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傑哥000

    我覺得有關係。

    因為蜀漢的所有的事情,都是諸葛亮,凡事喜歡親力親為,無論是平定南蠻,還是北伐曹魏,都是諸葛亮親自主持,這樣一來也就很少沒有精力去發現賢能和人才。

  • 2 # 山仁水樂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蜀漢政權之人才凋零,多多少少歸結於諸葛亮其名太盛!

    作為虎踞龍盤於天府之地益州的蜀漢政權,之所以能與北魏、東吳鼎足而三,其實,彼時其是佔全了天、地、人三才的——

    劉皇叔帝室之胄,先聲奪人地獨佔天時先機;兩川、荊、益,沃野千里,易守難攻,又佔地利;關、張、趙、馬、黃,法正、龍、鳳翔,齊聚蜀漢大帳,更得人和!

    然而,三國之鬥,最終倒是蜀漢因人才凋零最先被滅,實是令人悲切!究其因,諸葛亮難辭其咎——

    其一:文韜因其臥龍一家獨大,致使別人都活在他的陰影裡,不被現乃至不能現——前有龐統因與之爭風頭逆天而行早死於落鳳坡,後有法正、李嚴等搖曳在他的強光陰影中。

    其二:武略因有桃園三義相結,諸葛礙於劉備皇面處處袒護關、張,致使馬超、魏延等人早殤、晚用乃至不被重用。最終導致蜀漢人才斷層乃至凋零……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一生用兵唯謹慎的諸葛孔明,就因治國、用兵時文武擺佈不開,最終導致了蜀漢的先敗……

  • 3 # 陳陳說歷史

    諸葛亮有一定關係

    1、在諸葛亮輔政的蜀漢,打著道德崇高的大旗。據《諸葛亮傳》記載,蜀漢執法嚴峻,身處亂世中的人,雖不見得都是作奸犯科。但是“信用黑名單”是難免。這樣的人蜀漢是不入仕。和曹魏“唯才是舉”的太有不同,到三國後期曹魏可畏人才濟濟。

    (諸葛亮)

    2、《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記載:“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是說政府工作中不管大事小事,都由諸葛亮拍板。《魏氏春秋》記載:“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就是說誰違反了軍紀,將要受到二十軍棍以上的處罰,諸葛亮都要親自稽核一遍。(網路配圖)

    雖然說諸葛亮英明神武,料事如神。如果如事無鉅細的事都包辦,其他幹部也就沒有動力去工作了,不工作也就沒歷練,再能幹的人才沒歷練,就是廢材。

    (三國勢力圖)

    3、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三國中蜀漢的面積和人口是最少的。在同等條件下,肯定蜀漢出人才少。(完)

  • 4 # 寂寞的小熊

    不請自來,很多人覺得蜀漢人才凋零和諸葛亮關係很大,因為諸葛亮獨攬大權,而且事必躬親,什麼事領導都做了,下屬沒有發展機會,自然也就無法體現才能了。小熊覺得這個鍋諸葛亮背的有點冤枉。首先來說,諸葛亮並沒有羅貫中筆下那麼神,特別是在用人方面,跟劉備比起來差的不是一點兩點,但是在恪盡職守方面絕對是沒得說,所以才有了事必躬親,很多人覺得這樣不利於人才成長,但是仔細想想,諸葛亮活活累死,並不完全是他個人問題。從蜀漢政權成立之初,兩大政治集團得矛盾就已經形成了,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派自然是渴望江山一統,而李嚴一幫一幫益州派恐怕更傾向於割據一方。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後來北伐的基本上都是諸葛亮,魏延這些荊州派。而益州派主要是負責後勤工作。關羽丟了荊州以後,荊州方面的人才補給基本上失去,特別是夷陵之戰中犧牲的也絕大多數是馬良這些荊州派。可以說荊州派的力量大大削弱了。這裡可能有人說,那麼益州就沒有人才了麼?當然有,而且很多。只是都沒法用。如果劉備當時沒有死,他一定會重點提拔益州派的人員,但是他死以後當權的是諸葛亮,諸葛亮不是不想用益州派,而且沒辦法用,畢竟不是一個利益集團,提拔多了,本就虛弱的荊州派就更加一蹶不振了。因此諸葛亮寧願用降將姜維,也不願意用益州派的,其實不難理解,即使在今日,站錯隊的人也一樣不會被重用。對於曹操,這個問題似乎簡單一點,因為曹操本身人才儲備比蜀漢多得多,再加上人家是合法政權,佔據中原待遇又好。大部分還是想在國企混的,所以曹魏政權雖然也有派系之分,但是恐怕穎川荀氏一個家族的人才就比頂上蜀漢多少豪傑了,更不用河內司馬,河北崔氏了。所以說,蜀漢政權人才凋敝和諸葛亮的關係並不大,主要是還是政權綜合實力太弱。一個民營企業總經理再厲害,也幹不過國企。這都是客觀因素決定的,不會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

  • 5 # 神遊五千年

    諸葛亮如此明智的人不會不知道人才的重要性,他又怎麼可能不重視人才的培養和發現。我認為蜀漢缺人才不是諸葛亮的問題,是地理條件決定的。

    當時,中國最開化,最富庶,戰略地位最好的地區已被曹魏,孫吳佔據。而劉備搶不過兩家,在諸葛亮的指點下才佔據了益州等地。

    相比魏、吳,蜀漢佔據的區域大多是未開發地區或欠發達地區。這些地方人少,距離中原遠,教育水平相對很差。

    因而可用之才也就相對稀缺。其實看古代的雲貴就知道了。地理位置不行,是很難出經天緯地之才。

    蜀漢前期看上去人才挺多,實際上出類拔萃的就那麼幾個,只是個個都是頂尖高手才給人以人才很多的錯覺。

    況且這些人才大多都不是本地的。等這幫人一死,窮鄉僻壤之地又不能吸引人才,蜀漢差不多也就沒多少能幹的人才了。如果老子英雄,兒好漢,還好說,可惜不是這樣的。

    從諸葛亮感嘆徐庶,石廣元在曹魏不被重用也可知,蜀漢人才確實少,不然怎會如此感慨呢? 面對蜀漢人才的情況,諸葛亮自己也很無奈,別人不用的,自己都得不到,嗚嗚。

    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諸葛亮不可能花二三十年就能解決人才的問題。蜀國滅亡原因很多,也不單單是人才的問題。

  • 6 # 步武堂

    蜀漢政權人才凋零和諸葛亮有著很大的關係。

    劉備的一生,幸運的事,是遇到了諸葛亮,但是不幸的事,也是遇到諸葛亮。

    蜀漢政權在後期的人才狀況是“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先不說廖化做先鋒是不是合格,但是人才匱乏已是事實。

    諸葛亮死後,蜀漢經歷了一次不大不小的動亂,結果是楊儀殺了魏延。據說這是諸葛亮臨死前的“錦囊”。這說明,諸葛亮之後,再無有領軍之才的人。

    說到底,劉備的班底從來也沒有厚實過。從最初的劉關張加上後來的趙雲,基本上形成了他的武班底,就是在最鼎盛時期,也不過就是“五虎上將”,但在五虎上將之外除了魏延,王平,幾乎沒有梯隊建設,所以當五虎上將陸續離世之後,下一代的武將可依賴的居然只有張苞和關興之流,而魏延等無論做何努力,“腦後有反骨”好像就是宿命。這一切與諸葛亮牢牢控制蜀漢軍事指揮官的用人權密不可分,除了自家兄弟和自家兄弟的後人,其他人均不可靠,均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在鄧艾破蜀之時,只有諸葛家族力戰不降就很能說明問題。包括姜維作為諸葛亮的接班人,也是在打著“曲線救國的主意”。

    在文臣謀士方面,蜀漢就是在諸葛亮時期也是少有人才,諸葛亮實在是太能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其他的人就只剩看熱鬧的份了,當然還有執行的義務。

    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在入蜀之前是無可比擬的,這樣,其他的能人謀士在劉備的陣營裡就沒有太大的生存空間。劉備深信“臥龍鳳雛得一人可的天下”,而諸葛亮所表現出的能力和智慧,使得其他的人在劉備眼裡很難形成和諸葛亮相比擬的光輝。所以在入蜀之前,劉備幾乎沒有形成一套各類人才的班子,只有諸葛亮這個軍師。其他的所謂謀士充其量也就是給諸葛亮打雜。

    劉備入蜀之後,內心是想組建一個涵蓋荊州,益州在內的廣泛的文臣班底,但無奈諸葛亮太強勢,即便是同時託孤給諸葛亮和李嚴,作為坐地戶的李嚴還是難成諸葛亮的對手,甚至是想當合作夥伴,諸葛亮也未必看得上。

    劉備在丟失了荊州之後,蜀漢的生存空間越發狹小,帶來的就是人才的基數越來越少,加上諸葛亮基本上不是按照“唯才是舉”的原則選拔和使用人才,這樣也就只有像馬謖,姜維,楊儀這樣的善於與諸葛亮溝通的,迎合諸葛亮的戰略思想和治國理念的順從者和迎合著能夠得到信任和重用。

    縱觀劉備的整個發展過程,在諸葛亮建立威信之後,劉備自己在後期也感覺到好像已經是作為一個概念和偶像存在了,張飛死後執意伐吳,一方面是所謂為兩位兄弟報仇,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重新確立自己的地位和向諸葛亮宣示自己地位的存在。

    但事實上劉備還是沒有諸葛亮的智慧,所以,當劉備夷陵之戰兵敗白帝城之時,他明白自己還是無法擺脫諸葛亮的影響和控制,無奈之下才說出了對於自己的兒子“能輔就輔,不能輔可以代之”的遺言,算是用最後的智慧,堵住了諸葛亮的後路。同時,用“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判斷,指出了諸葛亮在用人識人方面的致命弱點。

    在整個後主時期,直到諸葛亮五丈原歸天,他也沒有給後主劉禪一點點親政的空間。

    諸葛亮有一個著名的《前出師表》看起來像是一個表忠心的陳情,但實質上整個上表當中無外乎三個意思:第一我做的事是我和你爹商量好的,你必須按我說的辦。第二,你作為一國之君該幹什麼自己心裡要清楚,好好學習,不許貪玩。第三,我告訴你那些人可以用,我說的就是“聖旨”,你必須用我給你推薦的人。答應我這三條,你就可以安心在皇宮裡好好學習,好好生活,其他的事我來辦!

    這個氛圍下,蜀漢的人才如何才能不凋零呢?

    實際上,這種現象在當今社會里也是相當多的,很多公司的人才結構就像蜀漢的人才結構狀況一樣,公司的生存仰仗於一個“神一般的人物”的存在,並且由於這個“神一般人物”的存在,其他人才的生存和成長的空間就被壓制的非常狹窄,於是當這個“神一般的人物”不存在的時候,會發現,在他之下全是庸才。這樣的企業,悔之晚矣。

  • 7 # 慣與長夜

    蜀漢人才凋零,主要是其偏安西南的地理環境和薄弱的生產力決定了人才基數不可能與東吳、曹魏相提並論,當然跟諸葛亮執政也有一定關係。

    諸葛亮太強

    諸葛亮自身的能力太強了,所以他對別人都不放心,凡事都事必躬親,既累壞了自己,又壓制了其他人才,魏延就是最好的例子。諸葛亮在蜀國主政期間,正是他這種家長式的培養人才方法,再加上他的勤勞,反而導致蜀國後期人才得不到良好的鍛鍊與磨礪,導致了蜀國後期人才凋零。

    用人政策

    諸葛亮在蜀漢實行的是依法治國,法治大於人制,所以諸葛亮對人才的要求是以德為先,保證法律的執行,所以在選人方面,諸葛亮要求人的品德重要性要大於才華。這也是像魏延這樣的人始終得不到重要的原因。這種政策本身也沒錯,只不過在蜀漢國小人少的情況下,就更加限制了人

    才的發掘。

    屢次北伐

    諸葛亮及他的後繼者姜維,為興復漢室,不顧蜀漢本身國力弱小、民生凋敝的現實,屢次發動入侵中原的北伐戰爭,不但一步步把國力耗損殆盡,也把本來就不多的一些人才逐漸的犧牲殆盡,以至於最後出戰時70餘歲的老將廖化還得掛先鋒大印。

  • 8 # 吖shi了㖏

    說和諸葛有關的都是白痴麼?自己心裡有點b數沒有?就拿魏吳來說,曹操培養了誰?連丕植熊彰四個都是自己老師教的,怎麼?曹操交了曹植吟詩作賦,教曹彰舞刀弄劍?自己兒子都沒教,你們你有臉說諸葛的?再看司馬懿,鍾會鄧艾是他教的?再看吳國?陸遜培養幾個?就他兒子?其他的呢?他孫子呢?孫權教出啥好兒子了麼?孫權也短命?再者說了,地位靠自己能力獲取,你韓信來了,諸葛就把位置讓給你?還有,蠢麼?蜀國就那麼大地盤,如果有50個韓信,我非得全用一人兩千兵馬?讓你們練手玩?看看魏吳人才出身,10個裡面9個世家出身,那是掌權者培養的?蜀國世家本來就少。還有自己連點常識都沒有,從古至今,鹹魚翻身的栗子位元碼水漲船高的栗子多?放屁吧,除了亂世勢力重新洗牌,有家底的大多比那些沒家底的發展的好。杭師大出了馬雲,所以他就比北大清華更吊了?之所以還沒起來因為校長太垃圾?

  • 9 # 天外村藥房

    蜀漢政權人才凋零,和諸葛亮沒有什麼關係。

    蜀漢政權之所以人才遠不如曹魏,也不如東吳,歸根結底是地盤太小。蜀漢只有益州一個州,東吳佔有揚州大部、荊州大部和交州全部,算兩個半州,而曹魏則佔有北方的八九個州。雖然說因為北方戰亂,雙方人口的比例一開始沒有那麼懸殊,但東吳至少是蜀漢的兩倍,曹魏是蜀漢的四五倍。

    而且由於地理限制,蜀地與中原互動相對較少,整個兩漢時期,蜀地出的人才密度也比不上中原和江東。單拿《後漢書》中有傳記的人才來舉例,幾百號人中,蜀地出的不過20人,還不到十分之一。而且,真的沒有啥太出色的軍政人才,文人才子倒是不少。

    劉備時代,他還有從中原各地蒐羅來的一些精英。可是關羽在219年丟了荊州後,蜀漢只剩下益州一地,人才全靠本土補充,老的死一個少一個,自然難免凋零了。

    其實諸葛亮已經做得不錯了。他的用人當然存在瑕疵,比起劉備,諸葛亮用人更加求穩,不如劉備有魄力。但其對楊洪、蔣琬、費禕、王平等人的選拔也還是說明了問題的。

    綜上,蜀地從軍政人才的產出,前後幾百年間一直不如中原和江東。這事兒並沒有在劉備、諸葛亮當政期間惡化。既然如此,責任就算不到劉備、諸葛亮頭上。

    硬要說,諸葛亮“沒有改變蜀地人才不足的現狀”可以算他的責任,但誰也沒有改變啊,幹嘛板子打諸葛亮一個人的屁股呢。

  • 10 # 漩渦鳴人yy

    諸葛亮確實應該對這個問題負責,但他不是主要的負責人,比他罪過還要大的另有其人。

    這件事情如果說硬要讓諸葛亮背鍋的話,有一點說不過去,只能夠說諸葛亮在這其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並且做出了一些影響。

    蜀漢之所以能夠在漢中跟曹操打成一個平手,其最大原因就是在人才上面的巔峰配置,蜀漢在這個時候人才達到鼎盛,但是我會發現,自從諸葛亮北伐以後,蜀漢的人才可以說一個接著一個相繼凋零,最後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首先我得說一件事情,就是夷陵之戰,劉備到底帶的哪些人?很明顯,原先一批忠於劉備,而且成長起來的青年才俊,可以說跟著劉備一起出兵東吳了,最後大部分都沒回來,你包括這個廖化,他在出兵東吳的時候,最後被東吳給抓住瞭然後歷經輾轉才逃回的蜀國,馬家五兄弟之首,馬良被孫權給活生生煮了,黃權投降曹魏,由此可見,這一次夷陵之戰,對於整個蜀漢人才事業的一種嚴重影響。

    這個時候,劉備從荊州帶到蜀地的一批人才可以說先死一半,並且給整個益州帶來的一屁股的血債,這個時候,剛剛接手的諸葛亮很清楚一件事情。不到萬不得已,不能夠動用益州本土人才,為什麼?

    如果說你使用益州本土人才,這批人是絕對不會幫你去打曹魏的,魯肅曾經勸過孫權說過一句話。整個東吳所有人都可以投降,唯獨你孫權不能投降為什麼?因為我們去投降的話,仍然還是有原先的待遇,甚至我們投降朝廷之後待遇會更加優厚,但是對於孫權你來說,一旦你投降了,你頂多就是一個階下囚。所以益州本土人才都可以投降,唯獨這批外來客不能投降,因此不能夠使用益州本土人才,這是諸葛亮自己內心最後一套底線。

    因此,我們發現諸葛亮身邊的那批人要麼是從荊州來的,要麼就是從其他地方來的,但絕對絕對不會是益州本土人,原先就剩下那麼點人了,最後。矮子裡面拔尖,把能力強的在挑出來這樣的話,就沒剩下幾個。

    如果說作為繼任者劉禪,能夠在人才政策上面出現鬆動,引進益州本土人才,那麼蜀漢的人才饑荒不會出現到整個蜀漢滅亡的時候,但是恰恰是劉禪後期任用奸佞,對於朝中大臣的不聞不問,造成了後期蜀漢無人可用的情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臉幹爆皮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