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胡演亂雨

    科舉制度在不同時期規定不盡相同。舉明、清兩代為例讀書人先須參加“童試”,參加者無論年齡大小皆稱“儒童”或“童生”。錄取“入學”後稱為“生員”,又名“序生”,俗稱“秀才”。秀才分三等,成績最好的稱“廩生”,由公家按月發給糧食;其次稱“增生”,不供給糧食,“廩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額的;三是“附生”,即才人學的附學生員。取得秀才資格的人,才可參加正式科舉。

    正式科舉分“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每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稱“大比”。取中者稱“舉人”,其第一名稱為“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會試則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禮部舉行,取中者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殿試則山皇帝親自主持,只有貢士才有資格參加,分“三甲”錄取,一甲三名賜進土及第,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會稱“三狀甲”。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一名稱“傳臚”。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以上的提到的“解元”,“會元”、“狀元”,即所謂“三元”。

    狀元的產生,中國的科舉制始於隋朝,歷經唐、宋、元、明、清各代,是歷代封建知識分子躋身仕途的重要途徑,從童生到狀元,一般須經五個階段。

    童生:凡應考生員(秀才)之試者,不論年齡大小,皆稱儒童,習慣上稱為童生。

    院試:由省學政主持,童生參加考中的稱秀才,也叫生員,一般可稱相公。此二者只是預選形式,鄉試、會試、殿試才是正式的科舉考試。

    鄉試:每隔三年在省城舉行,秀才可以參加,考中的叫舉人,可稱老爺。 平人第一名是解元,二至十名是亞元。

    會試:鄉試後次年春天在京城禮部舉行,舉人參加,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會試合格後即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或欽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試。合格的統稱進士,但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為探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近有口臭老是不見好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