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筆涯
-
2 # 天山石70594751
得到並非滿足 ,失去也並非悲落,萬物輪迴,自然終究會造就保持平衡,自從有了貪婪就是為了得到和滿足,殊不知你在得到的同時,卻避免不了失去。
有了金錢和極大的物質,你還是沒有滿足的時候,這是自然給予人的遺傳基因決定的,是給予正常一個人不斷向前尋求奮進的路徑,滿足也可以說代表著終止,所以說人沒有滿足的時候。
失去和得到也是得到和滿足的結果,一切盡在順其自然,得到不能不擇手段,得到是用自身勤奮努力的結果,讓每個人透過日月輪迴週期從得到中享受快樂!
-
3 # 步武堂
很多事,最大的滿足是追求的過程,一旦得到了恐怕滿足感會降低很多。
很多事,追求的時候有目標,有動力,一旦得到了,目標也沒了,動力也熄火了。
因為好多時候,當得到了之後,才發現那並不是你想要的。
很多在我們看來已經得到的“成功人士”,他們津津樂道和無法忘懷甚至引以為傲的其實是他追求的過程,而對於已經得到的,似乎不是那麼在乎——因為已經得到了,就不再珍貴了。
我們都知道,只有得不到的東西才是最珍貴的,很難的到的東西才是有價值的,輕易得到的東西,往往視而不見。
錢鍾書先生有個比喻,也可能不太確切,但是,還是能說明一些道理(大意):
烤紅薯這種東西,遠遠的聞起來香味誘人,令人垂涎欲滴,一旦吃到嘴裡,完全就不是那麼一回事——烤紅薯味道的誘惑遠遠大於烤紅薯本身。
當然,經過追求能得到自己的“心怡”,當然是件完美的事。
完美和滿足,還是有區別的。
-
4 # 樹德漢碩
得到,有可能滿足,有可能還不滿足,有可能獲得暫時滿足,這都因人因時因事而異。
得到什麼了呢?得到是很具體的,有大得小得,多得少得,既有數量上的要求,也有質量上的講究,也有先得後得,快得慢得,得到也多種多樣,也難做到全得吧?得到與滿足是有關聯關係的,也但不是全然關聯的。滿足直接與人的心態思想慾望有關。心態好,思想端正,慾望不大,不貪婪,就易得滿足。人心不足蛇吞象,得了皇帝想神仙。心態不好,思想有偏差,貪婪無比,慾望無邊,得到亦不滿足,永不滿足,只有極短暫一時的滿足,很快又會陷入到不滿足的深淵裡去。滿足重在心態思想精神感受,得到具體到物利,得到有可能使人滿足,也可能造成使人更不滿足。不貪者得到易滿足,極貪極欲者得到,反增不滿足感。得到是多種多樣的,有得物質錢財,有得技能技巧智慧,有得到思想精神,凡此種種,人人看法不盡相同。俗語講,知足常樂。知足者得到什麼都易滿足快樂,不知足者,整個世界讓給他也不滿足。知足者貧賤亦樂,不知足者富貴也苦。好色者總貪新棄舊永無滿足,好財者總貪得無厭不罷手。得到未必滿足,又未必不滿足,看人而定吧!
-
5 # 小雨正能量V
得到就滿足了嗎?當然,得到總比失去的要好。得到滿足,失去傷心,人性使然。然而得到的東西,卻並不一定永遠屬於你!
哲學上說,物極必反。意思是說,任何事物,都有它發生、發展、高潮、衰落和滅亡的過程,滅亡之後還會重生,週而復始,生生不息。沒有一種事物是永恆不變的。同理,人們往往對得到的東西不加珍惜,而失去了才知道它的可貴。這就是有失有得的道理吧。
得與失,是陰陽平衡的兩個方面。得到的東西不珍惜就會失去,知道失去的東西可貴便千方百計的獲得。所以在得與失之間形成一種因果迴圈,你方唱罷我登場,週而復始,迴圈不斷。
試想在我們平時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在失與得之間,在取與舍之間,總會達到一種自然的平衡。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不捨不得。在一方面失去的同時,在另一方面必有一得。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沒有艱苦的磨礪,就不會有將來利刃的鋒芒;梅花不經苦寒的洗禮,怎會有傲雪的清香?世間萬物都是這樣,寒來暑往,苦盡甘來。作為我們人類亦是如此,過分的貪圖享樂,那你失去的不只是健康,消磨的還有意志;如果你艱苦奮鬥,砥礪前行,那麼你失去的是暫時的快樂和自由,得到的卻是勝利的喜悅和長久的幸福。
舍,是一人生種智慧。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捨不得。對於家人,我們要勇於承擔責任,全心付出,那麼你必然得到一個和諧快樂的家庭;對於朋友,我們不要吝嗇,在朋友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要與朋友站在一起,幫著想辦法解決問題,必要時慷慨解囊相助。對於社會,我不要一味的索取抱怨,要積極面對,敢於同不良現象作鬥爭,多多向人們展示正能量方面的東西。
有一種心態叫放下,有一種境界叫捨得 。青春和時光都會凋零,只有住在心裡的那一朵花能夠永遠地燦爛下去。
-
6 # 五穀豐登xy
這個題目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得到一個是滿足。
首先我們不妨從反面來進行思考分析。得到,如果不是得到呢,而是失去呢。那麼我們會有什麼樣的心理感受?站在失去的立場和角度上再來回想得到。也許我們會有更新的答案。現在的問題是,正是因為得到,所以我們有滿足的心理感受。所以從一個角度來講,我們都不希望失去,而希望得到,得到了,滿不滿足?
我想說的第二個方面就是,我們不妨將得到和滿足分成多個層面來理解。就像我們走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剩下的千里百里,我們可以把它分成若干段路程。得到和滿足也是一樣,人的一輩子有很多的需求和慾望。確實,我們在不斷的得到,我們也在不斷的滿足,然而同時也在不斷的不滿足。正是因為我們不滿足目前得到的,所以才有動力,一步一步更向前。在前進的道路上,我們又有新的滿足心的獲得。這樣得到和滿足,就會伴隨我們一生,我們的成功感、成就感也就會油然而生。
所以得到就滿足了嗎?取決於我們自己的心態,取決於我們自己人生道路規劃的目標。當然,也有人說得到越多就會越累,越不滿足就會越辛苦。在某個階段來講這話是有道理的。然而,天地萬物,誰又會滿足呢?誰又不是在不斷的向前進呢,人生就是這樣,在前進的過程當中,一邊得到,一邊滿足,一邊不滿足,一邊再去進取,又將得到新的東西。斗轉星移,日月輪迴。唯有得到,才有天地日新,唯有滿足,才有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
7 # 素筆織夢
曾記得,馬斯洛曾經將人類的需求分為了七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人們對於生理上的需要,第二個層次是人們對於自身安全方面的需要,第三個層次是人們對於愛情和歸屬感的一種需要,第四個層次是人們對於獲得尊重方面的需要,第五個層次是人們對於求知慾和互相理解的需要,第六個層次是人們對於審美方面的需要,第七個層次就是人們對於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
而這七個層次的需要,從第一個層次到第四個層次的需要都是屬於人們的缺失需要,而從第五個層次到第七個層次的需要則屬於人們的成長需要。
而人們在一層一層的需要被滿足之後,就會出現對更高一層需要的追求,因此,我認為,人們對於得到是不會滿足的。
-
8 # 尚舍書院李延唐
事實上,得到帶來的滿足感是十分短暫的。得到,往往是新一輪空虛的開始。
真正的滿足,並不在於得到,而在於內心的安寧和富足。
第一,得到的本質,事實上是人的一種慾望,然而慾壑難填,慾望本身就是一個無底洞,是永遠也填不滿的,是永遠都滿足不了的。我們對外界物質的需求,或者對一種精神上的情感需求,實際上是物質欲求的一種表達方式。只要是一種欲求,前一個需求滿足了,立馬還會產生新的需求,這種需求會無窮無盡的產生,是永遠也滿足不了、填不滿的。
第二,人世間的欲求事實上是一個有漏洞的欲求。也就是說,你永遠會感覺你缺少那麼一樣東西,而為了你所缺少那樣東西,而不斷去追求。每個人也許都有這樣一種感覺,總覺得自己還缺少那麼一樣東西。為了滿足自己對那個東西的需要,就會不斷的去追求。你總覺得你的煩惱和不快樂,就是因為缺少那個東西。但實際上,當你得到那個東西的時候,煩惱和不快樂還照樣存在,同時你也許又會有新的煩惱和追求。
比如,你覺得沒有房子是你煩惱和快樂的根源,事實上,當你努力擁有房子的時候,那些煩惱和不快樂依然存在。情感上的需求也是這樣,追不到心儀的人,你覺得煩惱和痛苦,當你哪一天真正擁有你心儀的人的時候,你依然還會有新的煩惱和痛苦。
第三,人生的真正滿足在於看透人性慾望之後的平靜。事實上,是一種心態的平和與淡然。事實上,得到,並不會使人滿足。當你沒有財富和地位的時候,你想哪一天你有了財富和地位,你一定會心滿意足的。然而,拼搏過後的你,擁有了財富,名利,地位,事實上你並沒有滿足,反而需求和煩惱更多了。當你擁有地球的時候,你一定會伸手去抓月球,這就是人的本性和慾望。
明白了人性這種無窮的慾望之後,自然就會平靜下來,不會看到什麼都想去抓。因為實際上這些東西是抓不住的。你擁有的註定會失去,沒有什麼東西會在你生命中永恆存在,甚至你的生命也不會是永恆的。看明白這些的人心態就會更加的平衡,平靜。幸福感和滿足感就在這種平衡和平靜中真正的來臨了。
-
9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 吳瓊燕:人的需要是不斷髮展、動態變化的,像一個車輪一樣不停地轉動,推動著人所駕馭的馬車不斷地前進。
因此,人們對外部條件的欲求在得到之後,或許會給人帶來一段時間的滿足與愉悅;如果人們發現這種愉悅感不會持久、發現馬車不動了,就會去開始產生新的需求,開始新的征程去追求,得到後又有一段時間的滿足與愉悅;不久後馬車又不動了,人又開始產生新的需求,去努力、去追求,得到滿足與愉悅……如此迴圈下去。
所以說,不平衡的需要是推動人們有機活動的動力和源泉。
例如,剛畢業的求職者可能以獲得吃住的經濟來源為主要的求知目標,這是滿足自己吃穿住的生理需求;當工作了一兩年後,工資漲了一些,可能會換個小區房,住得安全一些,以滿足自己的安全需要;接著又工作了一兩年,覺得自己工作穩定下來了,則可能開始談戀愛,滿足愛的社會需求;又工作了幾年,希望自己能取得成就,經過努力奮鬥晉升高位了,這是滿足自己的尊重需要;再過些年,發現自己內心總有某種要衝刺人生巔峰的動力,可能自己開公司了,以實現自我。
可見,人的需要與滿足是一條動態變化的曲線。 是否得到了所求就會滿足? 在那一時/那一刻的“點”上,我想“是的”;而這個滿足的“點”是否能夠連續或持久,決定了我們的幸福感。
很多時候,我們發現愉悅感是短暫的一兩週或一個月,比如買了一件漂亮的新衣服,而不是停留在內心的某種持久的感受,因為所得的外表的漂亮並不是持久的。
然而,有些東西卻能給人以持久的幸福感,比如,發自內心的真愛,得到愛與付出愛皆讓人溫暖;做著自己由衷喜歡、熱愛的事情,你會忘我地快樂;沉浸在內心歡喜的環境中…… 滿足是否能夠持久取決於所得到的,是否是你發自內心真正想要的幸福。
-
10 # 東華禪寺
很多人都在追求外在的東西來填補內心的空虛有的人與家人、同事無法交流,不能融洽地相處,每天只能把心撲在工作上,一不工作,他的心就沒有著落,覺得空虛、迷惘。所以要麼就整天工作,要麼就走入另一個極端,整天吃喝。——萬行大和尚《心燈》
2. 但是,當今這個時代卻形成了一股以追求金錢、物質、名利為導向的大潮,這股大潮席捲全球,人們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不擇手段。甚至因為物慾的極度膨脹,以科技進步、現代文明的名義,對自己賴以生存的自然進行了毀滅性的掠奪,導致了種種自然災難的頻發,毀掉了自己美麗的家園,毀掉了多少人幸福的人生!如果仍不覺醒,必將毀掉整個星球,毀掉眾生的生命!
種種災難慘不忍睹,這樣的社會現狀更令人痛心疾首,扼腕長嘆,憂心忡忡!為何人類會墮落到這種幾近瘋狂的地步呢?究其根本,就是因為失去了德的教化,導致我們的社會道德沒落,精神缺失,人們心靈空虛,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又失去了古人的那種對天地敬畏、謙恭與感恩之情,和對眾生的仁慈厚愛之心,人生沒有正確的目標與方向,只有拼命地追求外在的東西來填補內心的空虛。所以道德教育已成為當今世界教育的當務之急!
一個人只有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和使命感,才會活得充實安然,利人利己,活出生命的價值與光彩,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做人的態度決定了我們的未來,做事的方式決定了我們的人生。而做人做事的前提都是以德為本,世出世法的成功與成就,都是勤勞、厚德與無私者的專利。唯有仁愛厚德無我的人才能成為道的載體、道的通道,把道的力量傳遞給任何需要的人,才能成為眾生心靈的導師與指路明燈,引領眾生走向幸福與解脫的康莊大道。——萬行大和尚《德行天下》
慾望根本就沒有止境如果我們的慾望真的能滿足,不妨大膽地去滿足它一次,問題是慾望根本就沒有止境!你今天滿足了它,明天它會有更高的需求;今天有了一百萬,明天還想一千萬;今天做成了一件事,明天又想第二件、第三件……
既然貪心永遠都滿足不了,不如干脆不給它機會!因為一個學佛的人,修的就是生生世世的習氣。我們的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我們的心態是根本,眼、耳、鼻、舌、身只是工具而已。雖然外面有財、色、名、利來誘惑我們的身心,但是如果我們能把握住根本,就不會被境轉。——萬行大和尚《降伏其心》
一切問題都是從我們的內心世界產生的外在的環境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是我們內在的環境,我們的內心世界才是最根本的問題,一切問題都是從我們的內心世界產生的,如果內心世界沒有問題,外在環境也不會有問題。即便有時候外在環境出了問題,只要我們不把它裝進心裡,我們的心不與它對應,外在的問題也會自然消失,正如六祖所說,“不是幡動,不是風動,而是仁者的心在動”。——萬行大和尚《德行天下》
“放下”並不是什麼都不要“放下”並不是什麼都不要,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做,而是放下你對事物那顆貪戀執著的心,以一顆無私無慾的清淨心來修行,來工作,來做利益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人民的事情。——萬行大和尚《微言大義》
回覆列表
事實上,得到了只能帶來片刻的滿足感,然後還會繼續痛苦於更多得不到的。男女之間的性關係便是如此,難怪女人會經常說:得到了就不懂得珍惜了。
在男人眼力,女人的身體,有時候就像是一件物品,在沒有得到之前,會對她百般殷勤,以獲得女人的好感或感動。這就猶如男人們小時候的玩具,沒有得到的時候,會想方設法得到,先是在媽媽、爸爸面前表現乖點,以求得到父母的嘉獎,從而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但是,小孩子得到玩具以後呢?會一輩子愛著他們的玩具嗎?新鮮感永遠是暫時的,當有新的玩具出來時,甚至是自己沒有的老玩具,他們也會想得到。於是,擱下自己已經得到的玩具,繼續追逐著他們的新玩具,新慾望。
這就是男人,得到的東西,已是囊中之物,可以隨時把玩,只有沒得到的,才是最有吸引力的。
舉例:我文中上面兩張照片的美女,是多少男人心中想得到的物件,但是曾經得到過她們的男人,最終也只能有一個永遠呵護著她們,而且能呵護多久,也只是未知數。可見,得到了她們的男人,並未能滿足。
所以,得到並不能滿足,把已經得到的東西煥發新生,才是真正的滿足。珍惜女人的身體,珍惜女人的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