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醫師張躍
-
2 # 老華69532939
謝邀。醫學是試驗性科學,沒有絕對成熟的理論去指導臨床實踐。在學校學習的時候,老師告訴學生的是典型病例; 學生讀的教科書是成百上千的病人的表現的綜合現象; 藥物學的知識是臨床使用中一定百分比的實踐結果,不是百分百的效果;老師帶學生做的手術和臨床操作是選擇了最合適的病人做的示範性操作……。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麼的理想和標準,但畢業了,短短的5年(不是3年)結束了,來到職業場所,以執業醫師的身份獨立接診病人,獨立處理病人的疾病的各種情況了,問題出現了:1,許多許多沒見過的東西,要一個一個的再學習。2,總體理論分解到具體一個病人身上,那麼的不典型,不熟悉,不認識,不知所措了。要再經歷這樣的許多過程才能透過能力去應對。3,更多的病人的疾病原因是不知道的!(以前上學時怎麼沒注意呢?!)要再學習探索,又沒有任何人給你準確的答案。鬱悶得不能自拔!4,還有那麼多的藥有那麼多的副作用?還有那麼多的藥的療效是不穩定的/不可靠的?手術的解剖位置還有那麼多的變異(怎麼以前又沒注意到呢)? 術後功能再建原來比手術本身要複雜得多?圍手術期的時間怎麼沒有了準兒了……,……?不再說了,太多的這樣的事兒,使醫生和學生之間有著非常大的差異,讓沒有準備,沒有在醫學學習期間認識清楚醫學科學性質的人困惑得無所適從了。但那些有認識有準備的醫學生在職場可能如魚得水,在新的知識海洋裡不斷充實著自己,不斷在治癒病人的過程中建立自信和職業興趣,逐步成為醫學界的適應者和成功者。關鍵是觀念和思維邏輯的學習。而那些只學習方法的人,只能是人云亦云,他她們的路越來越窄,還工作得很累。任何一個職業的人,天天在喊累,都是觀念和思維出了問題,可能會沒有發展。參考。
-
3 # 醫海拾貝
這個問題應該可以對照孔子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來理解。
學醫三年,如果能思考自身遇到的症狀以及家人的健康情況,當“思”認定之後及時辯證用藥,就可以一邊學習,一邊解決問題,遇到暫時解決不了的症狀會加大學習的動力,尋找學習解決的辦法,也就不會認為天下無不可治之病了。
行醫三年,如果行醫時候認定知識儲備足夠,不在學習看書,則無法應對千變萬化的病情,無方可用的想法應該是治癒率不夠而積累產生的壓力造成。
不停地學習,反覆的思考應該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
學以致用,沒什麼比學醫更快樂的事情了,每次看到家人從生病到健康那種喜悅是學醫最大的動力!
-
4 # 一路有你1408
說的很對,初學者覺得一身本領,實踐者覺得無方可求!中醫之所以難以傳承,是因為要因病施治,一人一方,一時一方,是從陰症治成陽症,再從陽症治成無病!這是一個不斷判斷,變換藥方的過程,需要很多年的積累和經驗!中醫,來自周易,周易分易經和易傳,易經又分易理和易術,曾仕強講的是易理,而易術裡分醫術和占卜。好的老中醫,都會用風水,心理學,藥物治療!所謂十分病有四分是心理疾病,人的意念能量是治病的根本,人的病都是從虛症開始的,後來轉為實證,是因為自己心理暗示,精神奔潰,所以免疫力降低!上醫以德治國,中醫以禮齊人,下醫以刑治病!中醫是告訴你要改變習慣,治療從斷源開始,改性格,去習性,順應天時,一切不醫而自愈。性情,習慣,飲食,都影響人的健康!不改掉這些東西,不斷源,那就是去三來五白搭辛苦!心病還在心藥醫,再好的藥治不好心理病,不改變心理,病無好!
-
5 # 朝天椒子
偶爾去治癒……,說的就是醫學的複雜性。
醫療過程中,完全相同體質,完全相同的疾病程序,完全相同的治療療效幾乎是沒有的。
患者生活環境、飲食習慣,對醫囑執行好壞,隨時影響療效。
西醫稍好,至少在疾病診斷、輔助檢查手段上標準相對明確,在藥物劑量、含量、質量等方面有較準確、可量化、相對可控的數值。而中醫在教學內容上書出百門,多數是作者個人見解和體會,具有時代烙印和主觀偏見,學習者更需要長時間去悟道、去實踐、去修正。而且更重要的是,就算中醫這把"槍"的水平沒問題,在中藥這顆“子彈"上看,現今中藥材在質量、炮製,調劑,煎煮不可控因素太多,還有患者服藥中藥的方法和劑量等任何一個環節都會影響,如果醫生考慮不全,交待不周,都會影響效果,最後影響到患者對醫生水平的認可,醫生對自己醫技水平的自我肯定。
所以,除了認同樓上各位大咖的觀點,本人從另外一種思路來說說“學醫三年覺天下無病不治,行醫三年覺天下無藥可用”這一困惑的個人感悟。
-
6 # 颶風140797760
這句話是對的,身體受之於父母,從每個人一出生開始,就註定你將來生命能走多遠,70%以上已經決定了,後天的自我鍛鍊與保養,又決定20%醫療手段充其量只能決定10%對於病毒的治療,我們除了育苗,其他方法少之又少,抗病毒的藥物對很多病毒形同虛設,還是靠自己身體的免疫系統產生抗體,來解決病毒,抗生素是當今醫學最大的突破,但只針對病菌,但對有些病菌產生耐藥性也行之無效,基因病變,藥物不起作用,依靠手術,只能做到解決暫時問題,所以你會覺得醫生在治療疾病上有時束手無策
-
7 # 手機使用者70174962639
中醫,宏觀調理,要服從‘’三綱‘’。針對治療,要服從‘’五行‘’。對中醫書本知識,應進行質疑、思考、踐悟、想象力、檢驗,推陳出新,去偽存真。三綱,六氣裡的三陰三陽,少陰與少陽共存;陽明與厥陰同在;太陽與太陰相伴;三對相依共存,不可分割的。故,構成了‘’三綱‘’。
-
8 # 珍草養生閣
三年書本理論,以為所有病都能治。各種疾病好像都有方子應對。然而真正行醫實踐的時候卻發現,沒有藥方子可以治好根除疾病,開藥只是為不得已,幾乎大多病都由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引起的,沒有任何一個藥方子拿來管住七情。所以黃帝內經卻不注重藥方子,卻注重恬淡虛無,精神內守,以此防病於未然。
現在的中醫和病人,在時代科技環境下,失去了古人那種質樸環境,不注重精神層面的追求,偏重物質的表面,中醫失去了祝由科,失去了“望而知之謂之神”的望,望靠的是心靈的通透,心境如水的智慧,而現在中醫靠儀器檢測,血壓靠量等等,其實調節飲食,愉快慈悲的心,才是最近藥方。至於靠開中藥治療疾病純屬為不得已,忘本求末罷了。
-
9 # 一生心醫師
相由心生,病由心起。
沒有治不了的疾病,
只有改不了的人心。
心變了,疾病也就變了。
心不變,疾病怎麼變?
-
10 # 易演傷寒論作者
行醫三年的才會知道“鍋是鐵打的了”(終於知道連自己的病都不會治的醫學院那群書呆子教授完全就是個坑)。其實不要說“,學醫三年,就算學半輩子,《傷寒論》學錯了的那些人,讀書讀進糞坑裡,教書把學生帶勁茄子地裡”。偽傷寒論註解毀人無數。
回覆列表
醫生治病不治命。醫學作為一種技術,手藝。幾年學習便能掌握基本技能,尤其系統學習後以為知識全面能治癒所有疾病。等上門診親自實踐後發現有自己認識的侷限性,也有患者病情複雜,家事工作不順遂,身心問題都影響他的病情。心理輔導藥物難以幫他完全解除身心困擾。便意識無方可用,只能治病治不了命。我有一患者來門診,她伸手號脈,我號完說你是不是心情長期不好,睡不好覺。我以為她會說和婆婆不會,和老公吵架等瑣事。她沉默一會,小聲說:我把我弟弟的孩子弄丟了。。。半年了!我不僅出不了方子,連心理開導都覺得蒼白無力了。學醫難,學中醫更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