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香茗史館
-
2 # 奔馬155314228
看過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人大多都被諸葛亮足智多謀,能言善辯的光輝形象所折服,特別是中央電視臺1994年製作出品的84集《三國演義》第69集,諸葛亮與曹魏高官王朗的舌辯,給許多觀眾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諸葛亮與王朗的這段高階舌辯取材於《三國演義》第九十三回《姜伯約歸降孔明,武鄉侯罵死王朗》。這場言辭鏗鏘犀利、激昂慷慨、扣人心絃的高階舌辯,堪稱中國戰爭史上的言辭“殺手”,讓無數讀者與觀眾血脈賁張,衷心歎服。起初,王朗以老前輩、老資格的身份開場:“久聞公之大名……何故興無名之師?”,“天數有變,神器更易,而歸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我太祖武皇帝,掃清六合席捲八荒;百姓頃心,四方以德。……豈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蘊大才、抱大器,自比於管仲、樂毅,……今我大魏帶甲百萬,良將千員……你若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仍不失封侯之位……”。這王朗言辭灼灼,字字珠肌,威逼利誘諸葛亮。能言善辯的諸葛亮哪裡吃王朗這一套,他輕搖羽扇,隨即迴應:“我奉詔討賊,何謂之無名?”,“我原以為,你身為漢朝老臣……必有高論,沒想到,競說出如此粗鄙之語!……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知……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王朗聽罷諸葛亮之語氣極敗壞,指著諸葛亮說:“你……諸葛村夫,你敢!”沒等王朗說完,諸葛亮即刻回道:“住口!你這無恥老賊,豈不知天下之人,皆願生談你肉!安敢在此饒舌!……你即將命歸九泉……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王朗聽罷大叫一聲,落馬斷氣而亡。然而,我們大多數讀者與觀眾都被《三國演義》小說與電視劇騙了。事實決非如此,歷史上的王朗決不是《三國演義》裡諸葛亮口中老奸巨猾的形象,也並不是諸葛亮罵死的。他本名王嚴,字景興。生於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漢末至三國曹魏時期的重臣,是著名的經學家,由於他一生重義重孝,為官清正廉明,愛民如子。他身逢亂世,歷經波折,幾易其主都受尊重而被重用。王朗學識淵博,著有《周易傳》、《春秋傳》、《孝經傳》、《周官傳》等,有文集三十四卷。太和二年(228年),王朗病逝,諡號“成”。
到此為止,大家應該明白《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罵死王朗之事純屬《三國演義》作者為塑造足智多謀,能言善辯的諸葛亮光鮮的藝術形象加工而成,決非歷史真象,望大家周知!
-
3 # 讀史—正衣冠
諸葛亮罵死王朗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九十三回:姜伯約歸降孔明 武鄉侯罵死王朗中虛構的精彩罵戰,不亞於一場大戰。
228年,諸葛亮率軍北伐,首戰告捷,得南安、天水和安定三城,曹魏朝野震驚。
《三國演義》如此記載:睿大驚,乃問群臣曰:“誰可為朕退蜀兵耶?”司徒王朗出班奏曰:“臣觀先帝每用大將軍曹真,所到必克;今陛下何不拜為大都督,以退蜀兵?”睿准奏,乃宣曹真曰:“先帝託孤與卿,今蜀兵入寇中原,卿安忍坐視乎?”真奏曰:“臣才疏智淺,不稱其職。”王朗曰:“將軍乃社稷之臣,不可固辭。老臣雖駑鈍,願隨將軍一往。”真又奏曰:“臣受大恩,安敢推辭?但乞一人為副將。”睿曰:“卿自舉之。”可以看得出,王朗對曹魏非常忠誠,不是貪生怕死之人,想和諸葛亮一較高下。最終,曹睿拜曹真為大都督,名將郭淮為副都督,王朗為軍師,去迎戰諸葛亮。
接下來精彩時刻到了,曹真問王朗退敵之策,王朗說你們在旁邊看著,老夫吹一會牛逼,諸葛亮就拱手投降了,想不到的是曹真竟然相信這個老匹夫了。次日兩軍對陣,罵戰即將到來。
首先,王朗說:諸葛亮你聞名天下,應該順天而為,識時務,不應該出無名之師。
諸葛亮回答:自己是奉詔討賊,師出有名。
其次,王朗再次勸說:太祖武皇帝橫掃北方,天下百姓無不敬仰,曹魏統一天下指日可待,你諸葛亮強行逆天而為,不會有好下場,帶甲歸降我大魏,豈不美滋滋?
諸葛亮大笑說:你這老匹夫食漢之祿,理應以匡扶社稷為己任,你卻助紂為虐,與曹操狼狽為奸,謀朝篡位,罪孽深重,天地不容,論罪當誅。幸虧上天不絕漢廷,讓大漢天下得以在我們這延續,我奉旨討賊,你這老賊在我門前談天數,你臉皮怎麼這麼厚,你有何臉面見漢朝的列為帝王,你快滾,我要和你們這些反賊一決雌雄。
最後,七十六歲高齡王朗聽罷,氣滿胸膛,大叫一聲,撞死於馬下。這充分說明王司徒還是臉皮太薄啊,如果像遇到劉備大舅哥糜芳那麼厚的臉皮,直接來一句:呵呵或者反彈,諸葛亮不得氣死啊。
當然,這只是羅貫中為了顯示諸葛亮的口才所杜撰出來的。歷史上的王朗是經學大家,壽終正寢,也是三國最終的大贏家,其孫女王元姬是晉文帝司馬昭妻子,晉武帝司馬炎與齊王司馬攸的生母。
-
4 # 週週說古今
王朗其人。歷史上真實的王朗遠沒有演義中被罵死的那位那麼不堪,在三國志王朗傳中提到過王朗是一個真正的忠臣,為官期間處處為百姓考慮。七十六歲的時候還在披甲上陣,最終死在了戰場上。王朗是漢末著名的經學大師。史載,王朗治學有方,頗受文人所敬仰,並屢有諫言,得到漢獻帝、魏文帝曹丕的信任,著有《周易傳》、《春秋傳》、《孝經傳》等文集,屬於大師級人物,口才自然是沒得說。此外,王朗的仕途也非常順利,在曹丕繼王位時,遷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曹魏建立後,改任司空,進封樂平鄉侯。曹叡繼位後,代華歆為司徒,進封蘭陵。其孫女王元姬嫁於晉文帝司馬昭,生晉武帝司馬炎、齊獻王司馬攸。可見王朗是一個真正的人生贏家!所以,羅貫中老先生要用這樣一位顯赫的人物來稱託諸葛孔明。
那麼回到本題,那麼王朗在跟諸葛的對罵中到底說了些什麼?我們不妨逐一還原一下。在陣前,王朗是這樣說的:
王: (兩軍陣前,拱手)來者可是諸葛孔明?
諸葛:(扶扇拱手)正是。
王: 久聞公之大名,今日有幸相會!公既知天命,識時務,為何要興無名之師?犯我疆界?
——開場就以高姿態禮敬對手,點出中心思想“天命和時務”,以一個很高的格局來壓制對手。
諸葛:我奉詔討賊,何謂之無名?
王: 天數有變,神器更易,而歸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
——繼續詳細闡述自己的理論依據,神器天定,既曹魏政權受命於天,以德而安天下,合天理順民心,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所以天然具有合法性!
諸葛:曹賊篡漢,霸佔中原,何稱有德之人?
王: 自桓帝、靈帝以來,黃巾猖獗,天下紛爭,社稷有累卵之危,生靈有倒懸之急,我太祖武皇帝,掃清六合,席捲八荒,萬姓傾心,四方仰德,此非以權勢取之,實乃天命所歸也!我世祖文皇帝,神文聖武,繼承大統,應天合人,法堯禪舜,處中國以治萬邦,這豈非天心人意乎?
——這裡是王朗論述的核心,主要是說政權的合法與否在於是否符合人民群眾的需要,是否應天合人,是否能夠是否能夠“萬姓傾心,四方仰德”,我曹魏政權正是這樣的。
王:今公蘊大才,抱大器自比管仲,樂毅,何乃要逆天理,揹人情而行事?豈不聞古人云: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帶甲百萬,良將千員。諒爾等腐草之螢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你若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國安民樂,豈不美哉?
——在前面理論鋪墊的基礎上開始猛攻對手,直言對手雖有才幹,卻看不清大勢,以一己之力而違抗天命,做違背自然法則的事情,終歸要失敗!
所以用今天人本,以人們為中心的觀點來看,王朗的論述沒有問題,且理據詳實,邏輯嚴密,理應是一篇高水平的辯詞。反觀諸葛孔明的呢?
諸葛:我原以為你身為漢朝老臣,來到陣前,面對兩軍將士。必有高論,沒想到竟說出如此粗鄙之語!…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知,你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仕,理當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
王: (手指諸葛亮)你……諸葛村夫,你敢……
諸葛:住口!無恥老賊,豈不知天下之人,皆願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饒舌!…我今奉嗣君之旨,興師討賊,你既為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怎敢在我軍面前妄稱天數!皓首匹夫?蒼髯老賊?你即將命歸九泉之下,屆時有何面目去見漢朝二十四代先帝?!
王: (手捂胸口,顫聲)我、我、我……
諸葛:(大聲斥責)二臣賊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會搖唇鼓舌!助曹為虐!一條斷脊之犬,還敢在我軍陣前狺狺狂吠,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王: 你、你……啊……
透過上面的摘錄不難看出諸葛亮的辯詞的確很有攻擊性,可謂言辭犀利,咄咄逼人,根本不給人喘息的機會,其中“皓首匹夫”“二臣賊子”“斷脊之犬”等詞彙更是直插對方薄弱心理,所以小說中王朗一口氣沒有上來被活活憋死。但冷靜下來,從邏輯和論據來講,諸葛孔明的辯詞卻顯得比較單薄,道理沒有說透,有些邏輯也比較單薄,更多地是以鋒芒畢露的詞彙壓制對手。所以孔明在戰術上大勝,但無法彌補戰略上的先天不足。
套用網友的一句話,孔明眼裡的大海放到王朗那裡就只是一個湖泊,湖泊裡的浪濤再大,最終還是要流到海里去的。題主覺得司徒王朗的話很有道理,不知道是不是這個意思?
回覆列表
在《三國演義》當中有著不少經典片段,“諸葛亮罵死王朗”便是其中之一。按《三國演義》所載,諸葛亮北伐時,王朗不顧年事已高,與大都督曹真等人迎戰諸葛亮,陣前與諸葛亮一番舌戰,結果被諸葛亮犀利的言辭駁倒,一氣之下從馬背上衰落而死被。不過這段雖然精彩,但卻只是《三國演義》中虛構的,歷史上並未發生過。
△諸葛亮VS王朗
諸葛亮是如何罵死王朗的,臺詞解析且說得知諸葛亮率軍前來之後,王司徒向大將軍曹真誇口道,“來日可嚴整隊伍,大展旌旗。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話,管教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戰自退”,不知道王司徒是自信過頭,還是真的有些小看了諸葛亮,至少看來王朗是有些自負的。
△王司徒
兩軍對陣之時,王朗令士卒上前叫陣“請對陣主將答話。”諸葛亮見對面出來個文官王朗,便猜到是要先禮後兵了,於是同樣令士卒傳聲道,“漢丞相與司徒會話”。諸葛亮這句話高明,以身份壓住對方,丞相無疑要比司徒的分量重多了。
接下來便是舌戰了,王朗先道,“久聞公之大名,今幸一會。公既知天命、識時務,何故興無名之兵?”王司徒意思是說,諸葛亮北伐乃是無名之師。諸葛亮答道,“吾奉詔討賊,何謂無名?”言辭不可謂不犀利。
△王朗講事實、擺道理
王朗也算機靈,準確抓住了諸葛亮言語重點,緊扣“奉詔討賊”四字展開反駁,“天數有變,神器更易,而歸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先是說王朝更替乃是自然之禮,接著又說“自桓、靈以來,黃巾倡亂,天下爭橫。降至初平、建安之歲,董卓造逆,傕、汜繼虐,袁術僭號於壽春,袁紹稱雄於鄴上……”表明漢末以來天下大亂的形勢,然後再以“我太祖武皇帝,掃清六合,席捲八荒,萬姓傾心,四方仰德,此非以權勢取之,實乃天命所歸也!我世祖文皇帝,神文聖武,繼承大統,應天合人……”表明曹操、曹丕等人功績,然後再以勢壓之“豈不聞古人云: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帶甲百萬,良將千員。諒爾等腐草之螢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你若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國安民樂,豈不美哉?”
王朗這一大段說辭不可謂不經典,先是擺事實,說明漢朝末年天下大亂的形勢,再緊扣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這一點,說明曹操尊天子掃除天下逆賊乃是正理,更是暗中表明王朝興替乃是天道,大漢滅亡已經不可逆轉,曹魏興起乃是水到渠成。如此一來,諸葛亮的“奉詔討賊”自然站不住腳,表明諸葛亮的北伐才是真正的“犯上作亂”。
△諸葛亮的反駁更為犀利
接下來便是諸葛亮的反駁,他先是以“吾以為漢朝元老大臣,必有高論,豈期出此鄙言!”對王朗的大段說辭蓋棺定論,說明王朗以上全是胡言亂語,接著進行反駁,“漢統衰落,宦官釀禍,國亂歲凶,四方擾攘。黃巾之後,董卓、李榷、郭汜等接踵而起。劫持漢帝,殘暴生靈,因之,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以至狼心狗肺之輩洶洶當朝,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社稷變為丘墟,蒼生飽受塗炭之苦!值此國難之際,王司徒又有何作為?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知,你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仕,理當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
諸葛亮這段同樣極為精彩,不與王朗討論王朝興替的問題,甚至避過不談曹魏掌權以來的功績,直接就將曹操劃到了董卓、李榷、郭汜等一個行列,接下來直接就開始了人身攻擊,意思是天下大亂、王朝危機之際你王司徒在做什麼?你身為漢臣,位居司徒高位,本應該匡扶社稷,卻反而去相助和董卓、李榷、郭汜一樣的曹操,你這就是“不忠”,直接大帽子扣上。
△人身攻擊、致命暴擊
接下來,諸葛亮又說“無恥老賊,豈不知天下之人,皆願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饒舌!……你既為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怎敢在我軍面前妄稱天數!皓首匹夫?蒼髯老賊?你即將命歸九泉之下,屆時有何面目去見漢朝二十四代先帝?!”
這段簡直就是要命,先給王朗扣上了“不忠”的大帽子,然後再說你本就是個小人,憑什麼在兩軍陣前大放厥詞?小人說的話再有道理,那也成了沒道理。最後一句直接說,你就算死了,有什麼顏面再去見漢朝二十四代先帝?
△王朗氣急攻心,落馬而死
王朗畢竟是士人出身,透過舉孝廉入仕,最重的便是名節,如今在諸葛亮的一番言辭之下,王朗簡直就成了“卑躬屈膝、助紂為虐”的代名詞,怎能不讓王朗氣的吐血。諸葛亮一段話下來,直擊對方軟肋,言辭極為犀利,王朗在這種攻擊之下早就亂了方寸,根本無力反駁,氣急攻心之下落馬而死也就不難理解了。
歷史上並無這一片段這段舌戰雖然精彩,但畢竟是虛構的,歷史上王司徒並未參加這一戰,自然也就無法與諸葛亮舌戰了,而且王朗去世雖然與諸葛亮北伐發生在同一年,但距離此戰結束事實上已經過去了半年之久,顯然不是被罵死的。
△王朗並非被諸葛亮罵死
對於諸葛亮此次北伐,《三國志·魏書·明帝紀》中有載,“(太和)二年(228年)春正月……蜀大將諸葛亮寇邊,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應亮。遣大將軍曹真都督關右,並進兵。右將軍張?擊亮於街亭,大破之。亮敗走,三郡平”。也就是說,諸葛亮此次北伐發生在228年春天,街亭之戰後諸葛亮便退走了,且曹魏方面並沒有關於以王朗為軍師,隨軍出征之事。
關於王朗的去世,《三國志·魏書·明帝紀》同樣有記載,“十一月,司徒王朗薨”。由此可見,王朗去世之時,諸葛亮的北伐已經結束大半年時間了,顯然不可能是被諸葛亮臨陣罵死的。
△王朗事實上是個典型士子學者
事實上,王朗在三國時期是個典型的名士學者,《三國志·卷十三·魏書十三·鍾繇華歆王朗傳》記載其有“《易》《春秋》《孝經》《周官》傳,以及奏議論記”等著作,並稱其“鹹傳於世”,後世更是把他註解裡的思想稱為“王學”,王朗子王肅便是”王學“的代表人物。
裴松之《三國志注》還引《魏略》所載,對其大為稱讚,“朗高才博雅,而性嚴整慷慨,多威儀,恭儉節約,自婚姻中表禮贄無所受。常譏世俗有好施之名,而不恤窮賤,故用財以周急為先”。
由此可見,王朗乃是一個以德立世、才器兼備,不肯媚俗求名的廉吏,世人對其評價極高,顯然不是《三國演義》當中的那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