所期望的社會和生活是國泰民安,但是,現實情況與他所期望的恰恰相反,又憑藉自己的力量改變不了現實。只好藉助文章疾呼。這是其一。
其二是本身作者就是官場之人,由於與當權者政客們觀點不同,但又迫於淫威和打壓排擠,只有棄官歸田,過上隱居的田園生活。但他仍不死心,唯有用文章來呼籲。
第三是為了不與權貴們正面衝突,也為了自己的人身安全,不能用敦文、奏摺等公文表達,只能用隱喻的形式表白自己的心緒不寧,無能為力。
-
4 # 閩南鄉情資訊
因為陶淵明是生活在東晉的分裂崩亡時期和晉末的換代之際,社會矛盾尖銳,兵荒馬亂,民不卿生。加之,他對東晉的黑暗政府觀實不滿而歸隱,面對這些慘痛的現實,不斷構思和嚮往理想的生活圖景。《桃花源記》就是他親筆繪出仔理想社會圖:環境優美,怡然自樂。在這樣的理想社會,沒有君主,沒有戰亂,沒有貧窮,沒有欺詐。人們淳樸厚道,和睦相處,過著自食其力,康樂幸福的生活。這就是陶淵明以浪漫主義手法寫的世上烏有的桃花源。陶淵明因為自己的理想、抱負已在現實生活中破滅了,而又耳聞目睹了人民群眾的苦難和願望,才寫比了這篇劃時代的傑作。
-
5 # 微言常理
陶淵明為什麼要寫《桃花源記》?這說明陶淵明當時過得很艱難。
陶淵明雖然辭官歸隱,表面上很愜意,種種菊,喝喝酒,讀書、作文。但是,作為一個文人,肩不能挑,手不能拿,又沒一技之長,失去了那分可觀的俸祿,生活肯定陷入困頓,這是必然的。他在《五柳先生傳》裡寫到,“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這說明他已經到了不僅僅是家徒四壁,而是房屋都已經破敗到不能遮風擋雨,身上的粗布衣服都破爛不堪,到處是補丁,而且家裡連吃的都沒有了。
我們再來想想陶淵明為什麼辭官?官場黑暗,勾心鬥角,爾虞我詐。陶淵明作為一個不諳世事,單純的讀書人,肯定是無法適應的。不僅無法適應,他老先生說不定還深惡痛絕官場黑暗,這也看不慣,那也不順眼。所以才憤然辭職。
據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透過《搜神記》裡的民間故事加工而成的。
一個人在缺吃少穿,飢寒交迫的時候,最想的就是有吃有穿。就如賣火柴的小女孩,在風雪交加的雪地裡,最想的就是溫暖的火。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應該就是賣火柴的小女孩夢想的火。理想再豐滿,也解決不了現實的骨感。我估計,陶淵明的結局,比賣火柴的小女孩好不了多少。他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只是阿Q曬太陽,捉色子似的,藉著溫暖的日光產生的興致。陶淵明的精神寄託,也只有在讀書、作文上。對於現實,他已不抱任何希望。也就是在這種情形之下,陶淵明寫出了他的傳世之作《桃花源記》。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也就是在我們的時代,還真還有這樣的一個地方。它就是雲南麗江瀘沽湖。當地的摩梭族人,正過著《桃花源記》裡面的生活。他們合夥掙錢,一家出一個人,所得的收入大家平分。沒有紛爭,沒有糾葛。而且他們還沿襲著遠古時期的母系社會傳統,一家之主是母親。他們的婚姻更令人神往,走婚。男人到女家過夜,白天回自己家掙錢幹活。也就是男人只管自己家的孩子,這些孩子都不是他的孩子,而是他母親,或姐、妹和別的男人生的孩子。而他的孩子則由女方家的男人撫養。
陶淵明做夢也無法想到的,他的夢想會在幾千年後真正變成現實。他更不會想到,他的《桃花源記》,會讓以後的人在艱難的時候,不至於對生活完全絕望。
《桃花源記》一篇不到四百字的文章,千百年來久誦不衰。它的生命力遠勝那些百萬言鉅著。為什麼?因為它說出了每個人心中所神往而現實中沒有的美好世界。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不僅慰藉了自己,也慰藉了後世蒼生。這也正是陶淵明的偉大之處。
-
6 # 梅里一了
謝邀,此問說來話長,此前曾在答貼中提到過,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類似李密的《陳情表》,不僅是敘發自己熱愛田園生活的情懷,更主要的是告訴新皇帝劉裕,我早就無意於宦途,只想過幾天清靜的日子。為什麼這樣講?先了解東晉的軍事部署,有兩大主力,一是長江上游的"荊州軍″,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是這支軍隊的締造者。東晉權臣桓溫,桓玄是這支軍隊的繼任者,桓玄還廢了晉帝,自立為皇帝,號稱桓楚。二是長江下游京口的″北府軍″,謝安是這支軍隊的創立者,打贏了淝水之戰,而他的參軍劉裕成為繼任者,滅了桓玄的桓楚,隨後殺了擁立的晉帝,自立為皇帝,史稱劉宋,成為南朝的開創者。再瞭解陶淵明的仕途生涯,主要是隨著荊州軍的影響力波動的,顯然得到了曾祖陶侃的蔭庇。他做過桓玄的幕僚,也做過劉裕的參軍,對他們的為人應該是瞭若指掌。更應該記住兩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也是陶淵明最重要的兩篇文章的寫作時間,一篇是《歸去來兮辭》,寫於405年,辭去彭澤縣令時,桓玄是404年逃往四川時被殺的,按照當時的資訊條件,他這個縣令的崗位應該是桓玄任命的,劉裕忙著打仗顧不上。桓玄的死應是他辭職的一個重要原因,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找個理由,閃人。第二篇就是《桃花源記》,寫於420年,這年正是劉裕從東晉大將軍弒君篡位,建立劉宋的時間,雖然陶淵明已辭官15年了,但對於這些前朝遺老的思想動態還是要摸摸底的,這是陶淵明寫《桃花源記》的主要動因。以先秦避亂之人自喻,乃不知有漢,不知魏晉,表明自己的態度,你們桓楚也罷,劉宋也罷,和我木關係,做官我只是混口飯吃,回家種田才是我的本願。你們放心的忙你們的功名利祿去吧,別找我麻煩了,再找我就不見了。這就是《桃花源記》想表達的意思。
-
7 # 娜兒娜氐
說起《桃花源記》,大家都知道作者陶淵明給我們看到了一個與世隔絕,不受外界打擾的美麗的世外桃源。說到陶淵明,我們先來簡單瞭解一下作者的資訊背景。
陶淵明,大家都知道他是東晉時期詩人,同時也是山水田園派的代表詩人,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因為住宅旁種植有五棵柳樹,也有“五柳先生”的別稱。從詩《歸園田居.其一》幾句“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能看出他對田園生活的喜愛,熱愛田園、質性自然;不慕富貴、不慕權貴。從《歸去來兮辭》前序“餘家貧,耕種不足以自給”看,陶淵明先生因為為官清廉,家裡的條件確實不好,迫於生計,去離家百里的彭澤縣做縣令,後又因不喜為官時的一些規則,加之歸家心切,所以辭官回家,一共八十餘日。
陶淵明先生早年懷有“大濟蒼生”之志,但當時社會內部動盪,外部也局勢不安,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滿腔的抱負得不到實現,也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態度堅決,所以為期八十多天的彭澤縣令是他做官之旅的終止,之後辭官歸隱田園。
雖然辭官了,但依舊心繫國家,關心著國家的政事局勢。劉裕朝政使得國家局勢不安,賦稅徭役繁重,人們生活苦不言堪。因為無法改變國家的這種現狀,因此自己在詩裡寫了一個與現實完全相反的美好世界,也俗稱“世外桃源”。
“世外桃源”裡“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裡面寧靜和平,樸實無華,但也令人心生嚮往。想著要是現實社會的生活要是這樣也就好了。現實社會的動盪黑暗與理想社會的安靜想和現成鮮明對比,一定程度上表現了出了作者希望人們也能如桃源裡一樣生活的美好願望。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剖析作者內心,也希望現實世界的人們能如桃源裡的人一般,避戰亂,享寧靜,希望人們能過上美好生活。
所以《桃花源記》一詩就是在在這樣一個局勢不安,社會動盪,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對理想社會的憧憬之下創作出來的。
-
8 # 無病公子
當現實與理想不相符時,人都喜歡做夢。美好的夢想,是生活下去的動力,是一種景仰,嚮往。
陶淵明“自幼修習儒家經典,愛閒靜,念善事,抱孤念,愛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
陶淵明生活在老莊盛行的年代,他受到了道家思想的薰陶,很早就喜歡自然。
二十歲時,淵明開始了他的遊宦生涯,以謀生路。動盪於仕與耕之間已有十餘年,他已厭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四十歲時,解印辭官,正式開始了他的歸隱生活。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裡,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
陶淵明雖遠在江湖,仍舊關心國家政事。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汙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
在桃花源生活的是一群普通的人,一群躲避戰亂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純。
陶淵明在歸隱之初想到的還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不限於個人,而是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能夠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生活有關。雖然桃花源只是一個空想,但能提出這個空想是十分可貴的。
-
9 # 壺說主人張孟俊
那裡有壓迫,那裡就有反抗!
陶淵明,東晉時代的著名詩人,田園派的傑出代表,是當時文化界的名人,大名鼎鼎,他的發聲是從內心深處的吶喊,表面是既代表了他自己,但實際上是代表了當時社會民眾的一種普遍心聲。
世人生活普遍困苦,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民不聊生,戰爭不斷,加之自然災害常發,這一吶喊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期待和嚮往!《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看似以個人的命運聯絡在一起,其實也反映了當時的歷史大環境和社會風氣下的作品。君不見,堂堂大詩人都對當時社會把不滿以影射在文字上來發洩,他作為文人,只能以自己的筆,藉助來諷刺社會。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他對仕途不滿和無耐的真實寫照,也表達了對田園生活的無限嚮往。名人的心聲,很多時候也可能是普通老百姓的心聲,休閒富足的生活,是他們的期許和未來,美好的憧憬常常出現在眼前。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更是內心尋求安逸生活的期盼,也從另外一個層面反映了當時的歷史人文環境,不想在人聲鼎沸的鬧市,只想在安靜的一角靜靜地生活而不受打擾!
從另一角度,也反映出世人對當時生活的無耐和無力的抗爭,尋求一種夢幻般的世外桃源而滿足於內心深處的期許!
不難看出當時社會的黑暗,出任縣令的他都已不戀人間,不要說老百姓了,已讓人灰心意冷,只想速速逃離,去心中的桃花源!
最終他和他們的心中的桃花源也將慢慢消失在眼前……
-
10 # 水流芳2019
陶淵明寫《桃花源記》的原因看這裡
千古名篇《桃花源記》出自中國屈原以後的又一偉大詩人、晉宋時代傑出的詩辭散文大作家陶淵明的手筆。
1.與陶淵明的身世有關。陶淵明生於晉哀帝興寧三年(公元366年)一個沒落了的官僚世家。陶淵明29歲開始作官,任江州祭灑,不久,解職歸。在官僅80多天。離任時,作了一篇《歸去來辭》以明志,此後一直過穩居的田園生活,自食其力,再沒有出仕。
陶淵明逝世前幾年,生活因苦極了。因為年老多病,完全喪失了勞動力,經常斷炊,而靠乞食度日。當時江州刺史檀道濟,親自給他送來糧食和肉類,勸他做官,都被淵明所拒絕,一無所受。
由上可知,陶淵明生活在東晉的分裂崩亡時期和晉末的換代之際,社會矛盾尖說,兵荒馬亂,民不聊生。
加之,他對東晉的黑暗政府觀實不滿而歸隱,面對這些滲痛的現實,於是越來越堅決地否定自己所處的社會,不斷構思和嚮往理想的生活圖景。
《桃花源記》就是他親筆繪出的理想社會圖:環境優美,怡然自樂。在這樣的理想社會,沒有君主,沒有戰亂,沒有貧窮,沒有欺詐。人們淳樸厚道,和睦相處,過著自食其力,康樂幸福的生活。這就是陶淵明以浪漫主義手法寫的世上烏有的桃花源。
這個桃花源理想,反映了人民群眾對於和平寧靜幸福美好生活的嚮往;也體現了人民群眾對黑瞎的舊社會的抗議和憎恨。寫桃花源裡“靡王稅”的安樂,正是要說明現實社會君主制度給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陶淵明因為自己的理想、抱負已在現實生活中破滅了,而又耳聞目睹了人民群眾的苦難和願望,才寫比了這篇劃時代的傑作。
2.陶淵明寫出這篇傑作,是有其思想基礎的。一是受老子、莊子“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影響。
他們說,在原始社會,人們都“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共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二是受了魏晉以來嵇康、阮籍、鮑敬言等人的思想影響。
嵇康說;“刑本禁暴,今以脅賢,昔為天下,今為一身。”阮籍說:“蓋無君而遮物定,無臣而萬事理。”“君主而虐興,臣設而賊生.坐制禮法,束縛下民。”鮑敬言創“無君論”,認為君主是社會一切醜惡、災難的根源。他說:“曩古之世,無君無臣,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面作,日入而息,泛然不繫,恢爾自得,不竟不榮,無榮無辱。”這種言論,反映了農民階級對殘酷的封建統治者的抗議,表達了廣大農民希望擺脫一切剝削壓迫而過安居樂業生活的要求。
三是受了儒家 “大同”思想的影響。
《禮運篇》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餅情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養也,男有分,女有歸。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
11 # 玉林生活號
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汙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
-
12 # 周易解讀人生
陶淵明希望生活在一個和平美好,沒有戰亂,沒有剝削,人人都安居樂業的社會里。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絡起來,透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
13 # 宏儒飛龍
陶淵明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汙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 陶淵明雖遠在江湖,仍舊關心國家政事。
-
14 # 火山儒士
陶淵明希望生活在一個和平美好,沒有戰亂,沒有剝削,人人都安居樂業的社會里。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絡起來,透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描繪,表現了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
15 # 自由的西柚Kk
因為當時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盪不安,到處戰亂,南方北風都有各種兼併戰爭.人們心中期望一個像桃花源一樣安寧平靜的生活場所.陶淵明是東晉人,心中也有這種願望,他是根據自己的想象寫出了桃花源這樣一個村落,表達了追求安寧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你要從要從作者生活的時代來思考。
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東晉之前的朝代經歷了無數次大規模戰亂,百姓流離失所,貪官汙吏橫行,導致在東晉出現了厭世情緒,尤其是有文化計程車大夫,士人極度厭惡官場國家政治統治,道家思想盛行,而道家倡導的無為而治,即統治者不干預老百姓生活
從這方面來說就不難理解桃花源記了,作者希望遇到一個沒有戰亂,沒有官場爾虞我詐,老百姓生活快樂富足的社會,如同道家對世界的看法,表達了作者對桃花源社會的嚮往,對現實社會的厭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