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月成希
-
2 # 諶人
希特勒進攻蘇聯,陷入東西兩線作戰,最後遭至失敗。
從結果就事論事,希特勒狂妄自大、被勝利衝昏頭腦、愚蠢、自不量力,是通行的說法。
但這非常片面!
希特勒的奮鬥目標是是什麼?
——奪取日耳曼人(希特勒稱雅利安人)的生存空間。
這是希特勒對德國曆史的深刻反思的結論,是《我的奮鬥》的精髓。
德意志處於歐洲中部,歷史上被周邊帝國的戰爭陰雲籠罩,德意志有條頓騎士團的榮耀,有普魯士戰車的所向披靡,還有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奧匈帝國的輝煌。但是,也有慘痛的失敗,在歐洲這塊古老大陸上無休止的絞殺戰中,德國最終被套上《凡爾賽和約》的枷鎖。
希特勒認為德國一勞永逸出路在於拓展德國的生存空間,讓德國在廣袤的土地上沐浴燦爛Sunny。作為大陸民族的侷限性,希特勒把德國展生存空間的方向瞄準了東方的蘇聯歐洲平原。勵志要用劍為德國的犁攫取可耕種的土地。
希特勒發動二戰真正目標,是為德國奪取生存空間,而不是侷限於為一戰失敗復仇。
德軍統帥部曾把歐戰目標定在收復一戰失去的領土上,包括奧地利、西普魯士、萊茵非軍事區、但澤走廊、西里西亞、蘇臺德地區等。被希特勒嗤之以鼻,恢復54萬平方公里國土遠遠不能滿足他的胃口,他要征服東歐,奴役劣等的斯拉夫民族,奪取其土地糧倉、資源石油,讓蘇聯政府翻過烏拉爾山脈去西伯利亞自治。
希特勒進攻蘇聯亦屬於必然。
德國征服了西歐,滅了法國、趕走了英華人,復仇的主要目的已達到。向東、向西繼續擴大戰果的“巴巴羅莎”和“海獅計劃”同時制定。
大規模空襲為先導的征服英國(海獅計劃)戰爭打響。由於諸多原因,被希特勒叫停 ;
①,丘吉爾誓死不投降,英國空軍依靠秘密武器雷達,對強大的德軍國空軍作殊死抵抗。加上希特勒本來就認為英國盎格魯·撒克遜人也是優秀人種,他征服英國的意志在削弱。
②,德軍沒有做好渡海峽作戰準備,英國本土艦隊對其構成了巨大威脅,德軍速戰速決的優勢不在,希特勒還有對蘇戰爭的更重要選擇,不願意陷入對英國的漫長消耗戰。
③,斯大林磨刀霍霍,堅定了希特勒搶先動手決心。1939.9.1,希特勒碾壓波蘭,斯大林割了一半的肉。1939.11.30,斯大林又派百萬蘇軍進攻芬蘭。1940.11,蘇聯莫洛托夫外長還訪問柏林,主張蘇聯在南歐巴爾幹半島的權益,被希特勒斷然拒絕。從那一刻開始,希特勒已下定決心要與斯大林軍事攤牌。
④,德國畸形的軍工經濟高速發展,民族主義熱情高漲,容不得戰爭機器停轉。由於在西線對英戰爭陷入膠著,迫使希特勒搶先對蘇聯動手。
希特勒鋼鐵意志左右了這場(進攻蘇聯)悲劇。
蘇聯進攻小小芬蘭鬧出失敗笑話意.;蘇聯軍隊由於“大清洗”,各級有經驗的指揮員奇缺;軍事裝備“蘇聯製造”劣於“德國製造”。這都沒有成為德國統帥部輕敵的理由。由於希特勒要實現征服東方劣等民族,圓“大德國”夢想,誰也不敢、也不能阻止他的行動。
德國對蘇戰爭,希特勒踐行了他的舉世名言;“寧做最成功的失敗者,不做最失敗的成功者 ”。
單挑不可一世的斯大林,他是震撼世界的失敗者,但他沒單敗給斯大林,而是敗給了冰凍極寒的大自然,敗給了伺機而動的羅斯福、滿血復活的丘吉爾以及勵志復仇的斯大林組成的“三人團”。最終,希特勒飲彈自殺,退出了歷史舞臺。
從政治層面,這是邪惡敗於了正義。從歷史程序,這是侷促古老的大陸文明敗給了洶湧彭拜的海洋文明。
-
3 # 大霖論歷史
筆者認為,希特勒進攻蘇聯不僅僅只是被勝利衝昏頭腦,這首先是既定目標,然後根據形勢的發展而採取的一種孤注一擲的冒險行動!
至於既定目標這個世人皆知的問題筆者不在此贅述,還是就當時的局勢發展談一談。
這首先得從《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開始說起。希特勒從一開始就在極力避免兩線作戰的局面發生,他首先是寄希望於同英國聯合,因為共同對付蘇聯也符合雙邊利益。但是波蘭問題卻是雙方合作最大的死結,波蘭是英國在東歐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同時波蘭卻佔據著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原德國領土——但澤,而德國國內武力收復但澤的呼聲隨著軍備重整完成越來越高漲。
希特勒比誰也明白,一旦對波蘭動武,與英國聯合的希望很可能就化為泡影。而且戰爭絕不僅僅限於德波之間,歐洲各大國也會全部捲入其中。那樣一來,德國將不可避免的陷入四面受敵的狀態,更何況東面和西面各蹲著一個強大的死敵!現在唯一可以避免這一狀況的發生那就是與東西兩方的其中一方保持友好關係!
和英法保持友好關係事實上已經不可能,那就只剩下東面的蘇聯。但是希特勒也清楚,蘇德雙方因為黨派矛盾、民族矛盾實際上勢同水火,雙方結盟後實際上更有利於蘇聯。因為希特勒將在解決波蘭後全力以赴的對付西面的強敵——英法,而蘇聯則可以有條不紊的在東歐拓展勢力範圍,進而威脅到德國的後方!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後,德國戰爭機器迅速發動,一口咬掉了半個波蘭。蘇聯再補一刀,波蘭這個戰前號稱世界第五強的國家僅僅一個月就出局了。蘇德瓜分波蘭後,德國大軍主力西調攻打法、荷、盧、比、丹、挪諸國,蘇聯則按既定部署在東歐拓展勢力範圍。
僅僅幾個月,納粹德軍就掃蕩了整個西歐,西歐各國在納粹德軍打擊下喪師失地,英國勢力則被徹底趕出了歐洲大陸。與納粹德軍的金戈鐵馬在西歐大陸氣吞萬里如虎的戰績相比,東歐的蘇聯就相形見絀了。雖然蘇聯也擁有不亞於甚至略高於納粹德軍的雄壯體魄,但是剛剛經歷了大清洗運動,飽受神經斷裂、脈絡淤塞之苦,行動笨拙、步履蹣跚。唯一的一場軍事行動——冬季戰爭,龐大的蘇聯居然被一個蝸居在苦寒之地的芬蘭打的鼻青臉腫。但不管怎麼說,蘇聯畢竟作為東歐第一超級大國,趁著英法德等大國在西歐殺得天昏地暗之際,奪取從北起波羅的海、南至巴爾幹半島北段的一大塊東歐勢力範圍,與當年沙皇俄國鼎盛時期的版圖基本重合了。
而此時已經飲馬大西洋的希特勒卻不免感到後背發涼,因為德國雖然已經在短期內拿下了西歐這個全歐的工業中心,但同時嚴重缺乏資源,而東歐則恰恰與之相反。如果蘇德同盟能夠一如既往的進行下去,德國的技術優勢與蘇聯的資源、人口優勢相結合,天下大事未可知。實際上這也是斯大林內心深處的一種想法,但是他也明白蘇德兩國在意識形態、社會結構、國家體制上的對立太大,雙方的合作完全是建立在領導人的戰略理性和政治互信之上,一旦這種理性和信任失去,兩國的合作也就隨之瓦解。
而歷史證明,斯大林有足夠的戰略理性,希特勒貌似有,實際沒有。這也就是為什麼斯大林直到蘇德開戰也遲遲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因為這不符合雙邊利益和一個戰略家最基本的水準!
但是內心深處雜糅了反共產主義、反金融主義、反殖民主義的希特勒卻認為蘇聯在東歐的威脅與日俱增,而自己在東歐的防禦卻是如此的空虛。但是受兩線作戰這個魔咒的影響,他不敢貿然行動,畢竟隔海相望的對面還有一個擁有遍及全球殖民地的英國和深藏不露的美國!於是希特勒的思想又回到了當初聯英抗蘇的軌道上,而且為了不給英華人造成一種城下之盟的感覺,希特勒開出的條件十分優惠,即海上英國說了算,陸地德國說了算。
但是希特勒還是低估了英華人。此時英國掌門人已經由理性十足的丘吉爾取代了優柔寡斷的張伯倫,丘吉爾實際還是秉承“禍水東引”的思路。所不同的是,當年張伯倫靠的是政治手段,而自己則是憑藉地理優勢運用軍事手段。波濤洶湧的英吉利海峽令無數Continental英雄競折腰,奠定了英國的霸業,現在丘吉爾依然要利用它改變英國的命運。
於是丘吉爾理所當然的拒絕了希特勒的好意,他的意思很清楚,他明白希特勒極力避免兩線作戰的心思,但就是讓希特勒在英國和蘇聯之間做出選擇。這是典型的一個以絕對理性對絕對理性!如果希特勒先攻打蘇聯,等於是“禍水東引”的策略在手裡走活,那麼將聯合美蘇組成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共同抗德。如果先攻打英國,那麼將聯合美國誓死抵抗,苦撐待變。因為丘吉爾也明白,納粹德國的軍事優勢在於陸地,而且極度缺乏戰爭資源是其戰爭機器致命的短板。英德戰爭拖得時間越長,那麼貌合神離的蘇德同盟變數就越大!
隨後局勢正如丘吉爾所判斷的差不多,希特勒謀求與英國和平建立同盟關係不成就訴諸武力,企圖以戰逼和。但是持續近一年的不列顛空戰將德國戰爭機器尺有所短的弱點暴露的淋漓盡致。西面攻打英國不下,東面蘇聯日益坐大,希特勒感覺留給自己的時間不多了,必須先在東西兩面解決一個。恰巧蘇芬戰爭蘇聯的陸軍短板暴露出來,而德國陸軍卻是天下無敵,希特勒於是看到了機會,因此萌生了先以一次快速突擊放倒蘇聯,然後再收拾那個不識抬舉的英國。
回想當初,希特勒是為了對付英國聯合蘇聯,卻又覺得戰英國不下是因為蘇聯的存在所以必須先拿下蘇聯。這等於是從一個極端跳到了另一個極端,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希特勒進攻蘇聯不是被什麼勝利衝昏頭腦,一是因為國際局勢的變化,再就是其思想特徵所決定。
-
4 # 使用者聽松閒人
二戰初期,希特勒的攻勢十分迅猛,僅用了27天就攻下了波蘭,拿下丹麥只化了1小時,5天內征服了荷蘭,進攻比利時用了18天時間,39天法國投降了。德國在整個歐洲似乎是銳不可擋,除了法國投降外,英國趕到了英吉利海峽對岸,但丘吉爾還在迂迴抵抗。要說是希特勒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這說法不切合實際,原因是二戰中的德國,海空的力量並沒與英國同在一個水平線上,再說德國在一戰的時候,戰艦就只有換打的份,經常有戰艦被擊沉。再加上能源石油的稀缺;德國在執行“海獅計劃“動用了2600多架的飛機,這相對於英國可戰戰機的1200架飛機,英國無疑處於劣勢。於是英國釆用了游擊戰的方式。
1940年7月希特勒籤置命令,委派戈林實施“海獅計劃”意想透過空軍對英國的轟炸迫使英國投降。但打了2個月,英國釆用先進的雷達,以游擊戰的方式戰敗了德國空軍;至此,希特勒的“海獅計劃”只得作罷。
希特勒設定的“海獅”計劃的失敗迫使納粹快速向蘇聯進發,希特勒認為既然一時間難以攻下英國,那麼就揮師蘇聯,這原本就是希特勒的初衷,可見希特勒一書《我的奮鬥》中寫有先陸路東進蘇聯,獲取烏克蘭的糧食和高加索的石油。此時的德國軍隊已到了波蘭境內。
根據當時德軍與英國的作戰,希特勒應該知道在海軍力量上的懸殊,德國要想短時間內拿下英國是不可能的,再者空戰戰術又不敵英國;因此有學者結合1940年年底的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出訪德國與裡賓特洛甫籤著《德蘇互不侵犯條約》時,德國搞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歡迎儀式等,認為希特勒的“海獅計劃”原本就是對蘇的欺騙手段,只是“海獅計劃”失敗得過於早了一些。另一方面,德國開動了所有的宣傳機構,把軍隊的調動偽裝成德國國防安全的需要,而將集結到波蘭、羅馬尼亞的軍士都描寫得是一些老弱殘兵。
不過,莫洛托夫在德蘇會淡時已經對德軍集結波蘭和羅馬尼亞提出過質疑。但容後在向斯大林彙報時分析稱:“希特勒沒有可能在短時期內進攻蘇聯”。至此,斯大林也贊同了莫洛托夫的分析:“我們只有想方設法去延長希特勒的準備工作,而不應去刺激希特勒而授人以柄...”。這裡有一點:斯大林絕對不想信希特勒會接受二線戰爭。
1941年6月22日,納粹撕毀了《德蘇互不侵犯條約》攜同義大利、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等協從國出動190個師,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火炮和190艘戰艦共550萬人公然向蘇聯北起波羅的海至南黑海,總共2000多公里釆取突然襲擊。
一組德軍突龔蘇聯的照片。
德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一開始所向披靡,希特勒是有被勝利所衝昏頭腦的可能,以至於造成《海獅計劃》的失敗。不過,處於騙局的暴露不得不提前實施對蘇的原來計劃,即東路蘇聯,這一號稱“巴巴羅薩”的侵蘇計劃本來就是希特勒蓄謀已久襲擊蘇聯的腹稿。德軍到了波蘭時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
5 # 歷史的天空歷史的足跡
確實當時德軍在1941年6月份發動對蘇聯的閃電戰太操之過急的,當時德國可以說在努力一下基本上西歐大陸的領土就基本上掌握在德國手中,但德國犯下一個歷史性的錯誤就是沒有徵服英國就急匆匆的挑戰蘇聯這個東歐的超級大國,德國當時即使征服英國要付出慘重的代價也必須這樣做,如果英國當時被德國征服那麼第二次世界的大戰結局整體來說就很難講的了,英國是擁有僅次於法國先進工業系統和領土戰爭資源,這些如果被德國換得,那麼北非戰役很可能就會提前結束,義大利也會因此在北非站穩腳步繼而進攻中亞地區的和印度。
這樣的戰略當時德國確確實實施了,穩定各個戰區的局面,在與蘇聯決戰的話,想必天下已定,日本擁有獨一無二的海軍部隊,義大利綜合水平無論陸軍海軍空軍都處於強國的平均實力,打重大戰役義大利絕對能有效擔任牽制作用,而德國是當時世界陸軍體系中最強大國家,即使當時美國想力挽狂瀾都沒有可能了,所以英國是當時德國戰略的失敗的第一步,1941年6月進攻蘇聯是德國戰略失敗第二步,1941年12月7日本偷襲美軍珍珠港,這就是二戰中最大最大的敗筆,預告著德國稱霸歐洲大陸已經化為泡影,日本等死,義大利等著被英國騰出手來吊打,義大利的綜合能力絕對不是英國的對手,日本人更不是美華人對手,即使德國在1941年6月22日進攻蘇聯還存在一拼一拼的可能,但最終德國也沒有上演奇蹟。事實上日本進攻中國就已經是他軍事力量極限了,美國加入只是以消滅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為主罷,英國和美國在各個戰場作戰的同時,把源源不斷的物資還開始運抵蘇聯和中國兩個主要戰場,印度人也在英國號稱下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要論印度在二戰時期的貢獻也絕對比法華人強。
當時世界上三個人口大國都站在英國美國的陣營之中,蘇聯甚至在英國美國物資支援下,不借助任何國家兵力打到柏林雖然那是後話了,但種種後來發生歷史情況,都證明了德國在1941年6月選擇跟蘇聯全面開戰是一個德國戰略上錯誤,德國沒有徵服英國的情況下對蘇聯開戰絕對不可能成功的,但還有一個歷史問題就是1941年12月日本人神助攻進攻美國珍珠港,即使當時德國跟英國全面開戰,德國成功登陸英國本土,但戰事也會在1941年12月後發生變動,美國一但參戰絕不會坐視英國的滅亡,那麼二戰歷史的救世主會從美國轉為到蘇聯這邊,同樣德國不可能打贏第二次世界大戰,但還有一個因素蘇聯會傻到德國征服英國擊敗美國後,在出手對抗德國嗎,這又全新的歷史推測疑點。
回覆列表
原因是多方面地,主要還是兩點。一是當時缺乏海軍的德國根本沒辦法打下英國,二是當時的蘇聯人為了防止德國坐實目前已得利益,成為歐洲的超級大國也在積極備戰,最終也會加入這場戰爭。所以,希特勒一不做二休,選擇先下手為強,毅然對還沒完成準備工作蘇聯發動進攻。只是,最後的結果是以差一點攻下莫斯科而失敗而告終。
個人愚見,在不搞個人崇拜和盲目尊崇的情況下,仔細的去分析那些歷史上的失敗者,他們跟勝利者之間,差的往往只有兩個字“運氣”。
從公證的角度來說希特勒作為一位政治強人,除了統治手段過於殘暴,他的眼光和決斷力在當時來說是非常高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