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廢材也是財
-
2 # 鋼鐵先鋒號
德日兩國雖然號稱是盟友。
但其實各自都有各自的小算盤,都優先自己的利益考量。很多事情根本不跟對方商量。
德國當時和蘇聯簽署《德蘇互不侵犯條約》,日本根本不知情。當時的日本首相平沼騏一郎直接就辭職了,還說“歐洲的情勢複雜奇怪”
日本對德國執行的也是機會主義的策略。如果德國在歐洲戰勝,就趁機擴張地盤。
比如1940年德國攻佔法國,日本就立刻南下,攻佔法屬印度支那北部。
德國進攻蘇聯,日本內部的南進和北上兩派也做出過商討。雙方爭論之下,決定兩手準備。
北方搞關特演這樣的大演習,事實上在為攻蘇做戰備。
南方南下印度支那南部。
結果惹惱了美華人,對其發動了徹底的制裁。尤其是石油的禁運,對日本的打擊是非常大的。
對於日本來說,東亞和太平洋事務才是其關心的。因此其攻蘇就被徹底擱置了。
後來攻擊美國我們也知道了。
不過日本要攻擊美國這件事,日本也完全沒有通知希特勒那邊。
不過不知道元首大人腦子那些天在想什麼,一拍腦袋居然向美國宣戰了,否則美國還真的不好向德國宣戰。
這可算是兩國最協同的一次了,雖然可以說這基本出自希特勒自己一貫天馬行空的思考方法。
但即使德國向美國宣戰了,日本也沒有向蘇聯宣戰來回報德國。
之後的軍事行動,雙方也談不上什麼協同。
否則1942年上半年日軍全盛期的時候,如果日軍西進,德軍全力東進的話,雙方在印度和中東會師,其實並不是沒有可能。
但雙方都沒有這個打算。
相比起同盟國內部,美英尤其是美國捨棄意識形態之爭,花大力氣全力支援蘇聯相比。德日的配合基本可以算是忽略不計。
與其說二者是盟友,不如說是在因為某些共同利益拼湊在一起的鬆散團隊。在表面的共同利益之下,自己的私利才是最值得追求的。
二戰,其不敗,豈可得也?
-
3 # 不沉的經遠
先列下蘇德戰爭以後遠東蘇軍的數量變化:
1941年6月22日,遠東蘇軍703714,火炮10080,坦克和自行火炮3188,飛機4140
1941年12月1日,遠東蘇軍1343307,火炮8777,坦克和自行火炮2124,飛機3193
1942年7月1日,遠東蘇軍1446012,火炮11759,坦克和自行火炮2589,飛機3178
1942年11月19日,遠東蘇軍1296822,火炮12728,坦克和自行火炮2526,飛機3357
1943年7月1日,遠東蘇軍1156961,火炮13843,坦克和自行火炮2367,飛機3949
1944年12月1日,遠東蘇軍1162991,火炮16827,坦克和自行火炮2069,飛機4006
1944年5月9日,遠東蘇軍1185058,火炮20695,坦克和自行火炮2338,飛機4314
顯然,在蘇德戰爭爆發以後,雖然從遠東抽調了相當部分的部隊去蘇德戰場,但是蘇聯並沒有放鬆遠東的防務,補充了很多新部隊。雖然大炮、坦克、飛機等技術兵器數量有所下降,但是上百萬的大軍用來防禦,也不是日本能啃的動的。
而且當時蘇聯的遠東地區根本沒有很好開發,人口不到百萬,工業幾乎是零,農業也勉強自給,即使日軍佔領了遠東,對於蘇聯影響也是極其微弱的。
當然,日本如果對蘇宣戰的話,對於蘇聯從美國獲得援助有一定的影響,但是並不會改變蘇德戰場的根本結果。
蘇德戰爭爆發後,美國就將蘇聯納入了《租借法案》援助範圍。從41年起,美國開始向蘇聯提供物資援助。透過波斯灣、太平洋、北大西洋、黑海和北冰洋幾條航線向蘇聯運輸援助物資。其中波斯灣、太平洋、北大西洋三條航線是運量最大的的,而太平洋航線就是從美國西海岸運輸到蘇聯東部的海參崴等地。
日本一旦對蘇聯宣戰以後,依靠其海上的絕對優勢,可以切斷太平洋航線,對於蘇聯獲得美國援助有一定影響。但是影響並不會太大。
歷史上西方對蘇聯的援助43年以後才開始大量增加,而到1943年的時候,斯大林格勒戰役已經結束,對蘇聯來說,最危險的時刻已經過去,此時即使少獲得一些美國援助,無非是反擊速度慢一點,戰後獲得利益少些,但是這並不會改變戰爭的根本結果。
-
4 # 獨舌視界
題主的意思是,二戰時期日本如果改變南下東南亞的戰略部署,而是北上進攻蘇聯,能不能戰勝蘇聯?我認為,即使德日合力進攻蘇聯,也不會贏得勝利,最大的可能或許就是延遲二戰的結束!為何呢,且聽我娓娓道來:
德日綜合國力不如蘇聯二戰爆發前,德國、蘇聯、日本都是資本主義工業強國,但德國與日本相對於蘇聯而言,其綜合國力是相對弱小的。
通常我們分析一個國家綜合國力時,都會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比如領土是否足夠大、人口數量是否充足、經濟發展是否強大、軍事力量是否先進……蘇聯作為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不僅有著世界上最大的陸地戰略縱深,更是蘊藏著豐富的資源,更重要的是,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經過幾個五年計劃,已經發展成了強大的工業國家,尤其是以軍工業為代表的重工業發展尤為快速。所以說,二戰前的蘇聯綜合國力絕對數一數二。
至於德國和日本,雖然經過二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工業和軍事實力都有顯著提升,尤其是德國,建設了一支以裝甲部隊為拳頭、以戰機為先鋒的快速反應部隊,戰鬥力強。但德國與日本都面臨著同樣的困境,那就是國土面積狹小、戰略資源匱乏,本土資源不足以維持本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因此,綜合國力不如偌大的蘇聯,這是德日兩國從古至今的致命硬傷!
對付德國,蘇聯並未出全力聊完三國的綜合國力,我們不妨回到二戰,看看當時戰場形勢!首先,蘇德戰爭爆發後,雖然德國攻勢凌厲,前期佔盡了便宜,致使蘇聯損失了數百萬軍隊,不僅佔領了蘇聯西部的工業區,而且兵臨莫斯科城。幸虧蘇聯依靠人海戰術和軍工生產頂住了德國的進攻,並挫敗了德國攻佔莫斯科、滅亡蘇聯的陰謀,這一切要歸功於蘇聯強大的綜合國力,尤其是彪悍的軍工實力!
至於遠東地區,蘇聯為了防範日益壯大且野心膨脹的日本,也是做了功課的。蘇聯不僅在遠東地區部署了超過百萬的軍隊,更是配備了上千架戰機、火炮、坦克等先進武器。蘇聯遠東恐怖的軍事力量嚇阻了日本北進蘇聯、與德國會師中東的狂妄計劃,即使在戰事最緊張的斯大林格勒戰役、莫斯科保衛戰時,蘇聯也沒有將駐守遠東的蘇軍主力西撤,因為蘇聯統帥部清楚德日的陰謀。
英美的參戰以及對蘇聯的援助有很多軍迷認為,蘇聯能夠取得二戰的勝利,不僅在於自身強大的實力,而且美英的援助也是取得了很大作用的。戰後資料表明,整個二戰期間美國對蘇聯的援助是相當巨大的,這些援助不僅有武器裝備,還有糧食、汽車、火車、艦艇以及工業裝置等。可以說,沒有美英的援助,蘇聯的抗戰即使能贏得勝利,也必將付出更為慘重的代價。
作為二戰的主要參戰國,美國和英國紛紛出手,打擊德國和日本,使德國和日本無法全力攻蘇,反而被美國和英國牽制和消耗了部分軍事力量,直接支援了蘇聯的衛國戰爭。
總的來說,德國和日本即使真的東西夾擊蘇聯,也未必能戰勝蘇聯,畢竟挑起戰爭的德國和日本進行的是反人類的非正義戰爭,且兩國合起來的綜合實力與蘇聯相差甚遠,這也是日本為何不敢北進與德國夾擊蘇聯的原因所在!
-
5 # 戰略論
日本如果配合德國一起進攻蘇聯,他最多能做到的是牽制或者殲滅蘇聯的遠東部隊,切斷美國對蘇聯在太平洋的運輸航線,這兩點能否對蘇德戰爭帶來根本性的改觀呢?
首先同盟國對蘇聯的援助路線大體有三個,一個是經北冰洋到達摩爾曼斯克,佔援助總量的五分之一,這條航線最為危險,經常遭到德軍轟炸機和潛艇的襲擊;另一個是伊朗航線,從印度洋出發,進入波斯灣,從伊朗轉運蘇聯,佔援助總量的五分之一,還有一個就是太平洋路線,美國艦隻進入日本海後換蘇聯國旗從西伯利亞轉運至蘇聯西部,佔援助總量的近二分之一。整個二戰期間,日本海軍並沒有封鎖這條航線,如果日本聯合德國夾擊蘇聯,那麼這條至關重要的航線也將被切斷,但是這一航線得切斷也並不意味著對蘇聯援助的極大減弱,因為盟軍可以增加其他方向上的援助能力來彌補這一損失,所以切斷這一航線並不致命。
我們再來看日本陸軍對遠東蘇軍的牽制對歐洲的東線戰場的影響,西伯利亞和中亞的大規模向西抽調是在莫斯科戰役期間,當時是蘇軍最危機的時刻,前線部隊大量被合圍殲滅,而新組建的部隊又來不及彌補巨大的缺口,所以斯大林急需其他戰線上的部隊來臨時應急,度過最艱難的1941年,到1942年以及以後,蘇軍的動員機制已經完全展開,已經不需要遠東蘇軍的增援了。
那麼抽調過來的遠東蘇軍對莫斯科戰役的影響有多大呢?朱可夫曾經說過“西伯利亞部隊的增援對我們非常有用,但參戰部隊中,西伯利亞人的比例不超過5%,他們發揮了決定性作用的說法是荒誕可笑的”。當時是朱可夫負責莫斯科保衛戰中,即使西伯利亞部隊再訓練有素,裝備精良,戰鬥力是其他蘇軍的數倍,仍舊不能彌補它在數量上的不足,顯然西伯利亞部隊並不具有決定性的影響,這也意味著即使日軍從東面牽制住了這些西伯利亞蘇軍西調,也並不能對莫斯科會戰帶來根本性的改觀,德軍還是很難佔領莫斯科,這個交通中心將一直在蘇聯的手裡,透過這裡遠遠不斷的蘇軍被運往各條戰線上同德軍展開作戰。
所以個人認為日本和德國聯合進攻蘇聯,和德國單獨進攻蘇聯區別不大。
-
6 # 草色青松依山秀
那要看中國有沒有被打敗的情況下而定。如果中國被打敗投降的話蘇聯在德國和日本雜種同時進攻的話百分百滅亡。如果是中國沒有被打敗的情況下蘇聯可以分兵大半抵抗德國小部分兵力和中國夾擊日本雜種就可以先把日本雜種打到全軍覆沒再提供武器給中國軍隊一起去攻打德國就是蘇聯的完勝。
-
7 # 萬里白光
二戰時期如果德日合力夾擊蘇聯後果很嚴重,
德軍不用說了,閃電戰打的蘇聯沒有反手之力,一直敗退到了斯大林格勒以及莫斯科郊外,如果日軍從遠東地區發達進攻蘇聯會很被動,蘇聯在遠東地區留有二大軍團,原本是為了防禦日軍進攻,假設日軍從蘇聯遠東地區發達攻擊,按當時的日軍武器裝備不足以對蘇聯產生多大作用,主要影響是心裡層面上,日軍無論在輕武器還是重灌備方面與蘇軍差距太大,而且蘇聯武器要比日軍至少先進一代,說的不好聽,國軍怎麼對付日軍坦克,日軍採用的辦法也差不多,抱著炸藥包當英雄,況且蘇聯步坦協同配合更勝一籌,日軍總部大本營之所以不敢輕舉妄動,諾門坎戰役狂妄自大的日軍二個師團被打沒了,蘇軍的蠻力與日軍的野性,算是冤家路窄,諾門坎戰役下來日軍徹底明白什麼叫機械化,什麼叫火炮之吻和現代化戰爭,端著刺刀衝鋒很悲壯但是毫無意義。遠東地區無戰事,蘇聯才能把遠東地區部署的兵力投向西線大反攻。應該說德日是有打算合力夾擊蘇聯,但是,蘇聯軍力超出了日軍的能力範圍,日軍如果敢在遠東地區發起攻擊,搞不好連中國東三省都會落入蘇聯人手中。
-
8 # 陶家二爺1
德日夾擊。蘇聯必敗。德蘇戰爭,美國不進入。蘇聯更堅苦。美國切斷德國的後勤。德國閃電部隊在莫斯科。加上天氣。跟軍用物資急需。
-
9 # 逍野東
我認為日德在二戰是不可能形成夾角之勢對蘇聯通並的,下面這要是我的幾個觀點:
第一點,從背景來看,德國和日本面臨嚴重中的經濟危機,必須轉移國內矛盾,而二個國家所採取的方式也不同,德國在歐洲主要採用閃電戰,以快速的坦克飛機為機動,迅速突破戰略防線,然後步兵穩固;而從日本方面來看,顯然不具備德國這種能力,首先日本所面臨的國土面積廣袤,人口分佈範圍分佈於廣大農村,面對軍事力量無法集中,很難像歐洲一樣開展閃電戰,在東亞戰場中只能以有限的兵力來維持,以戰養戰的模式,大量的召集地區人口管理,對於蘇聯的進攻就收到了限制。
第二點蘇聯當時面對的問題,主要蘇聯經過一站洗禮,大量軍事指揮官被殺,戰鬥指揮力量受到了打擊,但是軍隊的戰鬥力還是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尤其是計劃經濟的實施,不僅僅在工業、農業都產生了巨大的飛躍,其主要問題,大量指揮官的下降,指揮能力下降。
第三點在中國的背景來看,大量的日軍涉嫌在中國廣大群眾的泥潭之中,無法調集大量的人口北征戰,其次,日本物資消耗太快,沒有後援,只能在中國搜刮來維持戰爭物資所以日本北上很艱難。
第四點 德華人口相對少,大量人口抽調去北非,援助義大利軍隊,其次佔領地需要軍隊駐留,消耗了部隊兵力,很難集結大規模的兵力,相對蘇聯屬於以逸待勞,全民皆兵的狀態,其次面對國家的危亡同心協力,德日很難取勝利。
-
10 # 使用者94738516596
二戰時期如果德日合力進攻蘇聯,會不會戰勝蘇聯?
戰場的形式都是瞬息萬變的,所以誰也不能就說一定不能打贏,法國號稱歐洲最強的陸軍部隊,結果德國到來的時候就只能選擇投降了。這個是誰也沒有想到的。所以說德日一定打不贏或者一定能打贏蘇聯都不一定。
再說日本,當時在整個亞洲來說日本確實是最強的國家,但是當時整個亞洲和歐洲的差距還是很明顯的,所以說日軍面對蘇軍,就像是中國面對日本一樣的,當時蘇聯在斯大林的統治下,實行戰時計劃經濟,使蘇聯的經濟一夜之間翻了好幾倍,國防工業更是比德國和日本的加起來的都要多。蘇聯的戰爭資源太豐富了,而且也有人才,所以蘇軍有源源不斷的武器裝備運到前線,但是日軍是很難做到的,特別是在美國和日本開戰之後,日軍在資源上就更加的難以得到了。
而且再從人數上來說,當日蘇聯的人口比德國和日本的加起來都要多,軍隊數量也是一樣的,蘇聯最多的時候有一千多萬,德軍和日軍加起來也就剛好和蘇軍的差不多。
而且當時德軍在歐洲還有英美盟軍的牽制,日本呢,在亞洲和太平洋上也有中美的牽制,所以這樣的條件下,即使日軍選擇進攻蘇聯也不會帶來多大的用處,減輕不了德軍在西線的壓力。
但是如果是單獨讓著三個國家打的話,那麼德日勝算的機會還是比較大的,當然這時候的中美英等國家也不會坐視蘇聯不管的,因為這個時候畢竟都還在同一條佔線上。
回覆列表
個人覺得應該不會!畢竟當時的蘇聯還是比較強大的!雖然日本和和德國也比較強,但是畢竟是遠端侵略,氣候和環境以及運輸等都不會太好。所以就算德日聯手也不會打敗當時的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