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鄭傑影視

    《大明風華》中,朱棣最後一次北上親征蒙古時,帶上二子漢王和三子趙王,還有朱瞻基;同時留下太子朱高熾監國。這次兩方都非常不順,朱棣出征卻屢屢受挫,而監國的太子對朝政日理萬機,鞠躬盡瘁,早已疲憊不堪,當聽到前方戰況不利的訊息後,監國的太子急火攻心,當眾吐血。

    而這時,朝廷上下遍佈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的眼線,當太醫告訴大臣們,太子恐怕凶多吉少後,明朝廷又一次面臨危急關頭,是否將太子病情告訴朱棣,又害怕朱棣有易儲的想法;如果被漢王知道,恐怕又會產生“玄武門之變”或“靖難之役”。就在這關鍵時刻,三楊(楊士奇、楊溥、楊榮)站了出來,決定對朱棣隱瞞太子病情;並且將漢王、趙王留守在京師的部隊,換防成太子的兵力。

    朱棣最後一次北征,在途中病逝時,當隨行的宦官束手無策時,楊榮考慮到如果此時公佈皇帝死訊,會引起朝中大亂,隨徵軍隊也會軍心渙散,勢必導致全軍覆滅;而京師那邊,漢王、趙王黨羽必定會反戈一擊,爭奪皇位。

    基於這樣的考慮,楊榮決定秘不發喪,將朱棣屍體妥善保護起來,每天照常起居和彙報,並派人快馬加鞭回到京城向太子朱高熾稟報情況。正是楊榮的所作所為,讓太子朱高熾取得主動權,而漢王、趙王完全被矇在鼓裡,甚至京城的密探都沒有得到一絲訊息,等到朱棣死訊公佈時,明朝廷早已大局已定。由此可見,三楊不僅輔助太子監國,而且是太子能夠順利登基的重要推手。

    此外,歷史上有名的“仁宣之治”更是與“三楊”密不可分,提起中國歷史上的盛世嗎,例如漢初文景之治,唐初貞觀之治,唐中期開元盛世,北宋的仁宗之治,最後清朝的康乾盛世,這些更是更多的是得益於一個雄才大略,具有高超治國理政能力的君主,而在明朝“仁宣之治”得以於明君明仁宗朱高熾施以仁政,更得益於“三楊輔政”。

    “三楊”歷經朱棣、朱高熾、朱瞻基三朝,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華,實施自己的政治主張,一方面得益於明初特殊的社會環境給他們的機遇,另一方面也得益於他們的自才能和特點,那麼“三楊”楊士奇、楊溥、楊榮都有哪些特點呢?

    “西楊”楊士奇能謀善斷

    楊士奇江西泰和人,教書出身的他,被選中明朝廷編撰《太祖實錄》從而改變人生機遇,由於才華出眾,被破格錄用做了教授,此後接連升遷,平步青雲,做到內閣大員,歷經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朝,輔助明仁宗、明宣宗、正統皇帝開創“仁宣之治”。

    楊士奇之所以能夠有所作為,主要是因為他有著能謀善斷的能力,他被永樂帝任命為東宮屬官厚,機警護主,竭力輔佐太子,並最終保障太子得以登基。楊士奇幾次起到關鍵作用,特別是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北征蒙古途中病逝於榆木川時,楊士奇為防止朝中生亂,秘不發喪,讓皇太孫朱瞻基攜帶太子文書去接靈,並與楊榮等人暗中謀劃配合,順利地輔助朱高熾登基。

    明仁宗即位後,楊士奇立即被擢升為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仁宗遇事,多徵求楊士奇的意見,此時,君臣關係融洽,開明的政治氛圍,為楊士奇提供了廣闊的政治舞臺。楊士奇除了在具體的政務上,竭力輔助明主外,還利用自己帝師的身份,從思想上引導帝王,輔助他們開明行政。

    作為封建儒家思想的倡導者,在楊士奇的從政理念中,體現出了濃厚的儒家思想內涵,他利用儒家“仁政”學說,從思想感情上引導朱棣,讓朱棣明白“性善”是“仁政”的基礎和出發點,要對自己的行為有所節制,不要過度偏執酷虐,要施以寬仁行政。明仁宗即位後,楊士奇更是忠於職守,勤於政事,積極建言獻策,為明朝治世發展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南楊”楊溥以“雅操”見長

    楊溥為湖廣石首人,因其地而被稱為“南楊”,進士出身,在建文帝時被任命為編修,朱棣時期被選為太子東宮宮屬,官授洗馬。楊溥在漢王、趙王與太子朱高熾,爭儲鬥爭中,曾一度入獄,長達十年之久,所以在永樂時期,楊溥對明朝政治沒有什麼重大建樹和影響。

    太子朱高熾即位後,楊溥被授官翰林學士,從此開啟官場生涯;宣宗即位後,楊溥真正走上重臣仕途,他與楊士奇、楊榮等人,共同執掌機務,這時楊溥與楊士奇、楊榮有了並駕齊驅的地位。

    楊溥與楊士奇、楊榮在性格和為人處事方面有很大區別,他顯得過於謹慎,無意之中給人一種老成穩重的感覺,言行舉止非常自律,被冠以“雅操”見長的南楊。當明宣宗急於改變吏治來解決國家經濟問題的時候,真正在內閣中起到作用的是楊士奇,當國家政治穩定,需要守成的時候,楊溥開始發揮應有的作用。

    楊溥在“三楊”中是年紀最小的,但是辦事卻是最老成穩重的,三楊以三朝元老的身份構成明宣宗時期最穩定的政治三角,對明宣宗初年的政治穩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東楊”楊榮以警敏見長

    建安人楊榮被稱為東楊,其在政壇上最大的特色是“警敏”,楊榮非常善於察言觀色,早在朱棣發動靖難之役進入南京時,楊榮率先迎附,從而被朱棣帶入文淵閣,當時文淵閣有七人,楊榮年紀最小。

    與楊士奇、楊溥相比,楊榮最為警敏,能謀能斷,擅長於邊事,深得朱棣賞識。朱棣每次出征幾乎都會帶著楊榮,邊防大事常問計於楊榮,並任命他掌管軍事要職,由此可見楊榮對明朝的邊防做出了很大貢獻。

    明仁宗朱高熾做太子的時候,多次遭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陷害,楊榮幫助仁宗穩定東宮之位。朱棣去世後,楊榮又立了一大功,他為了防止朝廷內亂,秘不發喪,依靠其機智,幫助明仁宗順利即位,朱高熾對他恩寵如舊,授他為太子太傅,兼身殿大學士。楊榮為明仁宗、明宣宗出謀劃策,解決不少軍國大事。

    明宣宗即位之初,漢王朱高煦謀反,朱瞻基急忙召楊榮商討對策,楊榮勸朱瞻基御駕親征,果然,順利凱旋,明英宗即位後,楊榮仍然受到重用。總之,楊榮歷侍四朝,遇事能謀能斷,為人警敏,對明初邊防、內政各個方面都做出了貢獻。

    為什麼會出現“三楊輔政”這個局面呢?

    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三楊”所處的特殊時代,明朝經過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南征北戰,開疆拓土的經營國本已固;之後的仁宗、宣宗作為守成之君,他們對明朝的統治,已經不適合祖輩們較為嚴猛的方式了。

    例如太祖朱元璋為了鞏固皇權對開國功臣的誅殺,又以各種手段對大臣進行監督,建立錦衣衛監察組織,同時還透過其他手段懲治開國功勳。成祖朱棣靖難之役後對建文帝舊臣的壓迫,殘殺眾多人才,這些剛猛政策造成大臣人心惶惶,使得明初在用人上出現捉襟見肘的局面;明仁宗即位後,一改這種嚴苛之路,走上休養生息的寬和發展之路。

    太祖朱元璋廢除了承襲幾千年的丞相制度,使得中央機構的權力出現巨大真空,後來即位的仁宗、宣宗仁厚,處理國家大事方面不及祖輩們殺伐果斷,急需大臣輔助管理,急需建立內閣制度,這也是明初社會轉型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二,“三楊”在特殊的政壇背景下具有特殊的地位,楊士奇、楊溥、楊榮等人與其他明初開國功臣、重臣不同;他們曾先後作過幾任帝王的老師,帝師的身份讓他們擁有特殊的地位。“三楊”所處的時代正是丞相制度廢除,內閣制度形成時期,他們以內閣大臣和帝師的雙重身份輔佐帝王,對明朝朝政產生深遠的影響。

    第三,“三楊”促進了明初內閣形成,成祖時期,楊士奇等7人進入內閣是內閣開始形成的標誌,明仁宗、明宣宗時期,對楊士奇等人更加倚重,提高“三楊”權力後,內閣在處理國政方面發揮的極端重要的作用,所以說,三楊對內閣客觀上起到很大促進作用。

    總之,明朝初年,君主聖明,而楊士奇、楊溥、楊榮等人,為人正直,辦事老練深得皇帝信任,他們憑著自己的精練才幹輔佐明君為朝廷獻力,為江山社稷作貢獻。

    參考文獻:《明仁宗實錄》、《明太宗實錄》、《明史》、《明書》、《明宣宗實錄》等

  • 2 # 猴孫看電影

    《大明風華》中,朱棣最後一次北上親征蒙古時,帶上二子漢王和三子趙王,還有朱瞻基;同時留下太子朱高熾監國。這次兩方都非常不順,朱棣出征卻屢屢受挫,而監國的太子對朝政日理萬機,鞠躬盡瘁,早已疲憊不堪,當聽到前方戰況不利的訊息後,監國的太子急火攻心,當眾吐血。

    而這時,朝廷上下遍佈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的眼線,當太醫告訴大臣們,太子恐怕凶多吉少後,明朝廷又一次面臨危急關頭,是否將太子病情告訴朱棣,又害怕朱棣有易儲的想法;如果被漢王知道,恐怕又會產生“玄武門之變”或“靖難之役”。就在這關鍵時刻,三楊(楊士奇、楊溥、楊榮)站了出來,決定對朱棣隱瞞太子病情;並且將漢王、趙王留守在京師的部隊,換防成太子的兵力。

    朱棣最後一次北征,在途中病逝時,當隨行的宦官束手無策時,楊榮考慮到如果此時公佈皇帝死訊,會引起朝中大亂,隨徵軍隊也會軍心渙散,勢必導致全軍覆滅;而京師那邊,漢王、趙王黨羽必定會反戈一擊,爭奪皇位。

    基於這樣的考慮,楊榮決定秘不發喪,將朱棣屍體妥善保護起來,每天照常起居和彙報,並派人快馬加鞭回到京城向太子朱高熾稟報情況。正是楊榮的所作所為,讓太子朱高熾取得主動權,而漢王、趙王完全被矇在鼓裡,甚至京城的密探都沒有得到一絲訊息,等到朱棣死訊公佈時,明朝廷早已大局已定。由此可見,三楊不僅輔助太子監國,而且是太子能夠順利登基的重要推手。

    此外,歷史上有名的“仁宣之治”更是與“三楊”密不可分,提起中國歷史上的盛世嗎,例如漢初文景之治,唐初貞觀之治,唐中期開元盛世,北宋的仁宗之治,最後清朝的康乾盛世,這些更是更多的是得益於一個雄才大略,具有高超治國理政能力的君主,而在明朝“仁宣之治”得以於明君明仁宗朱高熾施以仁政,更得益於“三楊輔政”。

    “三楊”歷經朱棣、朱高熾、朱瞻基三朝,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華,實施自己的政治主張,一方面得益於明初特殊的社會環境給他們的機遇,另一方面也得益於他們的自才能和特點,那麼“三楊”楊士奇、楊溥、楊榮都有哪些特點呢?

    “西楊”楊士奇能謀善斷

    楊士奇江西泰和人,教書出身的他,被選中明朝廷編撰《太祖實錄》從而改變人生機遇,由於才華出眾,被破格錄用做了教授,此後接連升遷,平步青雲,做到內閣大員,歷經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朝,輔助明仁宗、明宣宗、正統皇帝開創“仁宣之治”。

    楊士奇之所以能夠有所作為,主要是因為他有著能謀善斷的能力,他被永樂帝任命為東宮屬官厚,機警護主,竭力輔佐太子,並最終保障太子得以登基。楊士奇幾次起到關鍵作用,特別是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北征蒙古途中病逝於榆木川時,楊士奇為防止朝中生亂,秘不發喪,讓皇太孫朱瞻基攜帶太子文書去接靈,並與楊榮等人暗中謀劃配合,順利地輔助朱高熾登基。

    明仁宗即位後,楊士奇立即被擢升為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仁宗遇事,多徵求楊士奇的意見,此時,君臣關係融洽,開明的政治氛圍,為楊士奇提供了廣闊的政治舞臺。楊士奇除了在具體的政務上,竭力輔助明主外,還利用自己帝師的身份,從思想上引導帝王,輔助他們開明行政。

    作為封建儒家思想的倡導者,在楊士奇的從政理念中,體現出了濃厚的儒家思想內涵,他利用儒家“仁政”學說,從思想感情上引導朱棣,讓朱棣明白“性善”是“仁政”的基礎和出發點,要對自己的行為有所節制,不要過度偏執酷虐,要施以寬仁行政。明仁宗即位後,楊士奇更是忠於職守,勤於政事,積極建言獻策,為明朝治世發展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南楊”楊溥以“雅操”見長

    楊溥為湖廣石首人,因其地而被稱為“南楊”,進士出身,在建文帝時被任命為編修,朱棣時期被選為太子東宮宮屬,官授洗馬。楊溥在漢王、趙王與太子朱高熾,爭儲鬥爭中,曾一度入獄,長達十年之久,所以在永樂時期,楊溥對明朝政治沒有什麼重大建樹和影響。

    太子朱高熾即位後,楊溥被授官翰林學士,從此開啟官場生涯;宣宗即位後,楊溥真正走上重臣仕途,他與楊士奇、楊榮等人,共同執掌機務,這時楊溥與楊士奇、楊榮有了並駕齊驅的地位。

    楊溥與楊士奇、楊榮在性格和為人處事方面有很大區別,他顯得過於謹慎,無意之中給人一種老成穩重的感覺,言行舉止非常自律,被冠以“雅操”見長的南楊。當明宣宗急於改變吏治來解決國家經濟問題的時候,真正在內閣中起到作用的是楊士奇,當國家政治穩定,需要守成的時候,楊溥開始發揮應有的作用。

    楊溥在“三楊”中是年紀最小的,但是辦事卻是最老成穩重的,三楊以三朝元老的身份構成明宣宗時期最穩定的政治三角,對明宣宗初年的政治穩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東楊”楊榮以警敏見長

    建安人楊榮被稱為東楊,其在政壇上最大的特色是“警敏”,楊榮非常善於察言觀色,早在朱棣發動靖難之役進入南京時,楊榮率先迎附,從而被朱棣帶入文淵閣,當時文淵閣有七人,楊榮年紀最小。

    與楊士奇、楊溥相比,楊榮最為警敏,能謀能斷,擅長於邊事,深得朱棣賞識。朱棣每次出征幾乎都會帶著楊榮,邊防大事常問計於楊榮,並任命他掌管軍事要職,由此可見楊榮對明朝的邊防做出了很大貢獻。

    明仁宗朱高熾做太子的時候,多次遭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陷害,楊榮幫助仁宗穩定東宮之位。朱棣去世後,楊榮又立了一大功,他為了防止朝廷內亂,秘不發喪,依靠其機智,幫助明仁宗順利即位,朱高熾對他恩寵如舊,授他為太子太傅,兼身殿大學士。楊榮為明仁宗、明宣宗出謀劃策,解決不少軍國大事。

    明宣宗即位之初,漢王朱高煦謀反,朱瞻基急忙召楊榮商討對策,楊榮勸朱瞻基御駕親征,果然,順利凱旋,明英宗即位後,楊榮仍然受到重用。總之,楊榮歷侍四朝,遇事能謀能斷,為人警敏,對明初邊防、內政各個方面都做出了貢獻。

    為什麼會出現“三楊輔政”這個局面呢?

    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三楊”所處的特殊時代,明朝經過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南征北戰,開疆拓土的經營國本已固;之後的仁宗、宣宗作為守成之君,他們對明朝的統治,已經不適合祖輩們較為嚴猛的方式了。

    例如太祖朱元璋為了鞏固皇權對開國功臣的誅殺,又以各種手段對大臣進行監督,建立錦衣衛監察組織,同時還透過其他手段懲治開國功勳。成祖朱棣靖難之役後對建文帝舊臣的壓迫,殘殺眾多人才,這些剛猛政策造成大臣人心惶惶,使得明初在用人上出現捉襟見肘的局面;明仁宗即位後,一改這種嚴苛之路,走上休養生息的寬和發展之路。

    太祖朱元璋廢除了承襲幾千年的丞相制度,使得中央機構的權力出現巨大真空,後來即位的仁宗、宣宗仁厚,處理國家大事方面不及祖輩們殺伐果斷,急需大臣輔助管理,急需建立內閣制度,這也是明初社會轉型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二,“三楊”在特殊的政壇背景下具有特殊的地位,楊士奇、楊溥、楊榮等人與其他明初開國功臣、重臣不同;他們曾先後作過幾任帝王的老師,帝師的身份讓他們擁有特殊的地位。“三楊”所處的時代正是丞相制度廢除,內閣制度形成時期,他們以內閣大臣和帝師的雙重身份輔佐帝王,對明朝朝政產生深遠的影響。

    第三,“三楊”促進了明初內閣形成,成祖時期,楊士奇等7人進入內閣是內閣開始形成的標誌,明仁宗、明宣宗時期,對楊士奇等人更加倚重,提高“三楊”權力後,內閣在處理國政方面發揮的極端重要的作用,所以說,三楊對內閣客觀上起到很大促進作用。

    總之,明朝初年,君主聖明,而楊士奇、楊溥、楊榮等人,為人正直,辦事老練深得皇帝信任,他們憑著自己的精練才幹輔佐明君為朝廷獻力,為江山社稷作貢獻。

    好了,看到這裡相信大家也就理解為什麼三楊在劇中的活這麼久了。說白了,劇情有需要,還有在劇中的重要性。惘然掛掉的話不符合劇情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些高學歷女性情願單著,也不願找個學歷低的好男人過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