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體現了壯志豪情提醒人們要堅守節操。
這句話的意思是富貴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貧賤不能使他的操守動搖,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這才叫作有志氣有作為的男子。
出處:戰國孟軻及其弟子《孟子·滕文公下》。
原文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
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譯文:
景春說:“公孫衍(yǎn)、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氣、作為的男子嗎?他們一發怒,諸侯就害怕,他們安靜下來,天下就太平無事。”
孟子說:“這哪能算是有志氣有作為的男子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行加冠禮時,父親訓導他;女子出嫁時,母親訓導她,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的丈夫的家裡,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揹你的丈夫!’
把順從作為首位,是婦人家遵循的行為準則。大丈夫應該住進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走著天下最正確的道路——‘義’。得志時,與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時,就獨自行走自己的道路。
富貴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貧賤不能使他的操守動搖,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這才叫作有志氣有作為的男子。”
擴充套件資料:
作品賞析
景春認為公孫衍、張儀能夠左右諸侯,挑起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漢大丈夫。
孟子則認為公孫衍、張儀之流靠搖唇鼓舌、曲意順從諸侯的 意思往上爬,沒有仁義道德的原則,因此,不過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婦之道”,哪裡談得上是大丈夫呢?
孟子只是透過言“禮”來說明女子嫁 時母親的囑咐,由此得出“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這裡值得 我們注意的是,古人認為,妻道如臣道。臣對於君,當然也應該 順從,但順從的原則是以正義為標準,如果君行不義,臣就應該 勸諫。
妻子對丈夫也是這樣,妻子固然應當順從丈夫,但是,夫 君有過,妻也就當勸說補正。應該是“和而不同”。只有 太監小老婆婢女之流,才是不問是非以一味順從為原則,實際 上,也就是沒有了任何原則。
孟子認為,這“妾婦之道”還不能一般性地理解為婦人之道,而實實 在在就是“小老婆之道”,而只有儒家的仁、禮是“大丈夫之道”。
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銳的,對公孫衍、張儀之流可以說是 深惡痛絕了。然而,孟子的挖苦真的是正確的嗎?縱橫家的思想是周旋於列國之間,透過結合、分割諸侯之間的關係(外交手段),實現“縱橫捭闔,天下為一”的理想與抱負,促進天下的統一。
他們不是沒有原則的“妾婦”而是傑出的古代外交家。孟子卻將其一味解釋為“妾婦之道”。從這個角度來看,孟子的說法有失水準。
孟子的辦法是針鋒相對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這就是他 那流傳千古的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怎樣做到? 那就得“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就還是回到儒學所一貫倡導的仁義禮智上去了。這樣做了以後,再 抱以“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的立身處世態度,也就 是孔子所謂“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述而》)或孟子在 另外的地方所說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那就能夠成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孟子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學說上,他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對儒術的理解,有些思想過於偏激。加封為“亞聖公”,被後世尊稱為亞聖。
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而沒有得到實行。最後他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中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體現了壯志豪情提醒人們要堅守節操。
這句話的意思是富貴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貧賤不能使他的操守動搖,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這才叫作有志氣有作為的男子。
出處:戰國孟軻及其弟子《孟子·滕文公下》。
原文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
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譯文:
景春說:“公孫衍(yǎn)、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氣、作為的男子嗎?他們一發怒,諸侯就害怕,他們安靜下來,天下就太平無事。”
孟子說:“這哪能算是有志氣有作為的男子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行加冠禮時,父親訓導他;女子出嫁時,母親訓導她,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的丈夫的家裡,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揹你的丈夫!’
把順從作為首位,是婦人家遵循的行為準則。大丈夫應該住進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走著天下最正確的道路——‘義’。得志時,與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時,就獨自行走自己的道路。
富貴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貧賤不能使他的操守動搖,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這才叫作有志氣有作為的男子。”
擴充套件資料:
作品賞析
景春認為公孫衍、張儀能夠左右諸侯,挑起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漢大丈夫。
孟子則認為公孫衍、張儀之流靠搖唇鼓舌、曲意順從諸侯的 意思往上爬,沒有仁義道德的原則,因此,不過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婦之道”,哪裡談得上是大丈夫呢?
孟子只是透過言“禮”來說明女子嫁 時母親的囑咐,由此得出“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這裡值得 我們注意的是,古人認為,妻道如臣道。臣對於君,當然也應該 順從,但順從的原則是以正義為標準,如果君行不義,臣就應該 勸諫。
妻子對丈夫也是這樣,妻子固然應當順從丈夫,但是,夫 君有過,妻也就當勸說補正。應該是“和而不同”。只有 太監小老婆婢女之流,才是不問是非以一味順從為原則,實際 上,也就是沒有了任何原則。
孟子認為,這“妾婦之道”還不能一般性地理解為婦人之道,而實實 在在就是“小老婆之道”,而只有儒家的仁、禮是“大丈夫之道”。
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銳的,對公孫衍、張儀之流可以說是 深惡痛絕了。然而,孟子的挖苦真的是正確的嗎?縱橫家的思想是周旋於列國之間,透過結合、分割諸侯之間的關係(外交手段),實現“縱橫捭闔,天下為一”的理想與抱負,促進天下的統一。
他們不是沒有原則的“妾婦”而是傑出的古代外交家。孟子卻將其一味解釋為“妾婦之道”。從這個角度來看,孟子的說法有失水準。
孟子的辦法是針鋒相對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這就是他 那流傳千古的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怎樣做到? 那就得“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就還是回到儒學所一貫倡導的仁義禮智上去了。這樣做了以後,再 抱以“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的立身處世態度,也就 是孔子所謂“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述而》)或孟子在 另外的地方所說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那就能夠成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孟子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學說上,他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對儒術的理解,有些思想過於偏激。加封為“亞聖公”,被後世尊稱為亞聖。
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而沒有得到實行。最後他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