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滔在農村
-
2 # 68814078
土木堡之變使明朝開國以來倍受依賴的武人勳貴集團受到嚴重打擊,明軍損失慘重,大量隨行勳貴子弟損失一空,皇帝被俘。特別要提到的是隨行的軍事勳貴家族年輕一輩,他們剛進入軍隊,還沒得到歷練就毫無意義地損失於土木堡,這對明帝國來說,可能是比皇帝被俘還要慘重的損失。這些種子軍官的損失對此後相當長時間內明朝的軍隊建設產生了非常惡劣的影響。且直接導致了明中後期的文官勢力膨脹和宦官專權。總之,土木堡之戰以及緊隨其後的北京保衛戰可謂影響深遠。其實這兩次戰役的政治意義遠大於其軍事意義,它徹底改變了明帝國邊境的軍事體系框架,也改變了蒙古部的政治格局,甚至影響了明蒙雙方數代人的命運以及明帝國未來的國運。其經驗和教訓,到現在依然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鑑。
-
3 # 唐伯虎鍋鍋
其實沒什麼影響,只是以前被這些馬屁精矇蔽了雙眼,高估了了自己實力。如果非要說有影響,我想就是給我們帶來了英雄于謙!
-
4 # 鹹魚閒聊
土木堡之變是公元1449年明英宗時期發生的一次軍事事件,其結果是明朝三十萬大軍死傷殆盡,數十位文臣武將被殺,明英宗被俘。
那麼土木堡之變給當時的明朝帶來了什麼後續影響?
首先是土木堡之變消滅了包括京師三大營(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在內的明朝最精銳的部隊,其後果是瓦剌大軍裹挾明英宗包圍北京城,使得剛立國不久的大明朝危在旦夕!幸得兵部尚書于謙在這關鍵時刻站了出來,挽救了大明江山。
其次是在土木堡之變中明朝的武將集團因陪駕明英宗北征而近乎被瓦解,包括太師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寧國公陳瀛,駙馬都尉井源等在內的武將皆戰死,從此失去了武將集團制約的文官集團開始坐大,而為了再次平衡文官集團,皇帝不得不開始大量扶持宦官勢力,這導致了朝中大臣的不滿,也間接造成了明朝中後期宦官擅權,皇帝與大臣離心離德的現象。
最後是隨著明朝精銳部隊的損失殆盡,使得明朝面對蒙古諸部的威脅正式進入全面防守狀態,而且明朝政府將防禦重點轉移到北方,這也間接導致了明朝對東南沿海的海防忽視,造成後期東南沿海的倭患。
但說實話,以上這些所謂的影響有是有,但都不是特別的大,因為很多戰後的後續影響都不是當年所能預料到的,而我們如今分析這場軍事行動的失利所造成的一系列後果也僅僅只能依據從那以後所發生的歷史事實來分析,這種分析有點“強加”的意思。
所以單就那場軍事行動失敗後的後續進展來說,因為有一個牛人—于謙的存在,使得大明朝轉危為安,也正因為有了他,很多後果我們根本無法想象到,只能憑空揣測,因為有了他,土木堡之變於大明朝而言只是一場單純的軍事失利,隨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大明朝一切恢復如初!
-
5 # 使用者72784375354
土木之變,說到底是官僚之間互鬥,動搖了大明江山的根基!1.王振想買弄才華,邀功。2皇帝年輕,無打仗經驗。3.副職們不把國事當回事。看國事的笑話兒!並不是敵人強大,也不是將士無能,更不是指揮無方,正如也先問降臣:你們計程車兵咋就不打?現在追究一下責任!將士為什麼不打?張輔那麼能打,那麼能指揮,咋就乖乖的去死???他願意嗎?咋就不打呢!書上說,士兵無水喝。真的嗎?非也。王振不走,在等他貪腐的金銀財寶,真的嗎?非也。什麼是真像?一.也先不難打,只是想要點兒財寶,停了不多時日,就叫他的手下敗將石亨打了個稀里嘩啦!二.王振在等貪腐的財寶,遲遲不動,王振是個白痴?在打仗的行軍途中,帶著貪腐的贓證?既便是打了勝仗,他就不怕露餡兒?讓對頭抓把柄?其實他是在等軍餉!三將士們為什麼躺倒不幹,乖乖的等死,乖乖的投降?餓的!……原因:戶部侍郎,兵部侍郎們不給運糧餉,餓死了將士,皇帝做了俘虜。歷史是當權者寫的,大權奸王文篡寫了歷史,嫁禍給王振,擅權。嫁禍給武將,離了文官,打不了勝仗。土木之變的最大禍害是破壞了前期的統治格局,開啟了文人互鬥口戰不息,架空皇帝的惡劣朝政。皇帝不上朝武將不捨命就是鐵證。罪魁禍首是王文于謙們!
-
6 # 這些歷史要讀
土木堡之變給明朝造成了極為巨大的影響,是明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同時更是是明朝軍隊快速衰落的起源。
首先,是國際地位一落千丈;作為東亞毋庸置疑的霸主,在土木堡之變前,大明的國勢一直強大,周邊國家和勢力都不敢輕易摸大明這個龐然大物的屁股。但是土木堡之敗,天子被俘,精銳全滅。而大明的形象也隨之一落千丈,對周邊勢力的影響力和震懾力也大打折扣。
而更為巨大的打擊,其實還是在軍事和政治上;兵源和裝備的損失還是有形的,以中華的人力物力,很快就可以恢復過來。但帝國核心人才的損失才是最可怕的。因為,經此慘敗,眾多隨駕的文臣武將殉難,大明軍政界都出現了嚴重的斷層現象,進而使得大明在對蒙古勢力方面,不得不由攻轉守,變得處處被動起來。
應該說,自洪武和永樂以來,明王朝國力日漸強大,兵鋒強盛。因此,那時明朝對北方蒙古勢力,一直採取積極進攻的軍事政策。洪武年間多次發動的北伐行動,以及永樂的五徵漠北戰爭,都是明朝當局主動出擊蒙古的軍事行動。
這種積極防禦的政策,其實一直延續到英宗時期,而這也是為什麼王振能說動明英宗御駕親征蒙古的原因所在。
但是,土木堡一敗,明朝數十年積累下來的國防力量被嚴重削弱。苦心維繫的對蒙古勢力的軍事優勢,也被徹底瓦解。自此以後,明朝北境時刻處在蒙古鐵騎的威脅之下。明朝對蒙古勢力也開始轉攻為守,而且是十分被動的防守策略。
而由於精銳盡失,明朝軍隊出現了斷層,這種損失並非一朝一夕能恢復過來,使得明朝軍隊開始不斷走下坡路。所以,為了彌補軍事上的缺失,戰後明朝只能開始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構築北境的長城防線。開始透過打造九邊重鎮來防禦蒙古鐵騎,達到拱衛京師。
這種軍事頹勢一直持續到萬曆初年,才得以扭轉。那時的明朝迎來了名臣時代,隨著戚繼光、李成梁等一批名將的出現,尤其是戚繼光成功的軍事改革(戚家軍),讓明朝軍力在極短的時間內迸發出了十分強勁的戰力。
自萬曆以來,明軍在對蒙古勢力的戰爭中捷報頻傳,接連挫敗蒙古騎兵,讓明軍對北方的軍事影響力快速恢復過來。為後來萬曆三大徵的勝利奠定了紮實的軍事基礎。
-
7 # 置身黑白的精彩
往大了說,大明朝因此蒙羞還差點重蹈宋朝的覆轍,不僅丟人丟份,軍事實力也遭受重大打擊,併為後期的日漸衰弱埋下了一定的伏筆,暴露了宦官參政的歷史侷限性
往小了說,大明皇帝給人當了幾年俘虜,又活蹦亂跳的回來了,國家機器雖然一時間遭受重創,卻在大修師傅于謙的努力下,滿血復活
總的來說,這場戰爭的結果,沒有造成多麼深遠的影響,但卻是個標誌性的事件。若要說最大影響,我想應該是幹掉了王振這樣的白痴,收穫了于謙這樣的至寶!
土木堡之變——差一點,你就成了北宋二帝的繼承人!這是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戰爭,這是一場毫無懸念的屠殺。如果說,北宋的滅亡是由於宋欽宗的主和觀念導致的不戰而亡,那麼由太監王振主導的土木堡之戰則是自投羅網,羊入虎口!
明朝三大營是由朱棣主導建立起來的超級特種部隊,是由朵顏三衛演變而來的禁軍精銳部隊,無論是作戰能力還是裝備水平都是超一流水準,可就是這樣一支精銳之師,在超級白痴王振的帶領下,鬼使神差的到了土木堡
沒有人能想到,這支曾橫掃蒙古、不可一世的銀河戰艦,會在這裡被徹底擊沉,而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結果,只是因為王振想滿足自己的一己私慾——能夠在家鄉炫耀一番,展示自己的權勢
突如其來的瓦剌大軍,砍瓜切菜般收拾掉了因為多日行軍疲憊不堪的明朝部隊,隨軍出征的文臣武將全部戰死沙場,其中尚書級別的高官就有五人,連皇帝朱祁鎮也被俘,這是一場毫無懸念的戰爭,以一邊倒的形式結束了
帝國蒙羞——皇帝被俘很丟人,但問題是帝國的命都快沒了!這場戰爭不算慘烈,但卻悲壯的不行,明朝精銳部隊的損失殆盡、文臣武將的一掃而空,緊接著就是大明王朝門戶的徹底洞開,此次朱祁鎮御駕親征,幾乎帶走了京畿附近所有的精銳部隊,所以當也先的大軍開赴北京的時候,才是考驗的開始
無兵無將,無險可守;大明王朝面臨著和宋朝一樣的局面,那就是亡國!此時的大明朝廷亂做了一團,幾乎所有人都動起了遷都的腦筋,如此一來雖然丟人,但卻能保證大明江山延續下去,如果真的給也先打進京城,那可不單單是亡國這麼簡單了!
此時的大明,確實處在危急存亡的最關鍵時刻,這也是土木堡一戰帶來的最大危機,當遷都以避也先鋒芒幾乎要成為明朝的最終選擇之時,于謙站了出來,幾乎以一己之力挽救了大明,讓大明王朝的國祚繼續延續,並有條不紊的發展著
土木堡之戰,究竟帶來了什麼樣的後果呢?于謙守衛了大明王朝的尊嚴,守住了北京城,成為大明王朝的英雄。雖然他最終的下場讓人唏噓,但不可否認的是,明朝歷史上名臣諸多,但始終無人能超越于謙,因為無論是品行還是能力,他都是首屈一指,縱使張居正的能力在他之上,楊廷和、高拱、徐階等人的政務能力也比于謙要強很多,但是從品行和能力兩方面綜合考評,于謙是當之無愧的第一!
隨著代宗朱祁鈺的執政,似乎土木之變造成的影響就此告一段落了,但歷史卻喜歡和我們開玩笑,數年之後它再一次影響了明朝這駕大車的前進軌跡
由於朱祁鎮的人格魅力太過強勁,在明朝沒有付出一金一銀的情況下,他成功返鄉,並在南宮度過八年軟禁之後成功復辟,重新成為大明帝國的皇帝。在他二次執政的過程中,幾乎沒有犯過什麼政治上的錯誤,但卻做了一件事,成為他身上最大的汙點——那就是冤殺了明朝功臣于謙
朱祁鎮的一生,幾乎沒有什麼亮眼的表現,卻也不是什麼昏庸之輩,只是他一生之中,打錯一仗、殺錯一人,導致後世對他的評價不高
總體來說,土木堡之戰是明朝歷史上最為恥辱的戰爭,沒有之一。恰恰是這場戰爭,讓明朝的國力有所受損,但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說,並未對明朝造成什麼不可挽回的影響
有人說,是土木堡之變成就了于謙,如若沒有這次鉅變,于謙可能不會走上歷史舞臺,也不會成為後世敬仰的千古少保
只是,歷史不可逆,也不會重新來過,就讓我們永遠銘記,在那個月黑風高的夜晚,于謙佇立在北京城的城牆之上,發誓要以一己之力,扛起整個國家的豪邁之請吧!
-
8 # 瀟湘夜雨l
土木堡之變給明朝帶來的影響,主要是朝政和尊嚴,還有國力的損耗。
對於明朝社會的影響並不大!
土木堡之變的前因據史書上的說法,當年王振挾天子去邊塞視察。因為要炫耀老家,故此令大軍去改道蔚州,之後又因為大軍會踐踏莊家,又取消了行程。
二十萬人在關外逗留了許久,因此拖延了進入居庸關的時間,在土木堡被被也先大軍全殲,明英宗也被俘虜了。
這裡有幾點疑惑:
明軍在土木堡和也先作戰,為什麼宣府和居庸關的守軍沒有救援?也先是如何過宣府而追上明英宗的?可是宣府並沒有被攻克!也先追的那麼厲害,為什麼不經紫荊關去京師,而是千里迢迢繞道宣府,經居庸關去京師?當時黮闇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簡單的指揮不力,宦官誤國已經很難解釋這一切了。我一直堅信著——歷史並不滑稽!
土木堡之變的影響力言歸正傳,那麼土木堡明朝有什麼影響呢?!
土木堡一戰,明朝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隨行的勳貴大臣也都殉了國。
雖然明朝有百萬大軍,但是二十萬人對明朝的國力還是很有影響的,所以明朝在正統年間國力有損耗。
但是需要注意,明朝雖然國力損耗但是並沒有走下坡路。國家不可能因為一場邊界戰爭就一蹶不振。
別忘了之前的靖難之役,國力損失的比土木堡嚴重的多,但是國家依然蒸蒸向上。
土木堡之戰畢竟是在邊界,對於國家整體的社會發展不受影響,社會生產力沒有受到創傷。
土木堡最嚴重的不是打了敗仗,而是皇帝被俘。這對於明朝而言,如同國恥!不禁讓人想起胡人的百年統治。。。。
總結土木堡之變對朝政必然造成動盪,但是經正統、景泰、天順三朝。
文官已經基本上掌控了整個朝廷系統,勳貴、武將階層已經退居二線,朝政漸漸平穩。
-
9 # 歷史的迴圈
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七月明英宗令皇弟朱祁鈺留守,親率大軍出征。退至土木堡時被也先率軍包圍,英宗被俘、66名大臣戰死,史稱“土木之變”。
土木堡之變背景原因
明正統十四年(1449)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領也先遣使2000餘人貢馬,詐稱3000人,嚮明朝政府邀賞,由於宦官王振不肯多給賞賜,按實際人數給賞,並減去馬價五分之四,沒能滿足他們的要求,就製造釁端。遂於這年七月,統率各部,分四路大舉向內地騷擾。東路,由脫脫不花與兀良哈部攻遼東;西路,派別將進攻甘州(甘肅張掖);中路為進攻的重點,又分為兩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統率,直攻宣府圍赤城,另一支由也先親率進攻大同。也先進攻大同的一路,“兵鋒甚銳,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沒”。大同參將吳浩戰死於貓兒莊。明遣駙馬都尉井源等四將各率兵萬人禦敵。
大同前線的敗報不斷傳到北京,明英宗朱祁鎮在王振的煽惑與挾持下,準備親征。兵部尚書鄺埜和侍郎于謙“力言六師不宜輕出”,吏部尚書王直率群臣上疏勸諫,但英宗偏信王振,一意孤行,執意親征。1449年7月16日,英宗命其弟郕王朱祁鈺據守北京,然後和王振率官員100多人,帶領50萬大軍從北京出發。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內閣學士曹鼐、張益等護駕從徵。
由於組織不當,一切軍政事務皆由王振專斷,成國公朱勇為大將軍,但在王振面前皆膝行而前;戶部尚書王佐請帝回軍,王振就命其跪在草叢裡,直到天黑才能起來。隨徵的文武大臣卻不使參預軍政事務,軍內自相驚亂。19日出居庸關,過懷來,至宣府。8月1日,明軍進到大同。未交鋒,鎮守太監郭敬報告也先為誘明軍深入,主動北撤,王振看到瓦剌軍北撤,仍堅持北進,後聞前方慘敗,則驚慌撤退。本欲使英宗於退兵時經過其家鄉蔚州“駕幸其第”,顯示威風;又怕大軍損壞他的田園莊稼,故行軍路線屢變,導致士兵疲憊不堪。至宣府,瓦剌大隊追兵追襲而來,明軍3萬騎兵被“殺掠殆盡”。13日,狼狽逃到土木堡,瓦剌軍已緊逼明軍。
土木之變的影響
土木之變致使明朝皇帝明英宗被瓦剌也先俘獲;四朝老臣張輔、駙馬井源、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侍郎丁銘、王永和以及內閣成員曹鼎、張益等五十餘人全部被殺,無數的文官武將戰死;財產損失不計其數;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最為精銳的三大營部隊亦隨之毀於一旦;京城的門戶亦已洞開。強盛的大明朝由盛轉衰。明朝進入了中期階段。也是標緻著明朝統治集團內部分化瓦解的開始。
回覆列表
兵死了十萬多。將領死了六十多,其中一個最高世襲公爵,四個侯爵,倆尚書,還有王振。英宗被俘。也先直接一路幹到北京城,多虧于謙死守要不然大明朝歷史就到那為止了。從土木堡之變之後,明朝原本就像一個20多歲的年輕人變成中年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