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一句話說小時候缺少什麼,長大就會追求什麼,小時候就生活在父母嚴厲管教的枷鎖下,無論去哪都要報備,要按時回家,放學要先寫作業才能出去玩,生活在這種管教下的孩子真的快樂嗎?
58
回覆列表
  • 1 # 夢之覺

    同樣是嚴管,不同的家庭教育也會有不同的結果!

    如,有的父母管理孩子,制定規則,嚴格執行,並與孩子溝通在前,協同合作,如果孩子有不同意見,可以提出來,作適當調整,以相互尊重為基礎,違反規定會有相應懲罰,父母在此約定上嚴加管理,還可以培養孩子的自律性!

    而有的父母單方面要求孩子,嚴格按照父母的規定去執行,認為孩子不懂事,固執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管教孩子!孩子被動壓抑而產生牴觸心理,不敢與父母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長期積累的負面情緒關係著孩子個性的形成,很多內心自卑,敏感,脆弱的孩子,與家庭教育息息相關!

    我們發現,孩子的快樂成長與家庭的教育分不開,得到尊重,得到內心平衡的孩子一定是幸福快樂的!

  • 2 # 牽住夕陽的手

    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可以說明,從小被父母管教嚴的孩子,長大之後只要不是孩子性格有缺陷,一定會快樂了。

    我有個朋友,家裡就一個女兒。孩子性格開朗,為人善良。父母也是開朗活潑的善良人。

    孩子小的時候,家境不好,爸爸媽媽對孩子的要求非常嚴格,不讓孩子亂花一分錢。

    這個孩子特別聽話,從上幼兒園開始,一直到上大學,從來不伸手向爸爸媽媽要零花錢。平時爸爸媽媽給的零花錢,也不亂花,積攢在一起,等到媽媽或者爸爸過生日的時候,孩子就拿自己讚的零花錢給他們買生日禮物。

    孩子媽媽有時候說起這些事情,忍不住掉眼淚。

    孩子小時,他們忙生意,經常把幾歲大的孩子一個人鎖在村外地裡的小房子裡。現在想起來來說還有些後怕,幸虧那時偷孩子的人少,不然還不知道黑天半夜的把孩子一個人放在野地裡會出什麼事。

    這個孩子成人之後,一樣快樂地生活著。平時孩子跟爸媽也喜歡開玩笑,特別是喜歡跟爸爸開玩笑,因為孩子爸爸是一個非常幽默的人。但是,沒有因為開玩笑而不尊重爸爸、媽媽。

    孩子在上大學期間,每週給爸爸打一次電話,上學期間從未間斷過。這個孩子不只是尊重爸爸媽媽,對周圍的長輩們都很尊重。每到節日,問候爸媽的同時,只要是她手機上有的電話號,挨個問候。

    孩子長大後會不會快樂,跟孩子的性格和生活環境有關。跟是否管教嚴格沒有多大的關係。有的孩子從小到大都是放羊式的管理,長大以後仍然不快樂。原因是父母經常吵架,或者是母親跟奶奶關係相處得很不好,家裡從來沒有歡樂的氣氛,所以孩子雖然沒有人要求,應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一切都隨著孩子自己的心意去做,但是在一種壓抑的氛圍中長大,孩子還是不開心的。

    總之,孩子長大後是否快樂,跟從小是否嚴格管教沒有多大關係。

    你說是不是這個理?

  • 3 # 揚州微笑的草

    首先,人一生的快樂和小時候管教是否嚴格之間沒有直接關係。因為快樂是一種感覺,隨著環境變化而變化。比如,小時候在地主家做奴才,處處受管教,長大以後翻身做了主人,那快樂就自不必說了。有些人生在達官貴人家庭,從小養尊處優,在眾星捧月中長大,繼承大筆遺產,比周圍人少奮鬥許多年,同樣感覺快樂。

    不過,對普通百姓家庭的孩子而言,從小應該管教嚴格一點,他才會成人成才,將來少走彎路。60年代出生的人多數吃過苦,小時候姐妹多,少吃缺穿,農村孩子很小就從事勞動,全靠自己奮鬥,如今他們的幸福感特別強,就是這個道理。

    總之,從小對孩子要求嚴格一般來說沒有壞處。

  • 4 # 隨便看看微笑不語

    原本我以為題主的意思是想問那些平日裡對孩子管教特別嚴格的家庭,比如說孩子隨便犯點錯或者做了一些父母不認可的事兒,家長就會暴怒一通臭罵甚至暴揍之類的“嚴格”管教。

    但是看到題主的問題描述我有點無語了……題主如果是個孩子,我覺得還是可以理解你的想法的,畢竟我框出來的這些內容會對一部分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會幼稚的覺得這是“過度限制”、“不信任”等等,這個沒關係,主要是年齡、閱歷的問題。等你慢慢長大點就能理解這麼做的重要性了!你要知道,有些錯,只需要出一次,這一輩子也不會忘記甚至成為永恆!雖然極端的事情並不常有,但是隻要有一次就“足夠”了!我知道,如果你現在還是孩子,我說這些你也聽不進去的,因為貌似我這話跟你父母或者別人的父母說的沒啥區別————都是一副“這是為了你好”的嘴臉,但是沒關係,有些事兒做父母的是永遠不會跟你妥協的!儘管你現在不理解,我們往往也不會選擇讓你“以身試法”的去感受一下“教訓”,你愛聽不聽,都必須老老實實給我遵守規矩!!別把自己太當回事兒了,沒獨立之前少跟我唧唧歪歪的,我跟不跟你講道理是我的修養問題,是我的選擇,而不是你的選擇,懂嗎?

    別總是惦記著要別人尊重自己,首先你得做到你值得被尊重!你想讓別人相信你、信任你不是靠你的嘴,而且靠你日常言行舉止贏得的……

    如果題主是一位成年人,我只能說你太幼稚了!要麼你還沒孩子要麼你的孩子也就是剛剛出生。你滿腦子充斥的都是批判應試教育,嚮往的都是道聽途說和自己想象的素質教育尤其是所謂的“西方教育”…………

    孩子去哪不需要打招呼?這算“枷鎖”?

    孩子回家不是應該的也算嚴加管教的“枷鎖”?

    讓孩子放學先寫完作業在玩竟然在你看來也是“枷鎖”??

    我想問問題主:你是不是覺得父母應該不管不問,孩子愛去哪去哪不用打招呼去多久、去什麼地方、什麼時候回家、跟誰一起……都不需要說,你養的是孩子嗎?就算是養條狗也沒幾個像你這麼養的吧!要是你家養的是個女孩我真不知道你以後哭的時候是怎樣一種“美輪美奐”的景象!先寫作業不是很應該的事兒嗎?你的意思回家就是玩對吧?什麼什麼時候寫、寫的怎樣、學校表現如何等等做父母的都不需要過問就對了是嗎?

    你這種人我覺得不配當父母,更不配談什麼“快樂”!你根本就沒資格啊!我個人表示極其鄙視你這樣的父母!

    熊孩子背後的大人也就是這種種類型的!!總結:

    如果你是孩子了,我覺得你父母的教育有些問題,但是你的問題更大!不要以為自己是太陽別人都得圍著你轉在家裡你可以囂張跋扈,出去之後你就什麼也不是了!沒人必須要遷就你、照顧你!

    如果你已為人父母了,那麼你的現在思想已經足以證明你具備做“熊孩子”背後家長的“基本素質”。祝你以後不會後悔!

  • 5 # 育己

    從小管教嚴的孩子,一般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內心缺乏力量,因為一般都是大人管教,所以自我管理能力未得到鍛鍊。這樣往往會在成功的路上拖後腿。

    因為從小管教嚴,一般也捱了不少嘮叨,內心有點不能接納自己,缺乏自信。而這兩點是幸福感的關鍵。

    幸福是什麼?其實幸福快樂是一種能力,其實同樣的物質條件,有能力幸福才是根本。因為人與人的差別在於對世界的解讀和感受不同而已。

  • 6 #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當然不會快樂!

    父母管教孩子很正常,但,過於嚴厲,孩子小時可能聽話,不反抗,沒什麼感覺,

    但隨著孩子的日漸成長,從小被父母管教嚴的孩子,儘管父母不在身邊,也依然對自己要求很嚴,因為這樣的孩子,已經把父母的命令要求內化於心,形成自己對自己的嚴厲要求,過高期待。

    比如,有些很優秀的人,儘管事業很成功,但依然不快樂,常常追求完美,對自己對他人苛刻要求,不斷給自己加碼。力爭完美是好事,但不能事事強求,否則就會不開心,永遠沒有止境。

    而這樣的人,之所以會有這種處事態度,常常因為兒時父母對其的嚴厲要求,限制了他的思想和認知,使其對自己也嚴厲要求,這樣的人,哪怕事業再成功,也不會開心快樂的。

  • 7 # 海綿媽媽育兒

    從小被父母管教嚴格的孩子,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都不會快樂,長大後脫離了父母的管教,放任了天性,父母會覺得孩子大了不聽話了,孩子跟父母之間也會有很多的矛盾,大人和孩子都不會快樂。

    我有一個男生朋友,從小就是被媽媽管著:不讓他出去跟朋友玩,更不會讓他去朋友家玩,回家要準時,稍微晚了一點就要遭媽媽的批評,他媽媽經常跟他說的一句話就是:外面壞人多,不要一個人出去玩;不要跟學習不好的同學玩。於是,從小學到高中,那個男生從沒有離開過媽媽的視線,周圍的人都說他:好乖。後來大學畢業了,因為工作原因經常出差,朋友的媽媽經常是兩天一通電話,有時候如果電話沒打通,還會給朋友的領導打電話問原因;在沒結婚之前,朋友的工資卡一直是媽媽儲存著。後來朋友結婚了,媽媽終於把工資卡給了朋友,因為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些事情媽媽想管,但是朋友工作後,自己的想法也變了,有時候不會全聽媽媽的話,也會反駁媽媽說的話了,媽媽就說他:有了媳婦忘了娘。現在他們家,聽說婆媳關係處得並不好,朋友夾在中間也很難受,生活也不快樂。

    父母對孩子都有一定的掌控欲,特別是我們80後的父母,父母基本上都是50、60年代的人,那個年代的人對教育孩子沒有什麼觀念,永遠都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父母的話就是聖旨,孩子就是應該聽父母的","父母吃的鹽比孩子走的路還多",等等,所以,孩子的一起都需要父母來安排,孩子聽父母的是天經地義的。所以,孩子的天性被壓抑了,當有一天我們離開父母的管束了,有了自己的想法,父母就會覺得孩子越大越不聽話了,矛盾就越來越多了。

    現在,我們也為人父為人母了,我們接受過先進的育兒理念,希望我們能改變這種情況,讓我們自己的孩子能快樂成長。

  • 8 # 咖啡貓來自大陸

    有的孩子他是真的快樂,就比如學霸,嚴也要有方法,如果用的當,孩子將來出息,能知道自己是誰?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你提出的兩個問題,對於家有女兒的來說,晚上按時到家,這個我是接受的,先寫完作業再玩,這也沒有錯,當天事當天完成,養成個好習慣!

  • 9 # 凱瑞心理說

    從小被父母嚴格管教的孩子,長大以後到底會不會快樂?這個話題曾經無數次被老師和家長共同探討著。但一直沒有明確的結果,因為許多管教嚴格的父母他們養出了許多優秀的孩子;而許多不嚴格的父母,他們也養出了許多優秀的孩子。如果單憑大數法則和機率而言,我還是願意相信“嚴師出高徒”這樣的言論。

    因為在孩子習慣的養成過程中單靠“主動和自覺”是很難成事的。這就需要家長們的不厭其煩一遍又一遍的重複。其實不只是孩子,大人也是逃避痛苦,追求快樂的。而培養孩子就是在塑造孩子的各種習慣,嚴格管教自然比不管教對於一個孩子習慣的養成更有益處。

    說到孩子長大以後會不會快樂這點,其實大家可以捫心自問下?你現在快樂嗎?如果不快樂?是主要在哪方面感到不快樂呢?

    做為一個成年人,我想大多數人的人快樂都逃不出馬斯洛的五層次需求理論。

    對於一個物質基礎不富裕的人來說,有房、有車、有存款,能夠一家人在一起或許就是快樂;對於一箇中產階級來說,能夠得到社會的尊重和認可,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有時間和父母、孩子一起就是快樂。

    由此可見每個人對快樂的標準和定義是不同的。

    所以很多人都在羨慕別人眼中的快樂,而忽略了自己本身所存在的快樂。

    其實,什麼樣的人生都會有遺憾!也都會有不平、不滿、不快樂,即便偉人也在其中。所以我一直覺得,忽略快樂本身的定義,單方面的把管教方式和孩子的未來是否快樂聯絡在一起多少有些牽強的。

    但凡提到這個問題的人內心都是矛盾的,他們想透過外界找到一些支撐。但是我想說的是:任何一種管教方式,都可以養出優秀且快樂的孩子,關鍵是你要先了解你家孩子屬哪種型別的孩子。這點很重要。

    這讓我想到之前講過的一堂家長課堂《親子溝通的十二大阻礙》,裡面講到父母通常回應孩子的12種類型(1、 命令、指揮、控制;2、 警告、訓戒、威脅;3、 規勸、說教、佈道;4、 建議、給出解決方案或意見;5、 說服、教育、進行邏輯辯論;6、 評價、批評、責備、表示不贊同;7、 讚揚、表示贊同;8、 歸類、嘲笑、羞辱;9、 解釋、分析、診斷;10、安慰、表示同情、安撫、支援;11、調查、質問、審問;12、退出、分散注意力、開玩笑、轉移話題)。

    單獨來看,這些溝通方式都談不上錯,關鍵是遇到了不同的孩子,所以這些方式有時侯就顯得不靈了。許多父母常犯的問題是拿同樣的方法,對待不同的孩子。

    比如有種型別的孩子是天生配合性的孩子,他們在外人眼裡謙讓、懂事、溫和,和誰都合得來,不喜歡出風頭,也不喜歡爭搶。很多時侯,他們更願意做一個聽眾和看故事的人。如果父母強行讓這樣的孩子去出現在眾人面前,讓他們表現自己,可能就會事與願違。而這樣的孩子也更希望在家裡,父母可以對每件事給個明確的交待,不讓他們動腦筋去猜、去想,同時也不要總問他們的意見或讓他們做選擇,因為他們覺得選擇是一件很費力的事。與其讓他們下決定,不如告訴他怎麼做。

    而另外一種孩子,他們天生有自己的想法,也希望成為別人眼裡的焦點和明星。喜歡任何一切有規矩和秩序的事情,也喜歡挑戰和刺激,願意承受壓力。這樣的孩子無疑更容易在人群中突顯自己。如果父母對這樣的孩子嚴格管教,不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這無疑給親子溝通埋下了定時炸彈......

    所以,瞭解孩子本身的不同,才是解決孩子是否需要嚴格管教的前提。而許多親子關係緊張的家庭都是父母本人拿自己的價值觀去強行加在了孩子身上。其實,不管大人的,還是孩子,每種價值觀,只要存在,都有其道理。而父母更應該學著去接受這種不同!

    最後,圍繞這個主題我想說一點:讓孩子快樂,要量力而行。

    說的通俗點:如果你家境豐厚,可以給孩子未來提供中層階級以上的生活,那麼你可以給孩子提供想要的自由,但是必要的規則、秩序還是要教的,明理是成人的基礎;如果你家境一般,你沒有太多遺產可以留給孩子,需要孩子更多的靠自己的能力去奮鬥而實現人生的豐盛,那麼你現在要撫養的就是將來為孩子人生加分的能力。那麼嚴格的管教對於有些自我控制力較差、是非判斷能力薄弱的孩子還是很有必要的,對於那些自我意識較強的孩子,還是需要更多引導和陪伴。

  • 10 # 李文強

    肯定的。

    從小特別聽話的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討好他人,求認同。

    因為他們自己無法獲得快樂,才需要透過討好他人來獲得快樂的感受,他們的人生就是圍著別人轉,處於受支配的一方。

    他們的自我是建立在別人的認可之上,一旦得不到父母的認可,一旦得不到別人的認可,他們就會認為自己是失敗的,是不幸的。

    但這些外物,別人的看法等等,都是心外的,是自己無法掌控的。美國總統的支援率也才半數而已,連美國總統都做不到讓所有人喜歡,更別提我們了。

    人不可能讓每個人都喜歡自己,認可自己,這是不現實的。

    我玩知乎這段時間,有太多反對的聲音,但這又怎麼樣呢?人都有討厭的權利,這是自由的表現。對我來說,與其改變那些討厭我的人的看法,我不如讓喜歡我的人更加喜歡我,我只需要一部分的人喜歡我,那就行了,至於討厭我的人,對不起,我沒有義務來討好你。

    只有把幸福掌握在自己的手裡,才會得到快樂。

    而那些,把自己幸福與否的權利交給了別人的、需要透過別人的看法來證明自己活著的人,患得患失,不幸福是常態。

    他人即地獄,所有的意義都是人定的,如果追求的意義不是自己賦予的,那就是別人強加於你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榮耀v20,vivo nex雙屏版和OPPO r17 pro哪個更值得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