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網文天解
-
2 # 錟之星空
在回答問題前我想問問大家看書的目的是什麼?
很多人會說我們看書的目的就是學習知識,這不錯,但其實有的時候我們看書不是為積累知識,而是為開闊眼光!也許貨幣戰爭裡所講的理論知識不夠嚴謹,很多事例子略顯誇張,但它至少能讓人眼前一亮,讓我們能用另一種思路去剝開金融的迷霧。至於能不能看到真相我們不敢定論,反正就算是頂尖的經濟學家他也未必能看清楚問題的實質!
所以說人的眼光決定了做事的格局,這些不是能用知識就能解決的了的。貨幣戰爭這本書還是很值得看一看的。
-
3 # 老李有刀
最早知道宋鴻兵的《貨幣戰爭》是在大學的一次讀書會上,其他專業的兩個同學當時分別推薦了一本書,一本是劉慈欣《三體》,當時並沒有那麼多人知道這本書;另外一本就是宋鴻兵的《貨幣戰爭》。後來,先找來了《貨幣戰爭》看,當時自己讀的與經濟相關的作品很少,記得還讀過吳曉波寫的《吳敬璉傳》,還有郎鹹平的書。
讀《貨幣戰爭》這種情節度較高的書很容易進入閱讀的狀態,還可能信以為真,很長時間都以為羅斯柴爾德家族就像宋鴻兵寫得那樣神乎其神。後來隨著閱讀面越來越廣些,讀了更多的經濟學的作品,雖然十分專業的經濟著作,像《微觀經濟學》沒有啃下來,但是對於經濟學的基本知識,以及一些常識還是有了一些瞭解。
像宋鴻兵和郎鹹平在後來就逐漸被“貪慾”所左右,他們不斷地出席各種活動,給很多企業站臺,也不斷說出一些不負責任的預測的話,給一些普通人造成了經濟損失,郎鹹平的私生活醜聞,宋鴻兵參加活動被圍堵,都只是自作自受罷了。
-
4 # 笑傲江湖28961681
《貨幣戰爭》這本書絕非雅俗共賞的演義小說。形象的說更像是伊斯蘭女郎的面紗,看著形體是一位心儀已久的蒙面美女,揭開面紗是賞心悅目還是觸目驚心就另當別論了。。。書裡主要講的就是金融炒家的故事,這也是郎鹹平近期重點研究的課題,“我在研究金融炒家,為什麼國際原油價格拉到了147塊,又跌到了35塊呢?真正的原因是,拉到147時涮了中國,跌到35塊,又涮了俄羅斯,這是政治目的。”郎鹹平接著說這些金融炒家的手段遠比書中描寫高深一百倍。所以,這遠非我等凡夫俗子能領會的境面。適度瞭解即可,切莫深究,水太深。。。
-
5 # 周野藝術
有人覺得讀《貨幣戰爭》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也有人說這本書只能當做金融小說來看,裡面的內容經不起推敲。有人覺得是當代魔幻主義經濟學的巔峰之作,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力推之文,堪稱中國經濟學界集陰謀,玄幻,情節,理論之大成者。
-
6 # D之守護
貨幣戰爭給我們提供了另外一個視角來看世界,平心而論,這本書邏輯效能夠自圓其說。而且對於大部分金融小白來說非常有普及意義。說實話沒看過這本書的時候,我是完全不知道,逆回購與轉抵押是咋回事。也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影子貨幣這種東西。這些都是偷走廣大儲戶真實財富的幕後黑手。如果你不知道這些基本的現代金融常識,感覺自己很像新時代的金融文盲。不過這本書過分誇大了金融的影響力,要注意甄別。總體來說非常值得仔細閱讀。
-
7 # 閱讀月讀悅讀
《貨幣戰爭》值得讀
宋鴻兵的《貨幣戰爭》一經發售就受到追捧。然後就開始各種挨噴。現在只要一說《貨幣戰爭》必然提到被神化的羅斯柴爾德家族。我看這本書的時候,也被這些情節深深吸引,覺得非常符合瑪麗蘇發展軌跡。然後,我陷入了深深的懷疑,我不知道自己看的是一本跟經濟學有關的書,還是傑克蘇奮鬥史。於是,我又去翻閱了很多相關資料。因為,在國內,能看到的書籍和資料有限,所以並沒有看出個所以然。
但是,根據我極其有限的經驗分析,這部書,宋鴻兵自己也介紹,是資料的摘編與整理,所以在一定歷史時期,羅斯柴爾德家族可能達到過這個高度。但是歷史是曲折前進的,有高峰自然有低谷,所以,我不認為現在的美聯儲還在羅家手裡。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猶太人在世界上的作用,在華爾街的作用,又多少屆美聯儲主席不是猶太人。他們默默的收割金子,不露富、不炫耀的神奇氣質,讓我們無法真實瞭解這些家族到底是什麼樣的。因為,如果,我們真的能那麼瞭解這些有臺家族、瞭解羅斯柴爾德家族,那麼這些家族一定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就像官宣永遠不可靠一樣。平頭老百姓知道的,多數都是那些掌握媒體喉舌的家族、群體讓我們知道的。
《貨幣戰爭》不等於羅氏發家史
雖然這本書講了羅氏發家史,但是這是一個系列的書,好多本,羅氏家族也不是貫穿始終。可以去讀讀後面幾本,寫的很不錯。
但是不知道為什麼,現在一說這本書就要提羅氏家族,不是的好嗎?
貨幣戰爭2金權天下、 貨幣戰爭3金融高邊疆、貨幣戰爭4戰國時代、貨幣戰爭5 山雨欲來
內容非常多,是經濟、歷史、地理結合在一起的一套書。
比如在山雨欲來中的一章“北宋興亡,鉛華洗盡的滄桑”講的是宋朝的貨幣文明;
又比如金融高邊疆中講的延安時期的紅色貨幣。還有明治維新與洋務運動2.1 王政復古與金錢崛起2.2 井上馨:日本開國金融元勳2.3 三井家的大掌櫃2.4 日本控制了金融高邊疆2.5 明治維新為什麼沒有向外國“招商引資”2.6 日元信用保衛戰2.7 明治維新VS洋務運動
章節內容太多,我不一一列舉,但是,從簡單舉的例子可以看出,這不是一部簡簡單單的專業的經濟類書籍。這是一系列的綜合性圖書。
但是要會讀
不管哪本書,都不能當《聖經》讀。法律讀本還有紕漏呢,拿本半經濟、半小說的書當經典讀,難道自己不覺得可笑嗎?
在這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各種知識都會塞到你面前,真的不要拿過來就讀,讀完就信,信完就用。
不能說作者壞。有些書確實是作者為了迎合某些群體的利益,是卑躬屈膝的創造。而有一些讀者,只是從他了解出發,寫了一個小小的角度的理論或者經驗。我們可以借鑑,但絕不能照搬。
遇到覺得存疑的地方,要查查資料、看看同類型的書,比較閱讀、穿插閱讀,這樣才能獲得知識。
宋鴻兵的書見仁見智吧,至少他現在還很火。說他好的人有很多,說他不好的人更多。這很正常,建議把這幾部書都看一看,順便看看他在優酷和愛奇藝播的節目《鴻觀》和《潛流》。
-
8 # 芪香芮紅
貨幣戰爭只是一種設想,一種推理而已,作者宋鴻兵自己都坦言那是一種推斷,並沒有十分確鑿的證據的來證明貨幣戰爭裡描述的就是事實。但是,你結合一些相關資料,比如《一個經濟殺手的自白》《帝國金錢遊戲》《時代精神》來分析,卻會發現,貨幣戰爭也許並非是空穴來風。
在書中,作者宋鴻兵先生講述了以羅斯切爾德家族為代表的“國際銀行家”操縱世界300年工業化歷史的故事。他所講的那些聽上去令人震驚的故事都是真的嗎?不好說。
但在世界近代金融史上,羅斯切爾德家族的確曾有過很大的影響力。他們一度呼風喚雨,左右逢源,這些都是有案可查的。不過這個家族目前的情況如何,則不太好說。宋鴻兵先生認為,如果僅按照每年6%的收益率來計算其家族資產,到今天大約有50萬億美元之 巨。如此龐大的資產以什麼形式存在呢?應該主要是金融資產。可是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估算,截止到2006年底包括各種衍生品在內的全球金融資產總值為 350萬億美元左右。這樣算來,僅羅家族就擁有世界全部金融財富的七分之一。
法國曆史學家布羅代爾就曾經指出,任何時期、任何國家 的上層都是由5%的人口構成的。這種被稱作“布羅代爾5%法則”的現象,在歐洲和美國表現得特別明顯。而少數上層成員中就一定包括羅斯切爾德那樣的家族。
也正是基於這一點,《貨幣戰爭》所依據的邏輯框架看上去還是正確的,更重要的是,它談了一個相當關鍵的問題。
以前許多人對貨幣問題的重要性過於低估了,以為貨幣不過是附在物質生產“肌體”上的“一張皮”,是派生物,其基本功能是服務於 物質生產,也就是說要方便貿易、加快流通、增進分工。就經濟學而言,不僅微觀經濟學中沒有貨幣的位置,在宏觀經濟學和國際經濟學中涉及貨幣及匯率政策的場 合,貨幣都是作為一個外在物存在的,其本身並非整個生產過程的一部分。有趣的是,在認為“唯有貨幣是重要的”貨幣主義經濟學家弗裡德曼看來,貨幣政策至多 在短期能夠對生產過程施加些影響,而長期看貨幣是中性的。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流行於中國的制度經濟學,其中也幾乎看不到貨幣的蹤影。對此,宋鴻兵先生則反 其道而行之,在《貨幣戰爭》中明確提出,在資本主義社會,真相是金融資本不僅主導整個物質生產過程,而且控制整個人類歷史程序。 對接受主流經濟學的人而言,貨幣作為一種權力並被國家或國家背後的金融大亨用來作為實現自身目標之工具,這一邏輯很新鮮,甚至有些振聾發聵。其 實這並不是全新的或具有獨創性的觀點。列寧在一百年前就曾在《帝國主義論》中說過,資本主義的高階階段之一便是金融寡頭的壟斷。希法亭於列寧之前在《金融 資本》中也深入地觸及了這一命題。
除此之外,一些非主流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也從不同的角度探討過貨幣本質問題。德國經濟學家南普在其1924年出版的《貨 幣的國家理論》中就曾明確指出,貨幣和國家密不可分,脫離了國家的貨幣便成為無源之水,而沒有以貨幣表現的徵稅權力的國家則形同虛設。古德哈特在1998 年的一篇題為《貨幣的兩重含義》論文中,更是喊出了“貨幣即權力”的口號。而當今走紅的金融史學家尼爾·弗格森在六年前出版的《金錢聯絡》中論證說,貨幣 的主要功能並不在於使世界運轉起來,它自始至終都是使支撐現代經濟生活的各種制度得以形成、並與戰爭密切相關的政治事件。
-
9 # 周某
這是一本切合時事的力作,描述了金融對一個國家經濟命脈的控制,這本書精心策劃而作,到處看到斧頭的痕跡。可以看作一本戰略諮詢的方案。
美國金融界聯盟——接觸中國聯盟,2007年5月底成立,聚集了全美國銀行、保險等所有金融機構的力量,共同開展對中國的遊說和公關活動,他們的口號是:中國的發展,我們的機會。
他們的目標是,讓中國市場、金融市場的大門對他們更加敞開一些。美國金融界利益代言人,遠不止這個接觸中國聯盟,美國財政部長、國會不斷就中國的匯率和金融開放和改革發難,希望儘快參與瓜分中國金融資源和市場。
放在這個背景下,這本書具有一定的警醒意義,但打贏這場戰爭,依靠的必須是政府,包括業界、金融業界。 而金融業界的精英們,目前似乎都是外資銀行的“買辦”,因為他們高薪僱傭著他們。
目前控制外資銀行投資比例不失為一個笨拙的好辦法,外資一直想成立他們控制的獨立的銀行,而廣發行目前已引爆出淪為花旗支行的驚恐,實際上廣發銀行的模式在美國金融界廣為關注,被視為考驗中國金融開放的試金石,在強大的壓力下,廣發行被豁出去了。
這本書警告說,美國成長的歷史充斥著國際勢力的干預和陰謀,其中尤以國際金融勢力對美國的滲透和顛覆最令人吃驚,而卻最不為人所知,這讓人想起中國股市,以及各種國際投行對中國資本市場的種種判斷和攻勢,他們透過媒體發出的公開言論和背後的金融勢力,左右著行情,不斷製造波動抄底漁利。
530行情, 廣發行的沉沒是第一個案例,也是典型案例,國有或者國有資本控股的銀行,由於種種原因終究可能會被吞噬。
由此迫切希望看到商業銀行,真正意義的商業銀行、私人商業銀行的誕生和蓬勃發展,只有這樣才能造就中華民族自己的金融脊樑,但這條道路似乎是那樣的遙遠,一個原因是市場準入門檻高,另一個他們的興起本身衝擊了老牌的國資銀行、並由此受到阻礙。每個民族都相信這樣的邏輯,與其讓外族人控制不如讓本族人控制。
關於私人中央銀行的描述,想起了哈耶克談到的自由貨幣,以及貨幣的效率等問題。這是一個有趣的經濟和政治話題。
看了這本書,或許更能明白,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的真正含義。圍繞貨幣的戰爭為什麼那樣的驚心動魄並神鬼莫測。
-
10 # 鄉間農夫俊哥
貨幣戰爭只是一種設想,一種推理而己,描述了金融對國家經濟命脈的控制。並沒有十分確鑿的證據來證明貨幣裡描述的事實。
宋鴻兵先生的《貨幣戰爭》以金融為脈絡,交錯穿插於近200餘年世界經濟,政治,社會乃至軍事戰爭,將許多最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與最富戲劇性的歷史事件統統與金融聯絡起來,其構思之大膽,跨度之寬廣,令人驚歎。
《貨幣戰爭》這本書比較吸引人,瞭解知識看看可以,就保持一般心態去看吧。但僅限於大慨瞭解知識和激發興趣。關鍵還是要增加各方面見話,知道多了就有自己的判斷力了,格物致知。
-
11 # 方寸之修
這本書不錯,讓我瞭解了很多未知的事情,更對資本的力量產生了莫大的敬畏。
對於“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這句話理解更加的深刻了。
作為金融領域的小白,知道了有一個叫羅斯切爾德的家族,美聯儲是私人銀行,掌握一個國家的最好方式是掌握她的貨幣發行……
這本書對羅斯切爾德的發家史表述比較詳盡,特別是資訊戰在資本領域的應用,更是促進了家族的發展。
書中對資本控制能力的描述有些讓人毛骨悚然,居然林肯的遇刺也和資本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讓人們不禁要問,難道我們的一切都在資本的掌握之中嗎?
這本書對資本力量的描述,讓人不禁想起馬克思對資本的描寫:“資本來到世間,每一個毛孔都留著血和骯髒的東西。”資本的洪荒之力具有摧枯拉朽的力量,如果不能加以疏導,其逐利的本性會讓它的力量攪得天翻地覆。
很慶幸我們的貨幣發行機構是國家的(也是人民的)。
-
12 # 孔雀翎丶羽
貨幣戰爭啊,你就把錢看成是大濤大浪,來時帶著一堆海鮮魚蝦,一片繁榮,走時風捲殘雲,什麼也不剩下,不僅曾經的魚,蝦帶走,連沙灘上的沙子和石礫也不留分毫
回覆列表
點關注,不迷路↗*罒▽罒*
挺不錯的。
講了自1694年英格蘭銀行成立以來的300年間,幾乎每一場世界重大變故背後,都能看到國際金融資本勢力的身影。他們透過左右一國的經濟命脈掌握國家的政治命運,透過煽動政治事件、誘發經濟危機,控制著世界財富的流向與分配。可以說,一部世界金融史,就是一部謀求主宰人類財富的陰謀史。
透過描摹國際金融集團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雲覆雨的過程,本書揭示了對金錢的角逐如何主導著西方歷史的發展與國家財富的分配,透過再現統治世界的精英俱樂部在政治與經濟領域不斷掀起金融戰役的手段與結果,本書旨在告誡人們警惕潛在的金融打擊,為迎接一場“不流血”的戰爭做好準備。
隨著中國金融的全面開放,國際銀行家將大舉深入中國的金融腹地。昨天發生在西方的故事,今天會在中國重演嗎?